秘鲁渔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鲁

1海域环境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国土北端近赤道,南面到南纬18°21´,与智利接壤。滨临东太平洋,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西部为滨海沙漠区,宽度约30—130公里,地面复盖着流动沙丘,属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地面平缓,河网漫衍,降水量较多。

全国总面积为12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30公里。陡崖直临深海,附近就有深约6000米的海沟。大陆架面积狭小,200米等深线宽度狭窄,阿古哈角至皮斯科港之间的大陆架宽度平均不超过50公里,个别地段(在派塔角)不足2公里。200米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8.27万平方公里,只占领海的10.3%。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78.7万平方公里。

秘鲁海域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渔场之一,外海的海洋水文受6支水系强弱消长的支配,虽没有寒暖流交汇,但最重要的是由南极寒流延续的南太平洋寒流即秘鲁寒流经过秘鲁,给秘鲁渔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秘鲁渔场资源分布的主要水系,其强弱决定着捕渔业的汛期和年间变动。秘鲁外洋流是平行于沿岸的另一支流系,从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流向南纬15°的皮斯卡外海。由于这些特殊的水文条件,尤其是北上寒流在秘鲁离岸风的影响下,在钦博特至卡亚俄周围以及圣胡安外海表层水外流,底层水温大大降低,出现较大的上升流区域,使得深积海底的大量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盐类,自海底带至海洋表层,加上沿海岛屿的众多鸟粪流入海中,有机物十分丰富,在上升流的作用下,导致沿岸一带水域中浮游生物大量繁衍,为小型中上层鱼类特别是像秘鲁鳀和沙丁鱼类等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秘鲁沿海海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沿海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夏、冬两季,夏季从12月至翌年4月,冬季则从5月至11月。沿海平均气温为15—25℃,盐度在34.8‰以上,降水稀少,由于沿海海域自南向北不断流动的寒流,所经过的海域水温降低,不易蒸发成雨,再加上安第斯山脉纵向阻隔,冬季形成特别的浓湿雾,一般沿海北部降雨量250毫米,南部50毫米,中部降雨量更少,甚至达到5毫米。由于地处热带,海域终年无大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一般风力3—4级。海洋为典型的半日潮区,潮差很小。大小潮间隔比较明显,波浪一般2级。因此常年可捕捞作业。

2渔业资源

秘鲁渔场辽阔,渔业资源富饶。

2.1 中上层鱼类

2.1.1 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

隶属鳀科鱼类,与其它鳀鱼相似的形态特征是个体15厘米以下,体重30克以内。分布于秘鲁北部的祖里托尔(南纬4°30′)到智利的毛尔迪维亚(南纬39°47′)广大太平洋沿岸水域,以秘鲁中部和北部资源较丰富。一般栖息于从岸边到离岸200公里左右的海域内,以秘鲁沿岸40公里和智利沿岸20公里海区内资源尤为雄厚。

在表层水域密集成大群,栖息水深主要在10—30米的浅水域。白天下降至50米以内水层,傍晚至夜间(下午4—10点)上浮。喜栖于沿岸的冷水中,不到处游动。夏季,沿岸流最窄,并靠近岸边,秘鲁鳀就在这狭窄的海域里密集成群,靠近岸边,贴近水面。捕捞群一般栖息于离岸不超过75—80公里大陆架处。冬季,鱼群的平均栖息深度为夏季鱼群深度的一倍,这是由于冬季混合水层较深,饵料分散所致。鱼群分布的水温范围为13.5—23℃,最适温度14.5--21℃.

秘鲁鳀群以白天群聚的密度最高,反映在回声图上为“羽状回波”,夜间由于“层状”光迹而分散,分散时向上移至表层。鱼群中雄雌混栖,每群可成百成千吨,每网次可捕获200—300吨。鱼群个体一般间距5—10厘米。在捕捞作业时,鱼群移动速度为5节,当受到敌害时,鱼群的移动速度可达8—9节,雌雄比例为1:1。

秘鲁鳀有95%作为鱼粉,少量被开发为鲜食、冻品和罐头。

2.1.2 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

仅次于秘鲁鳀的第二大重要工业鱼种。分布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至南纬38°30′的智利莫哈岛附近沿岸水域。夏季适温10-23℃,冬季10-18℃。在秘鲁海流中集成大群,有时与其它一些喜洄游性鱼类栖息一起。体长约30厘米,平均体长20厘米,最大年龄15龄。主要食浮游甲壳类。捕捞水深超过40米。大多数也作为鱼粉原料,少量做罐头或咸干制品。

2.1.3 智利竹荚鱼(Trachurus murphyi)

分布于自南美厄瓜多尔南部到秘鲁和智利沿海。在秘鲁水域,一般栖息于温跃层的扩展区,冬、春季主群出现于水温梯度大的海区,具体栖息水温范围在8-18℃,大个体鱼在水温较低的水域,小个体鱼则回避寒冷水域。其垂直分布范围以地区不同而异。在北部,从表层至200米水层均有分布,而中部和南部可直到300米水层。白天在50—200米水层形成不同密集群。傍晚上升至20—50米水层,夜间又下潜至稍深处,形成不太活动的稠密群聚。

智利竹荚鱼体型较大,体长可达50—60厘米,最大年龄6龄。第三年体长25厘米开始性成熟。夏季洄游接近沿岸,在沿海进行产卵洄游。分批产卵。产卵高峰在8月至翌年3月,产卵场在秘鲁和智利沿岸至南纬41°,产卵多达10—15万粒。稚幼鱼常在秘鲁沿岸上升流水域中,以头足类、鳞虾、鳀鱼为食;在外海表层水域以桡足类、磷虾为食。

在秘鲁大陆架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体长为27—47厘米,渔期为3—11月。3—4月可捕到35厘米以上大个体,7月捕到的个体较小,南纬16°以南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为34——35厘米。智利竹荚鱼的资源量为470万吨。

叉长在40厘米以下为鱼粉的原料,叉长40—65厘米常鲜销、制罐或烟熏食用,量大时作鱼粉,或在南美拟沙丁鱼和鳀鱼围网渔获中作鱼粉原料。

2.1.4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个体一般35厘米以下,属远洋性鱼类,游泳速度快,喜长距离洄游,距沿岸一定的距离集群。2龄以后,个体长20厘米,性腺成熟,主要在秘鲁边界至智利安托法拉斯塔之间的智利北部海区产卵。系大洋性卵,产卵量20——25万粒。主要捕食小鱼、枪乌贼和浮游动物。

为工业围网混获,以新鲜或罐头出口,但渔汛集中期被用作鱼粉加工原料。

2.2 金枪鱼类

2.2.1金枪鱼属(Thunnus)

主要有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等,金枪鱼属主要分布在秘鲁的北部和秘鲁与厄瓜多尔交界渔场以及其外洋。秘鲁和厄瓜多尔金枪鱼渔场自赤道至南纬10°、西经82—90°,水深200—1500米,其中,离岸60—120海里为中心的渔场。捕捞个体一般体长1米,体重30—80公斤。喜栖息于水温高于20℃海域。一般在外洋作周期性洄游,产卵时长距离洄游。产卵期适温更高,且摄食少,金枪鱼属3—4龄性成熟。捕食南美拟沙丁鱼、鳀鱼和大洋性甲壳类动物浮游生物。

2.2.2 智利狐鲣(Sarda chiliensis)

分布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湾,往南至智利的塔尔卡瓦诺。为浅海上层种。个体长10厘米,重8公斤左右,喜绿色海水,最适水温14—18℃,常栖于秘鲁近海,营季节性洄游,常在9月至翌年4月出现在秘鲁沿海。主要以南美拟沙丁鱼为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可能与南美拟沙丁鱼的移动有关。

2.3底层鱼类

2.3.1 智利无须鳕(Merluccius gayi)

该鱼种分布于太平洋南美沿岸,在秘鲁沿海,比较大的成鱼分布于北部外海,主要开发区在南纬4—8°。调查表明,该鱼种主要密集于沿岸至约250公里海域,水深100——300米,白天栖息于较深的海底,夜间上浮捕食。喜集群,回声记录表明,密集度为1000尾/海里。分布在较北海区的大个体成鱼,产卵繁殖之后又南返洄游。

2.3.2石首鱼类

常见的石首鱼类有秘鲁犬牙石首鱼(Cynoscion analis)、娇姿石首鱼(Sciaena deliciosa)和吉氏石首鱼(S.gilberti)。

秘鲁犬牙石首鱼分布于秘鲁沿海中部和北部海域,常栖近海的岩礁或沙底处,一般体长30—35厘米,体重4公斤。

娇姿石首鱼分布于自巴拿马往南至秘鲁与智利边境处,具大西洋洄游习性,常生活于沙底沿岸,个体长35厘米,体重约3公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