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春夜洛城闻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3)培养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春夜洛城闻笛》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3. 课文中的情感和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独立思考,解读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让学生进行探究,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和哲理。
5. 总结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春夜洛城闻笛》。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2)通过学生的文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让学生比较《春夜洛城闻笛》与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从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到诗词的逐句解析,再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仍然显得有些抽象,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体验来帮助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朗读技巧:学生可能在朗读节奏、语调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教师需采授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节奏划分,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由于对生僻字词的不熟悉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方向的引导。
-诗词意境及主题思想:分析诗句描绘的春夜洛城景象,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学习诗句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一词,需解释其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乐器,同时强调“暗飞声”表达了诗人对悠扬笛声的隐约感受。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6)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6)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洛阳的春夜,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引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普遍的乡愁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句式、韵律和意境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文化、诗人的生平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闻笛”这一主题有共鸣,但需要引导他们从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的基本内容、诗的意境、古代文化。
2.难点:诗人的情感、古诗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运用对比、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这首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笛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笛子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中有什么地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然后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呈现诗的意境。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1.朗读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情感表达。
2.写作练习:根据诗句中的描写手法,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夏夜星空”,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设想
1.导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让学生对洛城有一定的认识。然后逐句讲解诗句,解析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感悟。
2.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句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播放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中的意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
4.描写手法讲解:分析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但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诗句:请学生将《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意境的分析与表现手法的研究。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收集其他关于李白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描绘,用文字描绘一幅春夜洛城的画面,注意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手法及情感表达。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c.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4.拓展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诗人,了解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制作一份PPT,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
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意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5.课后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拓展延伸,提高素养: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学策略:
a.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手法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3.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播放与《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春夜洛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时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白,重点突出他的诗歌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听到了悠扬的笛声,不禁触发了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提问:“暗飞声”写出了笛声怎样的特点?(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引导学生想象:笛声是怎样“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春风吹拂,笛声悠扬,传遍整个洛阳城)体会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氛围。
(宁静、悠远)(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释“折柳”的含义(“折柳”是古代的一种送别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提问:为什么诗人听到“折柳”曲就会引发思乡之情?(因为“折柳”曲常常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通过描写春夜听到的笛声,借景抒情)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并进行比较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诗词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当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诗词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术语。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意境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景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中的意境描写。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10. 课程评价:(1)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2)课堂参与度及合作交流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游洛阳时所作。
二.了解诗意不知是谁家的玉笛暗暗吹出凄切的笛声,它随着春风飞呀飞,飞遍了整个洛阳城。
今夜想必每个人都听到了那首哀怨的《折杨柳》曲子,谁的心中能不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体味感情《折杨柳》:古乐曲。
古人别离,折杨柳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练习1.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案标题: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感知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放映有关洛城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洛阳在古代的地位和风貌。
2. 导入与导读介绍《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文理解分析诗的结构和形式特点,让学生了解诗的铺陈与构思。
解读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和表达。
4. 诗歌鉴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注重节奏和抑扬顿挫,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
讨论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和情感,从中引导学生对作品更深一步的领悟。
5. 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首与洛城相类似的诗歌,展示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分享,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资源1. 有关洛城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四、教学评估1. 诗歌朗诵评估:学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
3. 参与讨论评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延伸1. 了解其他古代文人对洛阳的描写,比较不同作品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2.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视野。
3.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生活中的美好和烦恼。
教案设计参考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编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春天的夜晚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洛阳夜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洛阳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们听说过洛阳吗?谁知道洛阳有什么特色?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检查。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谈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诗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希望大家能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描写洛阳或春夜的诗歌,如《洛阳城东西》、《春夜喜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4.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翻译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诗意。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春夜洛城闻笛》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春夜洛城闻笛》的笛声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笛声的美妙和富有诗意。
2.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的笛声?它给你们什么感觉?”核心教学(25分钟):1. 学生自读《春夜洛城闻笛》。
2.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出《春夜洛城闻笛》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扩展延伸(15分钟):1. 讲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例如“豪放”、“婉约”、“写实”等。
2. 与学生一起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作者通过“洛城闻笛”表达了什么情感?b. 诗中的意境和主题与哪个时期的文学形式相适应?c. 诗中有哪些语言运用是你们觉得特别出色的?2. 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课堂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意境和主题。
2.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其他唐代诗歌,并进行欣赏和赏析,提炼诗歌的精华和思想。
2.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背诵和朗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进一步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023最新-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这10篇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是来自于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简析此诗意境绵延深厚。
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篇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⑴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⑴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⑴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闻声思乡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两句诗描绘了在春夜的洛阳城中,不知从谁家飘出了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这个夜晚,听到这曲《折杨柳》,谁能不涌起思念故乡的情感呢?(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玉笛”“春风”“折柳”等,体会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玉笛”:笛声清脆悦耳,暗示了音乐的美妙,也引发了诗人的注意。
“春风”:春风吹拂,将笛声传播得更远,营造出一种广阔的氛围。
“折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往往代表着离别和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先贤们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
在古典文学的大花园中,唐诗更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你说说你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吗?(引出李白)
二、朗读指导。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掌握节奏,注意语速。
七言绝句,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课文研讨
1.解题。
2.有人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最为传神,你能说说吗?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4.在这样春风沉醉的夜晚,听到《折杨柳》哀怨缠绵的旋律,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采用第一
人称,力争做到语言流畅、优美)
5.归纳主题。
6.课外拓展,加深印象。
7.课堂小结:
悠悠玉笛声浓浓故园情,乡愁是羁旅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静谧的夜晚,习习的春风,更有这悠悠的笛声,引发了诗仙心中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
四、布置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②思乡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