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疾患
职业危害与健康 1
![职业危害与健康 1](https://img.taocdn.com/s3/m/eaa26fc4050876323112121a.png)
(二)职业病
2.作用于人体的量
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人体的 危害都与量有关,所以在确诊大多数职 业病时必须要有两的估计。 可表达为:D = C t D 作用的剂量 C 接触的浓度/强度 t 接触的时间
(二)职业病
2.作用于人体的量
要了解每个劳动者在生产环境中有 害物质作用于劳动者体内的量,就要必 须有一个有害因素对人体的有害量与无 害量的分界。我国公布的工作场所有害 因素接触限值(GBZ2-2002)就是这些 化学物质在空气中一般不致引起健康损 害以致发生职业病。
A.有毒物质
B.生产性粉尘
1.化学因素 A. 有毒物质:如铅、苯、酸、汞、 氯、一氧化碳、有机农药等; B.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 煤尘、有机尘等;
2.物理因素
A.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B.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C. 噪声、震动; D. 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 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E. 电离辐射:X射线;
二、职业病 2004年4月18日由卫生部、劳动部颁布的职业病名单 职业病名单分为10类115种职业病, 包括:⑴ 尘肺13种; ⑵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⑶ 职业中毒56种; ⑷ 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 ⑸ 职业性传染病3种; ⑹ 职业性皮肤病8种; ⑺ 职业性眼病3种; ⑻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3种; ⑼ 职业性肿瘤8种; ⑽ 其他职业病5种;
职业危害与健康
吴允萍
一、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任何生产作业都是通过劳动形 式来体现。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 手段,而劳动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然而不良的劳动条件,可 以影响劳动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危 及健康,导致职业性病损。
劳动条件中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 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成为职 业性损害(伤)。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 强度(浓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 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 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 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7ab63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a.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经分析,公司目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有毒溶剂甲苯、戊烷、苯乙烯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烧灼伤眼、皮肤等;对此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性粉尘粉尘致病机理:尘粒在进入呼吸道后,根据其物理性状,在呼吸道各部位通过截留、撞击、沉降、弥散等方式沉积、贮留及最后清除;由于尘粒在呼吸道沿途沉积阻留机会和沉积后引起机体反应不同,可把粉尘分为非吸入性和可吸入性尘,后者主要指小于5μ的尘粒,小于5μ的尘粒,可以进入肺泡,因此它又可称为呼吸性尘;人体对粉尘的清除:沉积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尘主要经两种方式清除: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97-98%的尘粒排出体外;人体虽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任何浓度粉尘,均可有一定量沉积在肺内,产生不良作用,只是粉尘理化性质不同,作用的严重度不同;粉尘对人体致病作用: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变;职业性呼吸疾患:尘肺:尘肺病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纤维化性全身性疾病;我国通过近三十年的大量临床观察、X线检查、病理解剖和试验室研究,认为尘肺按其病因可分为五种:①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量较高的粉尘可引起矽肺;②吸入含有胶合二氧化硅硅酸盐可引起硅酸盐肺;③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可引起炭尘肺;④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可引起混合性尘肺,如电焊工尘肺;⑤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可引起金属尘肺,如铝肺;粉尘沉着症:有些金属铁、钡、锡等粉尘吸入后,可在肺组织中呈异物反应,并继发轻微纤维性变,但对人体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呼吸系统肿瘤:有些粉尘已确诊可致癌,如放射性矿物尘、金属尘镍、铬、砷、石棉等;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粘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保护性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粘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致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此外,经常接触粉尘,可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基本表现为慢性上呼吸道及肺部的炎症症状、慢性肺功能损害症状;因此,接尘工人的受损害程度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定期进行X光摄片等特殊的临床检查;粉尘的卫生标准:煤尘TWA6mg/m3,锅炉尘TWA2mg/m3;粉尘的防护原则:①加强工艺改革,消除尘源或强化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水平,减少操作工人数量并使操作工人隔离或远离尘源;②尽量采用湿式作业,减少扬尘;③加强岗位局部的密闭、通风、除尘净化措施,尽量使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防止粉尘外逸;④强化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接尘岗位要佩带防尘口罩,防护工作服,注意及时更换口罩和防护服,避免生产场所积尘的二次污染以及污染工作服对生活区域的污染;⑤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严格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并强化执行中的督察管理;⑥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⑦组织措施:加强就业前职业体检及定期职业体检,杜绝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接触相应的职业有害因素;对曾有接尘作业史但已脱离岗位的工人,仍要坚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尘肺患者并观察病情变化;⑧定期体检:检查期间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情况决定;原则是接触情况严重的每1至2年检查一次,接触情况轻的每2至3年检查一次,有的情况可隔3至5年检查一次;职业禁忌证:①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病;②慢性肺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③显着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④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2、锰及其化合物理化性质银灰色金属,α型在常温下稳定,质硬而脆;元素符号Mn;原子量;熔点1245℃;沸点2097℃;相对密度;易溶于稀酸,遇水缓慢生成氢氧化锰;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灰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四氧化三锰烟尘;侵入途径:锰尘或锰烟经呼吸道吸入,由消化道进入缓慢且不完全;能否经皮肤吸收,尚未确定;毒理学简介:大鼠经口LD50:9 gm/kg;各种途径吸收的锰都主要经消化道由粪便排出,尿中排出锰量甚微;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每日需锰量估计为3~9mg;膳食摄入量为~日;大鼠的氯化锰经口致死量是500mg/kg,LD50为170mg/kg;兔静脉注射氯化锰的致死量是18mg/kg,狗的致死量是56mg/kg;大鼠的二氧化锰经口致死量大于4000mg/kg;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致死量约5~19g;临床表现:高锰酸钾经口中毒口腔、咽喉及消化道迅速被腐蚀,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可出现口内烧灼感、恶心、呕吐、上腹疼痛;2~3%溶液则可致口咽肿胀,说话及吞咽困难;口服4~5%溶液或用水冲服高锰酸钾结晶者,口唇粘膜呈棕黑色、肿胀糜烂、剧烈腹疼、呕吐、血便、休克、可死于循环衰竭;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尘后,引起“金属烟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寒战、高热、以及咽痛、咳嗽、气喘、数小时后热退、全身大汗、次日遗留乏力感;其发病往往在下班后数小时;其临床表现似感冒,常被误诊,应与上感、咽炎等鉴别;吸入高浓度氯化锰、高锰酸钾和硼酸锰尘,可有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接触高浓度高锰酸钾可引起灼伤;国外文献有报道锰矿工易患肺炎,且不易用抗生素控制,死亡率比一般肺炎高;处理:口服高锰酸钾中毒应立即洗胃,用温水,或加3%双氧水100ml;清洗后可口服牛奶和氢氧化铝凝胶等保护胃粘膜药物;也可服用浓的豆汁;防止胃肠道穿孔,对症处理;对锰“金属烟热”,可对症处理;往往在脱离接触后,症状自行消失;对锰矿工肺炎,对症处理;皮肤污染,用清水冲洗;如有灼伤,治疗参见<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驱锰治疗可用CaNa2-EDTA;3、噪声:噪声对人体影响: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恢复;神经系统: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质和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诉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调查发现,接触高噪声的工作人员表现易疲倦、易激怒噪性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消化系统: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噪声的强度: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的越早,损伤的越严重,受损伤的人数越多;接触时间: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损伤的阳性率越高;噪声的频谱: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以高频为主的噪声比低频为主的噪声对听力危害大;个体差异;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噪声的防护原则: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选用低噪声设备;2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将有噪声源的公用设施尽量设置在厂区边缘,并保持相应的隔离带;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尽量布置在厂房的下层及车间的边上,尽量减少对车间其他岗位的影响;3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等4个体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在作业环境噪声强度比较高或在特殊强噪声条件下工作,佩戴护耳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5听力保护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如实行工间休息制度,设置隔声休息室,尽量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7经常检测车间噪声情况,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85dBA 时,须按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要求,制订本单位的听力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8噪声的职业禁忌证①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1000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②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③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4、高温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但如超过一定程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对热未适应等都易发生中暑;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轻症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点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重症中暑:具先兆中暑的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孪者;高温的防护原则:合理设置工艺流程,使热源尽量远离工人操作位,同时加强隔热措施和通风降温措施,尽可能设置独立、有空调的操作室、控制室;加强保健措施,对高温工人供给合理饮料及补充营养;并保证高温作业工人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配备全面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热服、隔热面罩、手套、帽子等;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对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应予调离;处理原则: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现场,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敞开衣服,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重症中暑: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促使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5.工频电场工频高压电场是物理环境影响因素之一,经常暴露在400KV、500KV以下的变电站工作人员,有神经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性机能减退、脉搏加快、血压偏高等,并有血象的轻微变化;美国Learidini报道的几名450KV配电人员有视力减退、恶心、头晕等现象;1986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共同组成的科研协作组对工频电场生物效应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表明一般健康状况与暴露条件没有显着相关,即使有些生物、生理学参数的改变,亦非病理性的;工频电场导致人体某些特征改变从生理、病理和临床来看,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和遗传方面产生表现;工频高压电场对机体存在不良影响,但目前仍认为属于功能性改变;工频电场对生物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新课题,而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国外研究结果倾向于其生物因素影响为功能性居多;重要的是,加强防护;防护工作应提倡双重性,即:防护材料及设施;工作人员对防护的重视和实施;因为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强电场而不是磁场;为了限制人员长期接触有害的高强度电场,必须规定允许的最高电场强度值和暴露时间;必须执行当电场强度超过25KV/m或需要作业时间超过标准时需穿金属丝制屏蔽服的制度;从防护角度看,个人防护是重要的一面,而另一面应呼吁对高强度电场作业人员进行追踪或职业医学监护,测定E电场和H磁场在体内形成的电流分布并研究制定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综合防护,从根本上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从事工频高压电作业场所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5kv/m;有害因素防护原则6.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防护措施:.该项目中有机溶剂作为生产工艺中的辅料,主要有甲苯、戊烷、苯乙烯等;主要防护原则如下:.加强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强通风排毒,尽量保持设备负压;.强安全防毒教育,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及防护服,以防止呼吸道吸入及皮肤吸收;.定期进行职工的健康检查,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器质性疾病、严重皮肤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作为职业禁忌证调离岗位;.抢救中毒患者时,要迅速移离现场,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皮肤,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和安静,应用葡萄糖醛酸等药物解毒及缓解症状;.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大部分有机溶剂对皮肤有脱脂作用,引起皮肤粗糙、皲裂,因此,长期接触的工人应加强皮肤保护;7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的防护原则:生产设备应选用抗腐蚀材料,加强密闭、抽风、尽量保持设备负压;生产现场应配备气体报警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加强安全防毒教育,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定期进行职工的健康检查,有明显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应作为职业禁忌证调离岗位;抢救中毒患者时,要迅速移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保暖、安静,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解毒及缓解症状;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8.化学性烧灼伤治疗原则:1化学性结膜角膜炎和眼睑烧灼伤应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脱离接触;2眼球烧灼伤者应立即就近冲洗,仔细检查结膜穹隆部,去除残留化学物;3预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防止睑球粘连和其他并发症,严重眼睑畸形者可施行成形手术;4散瞳,以防止巩膜后粘连;早期紧急处理:1眼部冲洗:及时、充分地冲洗是减少组织损伤的最紧要的急救方法;强调现场冲洗,特别是碱性化学物质烧灼伤时;要仔细检查上下穹隆部有无隐藏的化学物颗粒;冲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必要时酌情延长,有机溶剂灼伤的冲洗时间可短些;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中和液、自来水或其他净水;2中和治疗:旨在中和组织内的酸性与碱性物质,但不过分强调;酸烧灼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的碳酸氢钠、磺胺嘧啶钠结膜下注射PH≥9时应稀释后再注射;碱烧灼伤用弱酸性溶液,如%~1%醋酸溶液、1%乳酸溶液、2~3%硼酸溶液或2%枸橼酸溶液等进行冲洗,维生素~结膜下注射PH≤时应稀释后再注射;3前房穿刺:旨在清除房水中的化学物质,减少其对内皮细胞与内眼组织的腐蚀作用;前房穿刺宜早,穿刺切口宜小;严重烧灼伤者可一日两次引流房水;4球结膜切开:当结膜出现显着水肿,无法注射中和剂时,可施行从角膜放射状结膜切开法;同时用虹膜分离器从巩膜将水肿或缺血或频于坏死的结膜分离切除,排出结膜下毒性液体,减除住址压力,从而使水肿消退,改善循环与营养状态,角膜浑浊也因之减轻或消退;一般治疗:1维生素C;作球膜下、皮下、静脉注射及局部点眼;维持眼房水维生素含量≥15mg/dl的水平,对防止烧灼伤或角膜溃疡的发生有一定作用;2黏膜移植;3其他:可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给予胶原酶抑制剂、抗凝剂、皮质激素、自家血球结膜下注射以及血管宽长扩张剂等;1迅速脱离现场;2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服;3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创面;在病情容许的条件下,冲洗时间不应少于20~30分钟;4如有毒物经皮肤吸收而致患者生命危险时,可行早期沾污创面切除手术,以减少毒物吸收;5部分毒物,如氰化物、氢氟酸及酚等可迅速经受损皮肤吸收而导致患者全身中毒,应特别注意;6梗阻性呼吸困难和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有低氧血症这饿,应立即做气管切开手术,并给氧或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7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经头静脉进行上腔静脉插管为佳;8镇静剂应以静脉给药为宜,常用的有:哌替啶、吗啡、冬眠药等;9给破伤风抗毒素;10抗休克治疗;11创面处理:早期用1:2000本扎溴铵或洗必泰溶液清洁创面,然后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包扎,每日或隔日一次;。
常见的职业病禁忌
![常见的职业病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6e81781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d.png)
常见的职业病禁忌常见的职业病禁忌一、粉尘作业岗位: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其理化性质不同和进入人体量的多少及其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有些粉尘(石棉)还可引起肿瘤。
因此,我国规定,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萎缩性鼻炎、鼻腔肿瘤、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等;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部疾病,如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气肿、严重的胸膜肥厚与粘连、胸廓畸形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不宜从事粉尘作业。
二、气态毒物: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最常见。
此类毒物毒性一般较大,而且常因跑、冒、滴、漏容易使车间空气污染,发生事故而引起急性中毒。
1、氮氧化合物岗位:吸入气体当时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干咳等。
常经6~7小时潜伏期后出现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并发气胸及纵膈气肿。
我国规定,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或皮肤暴露部位有湿疹等疾患;眼、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结核患者,不应从事接触氮氧化物作业。
2、苯(苯及其同系物)作业岗位:苯为脂溶性毒物,易蓄积于骨髓、神经系统以及含脂肪多的组织内,造成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病变。
急性苯中毒以中枢神经的麻醉作用为主,而慢性中毒则以损害造成血组织为主,故在防治措施方面也不一样。
我国规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肾器质性病变者,都不宜从事苯作业工作。
三、物理性因素:在生产环境中,经常存在一些物理性危害因素,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有: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
1、高温作业岗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我国规定,凡患有心血管系统器质疾病、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病,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预防机械加工类专业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措施
![预防机械加工类专业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4fbde3c43323968011c921f.png)
重复操作 、不 良姿势、静态负荷 、体力负荷 、震动 和举物频率等引起的肌 肉或骨骼的损伤 ,主要表现 有下背疼、肩疼、前臂疼、手疼、僵硬 、痉挛、麻
木等。 近 几 十年来 ,与职业 有 关的慢 性肌 肉骨骼 疾 患 问题 日趋 突 出 , 已影 响到 半数 以上 的职 业人群 。国 外 报道称 该病 在 职业性 疾病 的 发生 中占第 二位 ,仅 次 于职业 性 皮肤病 。美 国每 年 约 1 9 0 0万人 受 OMD
第 9 卷 ・ 第 6 期
职 业 时 空
预 防 机 械 加 工 类 专 业 职 业 性 肌 肉 骨 骼 疾 患 的 措 施
陈伟 中
( 江 苏 省武 进 中等 专业 学 校 ,江 苏 武进 2 l 3 1 6 1 )
。 c A R E E R H O R I Z O N ◇ ’
于机体 ,成为慢性肌肉骨骼损伤的重要诱因 1 。
2 . 操作 姿势 因素
机械 加工 常见操 作姿 势:体位 姿 势 ( 自由站位 、 坐位 、混 合姿 势 、固定站 位 ) ,腰背 姿势 ( 直立 、前
自动化程度 的提高使越来越多 的工人在工作 中进行
单调 、紧 张 、重复性 的操 作 ,并 长时 间处于 某种 强
威胁 ; 联邦德国每年 因 O MD缺勤天数占整个工业 疾病缺勤总天数的 l 5 % 一 2 2 %…;瑞典每年为 O MD 支付保险赔偿费高达 2 4 亿美元;加拿大每年 因肌 肉
骨骼 疾患 而导 致 的直接 和 间接 经济损 失高 达 9 9 6亿 美元 { 2 1 。据 国 内研 究 报道 ,我 国机械 工人 的职业 性
职业 性肌 肉骨骼 疾患 ( O MD)是一 类常 见 的职 业性 疾病 或与 工作 有关 的疾病 ,是指 在职 业 活动 中
职业相关疾病
![职业相关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fcd50fd9aef8941ea76e05f6.png)
常见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பைடு நூலகம்
1.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 如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 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支气管哮喘及其所引 起的慢性咳嗽、咳痰、劳动或休息时气急等征象。
2.骨骼及软组织损伤 如腰背痛、肩颈痛等,主要由 外伤、提重或负重、不良体位及不良气象条件等因素 引起。在建筑、煤矿、搬运工人中更为常见。 3.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长期接触噪声、振 动和高温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过量铅、镉等有害因 素的接触,也能使肾脏受损而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4.生殖紊乱 经常接触铅、汞、砷及二硫化碳等职业 危害因素者,早产及流产发病率增高。
2002年确定为10大类115种
职业病特点
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 以减少或消除;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一般需接触 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应 关系(exposure-rdsponse rdlationship); 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 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群发性)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恢复也较 容易;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 效也愈差。
工作有关疾病
由于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 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 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特
点
1.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工作 环境及其性质能与其他危险因素联合起作用,职 业因素虽是该病发生发展中的许多因素之一,但 不是唯一因素。 2.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疾病暴 露或病情加重、加速或恶化,如接触矽尘工人患 肺结核,可促进矽肺病情加剧。 3.通过控制或改善职业环境,除可消除相应的 职业病外,也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使原有疾病 缓解。
2024年常见职业病的认定和防治(4篇)
![2024年常见职业病的认定和防治(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ec8c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7.png)
2024年常见职业病的认定和防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病问题日益突出。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一职业或在特定工作环境中暴露于一定的职业性病因因素下,导致损害工人职业健康的一类疾病。
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认真做好职业病的认定及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一、常见职业病的认定1. 职业性肺病随着2024年环境污染的严重化,职业性肺病成为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主要包括尘肺病、职业性胸膜病、职业性支气管炎等。
对于职业性肺病的认定,应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工人的职业史进行综合评估。
2. 职业性听力损失噪音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会导致职业性听力损失。
对于职业性听力损失的认定,可以采用听力测试和工作场所噪音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工人的职业性听力问题。
3. 职业性皮肤病在某些职业中,如建筑工人、印刷工人、化工工人等,暴露于化学物质会导致职业性皮肤病。
对于职业性皮肤病的认定,可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皮肤检查结果以及工人的职业史进行综合评估。
4. 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在一些行业中较为常见,如装卸工人、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办公人员等。
对于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的认定,可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体检结果以及工人的职业史进行综合评估。
二、常见职业病的防治措施1. 完善职业病防护措施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
同时,加强工人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加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估政府应加强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3. 完善职业病诊断与治疗体系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断与治疗体系,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减少职业病给工人健康带来的损害。
4. 加强职业病监测与统计工作加强对职业病的监测与统计,及时掌握职业病发病情况和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https://img.taocdn.com/s3/m/9ad54c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8.png)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肌肉骨骼是我们身体的主要活动系统,而肌肉、筋腱及神经是其中的关键组成。
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动作,全靠这个系统的配合及带动。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泛指因工作须经常进行重复而用力不适当的肌腱活动,或因工作时姿势不正确,而造成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韧带和神经等系统损伤的一大类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疼痛、不适和活动受限。
难说单一次的意外可能会引致肌肉筋腱发炎,但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往往是由于日积月累的磨损造成,这不仅对作业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也影响其工作能力,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又称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职业性肌肉筋骨劳损等。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区别这些名词意义不大。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下背痛、颈肩痛、腕管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部及前臂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下肢静脉曲张等。
一、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病因。
导致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主要原因是连续、频繁地重复某些动作,而且动作的力度和速度不适当,并且无时间去恢复而导致的疲劳。
具体成因如下:1.长时间固定的工作姿势:如电脑工作,生产线的装配工作,收银员的工作。
2.连续重复而急速的动作:如切肉,操作乐器。
3.用力的动作集中于身体的某部位上,双手用力装嵌货物,弯腰提举重物。
4.过热或过冷的工作环境,例如冻肉处理需要手部经常接触冰冻的冷藏肉食。
5.振动:操作钻地机,驾驶车辆。
二、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发病机制。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的损伤包括以下三种组织的损伤:1.肌肉损伤重复及用力过度的动作会令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挤压流经肌肉的血管,减少血液及养分的供应,造成有害的代谢物积聚,使肌肉疲劳,出现酸痛的情况。
持续的肌肉收缩,加上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去排走有害的代谢物积聚,便会对肌肉造成劳损。
2.筋腱损伤筋腱是连接肌肉与骨的软组织。
手部及腕部的筋腱有鞘(筋膜)包着。
职业病防治题库多选题
![职业病防治题库多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bad9345acfa1c7ab00cc45.png)
职业病防治题库多选题1、劳动者发生职业性疾患必须具备(ABDE)作用条件。
A.接触机会B.接触方式C. 接触途径D.接触时间E.接触浓度(强度)2、生产性毒物主要通过(ABD)等途径进入人体。
A.呼吸道B.皮肤C.汗腺D.消化道E.衣服携带物3、生产性毒物可以(ABCE)的形态存在。
A.固体B.液体C.气体D.悬浮体E.气溶胶4、生产工艺过程有害因素主要有(BCD)。
A.设备因素B.化学因素C. 物理因素D.生物因素E.原料因素5、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形式有:原料、(ABCDE)等。
A.辅助材料B. 中间产品C.成品D.副产品E.生产废弃物6、生产性噪音按其产生来源分为(ACD)等。
A.机械性噪音B.生物性噪音C.流体动力性噪音D.电磁性噪音E.化学性噪音7、职业病发病具有(ACDE)等特点。
A.病因明确B. 病因不明确C.所接触的病因大多可检测和识别D.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有一定数量发病E.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康复较易8、职业病诊断要有(ABCDE)等方面条件。
A.职业史B.劳动卫生条件调查C.症状D.体征E.实验室检查9、生产过程中,工人吸入高浓度的(AD)可引起缺氧窒息而中毒。
A.一氧化碳B. 氨C.汽油D.硫化氢E.氮10、不宜从事有毒化学物质的作业人员有(BD)。
A.男职工B.孕妇C.年龄超过50岁的工人D.未成年工人E.女职工11、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AD)等因素有关。
A.粉尘浓度B.粉尘导电性C.粉尘湿度D.粉尘分散度E.粉尘颗粒质量12、为了给作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防暑降温的主要技术措施有(ABCDE)。
A.合理设计工艺流程B.隔热C.自然通风降温D.机械通风降温E.制冷降温13、防暑降温的保健措施有(ABCDE)。
A.供给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B.个人劳保用品防护C.加强医疗预防工作D.成立防暑降温领导小组E.高温作业工人夏季有充分休息14、高频电磁场的防护措施有(ABCE)。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病的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37a170e31126edb6f1a10ab.png)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病的预防措施良劳动条件存在着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们对健康的不良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
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能产生职业性损害的诸多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气、振动(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微生物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医`学教育网整理,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医学教育`网整理,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二、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
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两大类。
(一)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
(二)法定职业病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具有一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医学教育`网整理。
职业病的认定
![职业病的认定](https://img.taocdn.com/s3/m/29abc512f7ec4afe04a1dfcb.png)
职业病的认定职业病认定是指在确认患者所得的疾患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前提下,从患者的病因、病种和职业接触史等多方面规定职业病的资格条件。
依据《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凡有下列病症之一者,应被认定为职业病患者。
①职业中毒类。
包括以下各种类型: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二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氮氧化物中毒;一氧化硫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有机锡中毒;羰基镍中毒;苯中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有机氟聚化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甲醇中毒;酚中毒;五氯酚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酰胺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根据《职业性中毒肝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
职业中毒类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浓度后所造成的。
职业中毒又有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分。
②尘肺类。
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尘肺类职业病的起因是劳动者长期工作在生产性微尘浓度较大的场所,吸入的粉尘在体内(肺部)沉淀所致。
其中危害最严重和危害最普遍的尘肺病分别是矽肺和煤工尘肺。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d0084702768e9950e73814.png)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一、有关术语和定义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病态状态二、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
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
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
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职业危害相应职业病和后果
![职业危害相应职业病和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e664396f02768e9951e73880.png)
1、粉尘(电焊烟尘、催化剂粉尘、药剂粉尘、煤尘、焦炭粉尘)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煤工尘肺、矽肺、电焊工尘肺、其他尘肺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肺结核(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2、苯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职业禁忌证:造血系统疾病3、汽油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2)汽油致职业性皮肤病职业禁忌证:(1)严重慢性皮肤疾患(2)多发性周围神经病4、柴油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2)严重的皮肤疾病5、原油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明显的肝、肾器质性疾病(2)明显的皮肤疾病及皮肤过敏6、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职业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7、一氧化碳、硫化氢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8、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职业禁忌证:(1)支气管哮喘(2)慢性间质性肺病9、液化石油气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疾病(2)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3)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4)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10、甲醇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视网膜及视神经病(2)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11、酸雾或酸酐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牙酸蚀病(2)职业性接触性皮炎(3)职业性哮喘职业禁忌证:慢性阻塞性肺病12、氢氧化钠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2)明显的慢性皮肤疾病(3)活动性角膜疾病或明显的角膜遗留病变13、氧化锌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4、四氯化碳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慢性中毒性肝病职业禁忌证:慢性肝病15、丙酮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2)严重的肝、肾疾病16、正己烷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职业禁忌证:多发性周围神经病17、氰及腈类化合物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18、噪声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职业禁忌证:(1)除噪声外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2)任一耳传导性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dB;(3)噪声易感者(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纯音听力检查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dB,但噪声作业1年之内,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中任一耳,任一频率听阈≥65dB)19、高温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未控制的高血压(2)慢性肾炎(3)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未控制的糖尿病(5)全身疤痕面积≥20%以上(工伤标准的八级)(6)癫痫20、紫外辐射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电光性皮炎(2)职业性白内障职业性禁忌证:活动性角膜疾病21、微波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白内障职业禁忌证: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2、振动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职业性禁忌证:多发性周围神经病23、视屏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腕管综合征(2)颈肩腕综合征24、电工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癫痫(2)晕厥(近一年内有晕厥发作史)(3)2级及以上期高血压(未控制)(4)红绿色盲(5)器质性心脏病或各种心律失常(6)四肢关节运动功能障碍25、高处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未控制的高血压(2)恐高症(3)癫痫(4)晕厥、眩晕症(5)器质性心脏病或各种心律失常(6)四肢骨关节及运动功能障碍26、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 远视力(对数视力表):大型机动车驾驶员:两裸眼<4.0,并<5.0(矫正;)小型机动车驾驶员两裸眼<4.0,并<4.9(矫正;)(2)听力:双耳语频平均听阈>30dB(纯音气导)(3)血压:大型机动车驾驶员:收缩压≥18.7KPa(≥140mmHg)和舒张压≥12KPa(≥90mmHg);小型机动车驾驶员:2级及以上高血压(未控制);(4)红绿色盲(5)器质性心脏病(6)癫痫(7)震颤麻痹(8)癔病(9)吸食、注射毒品;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者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电焊烟尘、催化剂粉尘、药剂粉尘、煤尘、焦炭粉尘)、苯、汽油、柴油、原油、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氮氧化物、氨氮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液化气、甲醇、硫酸、酸雾或酸酐、氢氧化钠、氧化锌、四氯化碳、丙酮、正己烷、轻烃、丙烯腈、甲基二乙醇胺、噪声、高温、紫外辐射、振动、微波、特殊工种(电工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视屏作业、高处作业)1、粉尘:生产中接触粉尘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长期大量吸入粉尘,可使呼吸道粘膜、气管、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受到损害,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肺组织纤维化,最终发展为尘肺病,严重危害健康。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https://img.taocdn.com/s3/m/9897d25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a.png)
改善工作环境
建立健康监护制度
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减少生产性粉 尘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扩散,定期清扫和 清洗工作场所。
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劳动 者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诊断职业性 肺部疾患,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03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关系
尘肺病的定义与分类
尘肺病
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肺部纤维化病变,导致肺组织广泛纤维化和肺功能损伤的一种职业病 。
氧疗和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缺氧的患者,可采用氧疗或机械通 气辅助呼吸。
康复治疗
对于慢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 呼吸锻炼、运动训练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肺组织损伤或病变的患者,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提高公众对职业性肺部疾患的认识与关注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形式 ,向公众普及职业性肺部疾患的 危害和预防知识。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 患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生产性粉尘概述 • 职业性肺部疾患介绍 •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关系 • 生产性粉尘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 职业性肺部疾患的预防与治疗
01
生产性粉尘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 生的,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 固体微粒。
职业性肺部疾患介绍
职业性肺部疾患的种类与特点
尘肺病
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肺部 纤维化病变,常见的有煤工尘肺、矽 肺等。
化学性肺炎
由于吸入刺激性化学物质引起的肺部 炎症反应,如酸雾吸入、氨气吸入等 。
职业性哮喘
由于长期接触刺激性气体或颗粒物引 起的支气管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 喘息、气急等症状。
职业病病案例分析演示课件
![职业病病案例分析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3a6a4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a.png)
一名教师因长时间低头批改作业 和备课,患上了颈椎病。经过药 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后,病情得到
控制。
一名白领长期久坐办公,出现下 肢静脉曲张。通过穿戴弹力袜和 使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
谢谢观看
案例三
某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 生物因素,导致皮肤出现水疱、溃 烂等症状,经诊断为职业性病毒感 染。
06
案例五:其他常见职业 病
其他常见职业病的成因与症状
颈椎病
长时间低头工作、不良坐姿等导致颈椎长 期承受压力,引发颈椎病,症状包括颈部 疼痛、僵硬、头晕等。
尘肺病
长期接触粉尘等有害物质,导致肺部受损 ,引发尘肺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 短等。
05
案例四: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皮肤病的成因与症状
职业性皮肤病的成因
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高温)、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导致皮肤出现病 变。
职业性皮肤病的症状
皮肤瘙痒、疼痛、红肿、水疱、脱屑、色素沉着等,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溃烂、坏死。
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处理。
案例二
某办公室职员因长期坐姿工作,导致颈椎病和肩周炎,经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后好转。
04
案例三:职业性肿瘤
职业性肿瘤的成因与症状
01
02
03
职业性肿瘤成因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或不良 工作环境,如石棉、苯、 辐射等。
症状表现
与一般肿瘤相似,如局部 肿块、疼痛、出血、压迫 症状等,可能伴随有职业 性特征。
腰椎间盘突出
长期弯腰工作、久坐等导致腰椎间盘受到 挤压,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包括腰部 疼痛、坐骨神经痛等。
职业病的概述
![职业病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0c67715f0e7cd184253686.png)
职业病的概述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职业性疾患则包含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
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定义:是指政府所规定的,具有立法意义,患者享有劳保待遇的职业病。
一般被认定是职业病的,应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该疾病应与工作场所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密切有关;
②所接触的有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素量(浓度或强度)无论过去或现在,已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③必须区别职业
4、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较好;
5、一般治疗个体,对控制人群群体发病率下降作用不大。
职业病有哪些构成的要件及其特点
![职业病有哪些构成的要件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1527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b.png)
职业病有哪些构成的要件及其特点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职业病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职业病的构成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职业病的主要特点中国职业病呈现五大特点,分别是:1、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2、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3、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4、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5、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职业病的类型分类主要类型按照2011年12月3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根据2013年12月30日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它包括十大类,132种职业病,分别是:1、尘肺。
有硅肺、煤工尘肺等。
2、职业性放射病。
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等。
3、职业中毒。
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4、物理因素职业病。
有中暑、减压病等。
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有炭疽、森林脑炎等。
6、职业性皮肤病。
有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
7、职业性眼病。
有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等。
8、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有噪声聋、铬鼻病。
9、职业性肿瘤。
有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等。
10、其他职业病。
有职业性哮喘、金属烟热等对职业病的诊断,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职业病现状
![职业病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1bbfb39eefdc8d376ee32af.png)
一、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第二,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
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
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第三,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
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第四,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第五,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第六,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第七,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一,防治检测不到位。
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
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疾患
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职业多发病两大类。
当职业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泛指职业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具有一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我国政府公布的职业病共分为9类,99种。
1.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共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铅);(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10)砷化氢中毒;(11)氯气中毒;(12)硫化氢中毒;(13)光气中毒;(14)氨中毒;(15)氮氧化合物中毒;(16)一氧化碳中毒;(17)二硫化碳中毒;(18)硫化氢中毒;(19)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铅中毒;(20)工业性氟病;(21)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2)四乙基铅中毒;(23)有机锡中毒;(24)羰基镍中毒;(25)苯中毒;(26)早苯中毒;(27)二甲苯中毒;(28)正乙烷中毒;(29)汽油中毒;(30)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1)二氯乙烷中毒;(32)四氯化碳中毒;(33)氯乙烯中毒;(34)三氯乙烯中毒;(35)氯丙烯中毒;(36)氯丁二烯中毒;(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38)三硝基甲苯中毒;(39)甲醇中
毒;(40)酚中毒;(41)五氯酚中毒;(42)甲醛中毒;(43)硫酸二甲酯中毒;(44)丙烯酰胺中毒;(45)有机磷农药中毒;(46)氨基甲酸脂类农药中毒;(47)杀虫脒中毒;(48)溴甲烷中毒;(49)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中毒;(50)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中毒性肝病;(51)根据《职业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自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急性中毒。
2.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炭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铅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
3.物理因素职业病:(1)中署;(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局部振动病;(6)放射性疾病(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烧伤)。
4.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
5.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敏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皮肤病。
6.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烧伤;(2)电光性眼炎;(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
7职业性耳鼻喉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
8.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所至肺癌;(5)砷导致的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至血管肉瘤;(7)焦炉工人肺癌;(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9.其它职业病:(1)化学性烧伤;(2)金属烟雾热;(3)职业性哮
喘;(4)职业性变态反应肺泡炎;(5)棉尘病;(6)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7)牙酸铁病。
上述规定所例的职业病,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扩大职业病范围。
必须增补的职业病,应报卫生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