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诗歌客观选择.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高考满分作文诗歌范文(全国卷):选择
⾼考满分作⽂诗歌范⽂(全国卷):选择
⾼考满分作⽂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就像是⼀层神秘的⾯纱。
其实满分作⽂并不是那么⾼不可攀,掌握好了⾼考作⽂写作技巧,积累了⾜够的素材,有好的范⽂例⼦可以参考,同学们在参加⾼考的时候同样有机会拿到满分的。
下⾯是店铺⾼考栏⽬为您搜集的2013年⾼考满分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考满分作⽂诗歌范⽂(全国卷):选择
如果我是⼀⽚云,
我会放弃⾼⾼在上,
我选择化作⼀滴滴⼩⾬飘落⼈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河流,
我会放弃奔流到海,
我选择化为⽢泉流⼊麦⽥。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株灵芝,
我会放弃长命百岁,
我选择化为⼀滴滴药汤灌⼊⼈⼝中。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位康复病⼈的笑脸,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块矿⽯,
我会放弃平静安逸,
我选择熔⼊炉中化为滚烫的钢⽔。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座座的⾼楼⼤厦,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只⽩鸽,
我会放弃⾃由嬉戏,
我选择永不停息地把橄榄枝衔到
战争的国度。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饱受战争痛苦的⼉童
正在快乐地玩耍,
那,就是我的答案。
⼈⽣,是⼀篇做不完的选择题,
向前?向后?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向,瞧瞧你⼼灵中的真、善、美吧, 那,就是你的答案。
⾼考满分作⽂频道。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诗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D. 诗歌整体上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A. AB. BC. CD. D2. 下列诗句中,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似的是()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AB. BC. CD. D(二)简答题3. 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海上日出和江水春天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4. 诗中“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将归雁人格化,使归雁具有了情感,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选择题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壮阔的景象。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壮美。
C. 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D. 诗歌整体上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壮阔河山的热爱。
()A. AB. BC. CD. D6. 下列诗句中,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境相似的是()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三高考试卷语文诗歌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悠然自得(yōu yuán zì dé)B.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C.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D.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òu tōng)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青年学生。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
D.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4. 下列对联中,符合对联格律要求的一组是:A. 春风化雨润万物,桃李芬芳满园香。
B. 雨打芭蕉心已伤,月照梅花倍思乡。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的“作客”指的是______。
7.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8.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的“一岁一枯荣”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高中语文诗歌选择题
到满足。
主旨情感
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 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 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 故选A。
示
野 歌 李贺
例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二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D.尾联将笔锋转向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回味无穷。
语言风格
回顾考题,熟知陷阱
常见的设误角度: 1.意象意境概括不准 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内容) 3.手法分析有失精准 4.主旨情感分析不当 5.语言风格分析不当
细循对策,提升几率
1、尽量有效读懂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关键词句、选项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注意常 设的陷阱,回到原文寻找对应点。) 4、正选排除巧妙用。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 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
比较困难。
词句(内容)概括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
主旨情感分析不当对策
如何准确分析情感主旨: ①明确抓手(意象词、情感词、修饰词),整体把 握。不要只关注答题点的选项,导致脱离文本的跳 读,断章取义,最终理解偏差。 ②寻找诗眼,把握感情总基调。 ③探究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用意。
(2020·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近五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30题精练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十、(2018年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 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八、(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二、(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 口衔山石细, 渺渺功难见, 人皆讥造次, 岂计休无日, 何惭刺客传, 终年抱寸诚。
心望海波平。
区区命己轻。
我独赏专精。
惟应尽此生。
不著报睡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 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 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 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纽1日”的举动与“海波 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 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总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客观题一、现代诗歌选择题考查角度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高考客观题常考的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
如:二、现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合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意象有三类: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
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
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
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
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新趋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新趋势作者:王旭东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年第05期历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最低,导致很多同学对此题望而生畏,有的甚至放弃了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
其实,只要我们明确命题趋势,把握命题规律,加强针对性训练,就能在古代诗歌鉴赏题上得到较好的分数。
下面我们以近年来的高考卷为例进行分析:选材特点一、宋词大放异彩高考诗歌鉴赏試题的取材范围是诗歌鉴赏备考的关注重点,把握了取材范围就相当于把握了备考复习的方向。
2021年高考全国8套试卷的诗歌除新高考全国Ⅰ卷(唐代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浙江卷(清代吴伟业《意难忘·山家》)外,其余6套卷均选用的是宋代诗歌,且南宋、北宋诗歌各占3首。
而2020年高考10套试卷考查的11首诗歌(浙江卷为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中,唐诗占6首,宋诗占5首。
宋代诗歌为什么越来越受命题人青睐呢?唐宋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无法逾越的巅峰,当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取材领域。
与重情的唐代诗歌相比,宋代诗歌更富有哲理意蕴,重在揭示理趣,侧重于对个人情感或心性的体悟、对自然的感悟、对日常生活的品悟。
因此,老师命题和学生答题更容易落到实处。
这是宋代诗歌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的主要原因。
这一趋势启示我们,古代诗歌鉴赏备考的重心应放在唐宋时期一些名家的近体诗或古体诗上,我们可以借助《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全方位地对唐宋诗歌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和模拟训练。
二、打破刻板印象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选的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鹊桥仙·赠鹭鸶》,第15题主观题考查的是这首词的风格“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看到词作者是辛弃疾,有的学生马上就在大脑中预设一个豪放派词人的语言风格,照搬学习过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言特色。
如此,他可能就无法捕捉这首词的独特神韵,当然也就无法发现辛弃疾在金戈铁马之外的浪漫甚至孩童气了。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2023年对标高考语文新题型解析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莺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3.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两首诗都对鹭莺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莺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 “静”来刻画鹭鹫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以鹭莺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
杜诗中的鹭莺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鹫娴静沉着,自由自在。
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智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莺。
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
杜诗描绘的是鹭莺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莺休憩图,娴静自在。
【教(学)后反思】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广泛的意象可以包括人物形象及景物形象。
2.常用的的送别类意象如杨柳,长亭,南浦,酒。
思乡类意象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
愁苦类意象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
抒怀类意象如菊花,梅花,松柏,竹。
爱情类意象如红豆,莲,连理枝,鸳鸯,关雎。
战争类意象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婴,羌笛等。
简单说来,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3.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意空间)。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美学理想,即诗意;“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即画境。
4.诗词中意境的分类:(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宸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其特点在于写景那么苍茫辽远,峻拔萧疏; 抒情那么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
题目:月夜思归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李白的《静夜思》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千里江陵一日还。
B.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是:A.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下列诗句中,描述了作者游历名山大川的情感的是:A. 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的是:A.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答案:表达了作者攀登高峰,俯瞰众山的雄心壮志。
)7. 《静夜思》一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答案:描绘了月光照耀在床前的景象,使人误以为是霜。
)8. 《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9. 《登高》一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0. 《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答案:描绘了江上雪景,山鸟飞走,人迹消失的景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静夜思》这首诗的意境。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1) Word版无答案
专题02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1)(学生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1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经杜甫旧宅雍陶[注]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高考诗歌评价模拟试题
高考诗歌评价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 请根据以下诗句,判断其所属的诗歌体裁: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3.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 以下诗句中,哪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 根据以下诗句,判断其可能表达的主题: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______体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7.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反映了诗人对______的忧虑。
8.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描绘了______的景象。
9.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向往。
10.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描绘了______的意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望岳》中,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12. 请分析《江雪》中,柳宗元如何运用意象和语言,创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意境。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将进酒》中,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其豪放不羁的个性。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考什么①题型设置。
主客观结合型,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
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选材。
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④作家作品。
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
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问题设计。
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真题引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金陵①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③。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④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⑤,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金陵:六朝和五代十国南唐的故都,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②霸祖:原指南朝陈的开国君主陈霸先,后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高考语文诗歌选择题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选择题解析1.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反映了屈原的什么精神?A. 爱国主义精神B. 浪漫主义精神C. 理想主义精神D. 现实主义精神答案:C2. 在《登高》一诗中,杜甫运用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什么情感?A. 思乡之情B. 悲秋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怀古之情答案:B3. 《庐山谣》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哲理?A. 变化无常B. 辩证法C. 相对主义D. 悲观主义答案:B4.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5.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6. 《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句话表现了杨贵妃的什么特点?A. 美丽动人B. 聪明机智C. 善良仁爱D. 坚强勇敢答案:A7.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话反映了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悲愤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B8. 《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表现了什么主题?A. 赞美英雄B. 感慨历史C. 表达理想D. 抒发情感答案:B9.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D10.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11.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A. 怀古之情B. 爱国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A12. 《庐山谣》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好奇之情B. 感慨之情C. 悲愤之情D. 忧国忧民之情答案:A1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14.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15.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16.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A. 怀古之情B. 爱国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A17. 《庐山谣》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好奇之情B. 感慨之情C. 悲愤之情D. 忧国忧民之情答案:A1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19.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20.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21.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A. 怀古之情B. 爱国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A22. 《庐山谣》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好奇之情B. 感慨之情C. 悲愤之情D. 忧国忧民之情答案:A2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24.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25.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26.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A. 怀古之情B. 爱国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A27. 《庐山谣》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好奇之情B. 感慨之情C. 悲愤之情D. 忧国忧民之情答案:A2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29.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30.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31.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A. 怀古之情B. 爱国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A32. 《庐山谣》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好奇之情B. 感慨之情C. 悲愤之情D. 忧国忧民之情答案:A3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34.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35.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36. 《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A. 怀古之情B. 爱国之情C. 忧国忧民之情D. 感慨之情答案:A37. 《庐山谣》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好奇之情B. 感慨之情C. 悲愤之情D. 忧国忧民之情答案:A3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 春日景象B. 夏日景象C. 秋日景象D. 冬日景象答案:C39.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A. 季节变化B. 生命轮回C. 生态平衡D. 气候变化答案:A40.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 爱国之情B. 忧国忧民之情C. 自信之情D. 悲观之情答案:C。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选(2021-2021)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选(2021-2021)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过看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卷)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d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 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c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9.对下列古诗句中红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10.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重阳B.七夕C.中秋D.元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
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b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10.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会触发的怀乡之情。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