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和名言名句。

2、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2、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预习自测】(课前预习——完成下列题目——课上检查、订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抑本

..其成败之迹————抑:本: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乃: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仓皇东.出:

函.梁君臣之首: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判断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

(1)盛以.锦囊——

(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翻译句子(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背诵默写:

(1)《书》曰:,。

(2),,自然之理也。(3),,岂独伶人也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论点:

译文:

2、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梳理课文思路)

3、学生自读叙述史实部分,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

923年(38岁),

926年(41岁),

三、我的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成果展示——互补完善——教师精讲点拨)

1、作者认为庄宗“得天下”是由于什么原因,“失天下”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得天下——

失天下——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3、庄宗的史实突出他的极盛到极衰,作者又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分析其作用。

4、欧阳修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教训:

译文:

5、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归纳整合】

【拓展延伸】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警句?同学们从中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要求:联系学习、生活等实际,有理有据有文采,80字左右)

【课下作业】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