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
么办
一种农药使用一定时间后,药效就明显减弱,甚至几乎无效,称为抗药性,它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一、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造成农产品抗药性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害生物方面
当受到一定剂量农药作用后,有的死亡,其中不敏感的个体就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样的后代抗药性就更强了。
2、农药使用技术方面
用药不当造成抗性:①长期连续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抗性产生。
②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增加,直接导致抗药性增强。
③农药的剂型
不适合,也会降低药效,使漏杀个体诱发出抗药性。
④农药在蔬菜上沉积,分布状况不均匀也会引起抗药性的产生。
二、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1、混合用药。
两种作用方式和机理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减
少抗药性的发生,单点作用农药与多点的传统农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2、采用综合防治法。
把药剂防治、人工防治、检疫等措施,有
机结合起来。
3、间歇用药。
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就应间断
或停止使用。
4、采用正确的施药技术。
药剂在田间施用的有效剂量和沉积分
布均匀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蔬菜和不同病虫应选用恰当的施药技术,不要轻易地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另外,注意使用时间,阴天尽量
不要用药。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讲解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昆虫抗药性(iusecticides resistance)。
即多次使用药剂后,害虫对某种药剂的抗药力较原来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增加的现象,其特点是这种由使用药剂而增大的抗药力是可以遗传的。
2、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健壮耐性(vigor tolerance)。
特点:不稳定,不能遗传,随着条件的改变又可消失。
3、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自然抗性(natural resistance)。
即有些昆虫对某些杀虫剂表现一种天然的敏感度低,即具有高度耐受性,如DDT、抗蚜威对棉蚜的药效很差,而对蚊虫或其它蚜虫的效果很好。
这种自然抗性也是可以遗传的。
4、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5、负交互抗性(negative cross resistance)是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一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
6、多种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7、击倒抗性:由于神经敏感度降低而对DDT和拟除虫菊酯产生的抗性称为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
8、IRM是抗药性治理9Resistan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为害的经济阈值以下,同时保持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9、植物病原物抗药性: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
为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效果,保障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病原菌、线虫、螨类等。
它们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影响树木生长:林业有害生物通过取食、寄生、繁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早衰甚至死亡。
2.破坏森林生态平衡: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
3.引发次生灾害:有害生物危害导致的树木死亡、生长不良等现象,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部分林业有害生物还能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疫与监测技术检疫与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苗木、种子、木材等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同时,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资源,通过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长效、无污染等特点,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3.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诱杀、捕杀、隔离、高温处理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于局部和应急防治。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广谱等特点,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些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等,它们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防治农业有害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农业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害虫可以直接啃食农作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例如,蝗虫可以大面积破坏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粮食短缺。
病原菌能够引起农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等,使农作物染病枯萎,品质降低。
杂草则会与农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是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改变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例如,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有害生物。
人工捕捉害虫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适用于害虫数量较少的情况。
利用防虫网可以阻止害虫进入农田,保护农作物。
此外,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捕害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
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
例如,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等,可以捕食或寄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是生物防治的一部分,如印楝素、苦参碱等,具有低毒、环保的特点。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有害生物。
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显著的优点。
2010年金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
性 (.— . ) 5 92倍 。南 宁 、 5 桂林 、 l , 雷州 、 山 、 县 、  ̄f、 vI l 秀 攸
孝感 、 奉贤 、 宜兴 、 盐都 、 当涂 、 阳 、 山 、 信 独 闽清 、 上高
种 群 产 生 中水 平 抗 性 ( 1 ~ 63倍 ) 1. 3 - 2 。 2 对 吡 虫 啉 的 抗 性 。 县 、 茅 、 阳 、 感 的 褐 ) 攸 思 信 孝
尚处敏感 状态 : 州 、 感 、 兴 、 涂种 群处 于敏感 雷 孝 宜 当
虫抗 药性涉及 的农 药 有辛硫 磷 、 高效 氯 氟氰 菊酯 、 甲 氨基 阿维 菌素 : 定 棉蚜 抗药 性 涉及 的农 药 有氧 乐 测 果、 高效 氯氟氰 菊酯 、 吡虫啉 、 啶虫脒 。采用 统一 的方 法进行测 定 。其 中测 定褐 飞虱 、 飞虱抗药 性采用 稻 灰 茎 浸渍 法 . 感基 线 由南京农 业 大学 提供 ; 定二 化 敏 测 螟 抗 药性采 用点 滴法 ,敏感 基 线 由南 京农 业 大学 提
阳 、 洪 、 茅 的 褐 飞 虱 种 群 对 噻 嗪 酮 产 生 低 水 平 抗 景 思
吡虫 啉 、 吡蚜 酮 、 毒死蜱 、 乙虫腈 、 噻虫 嗪 、 啶虫 胺 ; 烯 测定 灰飞虱 抗药性 涉及 的农药 有 噻虫 嗪 、 啶虫 胺 、 烯
毒死 蜱 、 吡蚜 酮 : 定 二 化 螟 抗 药 性 涉 及 的农 药 有 三 测
供 : 定 小 麦 赤 霉 病 采 用 P A 平 板 测 定 法 , 取 分 测 D 挑
性 下 降状态 ( l 38倍 )南 宁 、 33 . ~ ; 柳州 、 林 、 县 、 佳 攸 奉 贤 、 山种 群产 生低 水平 抗 性 ( .~ . 独 51 96倍 ) 永 福 、 ; 阳
第五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植物化学保护
4
5 6
适合度 抗药性病原物的适合度高低对抗药性
病原群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病害循环 植物地上部位发生病害,病部常能
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凡是有利于病 害发生的和流行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均 因病原物群体数量大,用药水平高,而易使抗药 性病原群体形成。
第五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害虫的抗药性 植物病原物抗药性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的现状
第一节
一 二 三 四
害虫的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害虫抗药性遗传 害虫抗药性治理
第一节
害虫的抗药性
一 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一) 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 历史 2 害虫抗药性的特点: 害虫几乎对所有合成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 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 双翅目、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害虫种类多于 卫生害虫。
3 管理要点
1) 完善农药推荐使用方法 2) 符合综合防治策略 3) 达到生产上可行 4) 为生产、销售部门和用户所接受 5) 相同杀菌剂生产厂家和推销部门之间相互 协调 6) 治理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自身完善和补充
二) 抗药性治理的短期策略
1) 建立重要防治对象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基线,建 立有关技术资料数据库。 2) 测量或检测重要病害对常用药剂抗药性发生的趋 势。 3) 监测主要病菌对骨干药剂抗性发生动态,建立抗 药性病原群体流行测报系统。 4) 研究还未发现抗药性的病原物-药剂组合产生抗药 性的潜在危险,及早采取合理用药措施。 5) 合理用药,防止抗药性发生或延缓抗药群体的形 成。 6) 加强对杀菌剂生产、混配、销售的管理,防止盲 目生产、乱混乱配、乱售乱用。
农药3r问题名词解释
农药3r问题名词解释
农药3R问题是指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
和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这三个问题。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在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
这些残留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需要控制农药的使用和残留量。
有害生物再猖獗是指在使用农药控制某些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伤了这些生物的天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有害生物重新成为问题。
这需要在农药使用时考虑到生态平衡,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是指一些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导致农药失效,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农药或采用其他防治方法。
这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由于这三个问题常常互相关联、互为因果,需要统一解决。
因此,农药3R
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浅谈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105·交 流 探 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7期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是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生物—有害生物—天敌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调控作用,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避免或减轻农作物生物灾害,主要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关键词:有害生物;适宜环境;生物种群;防治技术;综合防治1 有害生物人们为了从植物上获取食物,植物生长又会受到各种侵害,凡侵扰植物正常生长的病害、虫(螨)害、草害、鼠害等统称有害物。
2 有害植物的防治技术从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认识水平来分析有害生物的防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朴素综合防治阶段,近代集约化化学防治阶段和现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依据有害生物的生物习性,发展动态与其环境间关系的一种管理,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彻底消灭。
2.1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防止危害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人为在地区或国家之间传播。
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
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在地区或国家间传播蔓延,以确保农业生产,其任务:一是禁止危害性病虫杂草随着农作物及其产品国外输入或国内输出;二是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他们在传播到没有发生的地区;三是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被传入新区的,应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肃清。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植物检疫依据进出口的性质,又分为国际货物流动实施外检和对国内地区间实施内检两者的偏重有所不同,但实施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危险性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转运植物及植物产品检验与检测、疫情处理和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2.2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又称 栽培防治,是通过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发育和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排灌,合理密植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等。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将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
数量避免经济损失并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
低限度。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
的害虫综合防治专家会议认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
害生物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
和有关环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现有的适
当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
决害虫问题是有缺陷的,弄不好则适得其反。据不完全统
计,世界上已知对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害螨已近千种。
1946年后20年就有120余种农业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有些
害虫还对很多化学成分相似的药剂产生交互抗性,造成用
量日益增加,抗药性形成更精快选的课件恶性循环。
6
(一)关于综合防治概念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自DDT等农药使用后
(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阶段
50年代初,在中国害虫防治中已应用综合防治一词(在根 治东亚飞蝗的实践中提出的“防治结合”和“改治并举”的 防虫策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在于使用各种防治措
施,并有简单的协调。而在60年代末期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
治理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并具有了系统思想。
90年代以来,随害虫抗药性、环境保护、 物种多样性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 进一步认为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应更加强 调生物防治,即利用自然控制力量防治害虫 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调控(ecological regulation)策略,尽量发挥自然的控制作用。
精选课件
10
2、中国IPM的发展
(1)早期朴素综合防治阶段(本世纪40年代以前)
虽然 IPM 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上还远未成熟,但从长远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产出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一、物理防控技术物理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阻断或消灭农业有害生物的繁殖、侵入和传播。
常见的物理防控技术包括温度控制、光照控制、气体处理和电击等。
例如,在温室中,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和湿度,利用高温来杀灭有害生物,或者利用低温来延缓其繁殖速度。
此外,使用紫外线灯管也可有效地吸引并杀灭部分有害昆虫。
物理防控技术的优点是环境友好、安全无毒,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产生污染和危害。
然而,物理防控技术往往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且在实际应用中受限制较多。
二、化学防控技术化学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或化学物质来杀灭或控制农业有害生物。
常见的化学防控技术包括喷洒、喂食、熏蒸等。
化学防控技术的优点是高效、迅速,能够快速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
并且化学农药种类繁多,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有害生物。
然而,化学防控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化学农药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其次,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导致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增强,使得防治效果逐渐减弱。
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控技术时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频率,并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
三、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敌害(如天敌、寄生虫、捕食性微生物等)对抗农业有害生物。
通过引入天敌或寄生虫,可以实现生物平衡,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
此外,利用捕食性微生物进行有害生物的控制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的优点是绿色环保、持久性好、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产生危害。
同时,生物防控技术能够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抗药性的问题。
然而,生物防控技术的进展受到生态条件、引种途径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四、遗传改良技术遗传改良技术是指通过改良农作物的遗传特性,使其具有对抗特定有害生物的能力。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单位,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5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麦蚜、小麦赤霉病、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7种一类病虫害、14种二类病虫害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
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51个农药品种(监测对象、涉及农药品种及抗药性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表3),有关病虫草种类及其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评估结果如下。
表1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表2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表3杂草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1 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1.1 褐飞虱1.1.1 监测结果1.1.1.1 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23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7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7—178倍)。
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6—32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13倍),其中监测到江苏宿迁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倍。
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三氟苯嘧啶抗性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有中等水平抗性种群,但对其他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2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1000倍)。
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89倍)。
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摘要: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是人们的生活之本,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农业发展各方面的重视力度。
就当下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生物危害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亟待解决,因为有害生物的种类较多,一旦出现生物危害现象会导致涉及面积广泛,从而使农业遭到重创,而且相关人员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多是采用药效较强的高毒农药,这种方式并不明智,可谓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大量的农药残留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对食用者造成中毒现象,威胁到人类健康。
而且也会导致病虫产生抗体,导致新一轮的病虫来袭。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要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农业保护,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应对措施1采用农业技术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性1.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先进设备以及技术支持,进而研发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而使用大量的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就会给土壤及环境带来不良影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有效的农业技术加以控制,例如选择缓释型农业防控技术及低用量型环保防控技术进行防治,既可以减少土壤污染,还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2有效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农业是国之根本,民之保障,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而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大部分农民会选择农药杀虫,这种方式虽然初期有一定效果,但是时间久了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变异现象,从而会导致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农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不仅会造成土壤污染,也不利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只有采用一定的农业技术手段,才能保障农业生态安全,进而与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生态理念相吻合。
1.3保持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农业是民生根本,是保障人民基础生活的关键。
7抗性治理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有: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有:
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domi—nance) 不完全显性 中间类型(neither dominance nor recessivity) 中间类型( 不完全隐性(incompleterecessive) 不完全隐性 完全隐性(completerecessive)。 。 完全隐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二 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昆虫的抗药性(resistance)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 昆虫的抗药性 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 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 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 现象”。 现象”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 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 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 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 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选择 压力的作用。 压力的作用。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一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选择学说, 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群体内就存在少 数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 数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从敏感品系到抗性 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诱导学说,认为是诱发突变产生了抗药性, 诱导学说,认为是诱发突变产生了抗药性,认为 生物群体内不存在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 生物群体内不存在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而是在药剂 的诱导下,最后发生突变,形成抗性品系; 的诱导下,最后发生突变,形成抗性品系; 即基因复增学说gene duplication 基因重复学说 (即基因复增学说 即基因复增学说 theory),即一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这是 ,即一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 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染色体重组学说, 染色体重组学说,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 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 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这也是近年来提出 的新学说。 的新学说。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植物病原物抗性普遍受到重视, 成为了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为止,已发现 150多种病原菌产生抗性(如黄瓜 霜霉病对甲霜灵,瓜类、小麦的白粉病对三唑酮等产 生了抗药性)。
(二)抗药群体形成的因素
思考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家 里的农田发生病虫害了,施用同一种农药防治 同样的病虫害时,以前的防治效果还不错,可 现在发现病虫害根本防不住,于是不得不加大 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可改善的效果却不 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病虫越防越难、农药越打 越多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思考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会带来 哪些危害?
思考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 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指害虫在生理或行
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 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 药性的首要因素。
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
大剂量农药的连续、高频或高浓度使用,加 上农药处理的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害虫产生 抗药性的外部因素。经常使用同一种农药、 药剂喷施不均、未加选择用药、随意加大用 药量、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施药技术所导 致的药剂选择压,促使抗性种群过快成立。
杂草交互抗性:指一个杂草生物型由于存 在单个抗性机理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 剂产生抗性。
多抗性:指抗性杂草生物型具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不同的抗性机理。
(二)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现状
1968年,发现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欧洲 千里光(首例抗性杂草生物型) 1970—1977年平均每年发现一种抗性杂 草生物型 1978年—1983年发现33种抗三氮苯类除 草剂的杂草生物型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综合施策。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单一的施策模式,缺乏综合施策的情况。
由于每种有害生物的繁殖、传播、危害特点不同,单一的防治措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 防治手段不足。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防治手段不足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防治手段多为化学防治,但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容易产生抗药性。
3. 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监测体系相对薄弱,很难对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情况进行准确监测,往往发现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
4. 技术人才匮乏。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然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防治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综合施策机制。
针对不同的有害生物特点,推动建立综合施策机制,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特别是要加强生物防治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天敌和天敌复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手段可以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2. 推进绿色防治技术。
加大对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
发展生物农药、生物灭蝇剂、生物除草剂等绿色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4. 提升技术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鼓励开展“双万计划”项目,培养和引进一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专业骨干。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当前林业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急需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森林资源。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害虫抗药性的主要特点是: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主要取决于该地用药历史与用药水平,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抗性最初呈镶嵌式分布,随着用药的广泛和昆虫扩散,抗性逐渐趋于一致,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药物的抗性有加快趋势。
1、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1)控制抗性基因频率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选择最佳配套方案选择最佳药物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种)药剂,混剂及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
(3)选择最佳施药时机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4)实施综合管理综合应用环境、物理、生物、遗传、化学及文化的各项措施,注意检查和监测,讲究环境治理,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率极其适合度(繁殖率和生存率)。
(5)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包括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发生害虫(包括次要害虫)再猖獗。
2、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1)适度治理限制药剂使用,降低总的选择压力,而在不用药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
采用的方法是限制用药次数、用药时间及用药量,采用局部用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物等。
(2)饱和治理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率。
(3)多种攻击治理采用不同化学类型的药物交替或混合使用药物,它们作用于一个以上部位,无交互抗性,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即可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展望在农业生产中,每年因有害生物所造成的损失巨大。
据FAO统计,全世界农业生产中每年因虫害、病害和杂草危害造成的损失占总产值的37%。
其中,虫害占14%,病害占12%,杂草占11%。
因此,有害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有害生物防治中,重治轻防,盲目施用化学农药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石油农业的条件下,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更加突出。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植保方针,但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不可能做好“预防为主”的工作,这样势必导致以治为主,见病虫就打药,次数越打越多,浓度越打越浓,有害生物危害面积反而越来越大。
病虫发生面积与50年代相比,60年代增加30%以上,70年代增长100%,至80年代增长2.8倍。
在1983~1993年的10年间,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分别增加了24.26%和49.47%。
化学农药使用量每年以3.0×104 t的速度增加。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农药数量为25亿,总销售额为250亿美元。
我国仅1993年一年生产的农药就达2.6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杀虫剂占77%,总销售额为88.93亿元人民币。
化学农药滥用的后果除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外,还引起了“3R”(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残留Residue)问题产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耗竭,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类不断探索有害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将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防治实践。
特别是1992年7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
为此,TShemyshev(1995) 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有害生物治理的概念——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有害生物,指的是那些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
它们的存在可能会传播疾病、损害财物、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的危害,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一、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危害(一)卫生害虫如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
蚊子不仅会叮咬人类,还可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苍蝇能携带多种病菌,污染食物;蟑螂繁殖能力强,可传播细菌和病毒;老鼠则会啃咬电线、破坏粮食等。
(二)农业害虫包括蝗虫、蚜虫、螟虫等。
它们会侵害农作物,导致粮食减产,影响农业生产。
(三)仓储害虫如米象、谷蠹等,会损坏储存的粮食和食品。
(四)园林害虫像天牛、蚧壳虫等,会危害园林植物的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五)其他有害生物如白蚁,会破坏建筑物结构;红火蚁,叮咬人后会引起剧痛和过敏反应。
二、有害生物防治的原则(一)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二)预防为主通过改善环境、加强卫生管理等措施,预防有害生物的滋生和入侵。
(三)环境友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方法和药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持续监测定期对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三、有害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一)环境治理1、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积水,消除卫生死角。
2、封堵建筑物的孔洞和缝隙,防止有害生物进入。
3、合理存放食物和物品,避免为有害生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场所。
(二)物理防治1、安装纱窗、纱门、蚊帐等,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2、使用粘鼠板、捕鼠笼等捕捉老鼠。
3、利用灯光诱捕器捕杀飞虫。
(三)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杀虫剂、灭鼠剂等化学药剂,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2、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防止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3、施药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药剂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1、引入有害生物的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4负交互抗性: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5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二)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1989年抗性害虫已达504种。
历年累计抗性节肢动物种数年份累计抗性虫种数年份累计抗性虫种数1914 1 1963 1571928 5 1965 1851936 7 1967 2241938 7 1975 3641946 11 1977 3921948 14 1978 4141954 25 1980 4321957 76 1984 4471960 137 1989 504产生抗药性害虫数发展趋势(1914-1988)害虫抗药性的特点:1害虫几乎对所有合成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 2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3随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4双翅目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最多,农业害虫多于卫生害虫,重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尤为严重。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1.四种学说:选择学说、诱导学说、基因重复学说、染色体重组学说选择学说:生物体内存在着抗性基因,从敏感品系到抗性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诱导学说:生物体内不存在抗性基因,而是在药剂的诱导之下逐渐提高了对药剂的抵抗性,发生突变,而形成抗性品系。
基因复增学说:承认本来有抗性基因存在,同时认为某些因子(如杀虫剂)引起了基因的复增,抗性基因增加。
染色体重组学说: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这也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学说。
2.抗性形成的影响因子遗传学因子:抗性基因的频率抗性基因的显隐性抗性等位基因的数量抗性基因型的适合度生物学因子害虫的群体大小每年发生的世代数每代的虫数生殖方式害虫的扩散性害虫的食性操作因子用药的种类、性质药剂的剂型和残效期施药的方式、浓度和次数施药的虫期和范围用药的历史(二)昆虫抗药性机理代谢作用的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穿透速率的降低行为抗性1代谢酶活性的增强(1)氧化酶系:MFO微粒体氧化酶系对杀虫剂的氧化作用主要可概括为以下4类反应:a.O-、S-及N-脱烷基作用b.烷基、芳基羟基化作用c.环氧化作用d.增毒氧化代谢作用(2)水解酶系:磷酸酯酶、羧酸酯酶、酰胺酶。
(3)谷胱甘肽转移酶(4)硝基还原酶及脱氯化氢酶等2靶标酶敏感性降低(1)乙酰胆碱酯酶(2)神经钠通道(3)γ-氨基丁酸(GABA)(4)乙酰胆碱受体3昆虫的物理保护机制:(1)表皮通透性的降低(2)贮存在脂肪中的能力加强(3)排泄作用增强4行为抗性抗性的产生是由于改变昆虫行为习性的结果。
如家蝇和蚊子会飞离药剂喷洒区或室内作滞留喷雾的墙壁,使昆虫在未接触足够药量前或避免了接触药剂就飞离用药区而存活。
三、害虫抗药性遗传1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在自然种群中很低,大约在10-2~10-4,称为抗性基因起始频率,起始频率高,抗性形成快,反之则慢。
2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显隐性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杂交——F1(1)完全隐性(2)完全显性(3)中间性(4)不完全显性(5)不完全隐性3性连锁(伴性遗传)从正反交试验中,还可确定抗性基因是否受细胞质影响,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连锁遗传。
正反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相同,但细胞质的来源是不同的。
如果来自抗性亲本雌的F1代比来自敏感亲本雌的F1代的抗性水平高,就说明抗性受到细胞质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母性影响)。
如果正反交的F1代的雌雄性别之间的抗性水平没有差异,说明抗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遗传);反之,如果正反交的F1代的雌雄性别之间的抗性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则说明抗性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即性联锁遗传)。
4单因子、多因子杂交或回交试验来确定杂交试验:F1显性:IRR×SSRS×SSRS SS50% 50%四、害虫抗药性的监测1抗药性监测:指通过生物测定、解毒酶活性分析、靶标敏感性测定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确证昆虫种群是否产生抗性,如果产生抗性,监测抗性水平和变化动态。
2抗性监测的目的和意义证实抗药性;检测和区分抗性基因型; 提供抗性的早期预警; 明确抗性的分布及程度; 推荐抗性水平低的农药品种;测定在田间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的生物学特性; 检验抗性治理措施的效果。
3抗性监测的技术生物测定技术;生化检测技术;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生物测定技术:活体 a.抗性倍数法(LD 50)让害虫在室内条件下接触到不同剂量(浓度)梯度的杀虫剂得到剂量反应关系(LD-P 线),计算出LD 50(LC 50)和LD-P 线的斜率b ,然后与敏感品系相比较计算出抗性倍数,以确定抗性的有无和程度。
5050LD LD 敏感种群抗性种群抗性倍数<3,敏感;3~5,早期抗性;5~10,低水平抗性;10~40,中等水平抗性;40~160,高等水平抗性;>160,极高水平抗性已知早期抗性,可以早日采取预防性治理策略。
具体方法:点滴法、浸渍法、饲喂法、药膜法、熏蒸法b.区分剂量(discriminating dose )法使用1至2个能够区分害虫种群中抗性个体、杂合子和敏感个体的剂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抗性个体频率。
该方法使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得到合适的区分剂量,通常做法是根据敏感品系的LD 99或LD 99.9来确定,但最好通过抗性遗传分析得到区分剂量。
LD 99:用来杀死一种昆虫群体中几乎所有敏感个体,而几乎不杀死该群体中表现型抗性个体(包括抗性杂合子和抗性纯合子个体)的某一杀虫剂的剂量。
在抗性遗传特征为完全显性或不完全显性的情况下,由于杂交F 1(♀R ×♂S 或♀S ×♂R )的毒力回归线靠近抗性亲本的毒力回归线,而与敏感亲本的毒力回归线往往不易重叠,通常就可以用敏感毒力回归线的LD 99作为区分剂量,用该区分剂量处理某个种群,就可以得到该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
要得到一个准确的LD 99的理论值,用抗性遗传分析方法标定区分剂量。
c.单雌系F 1代遗传监测(检测)法Gould 等(1997)将区分剂量和单对杂交结合在一起提出单对F 1法(单对杂交法)。
用室内筛选出的抗性品系与田间采集的个体进行单对杂交,其杂交后代(F1代)幼虫在区分剂量下受试,而确定早期抗性基因频率情况。
其适用条件:①隐性基因控制的抗性;②必须是单对基因控制的抗性;③实验室内要有纯度较高的抗性品系。
与常规检测技术相比,灵敏度很高达到P<10-3,能够监测出田间早期抗性基因频率。
d.F 2代浓缩遗传法:检测敏感度比区分剂量法提高10倍Andow 等(1998)提出F 2代遗传检测法从田间采集成虫进行单对交配,每个单对作为一个单雌系,其后代进行同胞自交,自交后初孵幼虫(F 2代幼虫)用区分剂量(或高表达Bt 作物)进行抗性个体的筛选。
理论上,如果F 2代的原始亲本中最初携带了一个抗性基因,在F 2代幼虫中,约有1/16的个体为抗性纯合子(rr 基因型)。
初步检测到抗性个体的单雌系进行单独饲养进行F4代核实验证,根据携带抗性基因的单雌系数目进行评估大田害虫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
此法浓缩了抗性基因,尤其适用于检测田间稀有隐性抗性基因的频率。
(2)生化检测法:离体a.解毒酶活性检测技术通常采用酶标板法检测昆虫个体的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对各自模式底物的活性。
b.靶标敏感性检测技术检测乙酰胆碱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不敏感性,用神经电生理方法检测昆虫神经对杀虫剂的不敏感性。
(3)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目前,常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两种技术。
五、杀虫剂抗性治理1.杀虫剂抗性治理(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IRM):乔吉奥(Georghiou)(1977)提出,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替轮换使用,既将害虫控制在为害的经济阈值以下,又保持害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杀虫剂抗性治理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1)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
特别注重选择无交互抗性的药剂间交替轮换使用和混用。
(3)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