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成为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侵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昆虫的抗药性形成机制以及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1. 遗传因素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某些昆虫天生具有对特定农药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往往通过昆虫的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

此外,突变也是昆虫获得抗药性的一种途径。

2. 生理因素昆虫在长期的农药使用中,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以适应农药的作用。

一些昆虫表现出有效地将农药快速代谢或排出体外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损伤。

此外,昆虫抗药性还与神经系统有关,昆虫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受体的构成或功能来减少农药对其产生的影响。

3. 行为因素昆虫抗药性还与其行为习性有关。

有些昆虫会主动避开感染农药的地区或采取其他方式来避免农药的接触,从而减少抗药性昆虫的数量。

二、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1. 开发新型农药为了应对昆虫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农药。

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发现新的杀虫机制或开发对昆虫新颖的靶点。

同时,一些研究还鼓励使用复合农药,即多个杀虫剂的混合使用,以增加抗药性的效果。

2. 优化农药使用策略除了开发新型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策略也是防治昆虫抗药性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建议农民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减少昆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形成。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法和剂量也是重要的优化策略。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昆虫的基因,从而提高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这些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通过针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和修改,可以有效地削弱昆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三、总结昆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农药研究,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农作物病虫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作物病虫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设置色板诱杀害虫。
04
农作物病虫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的一种新型技术 手段。
该系统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收集农田环境数据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防治策略的调整
针对新型病虫害,需要不断更新防治策略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新型 病虫害的挑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应注重生态平 衡和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
VS
可持续发展策略
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天敌等环保措施,减 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轮作制度
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病原菌和害虫 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病虫害具有较高抗性的农作物品种,是防治 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技术
天敌保护利用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可以有效地控 制害虫的数量。
提高农民防治意识与技术水平
农民防治意识
加强农民的防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高防治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技术培训与指导
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活动,提高农民的防治 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科学、有效地防治农 作物病虫害。
06
农作物病虫害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基于农药的害虫抗药性问题研究与防控策略

基于农药的害虫抗药性问题研究与防控策略

基于农药的害虫抗药性问题研究与防控策略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害虫。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农药、滥用农药或者单一使用同一类农药等原因,害虫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害虫抗药性是指害虫在接触或摄食含有农药的作物后,经过多代繁殖,逐渐丧失对该农药的敏感性,导致对农药的毒杀效果减弱或完全失效。

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对于解决害虫抗药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害虫抗药性的研究1. 敏感性测定:通过对不同种群的害虫进行农药敏感性测定,可以得知害虫对不同农药的敏感程度以及抗药性的存在情况。

2. 抗性机制解析:通过对抗药性害虫的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研究,探究害虫如何逐渐产生对农药的抗性,并寻找抗性相关基因。

3. 遗传背景研究:通过对抗药性害虫不同种群的遗传背景进行比较,了解抗药性是否与基因多样性、主要突变位点等因素有关。

4. 抗药性演化研究:通过对抗药性害虫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了解抗药性的遗传方式、快慢程度,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害虫抗药性的防控策略1. 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同一类农药的连续使用,采用轮作、轮换农药、混合农药等方式,降低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产生。

2. 种植抗性品种:选育抗虫品种,通过品种抗虫性的提高,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害虫抗药性的风险。

3. 目标作用位点的新农药研发:根据害虫对农药的特异性抗药机制,研发新型农药,减少害虫对经典农药目标作用位点的抗药性。

4.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建立天敌与害虫的动态平衡,控制害虫种群的规模。

5. 农业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结构和种植方式,增加农作物的生态环境稳定性,提高自然调控功能,降低害虫抗药性的风险。

三、国内外害虫抗药性研究与防控策略的进展在国内,害虫抗药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通过合作开展害虫抗药性相关的研究工作,加强了对抗药性害虫的监测和预警力度,积极探索新的防控策略。

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_吴孔明

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_吴孔明

科技前沿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吴孔明** 陆宴辉 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A dvance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crops in China.WU Kong-Ming**,LU Yan-Hui,WANG Zhen-Ying(State Key Labo 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s 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 n,Chinese Academy o f Agr icultu r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A bstrac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in crop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nsect pest control,which plays animportant rol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s a series of scientific programs for insect pest researches during2006-2010,including973 Project,863Project,the State Key Project and others.Based on these projects,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ational and province network which consists of scientist teams and special facilities for insect pest research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And many achievements on pest control such a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for outbreaks of major pest insects,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insect population,biolog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and the commercial use of trans genic insect-resistant crops,as well as IPM systems in cotton,rice,corn,wheat, vegetables and other crops,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The current progress in modern sciences such a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ring a new revolution for agriculture science,which is pushing IPM theory forward and giving a new opportunity for IP M application world wide.Deployment of GPS,GIS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st management is taking pest forecasting work to a high mercialization of insect-res ist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s presenting a great potential for region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The studies on new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rop IPM for resolvin g the pest problems derived from the chan ges of crop planting structures and globe climat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comin g years.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IPM,research progress摘 要 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物学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02CHAPTER
生物学防治技术概述
生物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来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主要包括天敌昆虫利用、病原微生物利用、农用抗生素、植物性农药和动物源农药等。
分类
定义
优势
对环境友好,不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可以长期控制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等。
局限性
见效慢,受环境影响大,防治效果不稳定等。
03
CHAPTER
常见生物学防治技术及应用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危害。
定义
如瓢虫、草蛉、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以及赤眼蜂、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可被用于多种害虫的防治。
应用
长期效果显著,对环境友好。
优势
可能存在与害虫竞争食物和栖息地的问题。
局限
定义
应用
优势
基因工程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为生物防治微生物的改良提供了更高效、精确的方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生防菌的基因组,提高其抗逆性、繁殖能力和生防效果。同时,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生防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促进有益基因的转移和扩散。
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作用
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培训与宣传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06
CHAPTER
结论
环境友好性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学防治技术具有更高的环境友好性,减少了化学物质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一、内容综述我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种植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障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防治水稻病虫害已经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A. 研究背景我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也是病虫害最为严重的一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因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现有的防治技术还不够高效、环保、经济实惠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以期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B. 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稻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研究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粮食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过度使用农药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研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对于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病虫害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可以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病虫害耐药性与抗性的监测与应对

病虫害耐药性与抗性的监测与应对

3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加强病虫害 防治的宣传和培训,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WENKU
PART 02
病虫害耐药性与抗性的现 状
REPORTING
全球范围内的耐药性与抗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病虫害的耐药性和抗性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传统农药在长期使用后已经失去效果,导致 防治难度加大。
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发展速度和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是抗性发展速度加快 ,抗性水平提高。
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PART 06
未来展望
REPORTING
WENKU
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病虫害的耐药性 与抗性机制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深 入了解病虫害的抗药性机制,为抗药性治理 提供理论支持。
开发新型防治技术
针对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研发新型的防治技术, 如生物防治、基因编辑等,以应对病虫害的抗药性 问题。
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
建立覆盖全国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实时监测 病虫害的分布、发生动态及抗药性变化情况 ,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发展前景
智能化监测设备的研发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研发智能化、自动化的监测设 备,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基因沉默等技术手段,定向改造病虫害的基因组, 降低其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意识与技术水平
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 平,促进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精准施药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实现病虫害 防治的精准施药,减少药剂的浪费和环境污 染。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害虫抗药性(insecticide resistance)是指在长期使用杀虫剂后,一些害虫种群中出现对杀虫剂的抵抗能力。

这种抵抗能力使该类害虫对杀虫剂的威力减弱,导致杀虫剂在防治害虫过程中失去效果,给作物产量和农民经济带来损失。

害虫的抗药性主要有两种形式:代谢抗性和靶点抗性。

代谢抗性是指通过代谢酶的过程,将杀虫剂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减少其对害虫的杀伤作用。

靶点抗性是指害虫改变了杀虫剂目标部位的结构,使杀虫剂无法与其结合并发挥作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0种害虫对至少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

这使得杀虫剂的应用变得困难,杀虫剂选择面变窄,农民的经济负担加重。

因此,研究害虫抗药性以及寻找抗药性管理策略是防治害虫的重要课题之一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对多种作物如甜菜、棉花、玉米等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研究发现,甜菜夜蛾的抗药性主要表现为对杀虫剂代谢途径的增强和靶点部位的变异。

通过酶活性测定和基因表达分析,发现甜菜夜蛾的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增强,从而促进对杀虫剂的解毒。

此外,甜菜夜蛾在靶点部位也发生了变异,使得杀虫剂无法与其结合产生作用。

针对甜菜夜蛾抗药性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其中包括轮作、混作、选择合适的杀虫剂以及研发新的杀虫剂等。

轮作和混作可以减少害虫种群对特定杀虫剂的压力,从而降低抗药性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意味着使用多个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减少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此外,研发新的杀虫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寻找新的靶点和开发新的杀虫剂分子,可以有效应对害虫抗药性的挑战。

综上所述,害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甜菜夜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害虫问题,农业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农药,其中新兴农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新兴农药是指相对传统农药而言具有较新生产技术、更高效率和更低毒性的化学农药。

它们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防治害虫的重要作用,并且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安全性更高,与生态环境更加相适应。

新兴农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新型农药的发现与研发、作用机制的探究以及应用效果的评价。

首先,新兴农药的发现与研发是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分子设计、合成能力的提高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等手段,不断发现和创造新型农药活性成分。

这些新型农药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与传统农药截然不同,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作用效果,能够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提高害虫防治的效果。

其次,新兴农药的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了解农药在害虫体内的作用方式,有助于优化农药的设计和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逐渐揭示了新兴农药的作用机制。

例如,发现新兴农药可以通过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调控害虫的饮食行为、破坏害虫的生长发育等方式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此外,新兴农药的应用效果评价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农田中使用新兴农药前,必须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以确保其安全、高效的应用。

评价新兴农药的防治效果需要考虑到其对目标害虫的杀伤力、残留效果、环境影响等因素。

通过农田试验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对新兴农药的应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调整使用剂量和方法,提高农药的应用效果。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兴农药相较于传统农药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环境安全性,可以减少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新兴农药还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作用,可以对害虫进行精确的防治,减少非目标生物的损害。

昆虫抗药性检测技术

昆虫抗药性检测技术

昆虫抗药性检测技术————————————————————————————————作者:————————————————————————————————日期:昆虫抗药性检测技术-农学论文昆虫抗药性检测技术赵丽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收稿日期:2015—10—22摘要:随着各类农药的不断使用,昆虫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要提前监测出昆虫的抗药性,就必须有一套简便、快捷、准确、合理的检测方法。

本文对常用的生物检测法、区分剂量法、生化检测法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法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昆虫抗药性;检测方法;抗性检测昆虫抗药性是一种普遍的、潜在的、强大的微进化现象,该现象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控制着抗药性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

各类昆虫在杀虫剂的高选择压力下都会产生抗性。

据相关报道,自1960年至今,已有超过600种昆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且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

昆虫主要通过改变行为、代谢解毒能力增强、表皮穿透力降低、靶标敏感性降低等方式增强抗药性。

要了解昆虫抗药性水平就必须先建立一套简单、快捷、准确的抗药性检测方法,才能准确的掌握昆虫抗药性水平,明确昆虫产生抗性的农药种类,最终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

目前用到的常规检测方法有生物检测法、区分剂量法、生物化学法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法。

1 生物测定法生物检测法又称抗性倍数法[2],是通过比较室内种群和田间抗性种群的LD50或剂量- 反应曲线(LD - Pline)的斜率来描述的,该方法是最经典、最基础的方法,包括浸渍法、点滴法、表面接触法或药膜残留法和饲喂法4种。

施德等[3]用浸渍法对浙江地区褐飞虱抗性水平进行了检测。

曹明章等[4]用点滴法测定了2001—2002年浙江等四省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对阿维菌素、杀虫单、氟虫清和三唑磷的抗性水平。

兰亦全等[5]用点滴法测定了福建省福州市、南平、莆田、厦门等地甜菜夜蛾4龄幼虫的抗性水平,并比较了3种新型药剂对6个田间种群的毒力。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近日,河北省南和县郝桥镇后西村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在麦田喷洒农药。

资料图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据了解,2019年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专家,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3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蚜、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17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6个农药品种。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29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196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0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3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5-252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已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害虫抗药性是指由于长期或频繁的接触杀虫剂,导致害虫对杀虫剂的
耐受性增强,无法有效地受到杀虫剂杀灭的现象。

害虫抗药性是农业生产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会导致杀虫剂的效果减弱,增加农民对害虫的控制难度,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害虫抗药性的情况。

根据国际植物保护联
合会的统计数据,已有超过500种害虫发展出对至少一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主要有两种类型:高水平抗性和低水平抗性。

高水平抗性是指
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非常强,需要较高剂量的杀虫剂才能被有效控制;低
水平抗性则是指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通过提高杀虫剂
剂量和频度来进行控制。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对各种作
物的叶片、幼苗和果实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甜菜夜蛾的抗
药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已出
现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性机制和监测方法两个方面。


究发现,甜菜夜蛾抗药性的主要机制包括代谢酶系统的改变、神经逻辑调
节的变化以及靶标位点的变异等。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甜菜夜蛾中一种
酶CYP9B三级转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导致对一些杀虫剂产生了抗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测定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半致死剂量(LD50)来监
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控指导。

病虫害防治的前沿技术研究

病虫害防治的前沿技术研究

病虫害防治的前沿技术研究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病虫害防治的前沿技术研究。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通过修改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来达到特定目的。

在病虫害防治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增强植物的防御能力或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去除植物中易受病虫害攻击的基因,或者增加植物的抗虫抗病能力。

经过实验验证,这些基因编辑的作物表现出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更好地抵抗病原体和害虫的侵害。

二、化学合成农药的创新传统的农药一直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虫害对传统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型化学合成农药,并注重改进其高效性和低毒性。

新型农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农药,以破解病虫对传统农药的抗药性;二是研发对目标有更高选择性的农药,减少对害虫和非目标生物的伤害。

这些创新的农药能够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生物防治的应用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和病毒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通过培育和引进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繁殖,或者利用寄生菌来感染病原体,从而控制病害的蔓延。

这些生物防治的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传播,还能提供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四、精准喷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喷药技术通常会存在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而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精准喷药技术,通过使用无人机、激光雷达和红外摄像机等新型设备,实现对农田进行精准施药。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分布情况,进行智能喷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综述 昆虫抗药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综述 昆虫抗药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合匀浆,现已 发展到对单个昆虫的测定。 S lna zedk等 ( 00 20 )用醋酶法测两种满 ( crs r Aau s 。和 A i
fri a s 对甲啥硫磷的杭性相关生化机制。 . ) r 选择接触过甲 啥硫磷的成 虫,先用饱和浓度试纸推断出其中一种 A s二品系对甲喀硫磷有抗 . i
物测定法、非变性 PG 生化测定法结果一致, AE 从而分子量为 6K 的 6D
醋酶蛋白 可作为检测有机磷抗性的生化指标‘ 2 5 ) 免疫学测定法可快速、 准确地检测大 量昆虫 抗药性, 敏度优于 灵 生化测定, 但专一性太强,不能同时检测多种抗药性机制, 且抗原纯 化困 难,特异性差。 分子生物学测定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结合杭药 性机制的 分子信息, 可更容易 地检测由于解毒酶或靶标抗性发生特异 性基因改变而引 起的抗药性水平变 化。 主要有针对基因突变的实时定 量PR PR N 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FP C ( C )DA Q - , RL )等位特异性 PR 、 C ( ) A PS 、单链构象多态性 (SP A SC ) 微量测序法 (iieun ig 、 Mnsqecn ) 以及针对基因差异表达的SH gn ci等。 S, e p e h PR C 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之一,主要分为扩增和检测两个 阶 段, 常用澳乙 锭染色, 凝胶电泳为定性检测手段。 在昆虫 抗药性分
针对虫 体脂蛋白的两种 MA cb可在两种害虫的全部生活阶段鉴别出二 者‘。Zo 等( 0) , h。 2 5用免疫测定法坝定wsen n tom ‘ , 0 d etr cr row r 有机 o o 磷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中抗药性相关醋酶的水平, 发现针对分子量为
6K 6D的醋酶蛋白的抗血清均可与抗性和敏感品系的相应醋酶产生免 疫反应, 但抗性品系比敏感品系的免役信号更强, 此结果与传统的生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农化新世纪文摘超链1,1,1-三氯-2-硝基乙烷的合成1,1,1-三氯-2-硝基乙烷是合成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Nitcnpyram)的重要中间体。

目前,国内关于烟碱类农药烯啶虫胺及其中间体1,1,1-三氯-2-硝基乙烷的研究报道较少,而烯啶虫胺作为新一代的杀虫剂,具有光不稳定性,对环境安全,喷洒有良好的叶面残留影响,高杀虫活性、无植物毒性。

在防治水稻、蔬菜及其它剌吸口器类昆虫有明显的效果,还可以应用于土壤,对传统杀虫剂难于控制的温室害虫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以1,1-二氯乙烯为主要原料,采用浓盐酸和浓硝酸混酸法,直接合成中间体1,1,1-三氯-2-硝基乙烷。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各级标题: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1.2实验方法1.3正交实验2结果与讨论2.1实验结果2.2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3结论本文节选自《化工中间体》2004NO:7P40-41作者:王党生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害虫抗药性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从药剂的剂量角度来说,害虫抗药性即指某一品系害虫能忍受杀虫剂一定剂量的能力,这个剂量对同种正常害虫种群中大多数个体是足以致死的。

抗性是害虫遗传性状改变的结果。

交叉抗性指某类害虫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剂产生抗性的现象。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害虫对不利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它只是将同类类群中所固有的抗性潜能表现出来而已。

如同达尔文所指出的那样,害虫只是在与其环境互相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了同环境相适应的某些性状,并在世代交替中予以传递。

1害虫抗药性现状及研究概况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害虫大面积暴发从而导致人类经济大量损失的报道数不胜数,因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

随着农业生产对农药的日渐依赖,害虫抗药性问题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现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梨圆蚧(Aspidiotusperniciosus)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以来,据FAO统计,1954 ̄1985年,抗药性害虫已由10种猛增到432种,另有科学家认为已经有450多种害虫或害螨对杀虫剂或杀螨剂产生了抗性,而我国已有45种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卫生害虫9种,农业害虫36种;有报道,单就菊酯类杀虫剂而言,至1990年,至少已有50种害虫和害螨对其产生抗性。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病虫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和监测病虫的抗药性。

本文将讨论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监测方法。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是指病虫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当农作物农药的使用频率增加时,病虫体内的基因会发生变异,从而导致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增强。

这就是病虫抗药性的生成机制。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经济损失,还使得病虫的防控变得困难。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可以帮助农业从业者了解病虫害对农药的响应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防治策略。

常见的病虫抗药性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理化检测法:通过采集病虫标本,进行实验室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检测抗药性的基因变异和表达水平变化,可以提供详细的抗药性信息。

2. 野外生境监测法:通过长期对病虫害的野外监测,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以及可能存在的抗药性问题。

3. 农田小区试验法:选取不同农田进行小区试验,观察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控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农药的使用效果,并及时发现抗药性问题。

4. 耐药性鉴定法:通过将病虫标本暴露在不同剂量的药物中,观察其死亡率来评估抗药性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判断农药对病虫的杀虫效果以及潜在的抗药性问题。

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和地点: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季节和地区发生的情况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时间和地点。

2. 样本采集和保存:采集的病虫样本要保证新鲜且完整,避免样本受到污染或损坏。

保存时要注意防潮、防晒和低温保存。

3.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监测数据的分析是病虫抗药性监测中的重要环节,要能够正确解读监测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治策略。

通过病虫害的病虫抗药性监测,农业从业者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抗药性情况,针对问题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Gu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0-06-12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项目(200803023-4)作者简介:刘晓漫(1985-),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药毒理与抗药性。

*为通信作者,E -mail :xianzhh@gxu.edu.cn 。

随着有机合成农药的发展,化学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化学农药普遍、大量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文献报道,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1960年为137种,1980年为432种,1989年为600种,抗药性害虫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

有研究认为,抗药性是昆虫自身的一种遗传性状,其抗性基因本身就存在于昆虫体内,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2]。

实际上,人类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

要了解害虫抗药性水平须首先建立一套准确而易于操作的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方法,才能正确了解害虫抗药性发生程度和进一步研究其抗性机制。

通过害虫抗性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害虫抗性水平及其分布,明确重点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对整个治理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为抗性治理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3]。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并应用到昆虫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研究中,促进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1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应用现状1939年,第1种杀虫剂DDT 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1946年首次发现昆虫对DDT 的抗药性。

70年来,随着杀虫剂种类的增加和广泛使用,具有抗药性的昆虫种类不断增加,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阻止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农药使用量、延长新农药的使用寿命,加强害虫抗药性监测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科研单位对飞虱、螟虫、甜菜夜蛾、蚜虫、棉铃虫、小菜蛾、马尾松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刘晓漫,方勇,贤振华*(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摘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

文章阐述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的选择是害虫抗性监测的重点。

提出建立生物测定结果与分子生物检测结果之间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使群体监测与个体监测相统一,据此制定最切合实际的害虫防治方案。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61(2010)09-0931-05Research advances in monitoring techniques of agricultural pests resistanceLIU Xiao-man ,FANG Yong ,XIAN Zhe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5,China)Abstract: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agriculture.One of the keys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is to monit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es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pest resis -tance to develop the resistant varieties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e production.This article reviewes the status of resistan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sistance detection methods.A method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explore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pest resistance.This method is a combination of monitoring the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s together,through establish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using bioassay results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assay results.Key words:agricultural pest;resistance;monitoring technique;detection method931-935931··毛虫等进行了抗药性监测。

张晓婕等[4]采集浙江省不同地区的灰飞虱,监测了其对吡虫啉、氟虫腈和毒死蜱的抗药性水平。

施德等[5]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浙江地区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性水平。

李文红等[6]监测了l996~2007年间我国8省(区)27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敏感性。

陈长琨等[7]对用于二化螟抗药性监测的虫态进行了探索,确定4龄幼虫较适合作为二化螟抗性监测虫态,并建立了6种药剂的相对敏感基线。

曹明章等[8]采用点滴法测定了2001~2002年浙、苏、皖、赣等4省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对氟虫腈、阿维菌素、三唑磷及杀虫单等的抗性。

吕亮等[9]监测了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在2005~2007年间对三唑磷、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兰亦全等[10]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福建福州建新、闽侯上街、南平建欧、厦门同安、莆田黄石和漳州龙海等地6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4龄幼虫对6种代表性药剂的抗性,比较了3种新型药剂对6个田间种群的毒力。

据陈根等[11]报道,福州市建新和闽侯县上街田间菜缢管蚜种群对甲胺磷、毒死蜱、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已产生高抗性,对吡虫啉的抗性为中等水平;对丁硫克百威相对较敏感。

吴益东等[12]用浸叶法建立了11种棉铃虫常用药剂的敏感毒力基线,确定其LC 50值和区分剂量,并用浸叶法监测了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棉田2代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灭多威和辛硫磷的抗性。

龙丽萍等[13]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广西小菜蛾在2000~2003年对定虫隆敏感性的动态变化情况。

2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长期以来,对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监测一直采用基于敏感度的生物测定检测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极大丰富了人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已逐渐推进到分子水平,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始应用于昆虫抗药性研究领域,如生化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极大丰富了抗药性监测的途径。

2.1生物检测法目前对杀虫剂抗药性的标准生物测定方法有浸渍法、药膜残留法或表面接触法、点滴法和饲喂法4种,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测定要根据药剂的作用特点及理化性质、害虫的为害特点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等确定,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改进。

吴益东等[14]比较了点滴法和浸叶法监测棉铃虫的抗药性,指出对有机磷杀虫剂采用浸叶法作抗性监测更准确。

曾晓芃等[15]在比较德国小蠊抗性测定方法时指出点滴法较药膜法更为灵敏,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德国小蠊的实际抗性水平。

Watkinson 等(1984)研制了一种测定害虫对杀虫剂敏感度的浸渍试验箱,采用该方法一般可在24h 内得出结果[16]。

生物检测法是通过比较实验室种群(相对敏感种群)和田间种群(抗性种群)的LD 50或剂量-反应曲线(LD-Pline )的斜率来描述的,因此也称为抗性倍数法[17]。

该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18]:(1)在抗性个体频率较高时检测效果很好,但在某些种群初次出现少数抗性个体时,获得的结果总是滞后于抗性的发展速度,不适合早期检测;(2)需要大量活的虫体,花费时间长,占用空间大;(3)从虫源、饲养到测定难于做到真正的标准化;(4)不能测出抗性机制。

2.2区分剂量法区分剂量法是用抗性个体百分率来表示抗性水平高低,标定准确的区分剂量能监测到群体中初次出现的少数抗性个体,比用抗性倍数法更能及时准确地对抗性早期作出诊断,起到早期预警作用。

区分剂量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抗性检测的准确性。

如区分剂量偏低,会夸大抗性的程度;区分剂量偏高,则会掩盖抗性的真实情况。

Roush 等[19]认为,较好的方法是用杀死大约99%敏感个体的剂量作为区分剂量,这样允许很少敏感个体存活而几乎不杀死大多数在更高剂量下可能死亡的抗药性个体。

沈晋良等[20]报道,棉铃虫抗性个体存活率随抗性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当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处于敏感阶段(1985~1987年)、敏感性降低(1988年)和低至中等水平抗性(1989年)时,抗性个体的存活率分别为0%~6%、10%~11%和18%~63%,并指出该方法与常规抗性监测法的结果是相符的。

2.3生物化学检测法害虫抗药性的生化机制表明,害虫抗药性通常与解毒酶对杀虫剂的解毒能力增强或靶标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有关,这是害虫抗药性生物化学监测的理论基础。

生物化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单个害虫的生化抗性机制来检测害虫抗药性。

与传统生物测定方法相比,生物化学检测法具有快速、准确、可对单头昆虫进行多种分析等优点。

目前,害虫抗药性的生物化学监测主要是酯酶、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系等3种解毒酶及杀虫剂作用靶标乙酰胆碱酯酶敏感性下降相关的抗药性监测。

2.3.1酯酶酯酶在昆虫抗性机理中有两种解毒作用,一是水解作用,催化酯键断裂;另一种是作为广西农业科学932··刘晓漫等: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结合蛋白与杀虫剂结合,减少到达靶标的量。

在许多情况下酯酶水平的提高,能有效降解杀虫剂[2]。

酯酶活力可用α-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作底物测出,二者分别被水解为α-乙酸萘酚和β-乙酸萘酚,再以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利用分光光度计分别在600nm和555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值(A)。

Delorme 等[21]报道甜菜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对溴氰菊酯的降解速率是敏感品系的17倍,抗性品系酯酶活性比敏感品系高得多。

谭维嘉等[22]指出,棉蚜对溴氰菊酯的不敏感性与水解酶(即酯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棉蚜对菊酯类杀虫剂不敏感性的增加,棉蚜体内水解酶的活力也有所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