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课后重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重点章节摘要

自然辩证法 重点章节摘要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P39-4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4.人和自然的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大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丁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现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丰义自然观的创穴,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技英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3、简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P31-3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内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抛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臣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禁锢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它既关注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探讨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和社会影响。

以下将为您呈现自然辩证法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界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一切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演化。

1、物质的永恒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

2、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比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个物种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3、自然界的发展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进化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退化则是指事物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往往是进化与退化相互交织的,在某些方面进化的同时,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出现退化。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了解其本质和方法对于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获取的关于自然界的客观真理。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等特征。

2、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和控制。

技术具有实践性、功利性、综合性等特点。

3、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类比等。

观察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础,实验则是对自然现象的人工干预和控制,以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归纳和演绎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类比则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4、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

技术发明是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技术扩散则是技术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且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2.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规律联系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和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5.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它指导科学家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它帮助人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1. 联系规律(1)普遍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版课后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版课后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版课后答案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质的飞跃的观点。

1. 联系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内部,也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

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 发展的观点: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发展是自然界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 矛盾的观点:矛盾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4. 质的飞跃的观点:自然界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揭示了自然界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飞跃。

这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量的积累: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的积累开始。

质的飞跃: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

质的稳定:新质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稳定性。

3.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

这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否定之否定: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又会被更新的事物所否定。

发展的螺旋上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与精华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与精华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人类通过科技研究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内容⏹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主要阐述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

⏹科技方法论:人们对科技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科学技术观: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看法。

阐述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 学科性质⏹哲学类⏹哲学概括的基础:各们具体学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历史渊源1.古代的自然观:朴素的自然观(1)内容: A探讨世界的本原,一致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本原构成,哲学家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B 宇宙万物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诉诸于自明性。

C 运动变化遵循规律。

D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不是去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

(2)特点:整体性直观性模糊性猜测和思辨性2.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和方法论(1)形成: A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生产力水平是机械论自然观形成的基础。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极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使机械论自然观走向成熟形态。

(2)表现:A力是改变物质状态的原因,机械观提出外因论;B用力解释一切自然现象;C物体质量不改变,机械观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无质变;D牛顿力学得出严格的用数值表示机械因果性的公式,可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机械论认为这种单义的决定论是决定论的唯一形式(3)哲学概括为机械自然观的发展推波助澜3.自然观的世界图景及特征: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A 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B 决定性必然性可预测性 C 还原性 D 可逆性E 简单性要点:A自然界是不变的。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概要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1,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统一体。

2.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3,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3.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4.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1.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2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 .3科学性4可行性6.选题的步骤:1发现或搜集问题 2初步选择问题 3资料调研 4制定研究计划5课题论证 6课题审批7.科学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 典型性原则8.科学实验的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实验方法可以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

(5)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6)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9.数学方法的特点:(1)数学方法具有抽象性(2)准确性(3)广泛的应用性10.系统方法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原则(3)最优化原则(4)模型化原则11.复杂性科学的特点(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就是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要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梦想,主张既要超越还原论,又要超越整体论,即把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适合复杂性研究的贯通思维。

自然辩证法重点(打印)

自然辩证法重点(打印)

OK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哲学,具体的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

它是“揭示”自然界的“整体性质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模式的建构关系、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为研究对象,包含自然哲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三个方面。

要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地位就得从哲学的系统层次性说起,依据对客观规律进行一般抽象认识的程度、将哲学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整体世界的一般性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学科,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社会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精神哲学(对精神现象的总体看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系统的第二层次,处于自然科学和总体哲学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OK2 存在领域重新分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对科学思想形成的意义。

(1)重新分割的必要性:存在领域传统分割方式存在缺陷。

所有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自身存在的根据,而其他一切事物和现象或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属性、状态,或者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方面。

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唯物主义又总是将存在领域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

具体为:存在=物质+精神,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

这两个等式都是未经科学考察或逻辑论证的两个先验观念,故有必要进行逻辑推演进行重新分割。

(2)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可以得如下两个结论性的等式: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直接存在就是我们对物质范畴的一个具体规定,而间接存在用现代科学里的”信息”概念来规定。

显然,客观不实在=客观间接存在=客观信息,主观不实在=主观间接存在=主观信息。

分割图如下所示:(3)合理性:逻辑推演过程?(4)意义:OK3 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及其体现。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1.1 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包含哪些要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构成系统。

且要素只能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实体。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结构。

而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功能是系统整体才有的属性。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

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从实质上说,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1.2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系统是以各种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新质的整体。

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是系统的加和性;其次,系统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系统的重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详解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详解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详解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

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

⾃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1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演变。

(1)⽣产⽅式的发展与理论⾃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次技术⾰命,以及随之⽽来的产业⾰命促进了⽣产的发展有⼒地推动了⾃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②地质“渐变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地球及其表层上的⽣物发⽣过许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根据⽣物化⽯和地层的不连续性,提出了“灾变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主张地壳演化的“渐变论”。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等⼈通过各⾃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发现。

⑤⼈⼯合成尿素: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合成尿素,动摇了⽣命⼒论的基础⑥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1838年,德国⽣物学家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1839年,德国⽣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长的⼀致性的显微研究》;1859年,英国⽣物学家达尔⽂《物种起源》,系统地提出了以⾃然选择为基础的⽣物进化论。

⑦电磁场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动⼒学理论》⼀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有⼀次理论综合。

2简要评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然观。

相对于古代朴素⾃然观的进步性:1.⽤⾃然本⾝的结构和状态来解释⾃然。

2.反对抽象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法,主张⽤分析还原的⽅法去研究对象,使对事物的内部了解更加清晰准确。

3.极⼤提升了⼈们认识⾃然和改造⾃然的信⼼和勇⽓。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复习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复习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四、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七、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八、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九、系统的含义、特征十、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十一、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十二、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十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十四、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十七、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十八、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十九、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二十、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二十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十二、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二十三、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二十四、科学主义二十五、“李约瑟难题”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 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2014-4-15)1.自然辩证法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2.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承认了相对静止,但夸大了绝对运动。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仅承认绝对运动,但否认相对静止。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优点: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在中世纪神学自然统治长达千年之久,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②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③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缺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什么);(质的突破,吸取了其他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其他自然观的缺点;加进了自然的特点;贯彻到了人类历史)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技社会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系统的存在(静态)和演化(动态)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③自然界的演化是由“不可逆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9.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

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2、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展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人类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什么是系统?系统包含哪几层含义,系统的本质特征?答: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含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1.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2.开放性: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3.动态性: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重点解析

自然辩证法重点解析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内容:(1)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2)系统中的若干要素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3)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理论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

(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特征:(1)系统性。

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系统或事物具有复杂的性质或性状。

(3)演化性。

系统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

(4)广义性。

系统自然观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

2. 人工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内容:(1)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2)自然界可划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3)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特征:(1))主体性。

人工自然观凸显了人和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2)能动性。

人工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作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3)价值性。

人工自然观不仅承认天然自然界对人工自然界的价值贡献,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

3. 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内容:(1)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2)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特征:(1)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

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及后果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2)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强调人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位共性。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研究对象:自然界,自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劳动的重要性。

(3)近代科学的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道,展示了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推向了工业社会。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5)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独享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成果。

(6)科学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学术界通常把古代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自然辩证法的萌芽。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神学分庭抗礼,与哲学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通过自身发展,又开始回到与哲学相结合的轨道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创立者,恩格斯是主要的创立者。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发展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大理论成果,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理论发展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一、自然观
1、(已有的自然观、未来的自然观的产生)
请以某一种自然观为例,谈谈对于自然观产生的方法论的理解。

2、把生态自然观结合于当今社会发展,要结合自己专业,谈谈
生态经济的理解(结合模仿循环经济)(客观对主体所产的作用、意义、主体对其的反映)
二、科学观
1、科学价值、科学作用、科学伦理(可以从科学的内、外在功
能来阐述科学体系本身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对于社会)
站在前人的基础,以批评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请谈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如何进行科学选题。

3、科学观:概念、科学观的认识->科学方法论->达到(此处2
个字,不详)应用
4、科学发展:
a、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不同理论观点(学派)之间的矛盾;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发展
不平衡的矛盾)
b、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纵向(时间)渐进与飞跃;横向
(空间)分化与综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起势变强
了,大小学科分支数以千计,边缘、交叉学科,横断学科);
科学中的转移
c、科学发展的模式
d、科学的社会组织
三、技术观
1、如何正确认识技术的伦理(体现在人的品质,对社会、他人
的影响)、功能(技术的发展对其直接的效果是使社会生产力水
平迅速提高,推动社会进步)、价值。

(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
不同(目的、对象、过程,问题)
2、请谈谈技术构思及其方法的认识
3、技术发展机制的认识(含义+PPT2页)(数量、质量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包含哪些要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构成系统。

且要素只能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实体。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结构。

而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功能是系统整体才有的属性。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

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从实质上说,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系统是以各种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新质的整体。

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是系统的加和性;其次,系统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系统的重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学科地位。

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地位:他在哲学认识的层面上,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爱因斯坦:它是“全部科学之母”。

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和范围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万物的本原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利特—火;恩培多柯勒“四元素说,火土气”;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论的基本思想:原子是最小不可分、运动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原子在性质上相同,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结合,构成了自然界的多种对象和万物的运动。

近代:道尔顿化学原子论现代:原子结构理论(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恩培多克勒《论自然》,写宇宙(3)“自然”的含义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的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猜测:生命起源于泥潭;人是鱼变的;心脏是人体中心;脑室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

自然界的一起东西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对自然界作直观的考察。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局限性:(1)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

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切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恩格斯批判:“滥用力的概念。

”(2)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密切相关。

(3)不彻底性: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陷入神学目的论。

林耐:动植物物种和人是上帝创造的;牛顿: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科学地主要成就:牛顿,机械自然观;康德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

1796年,法国的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统论》中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趋完整的星云假说。

后人将这个学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②地质“渐变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里,地球及其表层上的生物发生过许多次变化。

法国博学家居维叶根据生物化石和底层的不断连续性,提出了灾变论。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主张地壳演化的渐变论。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迈尔、焦耳、格罗夫、科尔丁等通过不同途径证明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④化学成就尿素的合成—1828年法国化学家维勒人工合成尿素,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

元素周期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⑤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1838年,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1859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⑥电磁场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处理这类对象的科学。

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得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的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基本思路有四点:(1)把对象作为系统考察,从整体、部分和环境相互作用解释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2)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及系统性质。

认识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把握这种系统性质。

(3)把系统看做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4)侧重于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研究对象。

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他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源。

1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要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

代内公平:发展需满足整代人而不是部分人的需要。

11、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时间、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说什么就针对什么,不是笼统地概括、归纳、总结)。

作用:(1)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2)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12、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为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常识性解释。

13、科学理论及其特征。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客观真理性: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全面系统性:能对与它有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做出统一的、比较精确地解释与说明。

(3)逻辑完备性: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完备性和无矛盾性。

(4)科学预见性:解释已知、预见未知。

14、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前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 要考虑完成客体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4)需求性原则:要把握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

1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假说应与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相互支持,毫无理论背景的假说是不成功的。

(2)可解释性: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3)可预测性:假说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做出推论。

16、评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归纳: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倒一般的方法。

培根认为科学过程就是靠实验和归纳,它排斥演绎。

它是归纳派的代表。

通常认为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

不完全归纳分为:简单枚举归纳(常用)、科学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具有或然性,完全归纳具有必然性”这是归纳派攻击演绎派的基石。

很多问题都是靠不完全归纳解决的,不完全归纳常用更多事实来证实自身。

演绎方法:即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的“三段法”。

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含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演绎推理的突出特点是结论具有必然性。

17、评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能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的扩展,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其思维能力的强弱称为一个人思维的发散度,不发散与发散过渡均不宜。

收敛性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尽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

”中国思维有很强的收敛性特征。

在选题的过程中要用发散思维,设法想出更多题目。

选定题目后要用收敛思维,持之以恒。

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缺点。

18、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从伪证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模式。

他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能被证伪。

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伪证的反复过程。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的提出假设,通过伪证,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不间断的革命。

伪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排除错误—新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此模式有合理之处也有缺陷19、技术。

技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20、技术价值。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2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

狭义: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

广义: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22、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23、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1)公有主义: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默顿总结其规范为:创造知识、造福人类。

(2)普遍主义: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3)吴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比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4)独创性: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论文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说。

(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24、科学活动中心。

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称为“科学活动中心”。

25、带头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