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侨史珍藏)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马来西亚华文报研究现状综述
纵观发展轨迹 和当今 现状 , 海外华文传媒 历史之 悠久 、 量之繁 多 , 数 是世界 新 闻传 播领 域最 为独特 的
现 象 之 一 。 而 海 外 华 文 报 刊 又 是 海 外 华 文 传 媒 的 鼻
祖, 据不完 全统计 , 1 1 年 的《 世俗每月统记 传》 从 85 察
( hn s Motl Maaie诞 生 , 19 C iee nh gz ) y n 至 9 6年 , 海 外 在
d v l p d a o n h o l . t a c mu a e u l h d Ch n s r se i c 1 n i 1 9 .a e l s h u — e eo e r u d t e w r Is c u l td p b i e i e e p e s ssn e 1 u t 5 sw l a e c r d s 8 5 l 9 t
※ 厦 门大 学 嘉庆 学 院人 文 学 院讲 师 、 门 大学 南 洋 研 究 厦
院博 士
共有 5 0多个 国家和地 区出现过华 文或华文与其他 文 字合刊 的报 刊 , 累计 总数达 4 0 种左右① 这种规模 , 00 。
为 世 界 各 国非 优 先 语 言 报 刊 之 最 。
① 见 周 南 京 总 主 编 、 士 谷 任 分 卷 主 编 的 《 侨 华 人 百 王 华 科 全 书 ・ 闻 出版 卷 》 以下 简 称 “ 新 ( 百科 全 书 ” , 京 大 学 出 版 )北 社 ,9 8 版 , 5 2 6 8页 的 《 外华 文报 刊 统计 表 》 虽 然 19 年 第 6~0 海 。 这是 1 0多年前 的数字 , 目前未见有更新 的权威数字 。 但 ② 据 《 界 华 文 传 媒 年 鉴 20 ) 以 下 简 称 “ 鉴 2 0 ” , 世 05 ( 年 05 ) 中国新 闻社与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 ,0 5 20 年版 , 2 页。 第6 5
美国华文报刊历史研究
的 刊 物 ” 这 是 一 份 华 文周 报 , 。 由美 国传 教
士 威 廉 ・ 华德 创 办 。霍 华 德 在创 刊 号上 霍 阐述 了 办 报 宗 旨 : 利 商 贾 . 见 闻 , 舆 “ 资 达
《 平 洋 周 报 》 14 太 、9 9年 创 办 的 《 门 侨 金 报》也都被指为“ 共产党 ” 受到迫害。 , 亲 而
2 O世 纪 7 0年 代 以来 的 “ 治 淡 化 ” 政
则 受 到 查 封 , 至 许 多 持 中 间立 场 的 报 刊 甚
斗 争 的 重 要 阵 地 , 发 展 与 中 国 国 内局 势 其
和社会运动紧密相 连 . 表现 出 了极 为 突 出
的 时代 特 征 。 10 9 5年 ~ 9l 1 1年 问 . 国 的 革 命 派 和 中
也 受 到 威 胁 。抗 战 时 期 创 办 的 《 洲 华 侨 美 日报 》 1 5 , 9 0年 后 就 经 常 遭 到 国 民 党 在 美 势 力 的 恐 吓 , 而 发 生 前 后 延 续 3年 之 久 继
条件 。美 国华 文 报 刊 初 创 时 期 的 主要 特 点 是 出 版 地 集 中 、 在 时 间 短 和政 治 功 能 不 存
突出。
当 时 中 美 双 方 的 敌 对 态 势 和 美 国承 认 台
湾 政 权 , 亲 国 民党 的报 纸 在美 国 华 文 报 使
刊 中 占 了上 风 , 金 山 、 约 、 加 哥 等 地 , 旧 纽 芝 较 大 的 华 文 报 刊 。几 乎 都 被 国 民党 控 制 。 而 在 政 治 上 认 同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报 刊
XI I F. . 4 _. N'/  ̄
AI A 0 _ 4- H 7 E 2 1 ・ 下半 月 ) J 0 0 2(
略论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一)
略论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一)论文关键词:侨刊乡讯收集整理论文摘要:侨刊乡讯是侨乡民间创办,主要面向海外公开发行、非营利性的报纸和刊物。
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报道内容和活泼的版面形式,激发海外赤子怀国、思乡、念祖、恋亲的情感,深受他们的欢迎,被赞誉为“集体家书”“沟通海内外联系的桥梁”。
侨刊乡讯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华侨华人研究尤其是侨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从而大大丰富了华侨华人文献专藏。
1侨刊乡讯的概念、范围、历史与现状目前,我国侨史学界及侨务界对“侨刊乡讯”并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
一般指为了满足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了解乡情、思念乡亲的感情需要,由侨乡民间编辑出版、专门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送的报纸和刊物。
在称谓上,有的称“侨刊乡讯”、有的称“乡刊乡讯”“乡讯”“侨刊”。
多习称“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的宗旨为传递乡音,宣传政策,联络侨胞,增进乡谊,建设家乡。
族刊则强调敦亲睦族,发展族务”。
侨刊乡讯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和支持,有“集体家书”的美誉。
由于侨乡大多分布于广东、福建等省,因而侨刊乡讯首先产生于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
最早的侨刊乡讯是广东省新宁县(1914年后改称台山县)的《新宁杂志》,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侨乡台山县也因此被誉为我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
《新宁杂志》创刊后,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台山县许多宗族在海内外(以海外为主)乡亲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乡刊、族刊,并带动了邻近的开平、新会、恩平和鹤山等县,并逐步辐射到广东其他侨乡。
于是侨刊乡讯在各地侨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国初期,其他省市中,如上海、北京、福建省均出现了侨报侨刊,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至20世纪40年代在广东省有100种以上的侨刊乡讯,其中以台山、开平最多,仅台山一个县,在抗战之前已有侨刊乡讯63种之多。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欧洲华文报刊知多少?
日报 仅 占华 文 报 纸 的 2 一3 。这种 情 况 在华 侨 华 % % 人移 民历史 较 长的 西 欧 、 欧等 地 居多 , 南 但对 于 东欧 来说 . 似乎是 个 例外 , 别是 在俄 罗 斯 。 了 解 , 罗 特 据 俄 斯 目前 约 7家华 文报 纸 中竟 有 4份 日报 :俄 罗 斯 龙 《 报 》《 、路讯 》 《 、 世纪 日报 》 《 斯 科 晚报 》 据 说 最 近 和 莫 ; 匈 牙利创 办了一 家开 率为 l 6开 的 日报 《 日新 每 闻》 。 越 来 越 多的 办报 人在 制 定 办报 策略 时 , 坚特 国 际主 叉 ,华 文 报 刊 越 来越 倾 向 于 争 取 融 八 主 流社 会 。 刊越 来 越 注 重多 元文 化交 流 与合 作 。 道 内容 报 报 从最 初 的中 国信 息为 主到 所 在 国信息 、 中国信 息 、 国 际信 息 三 者并 重 ;报 刊表 达 方式 逐步 从 以 中文 为主 体表 达 文 字 , 渡到 多种 文 字及 多 元文 化 等 , 种趋 过 这 势 的发 展最 终 是为 实现 成 为 国际 化 的华 文媒 体 ,以
欧 巨变后 由 中 国大陆 进 人东 欧 的 白领和 个体 户 以及 以 留学 身 份进 人 并 留欧 洲的 中 国大 陆 以及港 台 的居 留人群 。 此 以外 , 有 2 除 连 0世纪 5 0—6 0年代 来 自香 港 和 广东 的 粤语 群体 。来 自中 国大 陆 、 港 、 湾 的 香 台 华 侨华 人 占有 很 大 的 比重 。 总体 来讲 , 欧洲华 社是 一个 历史 短 、 龄轻 、 年 民 族 文 化韵 昧 足 、 与祖 ( ) 籍 国关 系密 切 、 分 多元 、 成 动 态性 强 的华 侨华 人社 会 。 欧洲 华文 报 刊 的属 性 殛 特点 文 化 多元 = 邑的说 来 , 数 欧洲 华 文媒 体 已反 映华 侨华 人 心 声 2 O世 纪 7 0年代 之前 创 办 的华 文报 刊 ,面 向 的读 者主 要是 广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新闻纪要》(即《巴达维亚政治评论》)答:《新闻纪要》是印尼的第一张荷文报纸,1615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刊。
当时荷兰本土定期报刊诞生不久,这家报纸是荷属东印度公司为适应殖民活动需要而创办的,主要转载荷兰报刊的内容,另有少量本地新闻和广告。
报纸办了一个多世纪,于1744年停刊。
2.发展新闻学答:发展新闻学植根于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发展新闻学着重探讨新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闻学特质的形成,与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尖锐争辩有很大关系。
3.《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答:《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1815年8月5E1发刊于马六甲,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中国刻工梁发协助下创办的月刊,木刻雕版印刷,免费散发,内容大多为阐述基督教义,后期有少量时政评论文章,出版至1822年停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报刊。
二、简答题1.亚、非、拉美地区报业诞生最早的国家是哪些?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进程有些什么重要的共同点?目前报业的分布状况如何?答: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先后差距很大。
(1)报业最早诞生的国家亚、非、拉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进入20世纪后才有报刊的,但也有一些国家报业发端很早,例如亚洲的印尼、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毛里求斯、埃及等,报业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2)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几个明显的共同点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这些殖民者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带到了殖民地,也把近代报纸带到了这里。
从此以后,引发了本地人办的报纸,诞生了各国的近代报业。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本民族的报刊逐步发展成长。
凡是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得早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国家(如亚洲的印度、非洲的埃及),民族民主报刊也兴办得早、成长得快。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一、华侨华人史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
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钱承军(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历史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并着重评介《救国时报》对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抗战;海外华文报刊;《救国时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是特指日本侵略中国起至抗日战争胜利("$-"年“九一八”事变至"$*.年“,’".”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人在海外创办、出版和发行的中文报纸杂志,学界历来对此涉及甚少。
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笔者试就抗战期间海外中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地位及作用等问题予以评介,以期对我国现代报刊史、抗日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抗战前海外中文报刊情况中国人在海外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是来自广东四邑的华侨司徒源于",.(年"!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012034567)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
从那时起直到“九一八”事变,海外中文报刊所走过的七十五年路程,显示出艰难始创、发展壮大、分化组合和潮涨潮落这样一个周期性规律,并具有三大特点:首先,不论主办者是华侨、留学生,还是华裔,也不论各自有无政党倾向背景,抑或政治观点是否相同,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人民友好、沟通商业信息、维护华侨正当权益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在日本出版的《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报刊就经常刊发一些颂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批判奴隶主义和顺民思想,提倡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和救国救民的使命感的文章;《河南》杂志曾连续发表鲁迅撰写和编译的介绍达尔文、拉马克、海克尔等西方学者有关进化论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等六篇文章,累计近十字;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则将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的介绍作为主要内容。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概述与搜集利用-最新资料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概述与搜集利用文献是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史实和经验, 通过某种载体表现为文字、图形、音像资料等。
广义的历史文献包括记录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活动发展的过程,其年限为过去,其载体类型可多样化,其地理范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
[1]本文所论述的华侨华人历史文献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各类华侨华人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资料以及华侨华人使用的纸质实物资料。
1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概述华侨华人历史文献资料的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报纸中的论文及报道、各类档案资料及纸质实物资料等,现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形成的历史时期以及各自特色作一概述。
1.1 新中国成立前图书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以鸦片战争为分水岭。
其一为鸦片战争之前的正史、野史、笔记、游记中相关的海外华人研究资料。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自秦汉到唐宋,东南沿海的边民就已经前往东南亚一带进行商贸活动,加上元明时期逃避战祸的难民,构成了早期华侨的主体。
明代的正史和游记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多有记述。
《明史•外国卷》中记载“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说明华侨华人已逐渐深入菲律宾内地定居。
明代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和巩珍著作分别为《瀛涯胜览》《星槎胜鉴》和《西洋番国志》,详细地描述了爪哇岛北部、苏门答腊南部和加里曼丹西部等沿海地区中国移民村落的生活境况。
成书于17世纪明代福建漳州人张燮的《东西洋考》一书,确切记载了17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屠杀侨居在马尼拉的华侨华人及当地华侨华人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事迹。
清代有关海外华人的记载更多,代表作有谢清高的《海录》、王大海的《海岛逸志》、陈洪照的《吧游纪略》等。
其二为鸦片战争之后的著作。
晚清政府派往各地考察的使节及后来设置使领馆官员的相关记述,如张德彝的《航海述奇》记录了越南、新加坡等地旅居华人的情况;郭蒿焘的《使西纪程》登载了关于东南亚华侨的记述;志刚的《初使泰西记》提到加利福尼亚的华侨约有8万~10万;薛福成、刘锡鸿、曾纪泽、蔡钧、张荫桓等外交官员分别在他们的出使日记和相关著作中描述了对澳洲、东南亚、日本等地的华侨生活。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
命名: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梁启超看来,中 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不在列强的侵略,也 不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在于国民素质低 下,缺乏“公德”和“私德”,缺乏国家 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利思想、缺乏进取、 冒险、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 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 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 望。所以,从创刊号起,该报就连载梁启 超的《新民说》,直到1906年刊完。
1.《中国日报》(1900-1913)
1900年1月,创办于香港,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 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 纸。名称取意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孙 中山的占有陈少白主持报政。 宣传内容:反清革命;天赋人权、自由、人权、 民主;与保皇派展开论战。 辛亥革命后,该报前往广州出版,卢信担任社 长和主编,1913年被袁世凯政府查封。共出版了 13年8个月。
3.马来西亚出版的华文报纸:影响较大的有 《槟城新报》
1895年8月创办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896年7月, 改为日报,是马来半岛最重要的中文报纸。
19世纪70年代后,华文报纸在世界很多国 家出版,如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朝鲜、 德国、加拿大等。这些报纸的影响都不大。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 传 (一)背景与概况
2.“新政”的积极意义 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 群体迅速形成,中国民族报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 的时期,使清末10年出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国内报业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新创办报刊113种、 1907年110种、1908年118种、1909年116种、 1910年136种、1911年209种。 从办报地点看,覆盖了60多个城市和地区,几 乎遍布全国。 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东方杂志》和上 海的新老商业报纸、
新传史第四章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套一.选择⒈已知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是于1854年美国基督教会在旧金山创办的(B)。
A.《东涯新录》B.《金山日新录》C.《旧金山唐人新闻纸》D. 《益友新报》⒉19世纪70年代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这次的华文报刊大多诞生在(D)。
A.美国、加拿大B.加拿大、英国C.加拿大、南洋D. 美国、南洋⒊19世纪在美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华文报纸是(A)。
A. 《唐番公报》B.《文兴报》C.《华人记录》D.《华美新报》⒋于1883年创刊,并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一度倾向革命,成为兴中会的言论机关,被简称为“隆记报”的是(B)。
A.《华夏报》B.《檀山新报》C.《丽记报》D.《华美新报》⒌1866年1月在伦敦创办的,欧洲最早的华文月刊报纸是(C)。
A.《日新报》B.《华字新报》C.《飞龙报篇》D.《东华新报》6. 1899年10月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创办,为保皇派在加拿大的言论机关的是(A)。
A.《日新报》B.《华字新报》C.《飞龙报篇》D.《东华新报》7.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是(C)。
A. 《商报》B. 《海外杂志》C.《中国日报》D. 《清议报》8. 陈少白创办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乡报(C)。
A.《开智录》B.《清议报》C.《海外杂志》D. 《中国日报》9. 下列哪项不是郑贯公创办的报刊?(D)A.《世界公益报》B. 《广东日报》C.《有所谓报》D.《民报》10.发刊词由孙中山署名,刊登在第一号的首页,第一次用文字全面的诠释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的报纸是(A)?A. 《民报》B. 《中国日报》C. .《世界公益报》D. 《海外杂志》二.填空⒈《东涯新录》是由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的中国留美学生_________担任华文编辑。
⒉为人们所认同,被誉为“南洋第一报”的,是1881年12月在新加坡创刊的_____________.⒊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后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醒噩生”为笔名,文笔流畅,理论新颖,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____________。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康有为
康有为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研究——论康有为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康有为,他不仅同戊戌变法这一政治运动相联系,更是我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创办和领导了数十种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进行了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教育,冲破了封建言禁,掀起了中国人自己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头雁”,为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康有为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也许很少人知道,其实,康有为还是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前期办的报刊能站在时代前列,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开创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国人办报高潮的第一次,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头雁”。
康有为的报业活动和新闻思想在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封建言禁,开设报馆康有为把近代的报纸当作古代的“乡校”。
“乡校”是春秋时代郑国的一种公共场所,它既是学校,又是乡亲们聚会的地方。
《左传》中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通过“乡校”这个地方可议执政者的是非得失、交换评论意见。
因而,康有为把报馆比作“乡校”,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报纸是一种议论时政的舆论工具,看到了舆论对于政府的监督作用,为以后梁启超的报刊两大功能“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推出打下了伏笔。
并且康有为将“乡校”运用于实际,希望清末的封建统治者学习先王,开放言禁,提倡办报。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开设报馆的建议,他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写道:“《周官》诵方训方,皆考四方之慝;《诗》之《国风》、《小雅》,欲知民俗之情。
近开报馆,名日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观物价,琐之可见土风。
清议时存,等于乡校,见闻日辟,可能政务……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裨政教。
”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办报主张。
在这里谈到了近代报纸的渊源、报纸内容和作用、政府对报纸应取的态度等问题。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1)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
(1)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
(3)le勒指新加坡),于年创办。
(3)(4)(6)(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
(6)(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
(8)(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
(9)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10)1920年7(11)十一、1924生。
代表: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
(14)14)(14)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
(15)17)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
1966(18)十五、完成于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
(31)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
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
”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
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
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
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
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
国外有关近代新马华侨华人妇女史料介绍
史料。传统史学的视角其实是男性 究华侨华人史时,妇女自然被忽 内容,还要通过对新马华侨华人妇
中心论,偏重的是政治史、军事史、 略。我们研究新马妇女史,就是要 女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和婚姻家
经济史等男子起主要作用的领域, “恢复妇女在历史中的地位,为妇 庭生活的研究,重新评价新马华侨
史料记载也以男性的活动为主。妇 女重建我们的历史。”B#C 当我们将 华人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
女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她们的活 性别视角引入华侨华人史研究时,
在史料的寻觅和使用中,我们
动被历史记载和统计所忽略。在研 也要对浩瀚的史料重新进行扒梳 要注意三方面的史料,一是中国有
究近代新马华侨华人妇女史时,我 整理,尤其要注重人口统计、户口 关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史料,二是
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研究主题和 调查、口述访谈等资料,运用阶级 新马当地有关华侨华人妇女的中
侨史研究
《八桂侨刊》!""# 年第 # 期
国外有关近代新马华侨华人妇女史料介绍
范若兰
8 中山大学 东南亚研究所, 广东 广州 <#"!=< ;
关键词:华侨华人妇女 史料介绍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摘 要:文章介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有关近代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中文史料和英文史料,即官方档案、人口普
查、口述档案、史料汇编、纪念特刊、报刊杂志、游记、考察报告、回忆录中有关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记载。
细 列 出 了 #7:# 年 和 #789 年 人 口
碑铭是研究华侨社会的重要 利用,赖雅英 A B)- C, D.5 E 的《农
普查所得华侨华人妇女的人数、年 实物资料,但它对妇女研究的史料 民、无产者和妓女:华人妇女在马
龄、婚姻状况、职业和受教育水 价值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陈育 来亚殖民地工作的初步考察》 A 新
“中国热”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海外华文媒体热的原因分析
能 适 应 它 吗 ?” 年 6 2 今 月 7日,美 国 ( ( 时
( 国的发展, 籍) 希望它繁荣富强。 这也通
随 着 中 国 经 济 的 迅 速 发 展 , 华 文 代 》周 刊 的 扉 页 , 目地 写 着 这 个 问句 。 中 醒
华报 》 ( 班 牙 ) 等 , 西 等 不一 而 足 。海外 关 注 和 一 致 的 舆 论 , 种 “ ”的 趋 势 是 因 商 务 、 学 和 技 术 移 民 等 因 素 的 对 外 这 合 求
播 十 分 明显 的。 传 华人 资讯 、 传承 中华文化 的重要 平台。
华文 媒体 能 为崛起 的 中国社 会提 升 民族
一
个 全 球 性 的 话 题 , 是 一 道 世 界 性 谜 也
现 在 , 外 华 文 媒 体 逐 渐 向 祖 国 大 素 质 , 时 , 体 的 力 量 也 能 促 进 、 正 题 , 了 破 解 这 个 谜 题 ,产 生 了 全 球 性 海 同 媒 修 为
移 民将 继 续 增 加 ; 界 各 国 目前 大 多 采 世
最 近 几 年 , 外 各 家 华 文 媒 体 不 断 取 多 元 文 化 政 策 , 包 括 华 文 媒 体 在 内 海 对 加 大 对 两 岸 三 地 的 报 道 力 度 , 加 中 国 的 其 他 少 数 族 裔 媒 体 , 予 以 扶 持 , 增 或 或
波 “ 国热” 生 在2 0 年 下半 年 , 中 发 0 4
从 最初 的革命 阵地 到后来 的社 团告 直 到今 天 还在 持 续升 温 。 是 值得 关注 这
9 年 代 以后 , 人 群 体 落 地 生 根 的 情 况 已 示 , 早 期 的 生 活 服 务 到 今 天 的 信 息 传 的 一 种 奇 特 的 、 球 性 的 舆 论 现 象 和 文 0 华 从 全 经 相 当 普 遍 , 方 面 逐 渐 稳 定 下 来 , 文 播 , 外 华 文 媒 体 是 国 际 上 传 播 中 国 发 化 现 象 。中 国 经 济 长 时 间 快 速 增 长 使 中 各 华 海 媒 体也 摆 脱 了多年 来 党 争、 争 的 影 响 , 政 趋 展 讯 息 、承 启 中华 文 明 、 引导 中 国 舆 论 、
两个世纪的纪念
两个世纪的纪念作者:李红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5年第12期1815年世界上第一份海外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的马六甲面世,被近代新闻史学家戈公振誉为“开千古未有之创局”。
他指出:“至是,中西文化融合之机大启。
”两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从晚清政府治下任殖民者宰割的弱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步跨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也经历了从初步成长到成熟壮大的过程,海外华文媒体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在2015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所说,无论是战火烽烟年代或改革建设时期,遍布全球各地的华文媒体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
她鼓励海外华文媒体肩负新时代使命担当,并希望华文媒体做和谐侨社的建设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故事”的代言者和中外友好的推动者。
200年来华文媒体一路筚路蓝缕,辉煌与苦难并存。
海外各地先后出现了 5000多种华文报刊,无数感人的故事和传奇绘就了华媒发展史、华侨华人史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华彩篇章。
打开了解世界的大门1807年,受英国伦敦布道会的指派,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从伦敦转道纽约,乘坐美国轮船前往中国传教。
离开英国前,他为传教做了一些准备,除了学习医学等知识外,还在伦敦的博物院学习了中文《新约》、《合璧字典》。
他曾向一位华侨请教过汉语,在日记中他记述道:“我不会忘记在伦敦时教我中文的第一位老师容三德,是他初次给了我接触和领悟中文的机会。
”经过近4个月的海上航行,马礼逊好不容易到达广州。
但他很快发现,在中国他不仅不能传教,而且几乎没有立锥之地。
由于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马礼逊的到来很快引起官府的注意,他只能隐居在美国商馆,之后又流落于法国商行。
马礼逊决定从学好汉语开始,他穿起长袍,梳起长辫。
但是清朝的律法规定,中国人不得教夷人学习中文,违者杀头,他的学习只能偷偷进行。
康有为——精选推荐
康有为康有为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研究——论康有为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康有为,他不仅同戊戌变法这⼀政治运动相联系,更是我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之⼀。
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创办和领导了数⼗种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进⾏了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教育,冲破了封建⾔禁,掀起了中国⼈⾃⼰办报的第⼀次⾼潮,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头雁”,为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康有为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也许很少⼈知道,其实,康有为还是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之⼀,他前期办的报刊能站在时代前列,发出时代的最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开创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国⼈办报⾼潮的第⼀次,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头雁”。
康有为的报业活动和新闻思想在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封建⾔禁,开设报馆康有为把近代的报纸当作古代的“乡校”。
“乡校”是春秋时代郑国的⼀种公共场所,它既是学校,⼜是乡亲们聚会的地⽅。
《左传》中记载了⼦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通过“乡校”这个地⽅可议执政者的是⾮得失、交换评论意见。
因⽽,康有为把报馆⽐作“乡校”,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报纸是⼀种议论时政的舆论⼯具,看到了舆论对于政府的监督作⽤,为以后梁启超的报刊两⼤功能“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推出打下了伏笔。
并且康有为将“乡校”运⽤于实际,希望清末的封建统治者学习先王,开放⾔禁,提倡办报。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开设报馆的建议,他在《上清帝第⼆书》中写道:“《周官》诵⽅训⽅,皆考四⽅之慝;《诗》之《国风》、《⼩雅》,欲知民俗之情。
近开报馆,名⽇新闻,政俗备存,⽂学兼述,⼩之可观物价,琐之可见⼟风。
清议时存,等于乡校,见闻⽇辟,可能政务……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裨政教。
”这是康有为第⼀次公开发表的办报主张。
在这⾥谈到了近代报纸的渊源、报纸内容和作⽤、政府对报纸应取的态度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侨史珍藏)
2006年12月15日04: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世界最早的华文报刊是清嘉庆二十七年七月初一(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下称“察”报)。
“察”报比新加坡杨松年、王慷鼎先生合撰的《新加坡战前华文报刊系年初稿》所编的战前(指“二战”前)新马出版的163种报刊都早,比排在第一位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创刊于广州,1837年在新加坡出版)早18年,比该书排在第二位的日报《叻报
》(1881年创刊)早66年,比美国华侨司徒源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创刊)也早41年。
因此,中国名报人戈公振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报业史》一书中,把“察”报誉为
“中国近代报业”的“鼻祖”。
马六甲建于1403年,是满剌加王国的都城,曾先后沦为荷兰、葡萄牙、英国的殖民地。
1405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劈波斩浪,驶进了马六甲港,带来了友谊、文化和丝绸。
明清年代,又有众多的华侨华人聚居于此,使该地充满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因此,这里产生了不少的华文报刊,从“察”报至最后一份于1970年印行的华文报刊《明报》这段期间,马六甲先后出版过包括“察”报和《天下新闻》(1826年创刊)在内的14种华文报刊。
“察”报每月以本册式出版一次,用竹纸印制,每册44页,全用宋体文字,句读标点符号点在旁边。
以木版雕刻印刷,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氏(RobertMorrison)负责出版。
“察”报创刊号(见图)之封面为大字报名,右端写着“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左端署“博爱者纂”,“博爱者”是创刊人之笔名,创刊号自述了办报的宗教目的:“本报虽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
然其他各端,亦不敢视为缓图而掉以轻心,知识科学之与宗教本相辅而行,足以促进人类之道德,又安可忽视之哉。
”
■ 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