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2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围绕早期国家与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繁荣,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和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为之后学习中国古代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
但他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知道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形成,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对生产力的促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重点明确,难点突出。
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分封制的影响、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说课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内容: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 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①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据史料贵载族:的周“王死可”(避讳)
用九鼎,天诸子侯—用驾七崩鼎, 诸侯—薨天h子ōn用g鼎 诸侯用鼎
卿 三大鼎夫,用彼大五 此夫鼎 不—, 可卒元逾士越用。 士—不禄
6、都城概貌
7、夏朝的灭亡:
夏朝历经400多年,于公元前1600年前 后被汤所灭。最后一个国君是桀[jié]。
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主要成就:世袭制、城堡和宫殿、 国家政权机构的创立
公天下
家天下
3.夏朝后期都城: 二里头 4.末代暴君:桀
1、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1)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前后 2)建立者: 汤 3)灭亡:
D、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奠定了后来 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 史料。
3)军队和刑法 (夏商周)
目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概括——商朝
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国君:汤
文明代表:二里头宫殿遗址
奴
建立者:汤(公元前1600年) 末代国王:纣
隶商
青铜铸造业:司母戊鼎
社
文明代表:
特征:可在龟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
会
甲骨文 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建立者: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掌握初中历史人教版相关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教学过程:I. 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副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并猜测主题。
2.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II. 概念解释(20分钟)1. 教师给出“早期国家”的定义,并与学生一同讨论。
2. 学生针对“社会变革”的概念,进行自由交流。
3. 教师总结并明确概念。
III. 早期国家的产生(30分钟)1. 教师介绍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因素。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原因并进行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早期国家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IV. 社会变革的影响(4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诞生对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列举出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
3.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V. 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进行类比思考,探究早期国家形成与现代国家的关系。
2.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已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3.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概念解释和教材阅读环节,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够对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展延伸环节也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作者姓名:伍鼎煜备注一、教案目标: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四、教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案过程:(一)复习导入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
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教学目标1、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条件),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典型思想,理解和掌握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
2、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各家的思想主张。
3、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
2学情分析(1)学习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2)、课堂问题预测:以下问题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难点,如: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来没有能再出现类似的思想运动?老子的“无为”思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法家思想及代表人物教学难点: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背景)文士阶层的形成,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孔子:(1)治国思想:“仁”表现为①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②要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③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①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②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③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④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
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主张:①实行“仁政”②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道家:老庄老子:主要观点(主张)①辩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②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3、墨子:主要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和平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5、兵家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主张“事备而后动”等三、拓展1、活动1:模拟辩论,设置情景:一个人因赋税过重而偷盗了他人财物,学生分为儒、法、道、墨四家代表,讨论该如何治理该窃贼?(或者他们都会说些什么?)2、活动2:如果你是当时的某国君主,你会采用哪家观点来治理国家?为什么?3、哪一学派的影响最大?(当时、现在呢?)4、古为今用:讲下面人物与当今思想观点连线,并说出其思想主张的渊源5、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6、有许多成语典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关,其中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节选)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提示: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3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3课时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条件〕: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典型思想:理解与掌握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
2、通过具体事例,配以图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各家的思想主张。
3、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诸子百家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难点:儒、法、兵家思想对后世〔现实生活〕的影响。
学与教的过程: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请问这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图片〕纪念孔子诞辰2558周年。
你了解孔子吗?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师:在春秋战国时期象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很多,历史上把他们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思想家们在当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板书:百家争鸣师: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
〔它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转:想一想: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依据课本答复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师:百家是指当时出现了一百家学派吗?〔泛指数量多〕在这众多的学派中,哪一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生:儒家学派〕师:我们有必要重点掌握儒家学派的相关内容。
它的创始人是孔子,你能介绍一下孔子的生平以及思想主张吗?〔投影〕○1孔子生平○2孔子的思想主张a、孔子作为创始人,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b、作为教育家又有怎样的教育主张?c、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转: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谁?他的主张是怎样的?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师:除了儒家学派书本上还介绍了哪几个学派,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思想主张?生:课本查找,完成下表〔师生交流〕师:从主张中发现不同学派的主张各有特色,当他们遇到同一件事时他们作出的评价会一样吗?投影:有个少年因国家赋税沉重,家里经济困难,偷了邻人的钱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1
-增强学生对中华历史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
1.学生层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思维方式上逐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于死记硬背。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难以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影响学习效果。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利用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播放历史纪录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利用在线工具和资源,如历史知识网站、互动学习平台等,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知识点,详细解释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和指导学生的疑问。
-板书内容: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六国
-历史分析:原因、影响、事件
-板书布局:采用条理清晰的布局,将每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分析方法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分析:《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
3.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秦统一六国和汉代的开创性举措。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5.唐宋时期的盛世和文化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交流。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1.单篇文章撰写: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国早期国家或社会变革的话题,撰写一篇详细的文章,分析该话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历史人物研究: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详细研究并撰写一份人物传记,展现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3.历史事件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阐释该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4.参观实践报告:要求学生自行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撰写参观实践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观对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六、评价方法:1.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测试。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案
暑假预习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专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图片见学案或课件)适当留时间讨论生产技术的革新推
动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能力
史料实证从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
映商鞅变法所起积极作
用的原话。
纵观材料二,
作者对商鞅变法持有怎
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所述,
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
的启示是什么?
习读文言文,理
解、分析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
的
训练学生概况总结
能力
史料实证材料四春秋战国时
期,伴随社会大变革,
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
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
家争鸣”局面,诸子各
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
学派。
(4)战国时期哪一家学
阅读材料,基础知
识回顾作答
法家
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
视?为什么?
课后小结
教后反思
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
课后补充(学生提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共包括五个课时,主要介绍了早期国家的起源、早期社会的变革以及早期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 2. 掌握早期国家的特征和产生的条件; 3. 了解早期国家社会的结构和变革; 4. 理解早期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5.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早期国家的特征和产生的条件; 2. 理解早期国家社会的结构和变革; 3. 理解早期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 第一课时: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本课时主要介绍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包括氏族部落社会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长导致的社会需求等,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 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介绍氏族部落社会的特点; - 分析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早期国家产生的影响; - 讲解人口增长导致的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 - 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2. 第二课时: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时主要介绍早期国家的特征,包括政治权力的形成、国家领土的固定、社会等级的出现等,让学生对早期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 通过示意图和文字,介绍早期国家政治权力的形成过程; - 讲解早期国家领土的固定和扩张,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 - 分析社会等级的出现与早期国家的关系,并进行深入讨论; - 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
3. 第三课时:早期社会的变革本课时主要介绍早期社会的变革,包括部落联盟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让学生了解早期社会的动态变化。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1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1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激发学生探寻古文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可通过考古材料来了解历史。
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学会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求知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夏、商、周的灭亡说明昏庸、暴虐的统治注定要失败。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初一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1.夏、商、周的更替(1)简要说明夏、商、周三代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交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基本概念。
(2)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其主要标志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3)“殷商”及“殷墟”的概念。
补充“殷墟”发掘的过程。
并告诉学生“殷墟”以外还有许多商朝遗址,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适当补充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辨认,并讲述甲骨文的刻制经过,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4)牧野之战。
商纣王的暴政,如创设“炮烙之刑”就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 _______号【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建立和灭亡的史实2.认识到王朝衰亡的共性原因和朝更替规律,领悟治国良策【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难点: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学情分析】在第三单元中常考的是中央集权的措施,辨别不清地方上的制度是郡县制,因为暴政导致秦亡汉建后期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朝发展,注意辨别的是各时期实行的措施。
一、回顾旧知二、基础知识感知►要点一夏、商、西周和东周的兴衰朝代建立(开始)时间建立者都城备注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因桀暴政而亡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盘庚迁殷;因纣暴政而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取得胜利;实行分封制;周厉王暴政,周幽王时灭亡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战国公元前475年战国七雄混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修建都江堰三、【合作探究】►要点二夏、商、周的经济发展及文化成就类别成就经济发展青铜制造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铁具和牛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文化成就科技夏朝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文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春秋①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学说集中在《老子》。
②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战国①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②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③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④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3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3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请简要介绍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答案:宗法制是周朝的一种社会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地位,加强了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4.请举例说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原因。
答案: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调整等。例如,商汤革命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这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分封制的基本原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的理解感到困难,如分封制、宗法制等。同时,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较长,学生可能会对事件的顺序和关联性感到困惑。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影响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实来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5.请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二)
(2)政治上: 周天子王室微弱,诸侯实力强大,互相争霸
“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竞争而成为霸主的诸侯。 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晋文公 秦穆公
齐桓公
宋襄公
在 上 图 红 框 内 填 出 “ 春 秋 五 霸 ” 的 名 称 。
(春秋\战国)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历 史 知 识
夏
商
西周
(BC.771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阳)
东 周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与战国时期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世 袭 制 代 替 了 禅 让 制 。
产 生 了 什 么 影 响 ?
禹 死 后 由 谁 即 位 ?
在朝 这 建 约 我二 历, 个 公 立 国里 史 朝 头 标 元 。 历 上 代 宫 前 史殿 有志 是 第是 何着 由 一哪 意我 谁 义国 在 个一 年 ?早 什 王个 , 么 期 朝朝 禹 时 代 国 建 候 的 家 立 建 都 的 夏城 起 立
楚庄王
★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材料:“管仲相桓面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①位置:齐国处于中原东面, 沿海地区,物产丰富。
②个人:心胸宽阔,任用 贤能 ③实力:任用管仲为相,改 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 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④谋略: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2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变革与争霸的历史,主要包括春秋五霸、管仲变法、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内容较为庞杂,对整个先秦史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②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的学习,认识到变革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②感受商鞅等变法家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
难点: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直接导入)
出示一段填空材料,让同学对东周的基本史实有所把握,并顺势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春秋于战国。
展开环节:
具体过程我将分为两个模块:春秋篇和战国篇两部分。
第一部分:春秋篇
首先由学生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和名称的由来。
让同学们加深对这两个名词的认识。
然后对比春秋时期的铁犁与旧石器、新石器和骨器,引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
接着,结合春秋形势图讲解春秋五霸的位置和名称,明确强调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紧接着,通过展示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一箭之仇”故事,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雄厚的实力、高明的手段等方面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原因,其中在高明的手段这一方面,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对葵丘会盟参加者的猜想,从而得出葵丘会盟的目的。
第二部分:战国篇
采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过度到战国篇的学习。
首先,让同学们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文和《战国形势》图,在PPT上标出七雄的位置,并出示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
接着,通过展示《战国兵器》和《战国铁农具》等图,引导学生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强调新兴地主的出现,由此引出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的史实。
直接引出当时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运动。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条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我将在在学生的基础上对各项措施给予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概括出措施的历史意义。
深化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设问从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当中,我们能学到什么?结合现实,谈谈改革对现代化的意义。
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
收束环节:
通过板书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
并展示本课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这种形成性练习,加过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板书: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BC770 -BC476):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
东周
战国(BC475 –BC221):战国七雄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