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

合集下载

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指的是什么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意为礼节,音乐,射骑技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法和算数。

其中“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

“六艺”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

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

中国古代,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书,“书”顾名思义,书画艺术,把书画算作一种技艺就错了,中国的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

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经延伸为“数理化”之数。

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

古代六艺

古代六艺

六艺百科名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目录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儒学六经汉字六书六种字体诗经六义骑士六艺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儒学六经汉字六书六种字体诗经六义骑士六艺展开编辑本段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

"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编辑本段六艺现代解释何谓“礼”?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六艺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

六艺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

六艺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
六艺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六种技能和技艺,也是中国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这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技能和技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衡量一个人才能和素质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对六艺名词的解释和拓展:
1. 礼:指礼制、礼仪、祭祀等传统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方式,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2. 乐:指音乐、歌唱、演奏等文化活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娱乐方式,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射:指射箭、骑射等军事技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射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技能和体育项目,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御:指驾车、骑马等交通技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技能和军事技能,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数:指数学、算法等知识技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数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和数学技能的体现,也是宫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六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运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现代教育中,这些六艺也被广泛传承和运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意思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意思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有以下含义:
1. “礼”是人的行为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教育人所应该遵守的社会等级、名分、上下、尊卑和礼节等的教育。

2. “乐”是音乐、诗歌、舞蹈等,是陶冶情操的精神修养教育。

3. “射”指射箭技能,通过它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

4. “御”指驾驭战车的技能,是关于实践能力的学问。

5. “书”指写字,培养人对事情的记述能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6. “数”指基本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是培养人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的训练。

“六艺”涵盖了人格道德教育、知识传输、技能培养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既涉及治国方略,又涉及日常生活,相当实用。

六艺是指哪六艺

六艺是指哪六艺

六艺是指哪六艺
“六艺”一般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介绍:
1.礼:礼节,包括对思想和行为的共同规范,似今日德育教育。

“礼”可以分为“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乐:主要是指音乐、舞蹈和诗歌方面的技艺。

在我国古代,这三样东西是不分家的,都是用于贵族阶级的祭祀或者享乐。

3.射:指射箭。

在我国古代又有“五射”之说,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音同“掩”)、襄尺、井仪”,分别代表弓箭手的五个境界。

4.御:指驾驭,主要指的是驾驭马匹,在军事中也包括战车或其他武器。

“御”同样有“五御”之说,分别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5.书:指书法,包括认字、书写、作文、解译。

而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又分为“六书”,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广雅》:“数,术也。

”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

【国学知识】六艺

【国学知识】六艺

六艺有小六艺、大六艺(六经)之分。

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大六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束发,一般是指15岁。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指大学之始。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

语似分歧,实无二致。

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

”西周的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小六艺主要适用于小学课程,大六艺主要适用于大学课程。

小学为所有贵族子弟的必修技能,大学则是做官前的为人做事之道。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云:“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是指小六艺。

《汉书》:“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既然六书是小学课程,其他并列的五礼、六乐、五射、五驭、九数当然也是小学课程。

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课程。

《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後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

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

七十致事。

”射、御、书、数四项皆在十三岁之前学习,可见属于小学课程。

学人多以为称六经为六艺始于汉代。

实际上最晚在孔子时期已经称六经为六艺了:《史记·滑稽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儒家文化六艺

儒家文化六艺

儒家文化六艺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修养、教育和治理的重要性,而六艺则是在儒家文化中培养和塑造个人的基本修养的重要方面。

六艺源自《礼记·礼运》中的说法,是指儒家传统中的六种基本学科或技艺,这些技艺被认为是实现完美人格所必需的。

六艺包括:
1. 礼(Lǐ):礼仪、礼节和仪式的学习与实践。

通过学习礼仪,人们能够了解社会秩序、个人责任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2. 乐(Yuè):音乐和舞蹈的学习与实践。

乐在儒家文化中不仅指音乐艺术本身,更强调音乐对于个人心灵的陶冶和情感的调和。

3. 射(Shè):射箭技艺。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儒家培养人格的一种方法。

射箭要求人们注重专注、坚持和精准。

4. 御(Yù):驾驭车辆的技艺。

学习御,使人们懂得控制和调和各种力量,同时也是对于个人修养的体现。

5. 书(Shū):书法和文学的学习与实践。

书法不仅是艺术表现,也是一种修养,强调笔墨之间的潇洒与内涵。

6. 数(Shù):数学和技术的学习。

数学技能对于理解世界和应对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也代表了人的智慧和实践能力。

这些六艺并不仅仅是技术或学科的范畴,更是对于人类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的一种塑造和培养。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六艺,人们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提升修养,并在社会中扮演更好的角色。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什么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什么

第二段
• 1,解释下列词语: 忿然 乃 置 覆
徐 沥 遣
2,说出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第二段
• 1,解释下列词语: 忿然:恼怒的样子. 乃:就,于是. 置:放. 覆:盖. 徐:慢慢 沥:注入. 遣:打发 •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 (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接 着)
整理文中“以”“尔”的用法
• 公亦以此自矜( ) • 以我酌油知之( ) • 徐以杓酌油沥之() • 但手熟尔( ) • 惟手熟尔( ) • 尔安敢轻吾射( )
整理文中“以”“尔”的用法
•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 但手熟尔(通“耳”, 罢了) • 以我酌油知之(凭) •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 • 惟手熟尔(通“耳”, 罢了) • 尔安敢轻吾射(你)
唐宋八大家
• 韩愈 • 苏轼 柳宗元 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曾巩
请为下列字词注音
• 咨 • 圃 矜 杓 睨 矢 颔
• 咨(zī) 矜(jīn) 矢(shǐ) 颔(hàn) 杓(sháo0
睨(nì ) 圃(pǔ)
请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 是谁? • 2,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 句看出来的?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什么?
(一)礼、乐、射、御、书、数。 (1)礼:礼节。(2)乐:音乐。 (3)射:射箭。(4)御:驾车。 (5)书:识字。(6)数:算术。
(二)《诗》《书》《礼》《乐》《易》 《春秋》



----欧阳修
卖油翁
欧阳修
• 作者简介: • 欧阳修,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历史专著 《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 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 散文、诗歌等,计153卷。文忠是他的 谥号。《醉翁亭记》是他的代表作担 睨 • 2,重点句子: 公亦以此自矜. 但微颔之.

六艺是哪六艺

六艺是哪六艺

六艺六艺[liùyì]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那么“六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1.礼,指的是五礼。

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

可见这些礼的功用分得很清楚。

2.乐,即六乐:有“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曲名。

3.射即射箭术,其中包含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时,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臣与君射时,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4.五御,即驾车的五个技巧:包括: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鸾与和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

逐水曲: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时不致坠入水中。

过君表: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

舞交衢: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

这些驾驭马车的技术规定,在我看来跟我们如今的汽车驾照考试有得一拼了。

5.六艺中的书,即为识字。

现在流传下来的“六书”指六种制造汉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儒家传统六艺

儒家传统六艺

儒家传统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1. “礼”是礼节、仪式的总称,是教育人应该遵守的社会等级、名分、上下、尊卑和礼节等的社会法则。

2. “乐”是音乐、诗歌、舞蹈等,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精神修养的教育方式。

3. “射”指射箭,通过它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

4. “御”指驾车,是关于实践能力的学问。

5. “书”指写字,培养人对事情的记述能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6. “数”指计算,是对人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今天数学和几何学的源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儒家经典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名词解释六艺

名词解释六艺

名词解释六艺
六艺是指古代中国儒家所提出的六种基本学科,包括礼、乐、射、礼、书、数。

1. 礼:礼指的是一种守礼成规、注重仪式和礼节的行为方式。

它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互相尊重和体谅。

在古代,人们通过学习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2. 乐:乐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

在古代中国,乐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的力量,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审美和道德修养。

学习乐可以提高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和谐。

3. 射:射是指射箭的技巧和运动。

射箭被视为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既能培养个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又可以训练身体协调和敏捷性。

古代,射箭也被视为一种武术技能,是士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4. 礼:书是指文字和书写的学问。

学习书可以提高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

古代中国强调礼义之道,通过学习书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 数:数指的是数学。

学习数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农业、天文、
地理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测量、计算和推理的工具。

六艺的学习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六艺,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可以培养人文精神、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六艺

传统文化六艺

传统文化六艺
中国传统文化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艺术。

这些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礼:礼是在人际交往中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规范。

形式多种多样,如会面礼仪、祭祀礼仪、宴会礼仪等。

礼仪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感情沟通,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乐:乐是指音乐艺术,包括歌唱、器乐演奏、舞蹈等多种形式。

乐是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射:射是指射箭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运动。

早在先秦时期,射箭技艺就被视为一种军事技能和贵族娱乐形式。

射箭技艺对于练习人的精神和体魄都有很大的锻炼作用,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体育文化之一。

书:书是指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变化和动态美感,用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数:数是指算术和天文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学科。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创新,如《九章算术》、《天元术》等经典著作。

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人类认识自然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政治和科技的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六艺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思想和世界观,是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重视六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文化视野,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六艺详细介绍

六艺详细介绍

六艺详细介绍古代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一、礼礼主要指的就是礼仪,是古人日常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礼仪。

包括: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军中礼仪)、宾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嘉礼(日常生活礼仪)。

二、乐乐就是音乐,当然还包含了诗歌和舞蹈,古代的诗歌都是有曲调可以唱出来的。

古代的乐器主要由“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鲍、竹。

我们常见的编钟、磬、埙、鼓、琴、柷、笙、箫等。

三、射射就是射箭,古代主要以弓箭为主,后期有了弩,增加了射程,是古代考试的主要项目之一。

四、御御就是驾驭马车的技术。

古代的马车分为不同的等级,天子六马驾车、诸侯四马驾车、大夫有四马驾车也有两马驾车、上士两马驾车。

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考驾照,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

五、书书是指识字、书法、绘画,还会引申为写文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古代的蒙学经典,书法和绘画也是古人必备的技能,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以及科举制中的策论、八股文都是古人要学习的内容。

六、数数是指数术,“数”是数字,包括周易八卦中的“数、理、象”;“术”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通常指计算、数学的技术。

就相当于现在的数理化。

这么看来古人所学的技能要远远比我们现代人多的多,其中任何一个技能如果能研究透彻,在现代社会中都会成为大家,即使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如果每一个方面都有所了解也可以称为“杂家”了,作为现代人,有了这么多学习的渠道和工具,一定要合理的利用,从而来充实自己,当然对于这些知识本身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梳理,相信大家一定对古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六艺”有了更深的了解。

六艺的表述

六艺的表述

六艺是古代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教育理念,也被称为“六艺之道”或“六经之学”。

它源于《周礼》中的“三练”和《礼记》中的“六艺”,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的教育内容。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士人应该修养和掌握的六个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下面将详细介绍六艺的内容。

首先是礼。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仪式。

它包括了行为举止、言辞礼貌、衣着仪容等方面的规范,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交能力。

通过学习礼,人们能够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是乐。

乐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才能,加强人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同时,乐也被视为一种道德教化的手段,通过演奏和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美好、和谐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三是射。

射指的是古代的射箭技艺,它既是一种战斗技能,也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

通过学习射,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准确性和决断力。

同时,射箭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射箭的练习,人们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品质。

然后是御。

御指的是古代驾驭车辆的技能,主要包括驾车和管理车队的能力。

学习御可以培养人们的组织能力、领导才能和安全意识。

同时,御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御车的过程,人们可以培养谦虚、勤奋和自律的品质。

第五是书。

书指的是古代的书法艺术,它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形式。

通过书法的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时,书法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临摹名家字迹和书写经典文句,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专注力和恒心。

最后是数。

数指的是古代的算术和数学知识,它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

通过学习数,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数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数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谨慎、严谨和求真的品质。

六艺名词解释

六艺名词解释

六艺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何谓“礼”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

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

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

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

何谓“乐”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

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

何谓“射”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孟子、大学、中庸、尚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的主要注本: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创义疏体,把注释玄学化)、邢芮《论语注疏》(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论语的含义: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编者:1、有孔子的学生。

如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子张,不称姓氏只称名,可推出为其本人记。

2、不但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而且出自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

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觅夫!小子!”不能不说是曾参弟子的记载。

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是子张或子夏的弟子所言。

论语的著作年代: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三五十年,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疑心是曾参的学生所编,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论语所叙述的人和事迹在没有比这更晚的。

论语的编订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论语的著笔当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的流传: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和齐论融合为一,以鲁论为根据称为张侯论。

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为传授。

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

我们今天所用的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孔子仁的思想: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孔子对仁人君子有三个递进的要求,第一个是“修己以敬”第二是“修己以安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

用人本哲学来表述孔子仁的思想:首先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其次,孔子在当时能够达到的水平上,细密深入的研究了人的本性并且由此提出了他有关改革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政策,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仁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因此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第三,孔子研究了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

第四,孔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境界问题。

孔子中庸思想: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以人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对矛盾的态度与老子韩非子都不同,他主张中庸,即不要弱胜强的转化也不要强凌弱的部分对立,而要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

所谓中庸,中既中正中和;所谓庸既用也常也。

因此中庸既是用中为常道也。

他主要特征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二是提倡和而不同。

孤立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完美事物。

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

孔子礼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他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他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上下下均按周礼行动,人人安其位守其分。

从孔子伦理学的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首先应尊君其次心向自己亲族这是宗法制原则,为贯彻尊尊亲亲原则孔子还提出“正名主张”。

孔子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他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适宜不同的教育。

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

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促使学生自觉自动的进行学习,受到极佳的教育效果。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的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

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具“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目的。

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仁有体有用。

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

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

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

“书”,文学方面有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

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有安顿的地方。

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