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二)阅读附答案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练习含解析
我与地坛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① B.②C。
③ D.④【答案】A【解析】①处应用句号。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剥蚀淡褪坍圮散落B。
侵蚀淡褪倾圮散架C。
侵蚀暗淡坍圮散架D.剥蚀暗淡倾圮散落【答案】A【解析】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淡褪:指颜色褪去变淡。
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
坍圮:崩塌。
倾圮:坍毁,倒塌。
散落:分散地往下落。
散架:完整的东西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
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B。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答案】B【解析】“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
关于《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简答习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习题(共10分)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吩咐。
只是在她猝然逝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慌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明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将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假如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突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替代;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21.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详细内容。
(2分)22.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3分)23.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5分)试习题答案:三、简答习题(共3习题,共10分)21.详细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
(2分)22.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我与地坛》课后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答案仅供参考。
一、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 )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 )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叁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叁)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地坛史铁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共8 页)第5页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共8 页)第6页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我与地坛》—阅读题答案
《我与地坛》—阅读题答案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保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盼望与无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保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渐渐走,经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外形找,确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围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突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突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楚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颖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歇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相互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相互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究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文学类史铁生《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建漳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因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将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我与地坛》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我与地坛》散⽂阅读题(含答案)《我与地坛》散⽂阅读题(含答案)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变得暴躁⽆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机⾥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切恢复________,她⼜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忍住哭,说:“咱娘⼉俩在⼀块⼉,好好⼉活……” ②可我⼀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独⾃坐在屋⾥,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兴得⼀会⼉坐下,⼀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时候最爱吃那⼉的豌丘黄⼉。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跑着⼀脚踩扁⼀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类的字眼⼉,她⽐我还敏感。
她⼜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地吐着鲜⾎。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伙⼦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⑦⼜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的花淡雅,⽩⾊的花⾼洁,紫红⾊的花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12分)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
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的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与地坛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与地坛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我与地坛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__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word课件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我与地坛》课后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答案仅供参考。
一、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 )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 )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叁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叁)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8.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具体内容。
19.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0.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18.具体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儿子不要出事)。
19.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
“我”感恩并心疼母亲。
她理解并担忧着儿子;希望儿子一切都好,又知道其中的艰辛,母亲的内心一直被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阅读理解(二)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阅读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检树上掉落的“小灯笼”。
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
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
小姑娘一边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
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
”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
他捉到了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
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
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
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
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地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
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面,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
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做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
我与地坛 阅读答案
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荫蔽林荫禁锢幽暗B.璀璨震撼滞留嬉戏C.穹窿别墅悖谬冰凌D.盎然肃穆炫目休憩2.选出加粗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A.圣地(shèng)尘嚣(xiào)荫蔽(yīn)摇动(yáo)B.朝拜(cháo)栽种(zāi)坟墓(mù)埋葬(zàng)C.栅栏(zhà)禁锢(gù)穹窿(qióng)震撼(hàn)D.温暖(nuǎn)石棺(guān)悼念(diào)谦逊(xùn)3.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4.下列各句都用了“居然”一词,用得不对的一项是()A.王勤出差已有十天了,大家都希望他今天能回来,下午他居然回来了。
B.接连下了七八天大雨,出门不得,今天居然转晴,怎能不叫人高兴呢?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文学类文本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7—9 题。
(15 分)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②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
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
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③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
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
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这不需要保密。
④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
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
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
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
我很要面子。
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
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
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
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
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
⑤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
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哪儿有小说。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我与地坛》课后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答案仅供参考。
一、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 )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 )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叁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叁)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我与地坛(二)赏析
我与地坛(二)赏析我与地坛(二)赏析作者与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
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艺术特色赏析:一、结构与叙述手法整篇文章形散神不散,文章内容并没有固定结构,只是按照作者所想去安排的。
作者以快速的时间的转换和跳跃式的叙述手法写了很多件事,都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思考与伤感。
作者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法,以回忆的形式将往事讲了出来。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这段话就是用了插叙的手法,这为作者上文的话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同时突出了主题。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这段插叙是通过我与“我”的一个同事之间的对话,将我与他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出来我的悔恨与我对母亲的感情,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同时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二、叙述视角这篇文章运用的是内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六年级课文我与地坛阅读及回答问题
题目:我与地坛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著名的古代祭祀圣地,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园林建筑。
地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六年级的课文《我与地坛》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与地坛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这座古老建筑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课文,并回答一些有关地坛的问题。
一、阅读课文《我与地坛》1.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如何描绘了地坛?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第一次见到地坛时的震撼之情,描述了地坛的宏伟壮丽,以及内心对地坛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坛的建筑结构和历史沉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作者对地坛的态度如何?作者对地坛充满敬仰和热爱之情,他不仅在心中为地坛建筑祭奠,还倾心于地坛的一草一木,对每一个细节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3. 课文中有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课文中有一段描写作者和地坛之间如同亲人般的亲密关系,以及作者用心感受地坛的每一个角落的描写,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
二、回答问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地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专门供皇帝祭天之用的祭坛。
地坛周围有双环城墙,以示“四海一家”之象征。
地坛是我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你对地坛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我对地坛充满敬畏和敬仰之情。
在它宏伟的建筑和厚重的历史面前,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
我也被地坛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历史所吸引,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3. 你觉得地坛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影响?地坛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不仅给我们以历史的教训,也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总结通过阅读课文《我与地坛》和回答相关问题,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对它的特殊感受和体会。
地坛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XXX《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XXX《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我与地坛XXX有些事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但又不能忘。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只能在心与坟墓之间流浪。
邮票也是如此,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现在,我骑着车在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
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的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想回去。
我不确定自己是像孩子、老人还是热恋中的情人。
也许我同时具备这三种角色。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渴望来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孩子气的念头。
我与地坛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我与地坛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我与地坛史铁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二)阅读附答案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
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
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
【注】史铁生(1951 年1 月4 日2010 年12 月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合欢树》《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文中的地坛既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
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E.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致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2)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地坛带给作者一些生命的启迪,助其走出厄运的阴影。
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哪些对生命的启迪?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1)C项3分,E项2分,D项1分(A项,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B项,应为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D项,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地坛在文中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
(2)①古老沧桑;②沉静落寞;③荒凉破败;④富于生机。
(任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②个人在时间的伟力、宇宙的浩渺面前微不足道,故应冷静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
③地坛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的印迹,启示作者对人生应持有一种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
(每点2分)
(4)观点一:认同这种观点。
苦难的确成就了史铁生。
在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而绝望的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个人更应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方式。
走出心灵困境的史铁生,致力于写作,成就非凡。
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是以其作品给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指引。
观点二:不认同这种观点。
苦难并非史铁生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
如果没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龄夺去他的双腿,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在极为需要人才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等多种情况,它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它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4分,联系实际给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