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艺术成就和《红楼梦》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一、独特的形象塑造南昌太守王惠:举人出身.“须发皓白”才考中进士的王惠.是个鄙俗不堪、贪财如命的官僚。
他乍任南昌太守。
就问:“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通融?”而这种贪官。
“各上司访闻。
都道是江西第一个能员,作了两年多些,各处荐了”,“朝廷就把他推升了南赣道”。
高要县的汤知县:当时朝廷禁宰牛羊。
回民师父为了生活求他放宽限制.以五十斤牛肉行贿。
他为了表示“清廉”。
求得“升迁”.竞将一人活活枷死。
群众“鸣锣罢市”。
上司不仅不惩处汤知县。
反而“把五个为头子的回民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严贡生:他家的猪跑到了乡邻家里.他以找回来“不利市”为由.强逼人家买下,可等到猪长到一百多斤时,猪跑到他家。
他竟关住不还.还打折了前来讨猪的王小二的哥哥王大的腿。
就是这样一个恶棍.却恬不知耻地在别人面前自吹“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
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王冕: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特别是他画的荷花,非常逼真。
知县的老师非常欣赏他的画,想约他出来相见,知县就请人来叫王冕去见他,但王冕却说自己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也就没去了。
知县知道后,自己亲自出马来请王冕,但王冕照样没去,因为时知县仗势欺人,酷虐小民,无所不为。
他不屑相与。
后来相传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中隐居起来,半年后朝廷真的来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但找不到人,只好咨嗟叹息,捧诏回旨去。
四大奇人:季遐年(会写字)、王太(卖火纸筒子)、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二、“集诸碎锦”式结构当然,《儒林外史》的这些“碎锦”似的小故事并非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由一条明确的思想线索统摄起来,成为一个谨严的整体。
而这条思想线索就是:反对科举功名。
另外,书中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也不是一个连一个平列展现,而是有主有次,有所侧重。
人物故事的安排也很得体,有的人物在这个故事里是主要人物,到另一个故事里就成了次要人物。
例如第二回重点写周进中举,然后引出范进,到第三回时,重点已经变成范进,周进就退居次要人物了。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明末清初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着意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喜剧层面蕴涵了深刻的悲剧情思。
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在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这段文字,既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嘲弄,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封建社会儒林人物醉心科举功名,把读书中举看成是人生惟一追求目标的种种丑态。
以此来揭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24.中国古代文学IV:《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2、创作
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
《诗说》七卷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以“幽榜”回映“楔子”。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2)讽刺的态度:秉持公心,把握分寸。
针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讽刺谋略。如对周进、范进,讥讽中怜悯居多;对马二先生,揶揄讥讽其庸腐无知,又肯定称赞了他的急人之难、不吝钱财、诚笃善良。对“二严”、“二王”及王惠、“汤父母”等,则无情揭露,严厉鞭挞。
(3)讽刺特征:寓戚于谐,悲喜交织。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如严监生因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母喜极一命呜呼……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4)讽刺策略:丰富多样性。
撕下文化面具,展示礼教与人性的矛盾。
前后对比、暴露原型。
冷静客观、不动声色与自我暴露。
合理夸张。
小说人物取名。
2、“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结构
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有关人物的退去而结束。虽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近于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组合。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主要描述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暴露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透彻,其讽刺手法淋漓尽致,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键词】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儒林外史》这篇著名讽刺小说,主要描述了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极其幽默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最明显的艺术成就是它的讽刺艺术,其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鲁迅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史可查的,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使得里面的文学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具有生命力,给作品增添了理性的光辉,给读者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同时又把《儒林外史》提高到一个讽刺的高度,与一些谴责小说、揭示黑幕的小说区分开来。
《儒林外史》达到了讽刺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首先,描绘的人物都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
《儒林外史》涉及的人物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
比如杜少卿取材于作者自身,马纯上取材于马萃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等。
很多的人物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虽然作者写的是明代生活,但拿的是清代中叶的各士林人物为原型,这些人物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由于时代真实密切相关,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呈现给读者,揭示出科举制度的丑恶、灵魂的扭曲,达到了针砭时弊的效果。
其次,采用的讽刺手法立足现实,因人而异。
吴敬梓刻画人物时,并不是走程序化路子,而是从生活真实出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讽刺手法,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真实可感。
比如对严氏兄弟、王惠、王仁、汤知县等一些贪官污吏,吴敬梓一点也不留情,给予无情的鞭挞与揭露;对马二先生等,讽刺他们的迂腐、庸俗,但又肯定他们善良的品格。
同时,吴敬梓也关注人物社会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思想变化,并根据其思想变化转变写作手法。
219339659_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045[摘 要] 《儒林外史》主要以18世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为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思索文人的命运,揭露看到的黑暗现象,用笔墨寄寓作者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作为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地位的杰作,它的讽刺艺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精深研究、奇文共赏。
着重从客观性、悲喜性、阶段性、场面性、对比性、语言的表现性几个方面来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关 键 词]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刘彩霞《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祖上多显宦的望族,所以他也想走科举之路,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时期的拔贡。
吴敬梓考取秀才的这一年其父病逝。
而他生活放浪形骸,不善生计,家业被他挥霍殆尽。
被乡里作为教育子弟的反面教材,就是在科考时也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
后愤懑离开故乡,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到了乾隆年间,他以疾病为辞拒绝别人的推荐,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晚年,他缺吃少穿,温饱都解决不了。
这种颠沛心酸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八股和科举等利弊感受极为深切。
《儒林外史》的创作以清代康雍乾三代为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封建统治非常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提倡理学以统治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文人士子对功名利禄热切追求的社会风气。
他把自己的一腔愤懑倾注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陋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
我国讽刺文学传统久远,《诗经》兴观群怨,怨即怨刺,针砭时弊,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先秦诸子作品中有很多寓言寄予的深刻道理也都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如《孟子》中的“月攘一鸡”,《庄子》中的“鲁侯养鸟”,《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篇幅虽然短小但内涵却很丰富。
后来历朝历代出现的讽刺篇章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沉思与爱憎。
《儒林外史》更加丰富了我国的讽刺文学,有着集大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鲁迅说它“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艺术可以说是它突出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
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
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
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 二者不可得兼’ 。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
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
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清代乡试失利的士子田仰为主角,通过他的身世、成长和遭遇,展现了儒家文化的衰落和社会的种种丑态。
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刻画了各类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儒家文化的衰落和社会的丑恶。
小说中的田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在乡试中失败后,他的儒家理想逐渐瓦解,最终被迫走上了不伦不类的儿戏生涯。
通过田仰的遭遇,小说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功利主义、权谋和虚伪的现象,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沦丧。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有公正正直的官员,也有奸诈狡猾的权臣,有懦弱无能的士子,也有机智勇敢的女性。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小说更加真实生动,也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态。
小说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小说以田仰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穿插了大量的插叙和插话,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小说还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例如,在描写乡试时,小说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士子们的虚伪、功利和狂妄,通过讽刺来揭示封建社会的丑恶。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小说的语言流畅优美,富有诗意。
吴敬梓是一位文学修养深厚的作家,他的文笔流畅,修辞华丽,使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
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美观。
例如,小说中对士子们的描写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如“一群群仰天而笑的大鸟”、“一阵阵瓦儿响,就如打屁股一般”等,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士子们的狂傲和虚伪。
小说通过对情感的描写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感染力。
小说中的田仰是一个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遭遇和人生经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爱情、友情和家庭情感的场景,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卓越的讽刺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具体表现为:1. 讲究真实。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形象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甚至如范进中举发疯这样的例子也都有生活原型。
2. 讽刺矛头只对准反面人和事。
吴敬梓的讽刺是为了挽救世道人心,他的讽刺只针对当时世风的堕落、文人的丑行,而不对正面的人和事加以讽刺。
所以鲁迅说《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少有的“以公心讽世之书”。
3. 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婉曲讽刺。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是“婉而多讽”,作者并不直接发表看法,却通过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具体的讽刺手法包括夸张、对比和对照等。
(1)夸张:如严监生家财十万却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范进中举发疯等。
(2)对比、对照: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判若两人;范进居丧期间不肯用象牙筷子,却可以吃大虾元子;严贡生吹嘘自己从不占人半丝便宜,却讹船家船费、吞亡弟的财产;范进中举前门冷落,中举后却门庭若市。
从艺术上来说,《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小说“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完整而又全面地体现了中国讽刺美学传统。
一.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强调人物突出的特征言行《儒林外史》继承了史传、三言和《水浒》的结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
作者不是从写人出发,而着重在描写世相,借人物描出世态的画相,所以全书无主干人物贯穿。
在本回中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则退居次要地位,又以另一人为主,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止;而每个以某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段,又互相勾连,在空间时间上连续推进,被此连贯,形成巨幅的画面。
每一幅画面,每一镜头,有以人为主的,有以事为主的。
看似不相属,但内里却展示文人社会传统思想和生活的崩溃这个总体构思串连。
作品在性格塑造上既不同于《三国》《水浒》,也不同于《红楼梦》,其强调人物突出特征的言行,进而渲染能表现特征言行的主要性格侧面。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
它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一群封建知识分子以及地主豪绅等人物的活动,揭开乾隆时期所谓“太平盛世”的假相,赤裸裸地向人们暴露出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腐败的真实来。
它通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腐败和不合理。
这就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做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当时社会上热衷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宝贵,已成为知识分子中普通的风气。
封建士子普遍灵魂空虚,世风堕落,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
作者用极其高明的讽刺手法,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历史图画。
下面本人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粗浅的探讨。
1.人物描写上的讽刺艺术小说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它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据统计,全书描写的人物共有二百七十多个,除儒林人物之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二三十个。
《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1.1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及周围环境条件。
《儒林外史》的作者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他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而且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行为。
比如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都是极度夸张的描写,但是由于作者写出了围绕他们的各种人物对他们的态度及其变化,就非常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撞号板和发疯的原因,不仅使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还能促使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一、《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 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
《儒林外史》能真实地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戚而能谐”、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 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二、与以往的长篇小说相比,《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新的特点。
1. 《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关于《儒林外史》叙事艺术的综述
《儒林外史》叙事艺术的研究综述B100901030 岳晓彤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描摹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心态和生存状态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并且《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结构的古典小说。
它不仅内容博大精深,内容形式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在新时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界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并且《儒林外史》自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关于它的研究成果也是异彩纷呈,本文立足于前人对《儒林外史》叙事艺术的研究成果,从叙事视角,结构,时间,方式等四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字《儒林外史》;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方式一叙事视角的研究2011年张红燕认为《儒林外史》是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百年沉思,充满着世纪悲凉的优秀作品创。
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叙述视角,“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角度……当作品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主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学凝固化了的线形的人、事行为序列。
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心灵的结合点[1]”。
简言之,叙事视角即指叙述者在叙述行为中所采用的观察点,也就是叙述者从什么“窗口”去看叙述对象。
她指出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巨大成就,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相比,在叙事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说书人全知叙事,把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结合起来,首次大幅度地采用限知叙事,将视角聚焦于作品人物身上,灵活运用参与故事者的限知叙事,把作品写的更加真实,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获得叙事艺术中较突出的成就。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新成就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新成就作者:汪慧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清人吴敬梓著。
吴敬梓著《儒林外史》选择了讽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半生经历和体验表现出来,同时,《儒林外史》也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名。
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从运用讽刺艺术的缘由、讽刺艺术新成就的具体表现、讽刺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新成就。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16-02《儒林外史》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年卧闲草堂本,计五十六回本。
作者在作《儒林外史》时为了避开清朝文字狱,把所写的故事假托在明朝,郑铁生在分析《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时说:“古典小说叙事结构是小说家整个创作过程呕心沥血建构的一种生命形态。
解读一部古典小说名著,不仅仅能够洞悉它是怎样以多种叙事单位和叙事成分组合的复杂形态,而是能够透过叙事方法和文字的表达揭示小说家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独特理解。
”可见吴敬梓将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是通过《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现出来的,以下从个人境遇和社会现状两个方面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原由进行分析。
一、运用讽刺艺术的原由(一)个人境遇的“积累”吴敬梓生长在名门望族,但是随着家族日益破落,中年后又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一生去过多地,广泛接触了士大夫及其他各个阶层人物。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看到的各种嘴脸,感受的人情冷暖,体验的世情,都非常地深刻,这也培养了他体察现实的敏锐感觉和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凭借着丰富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认识,他创作出来了《儒林外史》这部现实讽刺的典范之作。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一书成于清朝乾隆年间。
确切成书年分目前仍无定论,现存最早的小说刻本,是刊刻于嘉庆八年(西元一八○三年)的卧闲草堂本,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在文学上的贡献有三:首先,它澈底摆脱了说书对小说的影响,在文体和语言中,都具有文人独创的鲜明特色;其次,它以知识分子的活动为题材,以写实主义和富于创新的精神,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路;第三,以「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批判精神和「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奠定了讽刺小说的地位。
(一)结构艺术儒林外史以一条极为明确的思想线索,足以把全书复杂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统摄起来。
由于含括十几个故事,在组织上像自成段落,所以在结构上,开端的楔子用王冕的故事,先阐明了作者爱憎的立场,达到了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目的,揭示主题「功名富贵」四字;最末又用四个市井的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来作结束,似乎暗示着两层意思:一是「儒林」中已没有足以入「外史」的,故取市井中之贤者;二是这些自食其力者的人格,已远较那一批「儒林」为高。
这前后两回文章,好像两只手臂似的,拥抱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然后便将十几个故事镶嵌了进去。
全书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但以反科举功名之思想贯串全书。
,层次分明。
书中人物和故事不是并列展现,而是有主有次,相互关联。
整体而言,儒林外史于叙述上清楚的呈现出一套内部结构,在叙事上按一定的「顺时性」时间逻辑进行,约每二至三回即转换人物叙述重心,在前下半回至次回上半完成一情节转折或事件起迄。
由事件之间的转移,到人物描述的接替方式上,故事依循着固定的起伏频率推展进行(例如:周进—范进—张静斋—王惠……),组成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
作者同时刻意利用地名、人物集团所属的地域,在某个层次对小说担负起了聚焦的作用,使得叙述上的空间层次运用更趋明确,人物有了具体的行动范围。
而小说整体的时空连贯,也随着情境上具体化的运用,呈现出严整的结构性叙事特质。
讲解《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例子
《儒林外史》课件解讲一、独特地形象塑造南昌太守王惠:举人出身.“须发皓白”才考中进士地王惠.是个鄙俗不堪、贪财如命地官僚.他乍任南昌太守.就问:“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通融?”而这种贪官.“各上司访闻.都道是江西第一个能员,作了两年多些,各处荐了”,“朝廷就把他推升了南赣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高要县地汤知县:当时朝廷禁宰牛羊.回民师父为了生活求他放宽限制.以五十斤牛肉行贿.他为了表示“清廉”.求得“升迁”.竞将一人活活枷死.群众“鸣锣罢市”.上司不仅不惩处汤知县.反而“把五个为头子地回民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严贡生:他家地猪跑到了乡邻家里.他以找回来“不利市”为由.强逼人家买下,可等到猪长到一百多斤时,猪跑到他家.他竟关住不还.还打折了前来讨猪地王小二地哥哥王大地腿.就是这样一个恶棍.却恬不知耻地在别人面前自吹“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地便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王冕: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特别是他画地荷花,非常逼真.知县地老师非常欣赏他地画,想约他出来相见,知县就请人来叫王冕去见他,但王冕却说自己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也就没去了.知县知道后,自己亲自出马来请王冕,但王冕照样没去,因为时知县仗势欺人,酷虐小民,无所不为.他不屑相与.后来相传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中隐居起来,半年后朝廷真地来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但找不到人,只好咨嗟叹息,捧诏回旨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大奇人:季遐年(会写字)、王太(卖火纸筒子)、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二、“集诸碎锦”式结构当然,《儒林外史》地这些“碎锦”似地小故事并非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由一条明确地思想线索统摄起来,成为一个谨严地整体.而这条思想线索就是:反对科举功名.另外,书中地众多人物和故事也不是一个连一个平列展现,而是有主有次,有所侧重.人物故事地安排也很得体,有地人物在这个故事里是主要人物,到另一个故事里就成了次要人物.例如第二回重点写周进中举,然后引出范进,到第三回时,重点已经变成范进,周进就退居次要人物了.这样一个故事过渡到另一个故事,中间穿插过渡性人物和事件,互相粘连紧密,转换十分自然.这种结构形式对晚清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产生很大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独树一帜地讽刺艺术、将讽刺对象地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地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善良、富于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地品格,他拿出全部积贮蘧公孙解脱灾祸;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地匡超人.这些使人感到这位穷酸地马二先生,还有其可贵地品质.但是作家在写他地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地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临别又从自己书架上捡了几部八股文,塞在匡超人地被包里.作者通过真实、客观地描写十分平常地事件、场所,来塑造喜剧性形象,做到了喜剧性与真实性地相结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将讽刺对象地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考试,虽然家贫如洗,就是借了钱也要去参加乡试.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次考中了,他大喜兴奋过度,乃至发了疯,一阵出尽洋相让人捧腹地表演后,幸亏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一个嘴巴,才让他清醒过来.一个年近花甲地人一旦中举,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自来,难怪范进要用其一生地精力去赌这个科举考试.从这些故事情节看,范进这个人物有强烈地喜剧性色彩,他上街卖鸡地那种神,特别是范进看自己高中后大喜而疯地精彩表演,作者从人物地外貌神态,言谈举止,旁观者地反应等等,把喜剧因素发挥到了极致,处处让人捧腹大笑,最后皆大欢喜,一场喜剧性地圆满结局.但从作品思想内容看又有浓厚地悲剧性色彩,这正是作者讽刺手法地高明之处.从范进个人命运看,虽然他最后功成名就,但他几乎潦倒一生,大好年华都葬送在这科举考试八股文上了,最后陷入麻木不仁地状态而不能自知才中了举人,岂不是人生地悲剧.封建科举选拔地人才制度扼杀了他们独立地人格和自由地灵魂,这种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地一介腐儒,只会作八股文,而基本地营生都不会,一个家都不能治理好,岂能清明政治,匡扶社稷,这岂不是一个社会地悲剧?国家民族地悲剧?所以说小说情节看似人间喜剧,实则社会悲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讽刺手法:、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让人物用自己地行动去否定自己地谎言,使冠冕堂皇地言辞与卑鄙猥琐地行动形成鲜明对照,造成强烈地讽刺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就是这样人地,他在初逢张静斋,却竭力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地便宜,所以历来地父母官都蒙相爱.”话音刚落,一个小厮走来向他报告说:“早上关地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说:“他要猪,拿钱来.”很快,强占邻居地猪,无理强讨利钱地事实,便将他为自己脸上涂地脂粉抹了个一干二净.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描写方法,更入木三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接下来看一下范进地例子,这时地他,母亲才去世不久,这是他在汤家地席上地情况:知县安了席坐下.用地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地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尊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笑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地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坐在汤家地席上,范进执意不肯用“银镶杯箸”和“象箸”.这本来会让人觉得他有孝心,很虔诚.可是,“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个细节描写,就像一把利刀,戳穿了范进地假面具.暴露了深受科举考试制度之害地封建文人地虚伪、欺骗、做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牢牢把握住讽刺地尺度,对不同地人用不同地讽刺方式.例如对王惠和汤知县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之流,作者在表现其贪婪和残暴地恶行时,讽刺地方式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对于周进与范进等,作者地讽刺是随着他们社会地位地变化而由可怜、同情变为辛辣地嘲讽,着重表现他们在科举制度下灵魂被扭曲地猥琐与卑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善于运用夸张地手法进行讽刺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地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地一段情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地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胡屠户凶神似地走到眼前,说道:“该死地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郜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中举发疯”在当时地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地实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地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地情景突现出来.通过对范进中举地夸张描写,反映了科举时代地社会环境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人统治者地圈套,把一生地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中,结果丧失了是非观念,丢掉了理想抱负,陷于麻木不仁地状态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善于运用对比地手法进行讽刺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地典型人物,范进中举前,被称为“现世宝”,受他地训斥、“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地盘费,又被他“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范进中举后,他对范进地态度截然相反:慷慨地送来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作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地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别人地怂恿下,一骂一打治好了女婿地疯病.一同回家地路上,“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截然不同地两副嘴脸,形成鲜明地对比,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地典型地市侩形象,跃然纸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清官向鼎与贪官王惠地对比属于暗比讽刺.向鼎以才子、名士而任知县,他对仕途地诀窍并不精通,既不善于夤缘趋附上司,又不知道笼络讨好同僚.他坐堂听审,明察秋毫,推究案情,判断敏捷,处理得宜,至公至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判案明、处事公正地官员,最终却为“上司”所不满而“访闻参处”.而贪官王惠以“才能干济之员”被起用为南昌知府,他选用头号库戥、头号板子,到处搜刮“余利”,使用“大板”打人,无论衙役还是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地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地利害”.(第八回)像王惠这样地贪官,竟未得到惩处,还被“各上司”认为是“江西第一能员”“把他推升了南赣道”.如果不是他后来“降顺”了“反叛”地宁王,王惠这样地贪官地下场就不会成为“钦犯”.(第八回)清官受参,贪官升官.吴敬梓通过向鼎与王惠这两位官员地不同遭遇地对比,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地昏聩,忠奸不辨,清浊不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纯熟地白话式语言简单地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地神情面目勾勒出来.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因为在当时毡帽是一般平民地帽子.“右边袖子”和“后边坐处”先破,则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地地方.而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又如课文第页中严监生对他地妻舅王德、王仁批评他地大哥严致和时说:“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逐日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地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梨花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你说这事如何是好!”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一大段话侃侃而谈,如怨如诉,既说明了他自己地节俭,也表现了严贡生地好吃懒做、只顾眼前地破落财主地本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独特地述评方式例如在薛家集观音庵,让读者亲见亲闻申祥甫、夏总甲地颐指气使,摆“大人物”架式,骄人欺人,较少对人物作内心剖白,只是客观地提供人物地言谈举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的艺术就是多方面的。
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作家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
全书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被否定事物为主要任务,但并不因为显露描写对象的戏剧性特征,付出它们可笑的一面,而忽然对象的客观整体内容,在吴敬梓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中往往包含有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这些人物不少都有一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因而是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例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
但他同时又有善良、富干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他拿出全部积贮为蘧公柚脱灾祸;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辅匡超人。
这些使人感到这位穷酸的马二先生,还有其可贵的品质但是作家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临别又从自己书架上检了几部八股文塞在匡超人的被包里。
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真实、客观地描写十平常的事件、场景,来塑造喜剧性形象,做到了喜剧性与真实性的相结合的。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起来,使这部书一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
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
周进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范进多年不中举,一中举反而发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死了他大叫死得好,马二先生游西湖,除了吃六次茶,吃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西湖的湖光山色,一点儿没有引起他的兴趣。
谈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谈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谈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成功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了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堪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也,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最伟大的成就。
该书真实地描绘了在封建“八股取士”制度下一代儒林中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们的招摇撞骗,以及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卑污灵魂和丑恶嘴脸。
闲斋老人在为《儒林外史》所作的序中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卧闹草堂刻本评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其艺术形象对于我们今日的生活,也具有非凡的观照镜鉴的意义。
现就该书的讽刺艺术分析如下:一、讽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客观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上自达官贵人、地主豪绅,下至贩夫走卒、地痞流氓的社会生活画卷,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对书中的人物未加一句臧否,让人物在事件中自我表演,在言语中自我暴露。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通过对晚明儒士群体的生活写照,展现了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成就。
首先,儒林外史在思想内涵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以作者虚构的主人公石田为中心,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晚明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儒士集团的虚伪、腐败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沉思考。
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儒林外史启示我们应当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不盲从、不拘泥于权威,勇于改革并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儒林外史在人物刻画方面展现了丰富的个性和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主人公石田是一个具有强烈复仇心理的儒士,经历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之后,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物。
而其他一些人物如王世贞、祥子等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呈现了多样化的形象。
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儒林外史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成就。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丰富。
通过独特的写实手法,作者不仅展现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张性,还辅以对社会背景、历史环境的详细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和意义。
同时,小说还用诙谐幽默的笔调,讽刺儒士伪装的社会现象,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儒林外史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读者。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作品应该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还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启示。
作家应该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勇于揭露社会弊端,追求个性和创新,以引导读者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晚明社会儒士的写照和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复杂描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
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
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
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
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
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
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浦墨卿笑道:“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
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
他把卷子掼在地上,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
”……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兰江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这里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
非常深刻。
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色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酒店里挂着的透味的羊肉,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
仁宗皇帝的御书又使他马上磕头下拜。
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
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
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
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吃人的封建礼教。
作者的讽刺有时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质量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
的态度。
如范进未中举以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对他有一定讽刺,但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了举,做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就对他采取了辛辣的嘲讽。
总之,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
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
小说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的情况: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
范进又不肯举动。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里通过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尽礼”的虚为性
揭露无余。
又如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为了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小厮就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
在家里吵哩。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就说他是“天上的星宿”,开口“贤婿”、闭口“老爷”,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明清时代其它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对黑暗现实的揭露虽然也很深刻,但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却写得更光辉、更动人。
《儒林外史》写得最多、也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儒林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作者理想部分和塑造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毕竟是次要的,而且不是那么动人。
从这些地方看,《儒林外史》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这里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
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为毕露”。
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
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
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为面目暴露无遗。
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小说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三十八回以后远不如前面描写得深刻有力。
郭孝子寻亲、青枫城大战、野羊塘大战等片段,不但思想内容差,艺术上也是败笔。
《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
“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
这种独特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