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外交 教案 文档

合集下载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表格式)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表格式)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以周恩来的外交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及影响,知道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视频等资料,领略周恩来等外交家的外交智慧,认识到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教学难点:我国外交政策的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周恩来图片文字资料(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周恩来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他是谁?回顾中国近代史,与他有关的史事有哪些?教师讲述:革命时期,周恩来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同时兼任外交部长,以非凡的才能、智慧与精力,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由此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的外交史。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1953年,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大事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和主要外交事件。

2. 理解中国的外交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外交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外交史的兴趣。

主体:(35分钟)
1. 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a. 古代时期:以礼尚德为主要原则,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和交流。

b. 近代时期:积极参与世界政治,如甲午战争、庚子战争等。

c. 当代时期:恢复外交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和平发展。

2. 中国的主要外交事件:
a.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b.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美国建交,开展对外开放和改革。

c. 当代,参与多边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化和和平发展。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交事件,并解释其对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和演变,鼓励学生了解和关注国际事务,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做好准备。

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短文。

2. 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最近的外交政策和行动。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专题42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1.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外交:近代中国的外交以屈辱为主,为了民族大义,也有几次抗争。

①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xxx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xxx。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也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的开始。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xxx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②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xxx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房价一战结束后,房价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房价与会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房价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xxx的特权。

房价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失败,房价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军阀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为了调整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主权的要求,中国xxx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

经过会外谈判,中日签订了《解决xxx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xxx的主权和其它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xxx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也是在这次会谈中,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1924年冬,孙xxx发表反帝反封建的北上宣言,得到xxx和人民的支持。

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兴起。

房价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y relation form modern times课程编号:022334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政治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革命史后续课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学分:2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门课程主要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政府与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交往和交涉的历史。

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提示中国近现代中外关系发展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知古鉴今,从而对目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对外交往和交涉,有着历史的理性的借鉴意义。

这门学科的研究,既可以扩大和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又可确切认清近现代中国对外交往和交涉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历史经济教训。

由于本门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求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及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有所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加以学习研究。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外关系(6课时)第一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外关系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二、战争的导因——鸦片问题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英法美俄对中国的侵略图谋三、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第三节太平天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一、太平天国时期对外基本政策二、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联合剿杀本章重点: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同西方列强间的交涉及签订的条约。

难点:正确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关系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

第二章对外关系近代化的开始(4课时)第一节近代外交格局的形成一、总理衙门的设立二、“中外和局”的实质三、外交使节的派出第二节洋务运动与近代教案一、“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二、引进西学与“中体西用”三、近代教案与中西文化冲突本章重点:是近代外交格局的形成,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派使出洋,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对外政策。

当代中国外交教案

当代中国外交教案

当代中国外交教案本教案是针对当代中国外交的一门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外交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和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外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的评价和看法。

3. 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分析国际事件和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和历史背景2. 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事件3. 中国外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4. 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的评价和看法5. 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外交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讨论法:通过讨论案例,让学生思考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研究法:通过研究文献和实地调查,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评估方法1.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中国外交理论和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外交的分析性论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3. 课堂表现:考查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参与的情况,对学生的参与度给予评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当代中国外交学》,作者:李育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参考书籍:《中国外交史》,作者:杨光斌,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海量文献和资料:可在互联网和图书馆中查找。

七、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为一学期课程,共18周。

每周授课时间为2小时,共计36学时。

八、教学计划第一周:课程介绍第二周: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和历史背景第三周: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事件第四周:中国外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五周: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的评价和看法第六周: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七周:案例分析,讨论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八周:中国对外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第九周:中国-美国关系第十周:中国-欧盟关系第十一周:中国-非洲关系第十二周:中国-拉美关系第十三周:中国-中东关系第十四周:中国-东盟关系第十五周:中国-亚太关系第十六周:中国-印度关系第十七周:中国-俄罗斯关系第十八周:总结与回顾九、教学反馈本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的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2)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 “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过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

(新中国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3、日内瓦会议(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2)时间:1954年(3)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会议障碍:帝国主义对会议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分歧。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堂教学设计师: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从哪些方面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情况和伟大成就?请同学们回答。

生:(思考并回答)师:(归纳)今天我们转换一个角度,学习新中国的外交。

(板书:第十章第一节课题)一、国际环境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生:(阅读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简要评价)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可以归纳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对新中国的成立,世界人民和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

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特别是美国帝国主义却充满敌意。

美国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包围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的。

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制定了全新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民办发表的公告、《共同纲领》的引文及教材有关内容)生:(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那么,新中国制定这样的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生:(思考、讨论)师:(总结归纳)我们可以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等四个方面来考虑。

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外交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中国的外交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回乙中国近代史,让学生举出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屈辱外交的典型示例,以此来了解旧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生:(回乙、思考、回答)师:旧中国的外交史充满了屈辱、辛酸、苦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近现代中国外交 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近现代中国外交 教案 教学设计

近现代中国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近代与外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在梳理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基础上,学会对中国近现代史外交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近现代中国外交由屈辱走向辉煌的过程,认识民族独立自主、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难点:认识近现代史外交不同情况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有关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幅漫画和G20峰会领导人的图片导入新课。

探究问题:1、近代史中国的外交状况。

分小组找寻晚晴、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中国外交的有关事件。

然后小组展示,如有不足教师进行补充。

2、提问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基本原则。

3、探究:新中国外交分几个历史时期,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取得的。

分小组合作找寻三个时期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国际背景。

然后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4、小组讨论:新旧中国外交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五、课堂训练试题研究专题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七、板书设计近现代史的中国外交一、近代史的中国外交1.晚清时期2.北洋军阀政府3.南京国民政府二、现代史的中国外交1.20世纪50、60年代2.20世纪70年代3.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外交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掌握晚清外交的特点和挑战。

3. 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英国的鸦片贸易、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爆发。

2. 晚清外交的特点: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外交权的丧失。

3.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影响:开埠通商、海关主权丧失、领事裁判权的确立。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战争的非正义性。

2. 分析晚清外交的特点和挑战,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

3. 讨论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经过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晚清外交特点和挑战的理解。

3.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影响的认识。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外交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外交的改革和挑战。

3. 分析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经过:民族危机、革命党的活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2. 中华民国外交的改革:废除科举、成立外交部、推行民主外交。

3. 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民族独立、平等外交、参与国际组织。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理解革命的意义。

2. 分析中华民国外交的改革和挑战,让学生了解现代中国外交的探索。

3. 讨论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经过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中华民国外交改革和挑战的理解。

3. 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外交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战时外交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掌握战时外交的特点和策略。

3. 分析抗日战争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五篇模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五篇模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

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学难点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1.讲解法。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故需教师在讲解方面做的多一点。

2.比较法。

引导学生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较。

从而正确地理解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视辅助法。

可以通过放《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

4.故事穿插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2.录像带及相关设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显示]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

高中历史教案: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高中历史教案: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高中历史教案: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1. 简介
本节课主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2.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背景
•描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如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等。

•讲述五四运动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3. 重要事件与个人
3.1 辛亥革命
•解释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实现政治统一、铸就新民主主义基石的事件。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外交局势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尊严等。

3.2 南京条约
•教授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描述其内容和对中国外交带来的冲击。

•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对近代以来中西方关系的影响,如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削弱。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外交
•讲述二战后中国赢得抗战胜利,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重要事件。

•探讨中国在冷战中的角色与地位,其中包括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

3.4 邓小平时代的开放政策
•分析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如吸引外资、与其他国家建立经济合作等。

•引导学生思考邓小平时代的开放政策是否意味着“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4.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
•探讨近年来中国外交追求多元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等趋势。

•鼓励学生分析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扮演的角色,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是一个初步构想,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补充。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概述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对外关系角色。

然而,在近代历史中,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导致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而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列强与中国之间的斗争与纠葛,还需探讨晚清政府以及近代革命党派在对外关系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努力。

二、列强侵华与抵抗运动1. 西方列强入侵:自鸦片战争起,西方列强陆续入侵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获取特权,并以经济霸权主义方式压迫和掠夺华夏子民。

2. 对外抗议:面对列强欺凌与压迫,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外交手段进行抗议,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领土主权”的呼声。

3. 科学运动与华人抵抗组织: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进行改良运动,并自发组织起多个反帝的革命团体,如义和团。

三、晚清政府与列强对峙1. 同盟会及其兴起:晚清政府意识到改革才能挽救危局,成立了戊戌变法,推行一系列开明政策。

同时,新兴的近代革命党派同盟会逐渐崛起,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晚清朝廷在群众运动下无力阻止列强入侵。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统治,为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3. 五四运动及以后:上世纪初期,在五四运动和国共合作的推动下,中国走向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之路。

中国人民投身于反殖斗争和抗日战争中。

四、思考与总结1. 列强侵略本质: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经济霸权扩张,源于列强对中国巨大市场的渴望。

2. 列强侵华原因:中国靠近西方国家、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内部混乱导致了列外列强入侵与割让。

3. 中国反抗和解放:晚清政府和近代革命党派为保卫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付出了艰辛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状态向独立解放迈进。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是一段悲壮又坎坷的历程。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政策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读中国外交政策的能力,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近期国际新闻,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外交的动态,激发其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a.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b.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原因;c.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作用;d. 中国外交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外交领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法,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提供清晰简洁的PPT,帮助学生整理笔记和理解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库:收集一系列外交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应用。

3. 学习网站: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专业网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背景与特点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挑战。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求和的局面,这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构成了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积极探索与外国的相互交往与关系,既有主动寻求强国支持以抵制列强侵略的一面,也有坚持捍卫国家尊严与独立的一面。

1. 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近代中国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列强势力的侵略。

从鸦片战争开始,英、法、俄等列强入侵中国,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剥夺中国的主权,这对中国的独立与统一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列强还通过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开放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经济的衰落和资源的外流。

2.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交手段的多样性: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采取了多种手段,既包括和平外交,如签订不平等条约以维护国家利益,也涉及武装抗争,如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制度。

(2)国际合作与孤立: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既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江户幕府时期与日本的友好交往,又遭受他国的孤立和压迫,如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3)思想启蒙与现代化引进: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启蒙与现代化的引进。

外国思想家的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二、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军队以贸易不畅为借口入侵中国,展开了鸦片战争。

中国无力抵抗,最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偿军费,这标志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引发了激烈的内外斗争,使中国陷入动荡和分裂,但也为新中国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考察学生对于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的窗口。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会介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与列强的接触、争夺领土、运动和改革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外来压力以及如何实现民族独立。

一、与列强接触与争夺领土1.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断然变局。

1840年至1842年间,在英国贩卖鸦片并借此获利巨大后,清朝政府下令禁烟。

然而,在英国发起军事行动后,清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且同意开放五个沿海城市。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遭受列强侵略。

1.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神宗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天国与清朝政府之间的战争。

运动推翻了清朝千年来的皇权,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

然而,太平天国在与西方列强争夺领土时遭到失败,最终导致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

二、改革与开放2.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这场改革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他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呼吁政治体制变革以及现代化教育,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变法没有成功实施。

2.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

在1911年发生的这次革命中,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20世纪之前废除专制政权并引入现代民主制度的东方国家。

三、外交政策与建立中华民国3.1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发生于1884年至1885年,是中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间的冲突。

这场战争主要是由于争夺越南北部地区而引起的,它标志着法国对华殖民势力的增强。

尽管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取得胜利,但这也鼓励了后续反帝斗争活动。

3.2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与日本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历史教学设计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教学设计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教学设计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教学设计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事件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包括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外交往来。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篇章,中国的传统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通过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国家政权开始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

不过,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对日本的斗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残暴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抵抗,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尽管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奠定了近代对外关系中中国人民团结抵抗外敌的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对外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此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印边界战争、中美关系的拓展等。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日益广泛深入,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四、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革以及国际地位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民族自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则加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信心,也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解放战争中的崛起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地位日益提高,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基本原则A. 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背景与起点1. 辛亥革命后的外交政策转变2.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建立B.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2. 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3.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 发展多边外交关系5. 平等互信与互利合作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期阶段A. 第一个阶段(1949-1954)1. 对外政策的初始阶段2. 公使馆和外交代表团的工作B. 第二个阶段(1955-1969)1. 五七年计划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2. 修正外交政策的紧要性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政策调整A. 经济建设优先的外交1. 深化对外开放政策的理念和实践2. 推动外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B. 多元化的外交伙伴关系1. 开展多边外交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2. 构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C. 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1. 建立和发展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 推动多边国际体系的建设3.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四、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与挑战A.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政策调整1. 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与改革2. 推行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挑战1. 成长中的中美关系2.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3. 外交斗争与台湾问题五、未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展望和目标A.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与实践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 加强磋商与对话B. 发挥大国责任与影响力1. 承担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2. 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挑战中国外交政策是根据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不断调整和发展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受到帝国主义控制的领土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恢复并建立外交关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和安全的维护,互利共赢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多边外交关系的发展,以及平等互信和互利合作等。

当代中国外交教案设计模板

当代中国外交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2. 掌握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政策和特点。

3. 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教学难点: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

2. 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材、相关历史资料。

2.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2.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讲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 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

- 改革开放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

3. 讲解当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 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对我国及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加强外交工作?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当代中国外交的成就。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的短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主要成就和影响。

2.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方代表团带了一些影片播放。

我们先是播放了一部国庆大阅兵的记录片,想让世界看到新中国正在步入强大。

但是一些人士看过后却说,中国要搞军国主义。

在总理安排下,我们播放了另一部影片,就是极度唯美主义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当时,工作人员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中国的戏剧,就准备了一些宣传资料,很详细的英文介绍越剧,介绍梁祝的故事,足足好几页纸。

请总理过目时,总理皱皱眉,这么长的剧情介绍,谁有信心看得下去。

最终稿总理改的只有一句话:“请大家看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

”影片最后放映时,整个大厅挤满了人,超出了主办者的预料。

影片结束时,所有人都默不作声,都沉浸在那种悲剧的气氛里,稍后,是所有人起立热烈鼓掌,为中国这么好的电影,为中国这么好的文化。

这也是周总理日内瓦外交中很小的但也是异常光彩的一笔。

印尼万隆会议(忘记了是刚到机场的欢迎仪式,还是另一次公众讲话。

各位包涵,暂且说是机场欢迎吧。

),总理要对欢迎他的人们做一个演讲,当时,天降大雨,人们在雨中站立。

有工作人员给总理撑起一把雨伞,周总理推开了那把伞,说:大家都站在雨中,我要和大家一样。

欢迎的人们群情振奋,他们想不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会这样。

大雨滂沱,但依然难掩周总理儒雅的风度和人们的热情。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

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

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

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

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

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

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

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

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

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

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

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

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面是几个著名的答记者问,可能大家知道:新中国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视角注视的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也就会经常遇见那些恶意提问的记者。

看我们的周总理把这些很难回答又具有明显恶意的问题回答的多么的精妙。

(我这里的是一些很机智的回答,那些高深的就更多了)。

又问:“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是挺胸抬头。

”周答:“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而你们走的是下坡路。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

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

”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

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

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

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了《上海共识》。

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

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

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60年代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加入联合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综合国力提升及政策调整,开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历史书上的: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产生此方针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有改动,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①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④参加万隆会议2.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3.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