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船舶操纵与避碰总结

合集下载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涉及多个方面。首先,船舶的操纵性能是关键,包括推进系统的构成,如主机、调速器、换向装置等,以及螺旋桨的种类,如定距桨和可变螺距桨。船舶能保持或改变航向、航速和位的性能称为操纵性,具体涵盖航向稳定性、回转性和转首性。此外,冲程也是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船舶停船或倒车后沿原航向惯性前移的最大距离。在避碰方面,船舶在狭水道或航道中行驶时应尽量靠近其右舷的外缘,并非一定保持在中央线的右侧。进入互见状态后,船舶应遵守互见行动规则,不存在直航船与让路船之分。同时,环境因素如风速、水深等对操船也有显著影响。在采取避碰行动时,船舶应根据当时环境的需要及早地采取行动以留出足够的水域供他船安全通过。最终目的是能导致船舶在安全的距离驶过。此外,舵力与转船力矩也是影响船舶操纵的重要因素,舵力的大小取决于舵叶面积、船速和舵角,而转船力矩则是舵力对船舶重心之矩。船舶在回转过程中还会出现横倾及减速等现象。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

2.锚抓力与出链长度
根据试验,当底质为泥沙时,锚的抓力于 链长、水深的关系如下表
出链长度/水深 1.5 2.0 2.5 3.0 3.5
抓力/锚在空气中 的重量
0.66
1.01
1.39
1.74
2.09
四、锚与锚泊
单锚泊抓力 单锚泊时的锚抓力可用下式表达: P=Pa+Pc=λwa+λwcl
锚的种类
霍尔锚 斯贝克锚 波尔锚 AC-14型
四、锚与锚泊
1.锚的用途 锚泊 港内用锚助操 1).抑制船速 2).控制船身横向移动 3).协助调头 4).稳住船首 应急操纵上的使用 1).避免碰撞、触礁、上滩 2).保证狭水道航行安全时使用 3).海上漂滞使用 4).系泊时缓和船体受外力的摇动 5).搁浅后固定船体以及协助脱浅
四、锚与锚泊
3.舵力与转船力矩 (1)舵力及其影响因素
舵的水动力在垂直于舵叶剖面中心线的法向分力称为舵力。 影响舵力的主要因素:舵叶面积、船速和舵角。 舵叶面积、船速和舵角越大,舵力越大,船舶的操纵性越好。 舵力的大小与船速的平方成正比。
(2)转船力矩 舵力对船舶重心G之矩称为转船力矩。
(3)舵角极限 钢质海船机械舵角的极限是35°
船舶能保持或改变航向、航速和位置的性能称为船舶 操纵性。
操纵性包括航向稳定性、回转性、转首性等。 (2)航向稳定性
保持原来航向的能力,称为航向稳定性。 (3)回转性和转首性
回转性是指船舶经操舵后,船舶改变原航向作圆弧 运动的性能。
转首性指船舶回转初期对舵的反应能力。
一、船舶操纵性能
2.冲程
船舶停船或倒车后, 船舶沿原航向惯性前 移的最大距离,称为 冲程。
三、港作拖轮及其运用
3.所需拖轮的总功率和数量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

船舶操纵和避碰规则

智能船舶操纵和避碰技术
智能船舶操纵和避碰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器 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船舶的自主航行和智能避碰。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安全和效率,减少人为因 素导致的事故。
智能船舶操纵和避碰技术包括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雷达 系统、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这些系统能够 实时获取船舶的位置、航向、速度等信息,并通过算法进行智 能决策,实现自主航行和避碰。
船舶阻力
指船舶在水中行驶时受到的阻 力,包括兴波阻力、摩擦阻力 和形状阻力等。
船舶推进效率
指螺旋桨推进效率的高低,与 水深、船速、螺旋桨设计和工
况等因素有关。
02 船舶避碰规则
船舶避碰通则
船舶在航行中应保持高度警惕,采取 安全航速,确保随时采取适当措施防 止碰撞。
船舶在航行中应保持正规的瞭望,以 便及时发现周围的船舶和障碍物,并 采取适当的避碰措施。
完善应急预案
完善船舶操纵和避碰相关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 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船舶操纵和避碰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船舶操纵和避碰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和信 息化。未来,船舶将能够更加自主地完成航行任务,减少对人工操作的依赖,提 高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的船舶操纵和避碰技术也将更加注重环保 和节能。例如,通过优化航行路线和航速,减少船舶的排放和噪音污染,提高船 舶的能效比。
船舶在航行中应遵循国际海上避碰规 则,并了解和掌握航行区域内的交通 动态和航行条件。
船舶在航行中应保持与周围船舶的通 讯联系,使用标准航海用语进行通话, 并保持守听和及时回答其他船舶的呼 叫。

知识点-船舶操纵避碰

知识点-船舶操纵避碰
艏余地不大,风流较弱,吹拢风平行离泊
艏余地不大,风流较强,顺流吹拢风艉先离
海空搜救:
多船平行航线i
操舵设备的要求:
一套故障不致另一套失效
艉余地不大,风流较弱,顶流吹开风艏先离
海空协同-
两条拖轮
靠泊时,功率大的在前
进坞时,功率大的在后(顶推)■■■后
本船人落水
单旋回,立即行动
威廉姆斯旋回(双半旋回),最适延迟,也可立即斯恰诺旋回,适用失踪,比威廉节省I-2里
冰量采用10分法航行
5时,冰厚不超过30cm,可航
HHHII
船舶长度
舷灯
艉灯
拖带灯
桅灯
6~7以上,需破冰和慢速航行
HHHIII
<12m
1
2
2
2
进入冰区
■■级■■入
缘,将冲力降至最小
12~20m
2
2
2
3
从下风侧,艏向垂直于冰
20~50m
2
2
漂角:船舶重心旋回时轨迹的切线与艏艉线的夹角。漂角越大,旋回性越好。
单锚泊
出链链长
风速20m/s,3倍水深+90
风速30m/s,4倍水深+145急流应比缓流多1节
测停船性能
倒车试验抛板法,测航迹进距,对水速为0结束一次实验
测冲程
制动试验,冲程与速度2和排水量成正比
系泊设备
养护周期
制缆索每航次
缆、钢丝绳、绞缆机3个月
两船对遇,转舵避让的时机相距两船进距之和以外
计算富裕水深,图水深+潮高-船静止时的最大吃水
-L11三水深20~100m,误差1m
海图水深允许俣差L―、口工
水深20m以下,误差0.3m

船舶操纵与避碰总概

船舶操纵与避碰总概

1舵效:是舵力转船效果的简称。

舵效是指航向角对操舵的反应能力,即舵效是保持航向和改变航向的效2保向性:就是保持原航向的性能。

具体指船舶在直线航行过程中收、受到某种扰动而改变了原航向,通过操纵能使船舶恢复在原航向上座直线运动的性能。

3反移量:在旋回转舵阶段,由于船舶转动惯量很大还来不及产生较大的旋转角速度,则在舵产生的横向力的作用下,产生横向移动加速度,一定时间后产生横向移动速度,使船舶重心产生向转舵相反方向的横移量。

4富余水深:为了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并使船体一下有足够的空间供船舶操纵,在考虑航行水域条件和气象条件基础上,船舶龙骨下水深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该余量通常称为“富余水深”5进距;是船舶重心的纵向移动距离,通常将航向角变化90°时的船舶重心的纵向移动距离称为进距一般用Ad表示6群速度:即群波传播能量的速度,群波是由一系列波长和频率不同的波叠加而成的合成波,则群波的波形将随时间变化,若干个分波在水中传播的相速度各不相同,起振幅最大部分的运动速度称为群波的“群速度”其值约为相速度的一半7岸壁效应:船舶沿航道与岸壁平行运动时,引起船舶水动力和水动力矩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船舶的横移和转头8 保向性:船舶保向性是指船舶在外力作用下,有操舵水手通过罗经识别船舶首摇状况,并通过操舵抑制或纠正首摇,是船舶驶于预定航向的能力。

9 浅水效应:由于水鱼的水深相对较浅使船舶的运动特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漂角:船舶重心处的船速矢量与船首位线之间的夹角。

左舷为正、右舷为负。

11 K指数:是操舵转船力矩系数与阻尼力矩系数之比所决定的常熟。

8按照K,T值的不同,船舶操纵性能如何分类?答:K大、T小,说明最大旋回角速度大,达到最大旋回角速度的时间短,这是旋回性好,追随性好;K大、T 大,说明说明最大旋回角速度大,达到最大旋回角速度的时间长,这是旋回性好,但追随性差;K小、T小,说明最大旋回角速度小,达到最大旋回角速度的时间短,这是旋回性差,但追随性好,旋回性与第二种类似;K小、T大,说明最大旋回角速度小,达到最大旋回角速度的时间长,旋回性差。

船舶避碰实训报告的心得

船舶避碰实训报告的心得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船舶避碰已成为航海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为提高航海人员的避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组织了船舶避碰实训活动。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船舶避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实训心得总结如下。

二、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前,我们学习了船舶避碰规则、船舶操纵原理、雷达使用、无线电通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船舶避碰的基本原则、责任划分、行动规则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雷达和无线电通信设备。

2. 实操训练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项实操训练:(1)雷达模拟器操作:在雷达模拟器上模拟不同情况下的船舶避碰,掌握雷达操作技巧,提高对雷达图像的识别能力。

(2)无线电通信练习:进行船舶间的无线电通信练习,熟悉通信用语和操作流程,提高通信能力。

(3)船舶操纵训练:在实船或模拟器上练习船舶的操纵,掌握船舶的转向、制动、加速等操作技巧。

(4)避碰决策训练:根据不同情况下的船舶碰撞风险,进行避碰决策训练,提高避碰能力。

3. 实训总结实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交流,分享实训心得。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心得体会:三、实训心得1. 遵守避碰规则是确保航行安全的基础船舶避碰规则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遵守避碰规则的重要性,它不仅能降低船舶碰撞风险,还能提高船舶航行效率。

2. 提高雷达操作能力是关键雷达是船舶避碰的重要工具,掌握雷达操作技巧对于确保航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实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雷达,提高了对雷达图像的识别能力,为实际航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3.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避碰成功的关键船舶间的无线电通信对于确保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训过程中,我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避碰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要熟练掌握通信用语,确保信息传递准确无误。

4. 熟练掌握船舶操纵技巧是基础船舶操纵技巧是航海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在实训过程中,我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船舶的转向、制动、加速等操作技巧,为实际航行奠定了基础。

船舶操纵与避碰

船舶操纵与避碰

~~离码头(准备工作,操纵要领) 确定离泊方法:顶流较缓,有吹开风,泊位 确定离泊方法 前方较清爽,船首开出15°左右船尾的车 舵与码头无碍时,均可采用首离法。自力或 使用拖船尾离时,车舵已与码头无碍,因而 可以自由机动。尾离是更为普遍的离码头方 法,静水港内更是如此。 b. 掌握摆出角度 控制前冲后缩
~~岸方系泊设备 岸壁式码头 桩基码头 分离墩基码头 突堤码头 浮码头 系船墩 系船浮
~~靠码头 靠码头(准备工作,操纵要领) 靠码头 控制抵泊余速:船首抵泊位中点(N旗)的余速, 控制抵泊余速 以不足2kn为宜 合理选择横距: 合理选择横距:一般初始横距应大于3倍船宽 调整好靠拢角度: 调整好靠拢角度:一般重载船顶流较强靠泊时, 靠拢角宜小,以降低入泊速度并减轻拢岸力; 空船、流缓吹开风时,靠拢角宜大,以减低 风致漂移,并保证有足够的入泊速度;吹开风 靠拢角调小,吹拢风时靠拢角调大些.
二、 船舶速度
额定航速:额定功率,水深充足条件下船舶所能达到 的静水速度 海上船速:船舶在海上航行采取的速度(通常为额定 速度的96%~97%) 港内速度:港内船舶需要频繁变速,所以港内航行要 调低速度便于调速(70%~80%海上速度) 速度的测定:船舶在运营后或修理后都要进行测定其 速度(需要测空载和满载情况下的8个档位的速度)
~~互见中的行动规则 ~追越局面形成必满足三个条件:
方位:后船位于前船正横后大于22.5°的任一方向 上; 距离:后船位于前船尾灯能见距离范围之内; 速度:后船速度大于前船速度。
~追越态势中:追越船始终应承担让路船的责任 ~在受限水域中:两船间的避让责任通常以被追越船
鸣放“一长、一短、一长、一短”的声号,追越船 实施追越时开始生效。
~~对遇局面:
当两艘机动船在相反的或接近相反的航向上相遇致 有构成碰撞危险时,各应向右转向,从而各从他船 的左舷驶过。 对遇局面形成的判断: 根据两船间相互的位置予以判断 ; 根据他船号灯或相应形态予以判断 对当时的局面持有怀疑应认为对遇局面形成

船舶避碰规则范文

船舶避碰规则范文

船舶避碰规则范文
一、船舶避碰规则
1、船舶操纵
(1)对船舶施加足够的操纵力,避免相撞。

(2)船舶靠近前方时,调整船首向量,必要时采取控制反转操纵,以使两船都避免受损。

(3)如果发现船舶正在发生相撞威胁,可以采取快速窜行措施,以尽快解决危机。

2、船舶报警
(1)发现船舶间可能发生相撞,应立即报告当值上级,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发生危险情况。

(2)发现船舶间可能发生相撞,应使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以便及时联络其他船员。

(3)发现船舶间可能发生相撞,应立即发出避让信号,告知同方向船舶需要避让。

3、相撞预防
(1)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应给予完善的航行计划,并及时发现其他船舶运行状态,预防相撞发生。

(2)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应及时向同方向船舶传达航行信号,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相撞的情况,充分发挥船舶的防卫功能。

(3)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应及时开启雷达识别设备,定位船舶运行
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相撞的情况,避免发生意外。

4、其他
(1)船舶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按规定召集船员,开展相撞预防演习,提高全体船员的安全防卫意识。

(2)船舶运行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操纵与避碰9101: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船长9102:500~3000总吨船舶船长9103: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大副9104:500~3000总吨船舶大副9105: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二/三副9106:500~3000总吨船舶二/三副9107:未满500总吨船舶船长9108:未满500总吨船舶大副9109:未满500总吨船舶二/三副考试大纲适用对象9101 9102 9103 9104 9105 9106 9107 9108 91091 船舶操纵基础1.1 船舶操纵性能1.1.1 船舶变速性能1.1.1.1 船舶启动性能√√√√√√1.1.1.2 船舶停车性能√√√√√√1.1.1.3 倒车停船性能及影响倒车冲程的因素√√√√√√1.1.1.4 船舶制动方法及其适用√√√√√√1.1.2 旋回性能1.1.2.1 船舶旋回运动三个阶段及其特征√√√√√√1.1.2.2 旋回圈,旋回要素的概念(旋回反移量、滞距、纵距、横距、旋回初径、旋回直径、转心、旋回时间、旋回降速、横倾等)√√√√√√1.1.2.3 影响旋回性的因素√√√√√√1.1.2.4 旋回圈要素在实际操船中的应用(反移量、旋回初径、进距、横距、旋回速率在实际操船中的应用;舵让与车让的比较)√√√√√√√√√1.1.3 航向稳定性和保向性1.1.3.1 航向稳定性的定义及直线与动航向稳定性√√√√√√1.1.3.2 航向稳定性的判别方法√√√√√√1.1.3.3 影响航向稳定性的因素√√√√√√1.1.3.4 保向性与航向稳定性的关系;影响保向性的因素√√√√√√1.1.4 船舶操纵性指数(K、T指数)的物理意义及其与操纵性√√能的关系1.1.5 船舶操纵性试验1.1.5.1 旋回试验的目的、测定条件、测定方法√√√√√√1.1.5.2 冲程试验的目的、测定条件、测定方法√√√√√√1.1.5.3 Z形试验的目的和试验方法√1.1.6 IMO船舶操纵性衡准的基本内容√√√1.2 船舶操纵设备及其运用1.2.1 螺旋桨的运用1.2.1.1 船舶阻力的组成:基本阻力和附加阻力√√√√√√1.2.1.2 吸入流与排出流的概念及其特点√√√√√√1.2.1.3 推力与船速之间的关系,推力与转数之间的关系√√√√√√1.2.1.4 滑失和滑失比的基本概念,滑失在操船中的应用√√√√√√1.2.1.5 功率的分类及其之间的关系√√√√√√1.2.1.6 船速的分类及与主机转速之间的关系√√√√√√1.2.1.7 沉深横向力产生的条件、机理及偏转效果√√√√√√1.2.1.8 伴流的概念,螺旋桨盘面处伴流的分布规律√√√√√√1.2.1.9 伴流横向力产生条件、机理及偏转效果√√√√√√1.2.1.10 排出流横向力产生条件、机理及偏转效果√√√√√√1.2.1.11 螺旋桨致偏效应的运用√√√√√√1.2.1.12 单、双螺旋桨船的综合作用√√√√√√1.2.1.13 侧推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1.2.2 舵设备及其运用1.2.2.1 操舵装置的概念与种类:电动操舵装置与液压操√√√舵装置1.2.2.2 操舵装置——舵角限位器的作用、种类与限制角√√√1.2.2.3 SOLAS公约与我国《钢质船舶入级规范》对操舵√√√√√√装置的要求1.2.2.4 操舵装置控制系统——随动操舵系统的种类与基√√√本控制原理1.2.2.5 操舵装置控制系统——应急控制系统的特点与使√√√√√√√√用要领1.2.2.6 自动舵的种类与各自的特点√√√1.2.2.7 自动舵的操舵转换方式:随动舵、自动舵、应急√√√√√√√√舵的转换及适用的场合1.2.2.8 自动舵调节旋钮的使用√√√1.2.2.9 使用自动舵的注意事项√√√1.2.2.10 舵设备的作用及其组成√√√1.2.2.11 舵的种类及特点:分别根据舵叶剖面形状、舵杆√√√轴线位置、舵的支承方式分类、特种舵1.2.2.12 流线型平衡舵的结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特点与满足的要求1.2.2.13 舵力的概念;影响舵力的因素√√√√√√1.2.2.14 舵力转船力矩√√√√√√1.2.2.15 舵效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2.2.16 舵设备的日常与定期检查保养√√√1.2.3 锚设备及其运用1.2.3.1 锚设备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锚的种类、特点√√√及应用1.2.3.2 锚链的种类、组成与标记√√√√√√1.2.3.3 锚机的主要技术要求√√√√√√1.2.3.4 锚设备的检查、保养及检验要求√√√1.2.3.5 锚的作用√√√√√√1.2.3.6 锚地选择√√√√√√√√1.2.3.7 锚泊方式、抛起锚作业程序、操纵要领及注意事√√√√√√√√√项1.2.3.8 操纵用锚的抓力及拖锚淌航距离的估算√√√1.2.3.9 单锚泊用锚的抓力的组成、单锚泊用锚的抓力系√√√√√√√√数1.2.3.10 锚泊用锚的出链长度的组成及安全锚泊出链长度√√√√√√√√的计算1.2.3.11 单锚泊船的偏荡、缓解偏荡的方法√√√√√√1.2.3.12 走锚的判断及应急措施√√√√√√√√√1.2.3.13 清解锚链绞缠√√√√√1.2.4 缆的运用1.2.4.1 系船缆的种类和特点√√√1.2.4.2 系缆的名称与作用√√√1.2.4.3 系泊设备的组成与应用√√√1.2.4.4 绞缆机的种类、作用与应用√√√1.2.4.5 缆车及其附属用具的种类与作用√√√1.2.4.6 系泊设备的检查保养和使用注意事项√√√1.2.4.7 靠、离泊时缆绳的应用√√√√√√1.2.4.8 靠、离泊用缆的注意事项√√√√√√1.2.5 拖船的运用1.2.5.1 拖船的种类及其特点√√1.2.5.2 拖船使用方式√√1.2.5.3 协助操船所需拖船功率的估算√√1.2.5.4 拖船作用下的船舶运动规律√√√√1.2.5.5 拖船助操注意事项:拖缆及其系带、吊拖的拖缆√√√√长度、拖力大小和方向、防止横拖和倒拖等1.3 外界因素对操船的影响1.3.1 风对操船的影响1.3.1.1 风动力与风动力转船力矩√√√√√√1.3.1.2 水动力与水动力转船力矩√√√√√√1.3.1.3 船舶静止、前进、后退中的风致偏转规律√√√√√√1.3.1.4 船舶在静止、航行中的风致漂移规律√√√√√√1.3.1.5 强风中操船的保向界限√√√√√1.3.2 流对操船的影响1.3.2.1 流对航速、冲程的影响√√√√√√1.3.2.2 流对旋回、舵效的影响√√√√√√1.3.3 受限水域对操船的影响1.3.3.1 浅水效应及其对操船的影响√√√√√√√√√1.3.3.2 富余水深的确定√√√√√√√√√1.3.3.3 岸壁效应及其对操船的影响√√√√√√√√√1.3.4 船间效应1.3.4.1 船间效应的定义√√√√√√√√1.3.4.2 追越、对驶过程中两船间的相互作用√√√√√√√√1.3.4.3 驶过系泊船时的相互作用√√√√√√√√1.3.4.4 影响船间效应的因素及预防措施√√√√√√√√2 各种环境下的船舶操纵2.1 港内操船2.1.1 进港时的减速过程√√√√√√√√2.1.2 接、送引航员时的操船方法√√√√√√√√2.1.3 港内掉头所需水域的估算及操船方法√√√2.2 靠、离泊操纵2.2.1 靠、离泊的准备工作√√√√√√√√2.2.2 靠、离泊操纵要领及其注意事项√√√√√√√√2.2.3 尾系泊的操纵方法及注意事项√√2.2.4 系离浮筒的准备工作:缆绳系离浮筒的准备工作、锚链系√√√离浮筒的准备工作2.2.5 系离浮筒的操纵要领及其注意事项√√√2.2.6 船舶并靠的操纵要领和注意事项√√√2.2.7 船舶进出船坞操纵方法√√√√√2.2.8 船舶进出船闸操纵方法√√√2.3 大型船舶操纵2.3.1 大型船舶的特点√√2.3.2 大型船舶锚泊操纵特点√√2.3.3 港内操纵特点√√2.3.4 拖船的使用√√2.4 特殊水域中的船舶操纵2.4.1 狭水道中的船舶操纵2.4.1.1 狭水道中操船要点及其注意事项√√√√√√√√√2.4.1.2 弯曲水道中的船舶操纵√√√√√√√√√2.4.1.3 运河中的船舶操纵√√√√√√2.4.2 桥区水域的船舶操纵√√√√√√√√√2.4.3 岛礁水域的船舶操纵√√√√√√√√√2.4.4 冰区水域的船舶操纵2.4.4.1 冰情探测√√√√√√√√√2.4.4.2 冰区的船舶操纵:进入冰区、通过冰区、冰困后√√√√√√√√√的措施2.4.4.3 冰中锚泊、靠泊、停泊及航行注意事项√√√√√√√√√2.4.5 使用分道通航制和船舶交通管理区域的船舶操纵√√√√√√√√√2.5 大风浪中的船舶操纵2.5.1 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2.5.2 船舶在大风浪中航行时所遭受的危害√√√√√√√√2.5.3 大风浪航行前的准备工作√√√√√√√√2.5.4 大风浪中的操船方法及其注意事项√√√√√√√√2.5.5 避离热带气旋或台风时的船舶操纵√√√√√√√√3 应急操船3.1 在紧急情况下的旅客保护和安全措施√√√√√√√√√3.2 船舶搁浅3.2.1 搁浅前应采取的应急操船措施√√√√√√√√√3.2.2 搁浅的危害及损害的评估和控制√√√√√√√√√3.2.3 搁浅后应采取的措施√√√√√√√√√3.2.4 脱浅方法及脱浅拉力的估算√√√√√√3.3 船舶碰撞3.3.1 碰撞前、后应采取的应急操船措施√√√√√√√√√3.3.2 碰撞后损害的评估和应变部署√√√√√√√√√3.3.3 碰撞后续航、抢滩或弃船时的注意事项√√√√√√√√3.4 船舶火灾时的应急操船方法√√√√√√√√3.5 应急拖带3.5.1 拖带前的准备工作√√√√√3.5.2 拖带过程中的船舶操纵√√√√√4 搜寻和救助行动4.1 IMO《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中的全面知识和应用能力4.1.1 搜救组织√√√√√√√√4.1.2 搜寻基点和最可能区域的确定√√√√√√√√4.1.3 搜寻方式√√√√√√√√4.1.4 救助落水人员的程序√√√√√√√4.1.5 救助落水人员的应急操作4.1.5.1 救助落水人员的四种旋回操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合4.1.5.2 在恶劣天气下释放救助艇或救生艇筏的操纵注意√√√√√√事项4.1.5.3 从救助艇或救生艇筏上救助幸存人员时的操船方√√√√√√法5 轮机概论5.1 常用轮机术语√√√√√5.2 船舶辅机常识√√√√√5.3 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操作原则√√√√√√√√5.4 小船动力装置和辅机的操作√√6 避碰规则内容的全面知识6.1 总则6.1.1 适用范围6.1.1.1 适用的水域、适用的船舶、我国的保留√√√√√√√√√6.1.1.2 可制订特殊规则的水域、制定机关与国际规则关√√√√√√√√√系6.1.1.3 显示额外信号的船舶、制定部门、对额外信号的√√√√√√√√√要求6.1.1.4 特殊构造或用途的船舶特殊信号规定与要求√√√√√√√√√6.1.1.5 分道通航制水域适用的相关避碰规定√√√√√√√√√6.1.2 责任6.1.2.1 适用的对象√√√√√√√√√6.1.2.2 遵守本规则各条的疏忽√√√√√√√√√6.1.2.3 海员通常做法所要求的任何戒备上的疏忽√√√√√√√√√6.1.2.4 特殊情况下所应保持戒备上的疏忽√√√√√√√√√6.1.2.5 背离规则的条件√√√√√√√√√6.1.2.6 可能需要背离规则的情况√√√√√√√√√6.1.2.7 背离规则的目的√√√√√√√√√6.1.2.8 背离规则时应注意的问题√√√√√√√√√6.1.3 一般定义包括船舶、机动船、帆船、从事捕鱼船、限于吃水船、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在航、长度和宽度、水上飞机、互见、能见度不良和地效船等十三个名词的定义6.2 号灯与号型6.2.1 基础知识6.2.1.1 号灯与号型的作用√√√√√√6.2.1.2 号灯与号型的显示时间√√√√√√√6.2.1.3 号灯的定义√√√√√√√6.2.1.4 号灯的能见距离√√√√√√6.2.1.5 号型的基本种类√√√√√√6.2.2 船舶号灯与号型的显示与识别6.2.2.1 在航机动船√√√√√√√√√6.2.2.2 拖带与顶推√√√√√√√√√6.2.2.3 在航帆船√√√√√√√√√6.2.2.4 从事捕鱼的船舶√√√√√√√√√6.2.2.5 相互临近处捕鱼的渔船额外信号√√√√√√√√√6.2.2.6 失去控制的船舶√√√√√√√√√6.2.2.7 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6.2.2.8 限于吃水的船舶√√√√√√√√√6.2.2.9 从事引航任务的船舶√√√√√√√√√6.2.2.10 锚泊√√√√√√√√√6.2.2.11 搁浅√√√√√√√√√6.3 声响与灯光信号6.3.1 基础知识6.3.1.1 长声和短声的定义√√√√√√√√√6.3.1.2 声响器具的配备√√√√√√√√√6.3.2 操纵与警告信号6.3.2.1 操纵声号√√√√√√√√√6.3.2.2 操纵灯光信号√√√√√√√√√6.3.2.3 追越声号√√√√√√√√√6.3.2.4 警告信号√√√√√√√√√6.3.2.5 一长声声号√√√√√√√√√6.3.3 能见度不良时的声号6.3.3.1 适用范围√√√√√√√√√6.3.3.2 在航机动船√√√√√√√√√6.3.3.3 其他船舶应鸣放的声号√√√√√√√√√6.3.3.4 被拖船√√√√√√√√√6.3.3.5 锚泊船与搁浅船√√√√√√√√√6.3.3.6 执行引航任务的船舶√√√√√√√√√6.3.4 招引注意的信号6.3.4.1 使用时机√√√√√√√√√6.3.4.2 使用注意事项√√√√√√√√√6.3.5 遇险信号6.3.5.1 遇险信号的使用方法√√√√√√√√√6.3.5.2 遇险信号的种类√√√√√√√√√6.4 任何能见度情况下的行动规则6.4.1 瞭望6.4.1.1 适用范围与目的√√√√√√√√√6.4.1.2 瞭望人员√√√√√√√√√6.4.1.3 瞭望的手段√√√√√√√√√6.4.2 安全航速6.4.2.1 安全航速的含义与要求√√√√√√√√√6.4.2.2 确定安全航速应考虑的因素√√√√√√√√√6.4.3 碰撞危险6.4.3.1 判断碰撞危险的原则√√√√√√√√√6.4.3.2 判断碰撞危险的手段与方法√√√√√√√√√6.4.3.3 雷达的正确使用√√√√√√√√√6.4.3.4 雷达标绘以及与雷达标绘相当的系统观察√√√√√√√√√6.4.3.5 罗经方位判断碰撞危险时应注意的问题√√√√√√√√√6.4.3.6 AIS在避免碰撞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6.4.4 避免碰撞的行动6.4.4.1 避碰行动的时机要求√√√√√√√√√6.4.4.2 避碰行动的幅度要求√√√√√√√√√6.4.4.3 避碰行动的效果要求√√√√√√√√√6.4.4.4 查核避让行动的有效性√√√√√√√√√6.4.4.5 减速或把船停住的时机与要求√√√√√√√√√6.4.4.6 本船转向与变速避让效果及DCPA和TCPA的变√√√√√√√√√化规律6.4.4.7 不应妨碍的责任与行动要求√√√√√√√√√6.4.4.8 不应妨碍的船舶与不应被妨碍的船舶之间的责任√√√√√√√√√关系6.4.5 狭水道6.4.5.1 狭水道条款的适用范围√√√√√√√√√6.4.5.2 狭水道的航行原则√√√√√√√√√6.4.5.3 不应妨碍的船舶的义务√√√√√√√√√6.4.5.4 狭水道航行的注意事项√√√√√√√√√6.4.6 分道通航制6.4.6.1 分道通航制条款的适用、与规则其他条款的关系√√√√√√√√√6.4.6.2 使用分道通航制的原则√√√√√√√√√6.4.6.3 穿越通航分道的方法√√√√√√√√√6.4.6.4 沿岸通航带的使用原则√√√√√√√√√6.4.6.5 进入分隔带或分隔线的规定√√√√√√√√√6.4.6.6 应特别谨慎航行的区域√√√√√√√√√6.4.6.7 避免锚泊√√√√√√√√√6.4.6.8 不应妨碍的规定√√√√√√√√√6.4.6.9 免受约束的船舶√√√√√√√√√6.5 互见中的行动规则6.5.1 帆船6.5.1.1 适用范围√√√√6.5.1.2 避让责任和行动√√√√√6.5.2 追越6.5.2.1 适用范围√√√√√√√√√6.5.2.2 追越局面构成要件√√√√√√√√√6.5.2.3 追越局面的特点√√√√√√√√√6.5.2.4 避让责任与行动√√√√√√√√√6.5.2.5 追越条款与规则其他条款之间的关系√√√√√√√√√6.5.3 对遇局面6.5.3.1 适用范围√√√√√√√√√6.5.3.2 对遇局面构成要件√√√√√√√√√6.5.3.3 对遇局面的特点√√√√√√√√√6.5.3.4 避让责任与行动√√√√√√√√√6.5.3.5 危险对驶局面的理解及避让特点√√√√√√√√√6.5.4 交叉相遇局面6.5.4.1 适用范围√√√√√√√√√6.5.4.2 交叉相遇局面的构成要件√√√√√√√√√6.5.4.3 交叉相遇局面的特点√√√√√√√√√6.5.4.4 避让责任与行动√√√√√√√√√6.5.5 让路船的行动6.5.5.1 让路责任的确定√√√√√√√√√6.5.5.2 避让原则√√√√√√√√√6.5.6 直航船的行动6.5.6.1 直航船的含义√√√√√√√√√6.5.6.2 保向保速的含义及适用时机√√√√√√√√√6.5.6.3 可独自采取避让行动的时机及行动的注意事项√√√√√√√√√6.5.6.4 应采取最有助于避碰行动的时机及行动的注意事√√√√√√√√√项6.5.6.5 让路船的责任√√√√√√√√√6.5.7 船舶之间的责任6.5.7.1 确定船舶之间责任的原则√√√√√√√√√6.5.7.2 与其他条款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见中让路责任的确√√√√√√√√√定6.5.7.3 机动船与其他船之间的责任√√√√√√√√√6.5.7.4 帆船与其他船之间的责任√√√√√√√√√6.5.7.5 从事捕鱼的船舶与其他船之间的责任√√√√√√√√√6.5.7.6 限于吃水的船舶与其他船之间的责任√√√√√√√√√6.5.7.7 水上飞机与其他船之间的责任√√√√√√√√√6.5.7.8 地效船与其他船之间的责任√√√√√√√√√6.6 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6.6.1 一般规定6.6.1.1 适用范围√√√√√√√√√6.6.1.2 安全航速与备车要求√√√√√√√√√6.6.1.3 航行的戒备√√√√√√√√√6.6.2 避让行动规定6.6.2.1 对正横前来船的转向行动要求√√√√√√√√√6.6.2.2 对正横前或正横后来船的转向行动要求√√√√√√√√√6.6.2.3 减速和停船的时机与要求√√√√√√√√√6.6.2.4 雷达转向避碰示意图的知识√√√√√√√√√6.6.2.5 两船同时采取行动时DCPA和TCPA变化规律与√√√√√√√√√避让行动的协调6.7 渔区的避碰6.7.1 渔场知识√√√√√√√√√6.7.2 渔船种类与作业特点√√√√√√√√√6.7.3 渔船避让要点√√√√√√√√√6.8 内河航行船舶避让简介——适用于沿海√√√√√7 航行值班中应遵守的原则7.1 航行值班中基本原则的内容、应用和意图7.1.1 适于值班的条件7.1.1.1 保持安全值班的目的√√√√√√7.1.1.2 值班人员的值班时间的强制性标准√√√√√√√√√7.1.1.3 STCW规则为防止疲劳作出的指导性意见√√√√√√√√√7.1.1.4 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7.1.1.5 为保证安全值班应采取的措施√√√√√√√√√7.1.2 值班安排和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持证、航次计划、海上值班等7.1.2.1 值班安排的总体要求√√√√√√√√√7.1.2.2 值班安排和应遵循的原则的基本规定√√√√√√√√√包括人员适任、航行计划、海上值班和保护海洋环境等7.2 驾驶台协调工作程序7.2.1 驾驶台值班驾驶员承担的责任及要求√√√7.2.2 驾驶台瞭望的要求7.2.2.1 瞭望的目的√√√√√√√7.2.2.2 值班驾驶员作为唯一瞭望人员的条件√√√√√√√√√7.2.2.3 为保持正规瞭望值班安排应考虑的因素√√√√√√√√√7.2.3 驾驶台交接班的有关要求7.2.3.1 交班驾驶员应注意的事项√√√7.2.3.2 接班驾驶员应注意的事项√√√7.2.4 对船舶航行、操纵和避让行动的有关要求7.2.4.1 助航仪器的使用、定期检查√√√√7.2.4.2 通知船长的时机√√√√7.2.4.3 引航员在船时驾驶员的职责√√√√√√7.2.4.4 特殊情况下的操纵和避让行动的要求√√√√√√7.2.5 船舶在锚泊时驾驶台人员的职责√√√√8 驾驶台资源管理8.1 概述8.1.1 BRM的概念√√8.1.2 驾驶台资源的构成、特点、分配与与排序√√8.1.3 驾驶台资源管理作用与目的√√8.2 组织8.2.1 船舶与驾驶台组织结构√√8.2.2 驾驶台组织的原则与作用√√8.2.3 组织成员的基本职责√√8.3 驾驶台团队8.3.1 成熟班组形成的过程√√8.3.2 团队成员的角色√√8.3.3 团队的作用√√8.3.4 团队成员的作用√√8.3.5 团队工作的三环模式√√8.3.6 优秀团队的特征√√8.3.7 不同环境下班组工作的要点√√8.4 通信与沟通8.4.1 通信及沟通的定义,方式及特点√√8.4.2 有效沟通的原则√√8.4.3 内部沟通与通信:方式及要点,与引航员的沟通要点√√8.4.4 外部通信:方式及要点√√8.4.5 通信与沟通的障碍与改进措施√√9 用视觉信号发出和接收信息9.1 国际信号规则组成√√9.2 常用单字母旗及其意义√√9.3 挂旗常识√√9.4 通信要素的表示方法,呼号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