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度量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度量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度量理论和方法研究邹三思提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收入水平度量法和联合国消费结构度时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实行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民生活度量法。
关键词〓〓农民生活〓〓研究分析〓〓中国邹三思:在江西新余市统计局工作。
(邮编:336500)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度量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起着度量中国发展水平的作用。
如何科学地度量农民生活水平,不仅是人们日常议论的话题,而且也是经济统计学研究的课题。
农民生活水平度量,既是生产资料核算,更是消费统计核算。
人民消费问题,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对消费关系的观察和分析,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统计分析的重点。
为了描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统计局曾对度量农民生活水平作过一规定标准。
为了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联合国依据恩格尔系数也作了一些规定标准。
本文根据对我国农村实际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度量法,与同仁商榷。
〖JZ〗一、我国现行收入水平度量法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为了度量这一小康水平,有的说,以人均年国民民入一千美元作为标准,有的说,以人均国民收入八百美元作为标准。
至于价格变动系数和美元换汇率在此暂时不论,要度量我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首先必须度量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我国农民的生活是不是小康水平。
因为占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达不到小康水平,仅靠百分之十的人口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
因此,国家统计局曾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这个收入水平指标作为度量指标作了规定,也就是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多少作为划分农民生活水平的贫困和富裕程度的标准。
这些规定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为贫困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至500元之间为温饱型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500至1000元之间为宽裕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1100元以上为小康生活水平。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论述。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
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
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述过未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
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②,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
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对比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
第三部分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人们生活必须消费。
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
因此,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
1、农村居民的收入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②详细论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扣除物价因素,1978年为100,2000年为483.5%,提高了将近4倍,年平均增长7.4%。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调查报告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调查报告其次,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一些农民由于土地面积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其收入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由于土地面积小、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其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农民的收入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
农业过程中的气候和天灾等因素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波动性较大。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一些农民的收入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些农民通过技术培训和转型升级,从传统农业转向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劳动力供给较多,但劳动力价格较低,导致收入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地区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与其收入状况密切相关。
按照一般标准,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给农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逐步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定量研究
表 2 方差分析表( 2 ) 模 型 平 方 和
回归 2 0 4 . 5 2 4 残 差 . 4 1 2
d f
1 1 9
均方
2 o 4 . 5 2 4 9 4 2 0 . 5 8 7 . O 0 0 . 0 2 2
总计 ’ 2 o 4 . 9 3 6 2 0
表 3 线性 预测值 与灰色预 测值 的比较 ( 单位 : 元)
灰 色 线 性 灰色
经 济论 坛
中国农村居 民消费水平 的定量研 究
西安 交通 大学 雷 雨 陕 西省行政 学院 万元 元
西安 体 育 学院 严 康
摘 要: 本 文运 用 统 计 学 理 论 , 采用线性 回归模型 、 灰 色预 测 模 型 等 定量 方 法 。 探 讨 中 国农 村 居 民 的 消 费 水 平 。 分析 诸 因 素 对 中国 农 村 居 民 消 费 水 平 的影 响 。动 态 分析 结 果 显 示 , 1 9 9 0年 一 2 O 1 O年 期 间 , 居 民 家庭
乡 荔距 进 一 步 托 大 。
a . 预测变量: ( 常 量) , X1 。
c . 冈变 量 : Y
第 i阶段 : 2 0 0 1 —2 0 l O年 , 农 村 居 民消 费恢 复 稳 定 增 长态 势 。 这l O 年间。 中 国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增 长 率保 持 在 1 0 %以 上 , 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
入 的增 速 放 慢 , 消 费 支 出也 出现 明 显 的放 缓 趋 势 , 消 费 支 出 的 增 长速 度
残 差
总 计‘
5 2 7 5 0 . 4 4 5 1 9
农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农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农民生活质量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农民生活质量调查,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收入水平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业科技等新领域的机会不断增加,创收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领域的收入增长相对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农民群体的教育水平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大部分孩子都能接受到初中及以上的教育。
然而,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农民孩子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较低。
为此,我们要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农民群体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三、医疗保障农民的医疗保障是关系到他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不足、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等方面。
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他们就医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渐提升。
目前,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农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保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保障待遇,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调查报告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调查报告《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调查报告》一、调查概述三、收入水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平均年收入约为2万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种植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农民的年收入约为2.5万元人民币,养殖家禽的农民的年收入大约为2万人民币。
而那些从事其他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农民的年收入则略高于平均收入,约为2.3万元人民币。
四、生活费用通过对农民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品、教育和医疗方面。
在家庭支出中,食品占比最高,平均约为45%。
其次是教育费用(包括学费和辅导费等),约占家庭支出的25%。
医疗费用占比则稍低,平均约为15%。
其他费用,如居住及日常生活费用,则分别约占家庭支出的10%和5%。
五、生活质量通过对农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大约50%的农民家庭不具备像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电设备,而相对较少的农民则拥有车辆。
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交通出行相对困难,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也较为欠缺。
六、政府扶持政策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补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旅游等。
这些措施已经带动了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增加和生活质量提升。
然而,仍然有一部分农民面临着收入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七、结论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农民的平均年收入约为2万元人民币;3.农民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品、教育和医疗方面;4.农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欠缺;5.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八、建议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我们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3.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4.提供农民教育和医疗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研,探讨当前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调研发现,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其中,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逐渐增加,农田经营性收入也有所提高。
同时,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三、农村居民教育状况教育是农村居民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调研显示,近年来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农村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普及率都有所提升。
此外,通过推动农村高等教育资源的下沉和农村专科院校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在增加。
四、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健康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调研发现,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
同时,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提升和农村卫生设施的改善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
五、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此外,农村居民自有住房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六、农村居民消费习惯调研表明,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过去,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如食品、衣物等。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对于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也在增加。
七、农村居民社会参与度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居民的社会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
农民日常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农民日常生活方式调查分析农民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人口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本文将进行一项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覆盖了各个农村地区,并在问卷中提供了多个有关农民生活方式的问题,包括饮食、居住、教育、娱乐等方面。
问卷采用了多选和打分的形式,以获取更丰富的数据,并对农民对各个方面的看法进行了调查。
二、饮食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以主食为主,主要包括大米、小麦等谷类食品。
农民普遍认为谷类食品能够提供能量和营养,有助于他们进行体力劳动。
此外,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的摄入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和饮食习惯的影响。
三、居住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相对较为简陋。
大部分农民仍然居住在传统的农村简易房屋中,户外卫生设施不完备,存在卫生环境较差的问题。
尽管如此,农民普遍表示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他们更关注的是房屋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四、教育农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付出努力。
他们对于子女就读于城市学校或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农村学校表示向往。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和交通限制等问题,农民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五、娱乐农民的娱乐方式主要依赖于农民节假日或农闲时期。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普遍喜欢开展各种传统活动,如赶集、集市和庙会等。
此外,大多数农民也喜欢通过收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获取信息和娱乐自己。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对于其他娱乐方式,如旅游等则相对较少参与。
六、总结通过对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生活方式受到经济条件、地域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饮食方面,农民偏好主食,对于其他食品的摄入量相对较低。
居住方面,农民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但对于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较高。
教育方面,农民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农民生活的生活品质研究
农民生活的生活品质研究从古至今,农民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他们辛勤劳作于土地,忍受季节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福祉,不仅需要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益,还需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农民的生活条件是保证其生活品质的基础,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
农村交通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农民出行的便利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流通。
同时,建设水电路、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条件。
与此同时,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
加大对农村住房的改造力度,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幸福感。
此外,投入适当的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高村庄的整体环境品质,也能够使农民生活更加美好。
除物质条件外,农民的生活品质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优质的农村教育资源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为农民子女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同样,健全的农村医疗体系能够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此外,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增加生活乐趣。
农民的生活品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民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收益。
同时,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的畅通也是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
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并且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的权益保护也是关系到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问题。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健全农民合法权益维护机制,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土地、房屋、工资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可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总体来说,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统计与分析之方法
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统计与分析之方法摘要为研究我国分配制度在各省市地区农村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收集了我国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数据的基础上,采取了两种分析方法,即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到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所发生的改变。
关键词收入来源;地理环境;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1逻辑起点: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指标的确定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是各种各样的,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WTO。
为了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都进行了招商引资,也有很多农村青年外工务工。
而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区的农作物也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不同地区,农民生活的环境及思想差异也很大,有的地区城市人民收入水平很高,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农村人均收入也很高,所以我选取了七个指标,这七个指标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即工资性收入(x1),农业收入(X2),林业收入(x3),牧业收入(X4),渔业收入(x5),财产性收入(X6),转移性收入(x7)。
2路径与选择: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统计与分析之方法思考1)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我们现在以2008年一季度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为例,来说明多元统计分析在实际经济领域的应用。
其中涉及到上文列举的七个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接下来我们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聚类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SPSS软件用聚类的方法将这31个省市和地区分成三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些省市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是差不多的,所得聚类结果如下:表1为观测值处理综合,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31个省市和地区样本都进入了聚类分析,因为原数据表中并没有缺损。
另外还有一个变量的类归属情况表,由于本例中样本较多(共31个),得到的变量的类归属情况表占用很大空间,所以在此我不引用该表,而是运用语言进行捕述。
从我们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单独被聚为一类。
农民生活幸福感与生活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农民生活幸福感与生活质量调查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探讨农民生活幸福感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广泛的农民抽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农民生活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农民的生活质量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农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进一步改善。
一、引言农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石,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关系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在长期的工作环境中,农民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了解和解决农民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问题,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与样本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双重方法,充分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若干农民,并在各地农村进行调查。
在深度访谈中,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了解和交流。
三、农民生活幸福感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农民生活幸福感的综合评估。
结果显示,近年来政府的扶持政策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农民对于物质条件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也有所增加。
此外,农民对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渐提高。
然而,农民生活幸福感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社会地位和认同感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不完善,农民在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存在不便利问题。
此外,农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冲击和自我认同的问题,这对于农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状况政府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有所加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持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水、电、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此外,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民对于农业收入的依赖度逐渐降低。
然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仍面临困难。
农村生活水平调查方案
农村生活水平调查方案研究背景和目的在我国,农村地区一直是贫困集中区域。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加大,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调查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分析其生活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
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居民,包括村民、家庭农场主、农民工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信息。
2.收入和消费:包括调查对象的收入来源、收入情况、支出情况等信息。
3.生活质量:包括调查对象的饮食、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方面的情况。
4.乡村发展:包括调查对象对于乡村发展的态度、看法、期望等信息。
调查样本和样本量本次调查的样本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样本量应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考虑到调查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我们建议样本量应达到5000人以上,以确保能够充分、全面地反映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
数据处理和分析本次调查的数据将会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应用调查结果将会对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同时,本次调查的结果也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调查问卷应编写明确、简洁、客观、准确,以便于居民理解和回答。
2.调查人员应认真负责,保证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确保数据质量。
3.在调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居民的个人隐私,不得窃取、泄露个人信息。
4.调查结果应在保证居民的隐私与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之间取得平衡。
结语本次调查将会是一个全面、准确了解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具有很高的实践和学术意义。
农民生活质量的衡量与改善策略
农民生活质量的衡量与改善策略农民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等方面。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需要从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农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农民发展的农业产业政策,支持农民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品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
政府还可以加强农产品保护,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交易,并提供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流通渠道,确保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
其次,财政投入也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民住房改善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住房改革,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再次,农业发展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制定有利于农民发展的产业政策。
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外,政府还可以支持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此外,教育和医疗也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加农民子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最后,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也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当加强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应有的保障和福利待遇。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和社区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升其精神文化素质。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观产生了两大转变:一是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二是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
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发展的主体———“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传统的经济增长为中心,实际上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即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由于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个性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对生活水平与质量问题的研究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第八条就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生活质量的概念及其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出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分不开的,因此对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认识理当与发展理论的演变相联系。
传统的发展观将“福利”等同于物质上的富裕程度,从而注重人均GDP的增长,并认为“经济增长率”是评价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标准。
自70年代以来,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例如,传统发展战略无法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和经济落后国家的人口爆炸问题、传统发展战略带来的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
由于对以上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研究重点也逐渐转移到诸如贫困、收入分配、卫生与健康、教育、资源环境等问题上来。
如阿特金森在1970年提出的“不平等指数”,着重考虑了收入不平等对生活质量的影响;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呼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提出包括生活水平、人口密集程度、环境污染程度等客观因素在内的生活质量指数来衡量各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首次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简称HDI)对国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
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测量与分析
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测量与分析农民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状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需要对农民的幸福指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一、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测量方法1. 客观指标法:通过收集和统计农民的物质条件、收入水平、住房条件、教育程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数据,构建客观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出农民的幸福指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可靠,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幸福感,但也存在无法全面反映农民主观感受的缺点。
2. 主观感受法:通过统计农民对于自己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等主观评价的数据,构建主观感受指标体系,并通过统计和分析计算出农民的幸福指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反映农民的主观感受和幸福感,但也存在因个体主观评价的差异而导致数据不准确的缺点。
3. 综合法:将客观指标和主观感受相结合,通过综合权重的方式计算出农民的综合幸福指数。
这种方法能够兼顾客观和主观因素,更全面地反映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幸福感。
二、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分析1. 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了解农民生活状况的变化趋势和趋势变化的原因。
例如,如果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可能意味着政府的农村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反之,如果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持续下降,可能意味着农村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2. 地区差异分析: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差异,可能导致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存在地区差异。
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民生活幸福指数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存在的差异并寻找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路径。
3. 影响因素分析: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对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民生活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农民生活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引言:农民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生活幸福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农民的生活状况,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农民生活幸福感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农民生活幸福感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价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一、农民生活幸福感的概念农民生活幸福感是指农民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和满意度,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
物质方面指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住房条件等;非物质方面则涵盖了社会关系、教育医疗、环境质量等各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
农民生活幸福感既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农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稳定的农产品价格、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和适度的农业补贴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强其生活幸福感。
2. 社会因素: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也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畅通等都能够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感。
3. 文化因素: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对其生活幸福感有很大影响。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改善农民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可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4. 环境因素: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也是影响农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感。
三、农民生活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准确评价农民的生活幸福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农民生活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1. 物质方面指标:- 农民收入水平:包括农业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等。
- 就业机会:反映农民就业机会的多少和质量。
- 住房条件:衡量农民居住环境的好坏和住房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
2. 非物质方面指标:- 社会关系:包括农民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社会网络的稳定性。
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
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概述:农民的生活质量评价是一个全面了解农村发展状况和农民生活现状的重要依据。
针对农民的生活质量评价,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测量方法,以便能客观地评估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一、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经济指标: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土地经营收入、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工收入等。
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经济状况,其稳定性与农民生活质量有关。
农村财政支出:农村财政支出可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民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2. 社会指标:教育水平:农民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医疗保障:农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医疗保障水平体现了农民在健康方面的权益保障程度。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提高其生活安全感和稳定性。
3. 生活环境指标:生活条件:包括居住环境、生活设施等,衡量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土壤污染、水质安全等。
二、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1. 定量测量方法:统计数据分析法:通过农村统计数据,如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数据等,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主要用于经济指标的测量。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收集农民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包括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
2. 定性测量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专家评判、权重分配等方法,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计算得到综合指标的权重,进而评价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改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可行性1. 引入时效性指标:考虑到农民生活质量的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入时效性指标,定期测量和评估农民的生活状况,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农村发展情况。
分享一篇论文——我国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种面对世事的诱惑与繁杂,内 心世界仍然波澜不惊,无大悲大喜, 就不会再有任何
纷扰了;一个社会的人们若都达到这种境地,这个社会也会相当地安宁了。然而,
我们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活赋予了我们喜怒哀乐,产生了满意与不满意的想
法。这种想法又支配着人们的言行,会产生对社会生活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 研究生活满意度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地分析居民的生活感受有助于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的转化即由那种由领导人的经验与感觉判断群众心理的决策向运用科学工具来测量群众心理的决策转化
我国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理论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描述的是 宠辱不惊 一个理想的心理境界,想必令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旦达到这
知识体系。譬如冯立天、戴星翼在 《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中,对北京与上海
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 所使用的指标以 及权数的构建方法都不相同,从而
使两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满意度难以进行横向比较,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有用性。
第二, 生活满意度进行度量的 对居民 指标有偏差。当 前对居民 生活满意度的 测
美国 学者坎贝 尔的研究发现,客观条件对主观满意度的解释力只有 1 左右。 7 % 在我 国当 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人们也发现了 类似情况:即人们的客观收入和生活水平 确实普遍提高了, 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却没有同步前进。社会的发展离不 开人的发展,试想一个生活满意度不高的 居民如何能够进发出更高的激情投入到工 作中去呢? 一个生活满意度不高的社会群体如何能够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发
现、 地政 工作 当 府的 表现等( 杭生、 等, 8)心 家Dee采用Shat 郑 李强 1 8。 理学 i r 9 n c rz w
农民生活质量现状调查
农民生活质量现状调查中国的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国农民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途径。
首先,我们来看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依然偏低,生活水平较为困难。
农民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地流转难、农产品价值链较为薄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例如供水、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子女的教育机会有限。
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子女的素质教育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与城市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医疗方面,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仍然较为薄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
农民在面临疾病时,往往需要面临较高的医疗费用和较远的就医距离,给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也值得关注。
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农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仍然较低,这使得农民的养老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困扰。
对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补贴,农民的获得程度也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的生活风险,减少了社会保障对其生活质量的支撑。
如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增加农村道路、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出行和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其次,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通过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此外,应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改善。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完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在医疗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此外,应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量法和联合国消费结构度时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实行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民生活度量
(邮编:336500)
化生活需要。
度量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起着度量中国发展水平的作用。
如何科学地度量农民生活水平,不仅是人们日常议论的话题,而且也是经济统计学研究的课题。
农民生活水平度量,既是生产资料核算,更是消费统计核算。
人民消费问题,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对消费关系的观察和分析,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统计分析的重点。
为了描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统计局曾对度量农民生活水平作过一规定标准。
为了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联合国依据恩格尔系数也作了一些规定标准。
本文
jz〗一、我国现行收入水
度量这一小康水平,有的说,以人均年国民民入一千美元作为标准,有的说,以人均国民收入八百美元作为标准。
至于价格变动系数和美元换汇率在此暂时不论,要度量我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首先必须度量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我国农民的生活是不是小康水平。
因为占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达不到小康水平,仅靠百分之十的人口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
因此,国家统计局曾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这个收入水平指标作为度量指标作了规定,
规定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为贫困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至500元之间为温饱型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500至1000元之间为宽裕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1100
法的理论依据是:没有生产,就没有收入,生活就贫困;生产不好,收入不多,生活就不宽裕;生产越好,生活水平越高。
它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理论,这种度量法在理论
理。
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两个范畴作了科学的界定。
我认为这种度量法遗忘了马克思关于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和消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消费促进生产的理论,因为农民通过生产过程所获收入,一部分要用于生产消费,一部分用于生活消费。
据我国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 86.9%下降到1982年81.5%。
即农民在纯收入中要积累到来年生产消费的比重在上升(见《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
这就是说,农民的生活消费和生活消费在纯收入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一个按纯收入达到已经规定标准的小康水平的农民家庭,由于他在纯收入中用于生产消费支出占有较大比重,而用于生活消费的比重就要减少,因此,他的实际生活则不可能达到小康水平。
活水平,只是在绝对量上反映了一个方面,不能反映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因而也就不能如实反映生活水平的高低,例如两个收入水平相同的农民家庭,由于他们的消费结构不同,如果一个家庭把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上,而穿着、住房、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很少,而另一个家庭不仅吃得好、穿着好、住房好,而且文化娱乐等精神性消费支出都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前者农民家庭生活不如后者生活水平高,况且人均年纯收入一千元的标准规定得也不准确。
新余市现有一部分农民成了万元户,人均纯收入超过一千元,但深入其家庭一窥,按照国家现行规定标准,最多也只能算得上生活是宽裕水平,因为他们把大量资金还是用在食品和盖住房消费上,而文化等其它精神性消费比重还很小。
据新余市农村住房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87年农民平均每人食品和住房两项消费支出就占了总生活消费支出的 74.9%,而文化等精神性消费支出只占5.5%(见《新余市1987年统计资料》),可见,仅仅用农民人均年
jz〗二、联合国消费结
研究,得出一个普遍规律。
他把工人家庭生活费用分为饮食、被服、住宅、燃料灯火、家用器具、文化教育、旅游保安、卫生保健、劳动服务费等。
他认为,工人家庭越贫穷,其用于饮食费用的比重越大;收入增加,吃穿等生活支出比重逐渐下降;文艺、旅游等支出比重逐渐上升,烧支出比重趋于常量。
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为了反映工人家庭的生活状况。
他用生活消费结构相对数来度量,即用食品消费支出金额占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的比例进行度量。
这就是恩=[sx(]食品消费支出总额〖〗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sx)]×100%
家国民的生活状况,用恩格尔系数来划分贫困和富裕的程度,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进行国际间的度量。
其规定标准是: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系数在50-59%为勉强度日;系数40-50%为小康水平;系数在30-40%为富裕;系数在30%
马克思关于消费品中“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60页)就是说,生活消费支出要分配到消费品的各个方面。
一个生活水平高的家庭,除了吃好以外,穿、住、t地、玩等各方面均要好,这就需要各方面消费支出;一个生活水平低的家庭,他只能大部分消费在吃的方面,“民以食为天”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前提。
这种度量法由于科学地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变动。
因此,在度量农民生活水平方面有很强的适应性。
民在消费方面与工人是不尽相同的。
因为工人靠工资收入,收入基本上都用于生活消费,而农民的收入不仅要用于生活消费,而且要用于生活消费,收入以后的分配形式是不完全相同的。
其二,如果借用恩格尔系数,而与联合国规定的标准口径一致,在度量农民生活水平时,应当将联合国规定标准降低一些。
因为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一般要高于农民,只有降低一些以后,才能达到我国在度量国民生活水平时与联合国规定标准一致。
其三,这种度量法只用一个相对数表示而没有绝对数,其好处是避免了物价变动因素和外汇换汇变动因素。
其坏处是,倘若一个勉强度日的农民家庭,他为了使自己成为小康水平,千方百计在食品消费上支出减少,这就产生了矛盾。
因此,本文认为联合国恩格尔系数法用于度量我国农民生活水平
jz〗三、
民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国家实现宏观管理进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重要条件,它既表现出高层次决策的宏观方面,又表现在反映农民生活消费情况这一基础层次的微观方面。
因此,农民生活水平度量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经济理论为原则,又要坚持与国际标准相统一
1978年以前中国农村是比较落后的,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数额很少,平均每人只有116元以下,其中用于食品消费支出高达68%以上,余下一点数额用于穿着、住房、燃料灯火和文化生活等方面。
可见,农民的生活水平用联合国的标准来衡量,基本上属于绝对贫困。
1978年后,党在农村的政策发挥了效能,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用于食品消费支出数额逐年增加比重逐年下降。
住房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到1982年比重上升到10.25%,五年上升了7.1个百分点,而文化等精神性消费支出比重一直在2.5%徘徊(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第501页)。
这说明农民收入增加后,一方面用于吃的,一方面用于改善住房条件,当然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但是,用于文化等精神性消费却表现出不明显改观,比重呈下滑趋势,燃料灯火消费支出比重下滑后在一个常量间摆动,说明可以借用恩格尔系数。
但在借用恩格尔系数度量农民生活水平时,应当赋予新的标准,不能照搬
生产,应当坚持合理积累的原则。
没有一定比例的积累,就不会有扩大再生产,在度量农民生活水平时,一定要确定合理比例的积累,这是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克服生产短期行为的重要原则,农民生活水平越高,其积累率越高,生活水平越低。
高水平表现在高消费,高消费
只有高收入,才有高消费。
但在使用绝对数度量农民生活水平时,要规定一个物价指数的变化限度,因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纯收入这个绝对数受物价变动影响。
根据我的实验,当物价指数每年在±3%以内变动时,所规定的绝对数标准是可以用来度量的。
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在度量应当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再进行度量。
在进行国际间对比时,外汇换汇率也应该坚持这个原则,或者以当年的换汇率核算,否则会出现虚假现象,甚至不能与国外比较,这是不
平时,收入积累消费度量法应当包括三类核算指标,进行三个层次度量:一是继续使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指标;二是增加积累率指标,用公式1-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农民人均年纯收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元以下,积累率在10%以下,恩格尔系数在60%日生活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至800元之间,积累率在10%至15%之间,恩格尔系数在55%至60%800元至1500元之间,积累率在15%-20%之间,恩格尔系数在45%至55%1500至2000元之间,积累率在20%至25%之间,恩格尔系数在35%至45%
人均年纯收在2000元以上,积累率在25%以上,恩格尔系数在35%
量法是三个层次三种指标同时计量的方法,因此是一种新度量法,只有三个指标的数值都达到规定标准,才称得上达到某种生活水平。
如果只达到其中的一项或两项标准,也不能算是达到某种生活水平,只能按其中最低一项指标数值的规定标准的生活水平。
假如有一个万元农民户,其人均年纯收入为1400元,积累率为18%,恩格尔系数为49%,按规定标准应当是小康水平,但是,如果积累率只有13%,即使其恩格尔系数保持不变,也只能算作是勉强度日生活水平。
如果再加上其恩格尔系数为57%,就更应是勉强度日生活水平了。
再如果其积累率只有13%,而其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也只能算作是勉强度日生活水平。
因为一则他积累太少,把钱用在生活消费上太多;二则他为了盖房子添家具或出外游玩等,而在食品消费上粗茶淡饭,减少了食品消费支出使恩格尔系数下降,出现了一种虚假的富裕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