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主题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 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探究主题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题目是“故 都的秋”,“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 平”,已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文章开头写郁达 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要“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 味。”文章的结尾说若留得住这北国的秋天,愿 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 这都表明作者对故都之秋充满了向往和眷恋之 情,文中的秋景也融入了作家的赞美之情;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 是忧伤的、悲凉的,甚至还带着那么一些苦涩, 因此,可以说故都的秋就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3~12段)
观秋色:清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浓,回味不永。 总写(13~14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1· ~2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3~11 分写 3~12 Fra Baidu bibliotek论
(秋景)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写 13~14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每幅秋景是如何具体体现故都之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赏 秋 晨 院 落 图
破屋:陈旧、沧桑; 浓茶:虽苦,味甘。慢慢体会才有味道。 天色:纯净而高远 ; 驯鸽飞声:扑翅之声,宁静,静谧。 “漏下来的日光” 地上光影的斑驳,清 淡,宁静 “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 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破壁腰” 残破寥落 牵牛花: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萧索、 衰竭、凄凉。
称为“故都”,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 史沧桑感,也包含有 深切的眷恋之情。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 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味”是什么? (故都的秋总体有什么特点?) 可是啊,这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读第12段,表达方式是什么?原句概括这段文 字的内容,并说一说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秋 蝉 残 声 图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 象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 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 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 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 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 平民化的一面。
(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 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 种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 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 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 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 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
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
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
秋》。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郁达夫日本留学 归来,与郭沫若、成仿吾等 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 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 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翼 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 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 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
赞美
眷恋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 在 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 , 在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
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 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在秋蝉衰弱的残声里。
拓展迁移
天净沙 秋思
仿照马致远 “天净 枯藤老树昏鸦, 沙· 秋思”的曲牌,选 小桥流水人家, 取郁达夫《故都的秋》 古道西风瘦马。 中的景物入诗,写一 夕阳西下, 首小诗。
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感受 向往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慢,润,淡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南
廿四桥的明月 国
钱 塘 江 的 秋 潮
秋 景
荔 枝 湾 的 残 荷
普陀山的凉雾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博喻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色彩太 凝重,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 淡红属于暖色,所以作者说它“最下”。 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能突出那个“清” 字。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 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同时带着 淡淡的悲凉。
一、秋晨院落的 清
秋色
秋光 秋声 秋形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轻佻随意 逗玩邀宠
黄酒 喻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稀饭 鲈鱼 黄犬
馍馍 体 大蟹 骆驼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 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 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 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 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 味短。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 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静
悲凉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驯鸽的飞声 破屋 破壁腰 疏疏落落的秋草
静观 细数 静对
清 静
悲凉
动作心态
秋槐落蕊图
花 事 凋 零
物 是 人 非
二、“秋槐落蕊”的 凉
看: 想:
清静悲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梧桐一叶知秋 (听觉) 无 声 冷清 脚踏落蕊 无 (嗅觉) 味 寂静 感: 微细柔软 (触觉) 灰上扫纹 细 腻 (视觉) 清闲
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 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丰富文章内容, 以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念。
从行文章法看,由写景记叙转到议论,达到起 伏跌宕的艺术效果,以显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 阔的写作思路。
文章哪些地方写南国之秋?是否是 闲笔?
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文本研读
作者十余年不逢北国之秋, 他怀念北国的什么呢?
• • • •
陶然亭:幽静;芦花:朴素 柳条:平淡;虫唱:有野趣 夜月、钟声: 宁静而幽远,古老 在作者眼中故都之美超越了都市的 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 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缓 寻 芳 草 得 归 迟 。
细 数 落 花 因 坐 久 ,
三、“秋蝉残鸣” 的
秋蝉 残鸣: 处处啼唱 衰弱嘶叫
清 静 悲凉
清静 悲凉 冷清 寂寞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桥云 头散 斜雨 影霁 叹谁 秋点 凉缀 。,
秋 雨 话 凉 图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忽来忽去 秋雨 凉意 秋雨话凉 息列索落
(都市闲人)
雨奇
闲人 一层秋雨 悠闲 调 微叹 一层凉啦
美
都市人清静悠闲的生活叫作者甚是喜爱
五、秋日胜果:
北方的果树也是一种奇景 (抓住特点) 枣子树,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 (秋已深)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
(鼎盛之后就是萧索的感悟)
清在:
淡 绿 微 黄 的 枣 子
青 布 单 衣 的 闲 人
牵碧 牛绿 花的 的天 蓝色 朵
碧 绿 的 天 色
听朗读,思考:
·
1、故都的秋总体有什么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中描写了故都的什么 秋景?
3、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 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 的秋”呢?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 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政治、文化中 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 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
探究主题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色的描绘, 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 往、眷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忧郁、 孤独,带着苦涩的性格。
探究2
作者为什么会把秋 景看得如此“清、静 与悲凉”?
(1)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 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 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 生感受。 (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 来看,“郁达夫两岁岁丧父,家道衰贫”,后 来又经过两次婚烟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 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 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声音
缓 慢 悠 闲 的 声 调
息 列 索 落 的 雨 声
衰 扫 驯 弱 帚 鸽 的 声 的 飞 蝉 声 声
欣赏了五幅秋景图,我们可以深切的 感受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韵味,就在 皇城人海寻常的院落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 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 答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