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变授为学

合集下载

变教为学,从立足学生的经验开始

变教为学,从立足学生的经验开始

变教为学,从立足学生的经验开始作者:何日爱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0期摘要: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适当的革新,在变教为学的核心思想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

在变教为学的视角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以适当的指导与点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而不是放在教师的“教”上。

本文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教学为例,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变教为学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教为学;24时计时法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乏教师将教学目标定的“光鲜亮丽”,在要求学生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忽略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是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教”,对于学生进行的“学”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

变教为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逐步得到了教师对这一理念的肯定,各种变教为学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现笔者结合针对自身对变教为学的理解,利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的教学实例来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变教为学理念的践行方式。

一、植根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好桥梁,发挥自己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24时计时法”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时钟引入。

首先,在课上出示时钟,引导学生根据时钟的特点来说说自己对时钟的了解,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时间观念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课上播放自己录制好的时钟视频,主要涉及的内容是时针的转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午12时和晚上12时的不同。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0001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0001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观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四、教学基本条件(一)教师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工作中认真思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成果,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无私的发现奉献精神。

3、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基本要求(1)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从实际出发锻炼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从实际出发锻炼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烧 中段 ”的现象还是 比比皆是 。随着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形成 ,股 票、利 息、保 险、有 奖储蓄 、分 期付款等经 济方 面的数学问题 ,已 日渐成为 人们 的常识 ,如果 数学 教学仍 旧视而不见 , 不管实 际应 用,恐 怕就太不合时宜 了。但长 期的应试教育使大 多数学 生只会解答 某一种 【 关键词 】 初 中; 数 学;教 学方法 类型 的应用题 、概念题 等,却不 知道为什么 学数学 ,学数学有 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 , 独立思考 ,培养 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 预习,只有通过 预习,才能带 我针对学生 的年 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 着 问题 去听讲 ,提高听课效率 。由于七年级 系学生 的生 活实际,精 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 学生处 于半成熟半幼稚 状态 ,进人 中学后 , 在实 际生活 中运 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 需逐 步发 展抽象思维能力 ,但他们 在小学听 解 决 实际 问题 的能 力 。 3 .变 “ 权威教学”为 “ 共 同探 讨 ” 惯 了详尽、细致、形象 的讲解 ,刚一 进人 中 新课 程改革倡导建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学就遇 到 “ 急转 弯”往往很不适应 ,他们 虽 然有求知 欲和思考能力 ,但 自学能力 是较 差 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 的职 能和作用提 出了强 的。七年级 教材涉及数 、式 、方程 ,这些 内 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 统的居高临下的教 容与小学 数学 中的算术数 、简 易方程、算 术 师地位在课堂教 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 应用题等 知识有关 ,但七年级数学 内容比小 的是教师站在学 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 学 内容更 为丰富 ,抽象 ,复杂 ,在教 学方 法 交流 ;过去 由教师控制 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 上也不尽 相同 ;而小学学生 的数学 学习习惯 闷和严肃要被 打破,取 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 和学 习方法 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 ,他们往 往 互 动、共同发展 的真诚和激情。在教学 中, 认为看 书就是预 习。 因此 ,找不 出要 点 ,也 我 大 胆 放 手 ,给 学 生充 足 的 时 间 ,让 学 生 成 不知 自己有 无问题 ,上课时只得把老 师讲 的 为学 习的主角,成 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在 定程度上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 ,让 内容 “ 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 ,这样做 “ 疲 劳有余 ,效果不佳”。为此 , 在上某一新课前 , 他们真正参加 到教学中 ,让他们去创造性 的 应给学 生介绍课型 、特点及预 习方法。如对 学 。 二、教学中增添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概念课 ,一般 是针对教材 的重 点、难 点为学 在初 中数学教学 中,教师 可结合学习 内 生编排相应 预习题 ,让学生看书思考 去找答 容讲述诸如数学 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 案 ,达到 预 习 的 目的。 1 .变 “ 要我 学”为 “ 我要 学” 的沧桑、数学家 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 、数 新课程改革很 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改变学 学 中某些结论 的来 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 生 的学 习状 态 ,在教学 中更重要 的是 关注学 记忆数学知识 ,还 可有 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 生 的学习过程 以及情感 、态 度、价值观、能 味性强 、容易使学 生产 生强烈好奇心 和丰 富 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 “ 讲 想象力 的数 学典故 ,不仅活跃 了课 堂气氛 , 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 的学 习动机 ,唤起 又令学生产 生了愉快的学 习心理 , 自然意 兴 学生 的求 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 与到 盎 然、其乐无穷 。例如 : “ 勾 股定理”及其 教学过程 中来,经过 自己的思维活动 和动手 逆定理 的应用是 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 点,学 操 作 获得 知 识 ” 。 在 平 时 的教 学 中 , 我 注 意 生普遍感到 内容 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 。于是 根据不 同的教学 内容 、不 同的教学 目标 ,结 我首先介绍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 《 周牌算 合学 生的特点选用不 同的教 学方法 ,努力创 经 》中关于勾股定理 内容的著名叙述 ,即 “ 勾 九 设一 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 围和各 种教学情 三、股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 了 《

曾国藩经典人生哲理语录重点讲义资料

曾国藩经典人生哲理语录重点讲义资料

曾国藩经典语录◎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

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

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甘苦自得。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

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

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轩冕而敬,伪也。

匿就而爱,私也。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

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

变教为学,构建生物教学新课堂

变教为学,构建生物教学新课堂

变教为学,构建生物教学新课堂发表时间:2011-09-23T14:53:07.76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林晓青[导读]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比较研究“九大范式”,一个基本趋势即“变教为学”林晓青(沾化县冯家镇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805)中国教师报在2010 年7 月提出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比较研究“九大范式”,一个基本趋势即“变教为学”。

一、变教为学变教为学是一个略显拗口的教育概念,它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变教为学既关注知识,更关注状态,它的核心是“人之为人”,是基于对“人本思想”的尊重与捍卫,是基于从“学生和学习”出发的“自主”的真实体验,是一场“好奇心保卫战”,是对学习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变教为学的新课堂变教为学的新课堂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六字真言”,从学习认知规律上强调课堂教学流程,注重建构模式却又不拘泥于模式。

它认为一切好课均有章可循,从尊重差异,放大展示出发,以自主学习为主,利用小组学习,实施分层合作,张扬生命的本性。

新课堂拒绝表演和讲授,是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权益、认知体验、情感心理的尊重,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教育思想的基石,关注的不再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艺术,而是学生和学习本身。

新课堂关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乐于探究、交流互动、获取结论,达到一种“脑力激荡”的精神状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三、生物教学新课堂实例如果说“旧课堂”考量的是教师是否“会讲”,那么“新课堂”则看重的是能否让学生“会学”。

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摘要:在新课改的课堂模式中,必须注意处理好教与学、活与死、多与少、分与综、说与写的五个关系,才能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关系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以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在新课改的课堂模式中,必须注意处理好教与学,活与死,多与少,分与综,说与写五个关系: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形式,学是目的,教要适应学。

新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为此,教师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把主角让位于学生,要全面关注学生,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

所以,教学不是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表演,而是蹲下来,弯下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摆正教与学的位置,端正师与生的关系,在教转为学上下工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知识浩如烟海,理论层出不穷,教师的“教”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播上,而应重视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教”重在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起决定因素是非智力因素。

作为幼儿园园长师德师风心得体会5篇

作为幼儿园园长师德师风心得体会5篇

作为幼儿园园长师德师风心得体会5篇所谓师德就是指每位普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当然也包括自身的内在修养。

不管是教育谁,都应该以人为本,树立自身形象。

毕竟教师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在孩子心中是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每位教师都应该有主人翁精神,应该把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师魂..... 师德是所有教师人格的具体体现,你必须要把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放在首位。

从实际出发,勤业爱生,那样你才可能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

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使我深深体会到他们的纯真,活泼。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学生的向导,旗帜。

不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因为我们时刻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重要人才的历史使命。

我认为好的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教师。

在家里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就成了孩子的表率,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年幼纯洁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也就是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所在了。

比如最近天气渐热,在课间时,孩子们都感觉很口渴,会争抢的拿杯子去倒水喝,很容易会发生不小心踩到脚,或不小心把水倒到了别人身上等小事,从而发生打架骂人事件。

在这时,教师不应只用嘴巴说让他们排好队倒水,不推不挤,这样虽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孩子是不太会来听,他只想喝到水就可以了。

所以教师应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拿着杯子在排好队的孩子后面来排队倒水喝,他们也就会学着教师来排好队喝水了。

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常规意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教师就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刹那间我感觉到我背负的教师这个词意义是多么的重大啊。

原来在我身边的都是一群美丽的天使啊!是啊,他们是天使,可以会给你带来惊喜,带来幸福,带来一些你所意想不到的是事。

我们应该遵循古人的优秀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这样才是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师德啊!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去纠正那些不太理想的地方,使自己尽量完美起来。

教师支教个人工作总结范文(8篇)

教师支教个人工作总结范文(8篇)

教师支教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回顾一年来的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得到了升华,无论是思想上、业务上,都可以说获益匪浅!一、降低重心,做教学一线的普通人自我踏进太子中学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太子中学的一员,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服从学校领导安排,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在学校食堂就餐。

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较差,用水入厕极不方便,生活条件虽然艰苦,我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任何要求。

而是克服困难,树立主人翁意识,把自己融于太子中学这个集体,做任何事情都以“太子中学”的成员角度去考虑。

二、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乡镇音乐教育比较薄弱由于我的到来,学校专门设立了音乐教室,并配置了电子琴和收录机,感谢太子中学的领导和老师,是他们的支持、鼓励,给了我集体的温暖,才更加坚定我在太子中学支教的决心和工作热情。

学校没有音乐教材,我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回到城里,向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发出倡议,为乡镇学校献爱心,把用过的音乐课本捐给农村的孩子。

经过努力,我收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捐献的____多本教材,分三次用书包背到太子中学,当太子中学的孩子们手拿音乐教材时,他们高喊着:“我们有音乐书啦!”听到孩子们他们欢呼声,我似乎看到他们对音乐的渴望,我深感做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音乐课上好,更重要的是用爱心点燃希望。

我对学生一腔热血,配合班主任经常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内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爱”的关心中感受关注。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学生生活,嘘寒问暖,为学校初二学生刘冬连因下肢残疾做手术和身患癌症的老师捐款,奉献爱心。

从“教案”到“学案”——中学历史课堂改革初试

从“教案”到“学案”——中学历史课堂改革初试

从“教案”到“学案”——中学历史课堂改革初试摘要:新课程强调“生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生成教学。

学案教学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努力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又尽量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学案”以高效实用为原则,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

学生借助教师指导下的“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达到历史教学的最佳化。

关键词:学案历史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强烈冲击,各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中学历史教学采取哪种模式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已有众多学说。

不过“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

”我认为,学案教学才是其中最普遍、最易行、真高效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知识传授,侧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会”;后者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

“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

应致力于发现什么的过程。

学案教学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

因此,恰当运用学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历史的客观性,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做了结论。

于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便应运而生了。

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长存于历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心得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心得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心得在我的学生生涯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老师,有的严厉,有的和蔼,有的幽默,有的严肃。

但真正让我深受触动,并让我对“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有深刻理解的,是我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身材不算高大,总是穿着一身整洁的衬衫和西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那笑容就像春天里的阳光,温暖而不炽热,让人感觉无比舒适。

记得刚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作文,总是写得平淡无奇,毫无亮点。

有一次作文课,李老师把我的作文当作反面教材在全班朗读。

当时我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心里对李老师充满了怨恨。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下课后李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心里忐忑不安,以为又要挨一顿批评。

可李老师却没有丝毫责备我的意思,他温和地让我坐下,然后拿出我的作文,逐字逐句地和我一起分析问题所在。

“你看啊,这开头写得太啰嗦,没有直接点明主题,让读者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你要说啥。

还有这中间的论述,例子太普通,没有说服力。

结尾呢,又草草了事,没有升华主题。

”李老师一边指着作文,一边耐心地给我讲解。

我低着头,不敢看李老师的眼睛,心里却在想:“说得倒是轻松,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李老师笑了笑说:“别灰心,写作这事儿啊,就得多读多写多练。

从今天起,咱们每周定个小目标,你先把作文字数提上去,内容丰富起来,怎么样?”我心里虽然没底,但看着李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还是硬着头皮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李老师真的特别关注我的作文。

每次我交上去的作文,他都会认真批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评语和修改建议。

有时候,他还会单独找我,给我推荐一些优秀的范文,让我学习别人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作文水平渐渐有了提高。

有一次,我的一篇作文竟然被李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

那一刻,我看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可李老师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对我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庸》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0篇)《中庸》读后感1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贵族拥有一张出色的檀木做的弓,用这张弓射箭又远又准,他非常珍惜这张弓.有一次,这个人仔细观察他的弓,他想:这弓虽然好,但还是有些笨重,外观也无特色,要是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就好了.于是,他请了一位手艺人在弓上刻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当他欣喜地拉紧这张自认为完美无比的弓时,弓“咔”地一声断了……我们总在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好不行,得全面发展,什么都好才叫好;一个人说好不叫好,非得博得众人的交口称赞,没人能挑出毛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才是心中完美的境界,只有这样心里才舒服,人生才辉煌。

否则,必将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但世上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完美?于是造就了众多痴男怨女,对着镜中花水中月,终日愁眉紧锁,抱怨命运不公。

达到的又怎样呢?终不过是“咔”的一声,一切归于虚空。

追求精美没有错,错得是没有把握好度,过分追求外观,反而忽略了功用。

殊不知,弓是用来射箭的,只要把箭射得又快又准就好了,要那么花哨有什么用呢?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追求完美的。

总想保持最好的状态,各方面都出色,让所有人都说好。

于是累人累心,终日提心吊胆,却难免顾此失彼。

无论做到怎样,总有人说不好,为了别人的眼光奔波劳碌,却失掉了本心。

蓦然回首,才知原来是掉进了完美的华丽陷阱。

花美半开,酒好微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可谓千古良训,但有几人参透其中深意?我们从懂事开始,就被教育要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们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偶遇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点评,顿觉醍醐灌顶。

关於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

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5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一、整体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

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整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

因为在整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整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整体把握!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

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

暑期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15篇)

暑期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15篇)

暑期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15篇)暑期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通用15篇)暑期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篇18月24日至28日,龙山学区组织进行了开学前的集中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

下面我就本次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

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

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

相反,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

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平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

“讨论式教学”的意义及其推广价值

“讨论式教学”的意义及其推广价值

“讨论式教学”的意义及其推广价值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倡导“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之后,“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一步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的重视。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它是在系列问题导引下、在教师主导的以生—生、师—生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的自主学习的层次。

一、“讨论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1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实践证明,这种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的。

而要改变这种“教”与“学”脱节的现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学”。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成功的语文教学范例又表明,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变“教”为学”。

而实行“讨论式教学”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预习或作讨论准备时,学生可自主地训练接受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己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又能自主地训练处理信息、输出信息能力;教师若能有计划地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的组织者、发言人,学生又增多了自主地训练组织能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机会。

可见“讨论式教学”能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和谐宽松、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 实行“讨论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自己、学会自学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跟同学进行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体力量去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

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意识的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眼光到“育人为本”的实践探索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既承载着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又关涉着青少年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长久以来,教育的本质一直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消化吸收。

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人们的意识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向着“育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同时也考验着教育者的承担和思考。

一、从“传道授业解惑”到“育人为本”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往往是将其视为一种传承文化积淀和知识的传递。

在这种教育理念中,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而学生只是一个被灌输知识的对象。

这种教育方式显得十分僵化,教育者只单一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既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让他们失去了自我的认同感,甚至出现了对知识的厌恶和逃学现象。

而“育人为本”则是指,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从这种角度来看,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掘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样,在教育中,学生才能获得探究、创新和发现的自由空间,也更有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从分层细化到综合平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往往被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层次之间通常会产生竞争和矛盾,学生往往会因此而焦虑、苦恼、抑郁等等。

这也是造成学生自主性不足,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

而在“育人为本”的新教育模式中,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层次和分层,而是注重个性和发展。

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引导他们发展自身的潜力,在教育中,强调的是综合和平衡,并且反对单方面发展和一味追求竞争的零和思维。

三、从知识面向到技能面向“育人为本”是一种基于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加适应和成长。

王安石教育思想启示

王安石教育思想启示

王安石教育思想启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同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学者一样,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

王安石从政治改革需要出发,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主张,并积极地实行了改革,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

王安石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历代教育家都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王安石也不例外。

他在《虔州学记》中提出:“夫士,牧民者也。

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

……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要培养能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人才,以供国家之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礼、乐、刑、政”,“兼习文武”,还要能积极推行国家的法令制度,“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今”,即教育培养宣传、推行新政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通过学校进行专门的正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为国家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服务。

王安石的教育目的观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

所谓“士”,是指当时统治者的辅佐人才。

所谓“君子”,是指现实生活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如诸侯国的国君。

他以“学优”作为标准推举贤才,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

孟子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所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办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强调伦理道德教育。

王安石不仅继承了儒家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又有新的发展:其一,王安石的教育目的是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提出来的,富有培养“从政”人才的强烈要求。

【学习理论的意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学习理论的意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学习理论的意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2017-06-10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理学家,是认知学派的学者。

他在吸取其他⼼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传统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的学习特点的共同缺陷,提出了以确认⼈的学习特点为前提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并将其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这是奥苏伯尔在教育⼼理学上的重要成就和巨⼤贡献。

这⼀理论引起了各国教育科学界的普遍关注。

有意义学习理论涉及学习、教学、课程等研究视域,为课程与教学改⾰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学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价值(⼀)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前提是对学⽣学习特点的确定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是以确认⼈的学习的特点,特别是学⽣学习的特点为前提的。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验中,奥苏伯尔明确提出了⼈的学习、特别是学⽣学习应突出三⼤特点。

⼀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要求施教者重视学⽣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是语⾔的中介作⽤,强调学⽣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类积累的系统⽂化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以词语、符号表达的,其内容不是零散的、孤⽴的,⽽是加⼯起来的系统知识。

因此,奥苏伯尔把学⽣的课堂学习称为有意义的⾔语学习。

三是⼈类学习是以个体经验的形式去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

由此可知,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的原有知识状况。

这种原有知识(个体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收效的。

奥苏伯尔强调的这三个特点成为他建⽴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前提,它修正了传统⾏为学派的学习理论忽视⼈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注重⼈的主观努⼒和认知派中⼀部分⼈过于强调⼈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因素作⽤的偏颇。

把握住了主体与客体两⽅⾯的关系,既重视⼈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忽视客体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应有的作⽤,把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辩证地统⼀起来,这是⽐较科学和符合实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际出发,变授为学
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是教学过程的
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看他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获得知识。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如何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变授为学。

这一点我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一节"8加几"课后体会最深。

在教学8加几时,我充分利用实物图(牙刷)和实物小棒,"一招一式"相应出数字、算式,演示与讲解"凑十法",8+3=11,为了使学生得到较具体的认识,指导学生
再运用个人自制学具(小棒),演示"凑十法",同时,做到边摆边讲,口头表达演示的过程:"8加2得10,再加1等于11"。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同时参
加学习。

小学生还善于模仿,机械记忆能
力较强。

入门例题学好了,会使用学具演
示,又会口头表达演示过程的方法,再在
老师的指导下,因势利导,多数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类推求出;"8+4,8+5,8+6,8+7,8+8,8+9。

"我还放手让学生试一试运用"凑十法"表达算法,让学生力所能及的自奋求知,学生感到十分高兴,学习的积
极性很高,结果在堂上练习的反馈看,大
多数学生学得很好。

我深深感到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
变授为学,效果甚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