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疾病-微生物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1] 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
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1.1初期(1886-1940)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
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
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微生物是指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等。
虽然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但是很多微生物也会引起各种疾病。
正确理解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对防控疾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微生物与疾病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方式、以及防控疾病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生命体,通常需要放大到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等。
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但不是所有微生物都会引起疾病。
相反,很多微生物也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人体内的益生菌可以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提高人体免疫力。
因此,微生物既有害处又有益处。
而疾病是指人体生理或心理上的异常变化,通常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或心理状态,也是机体对各种危害因素作出的反应。
疾病有很多种类,包括传染病、慢性病、遗传病等等。
二、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方式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可以引起疾病,但是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方式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从细菌、病毒、真菌三个方面来讲述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方式。
1. 细菌细菌引起疾病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分泌毒素: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的伤害。
(2)破坏细胞:细菌会通过破坏人体细胞获得营养和繁殖。
(3)在体内繁殖:细菌在人体内繁殖,引起免疫系统反应,导致疾病。
(4)进入细胞:细菌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内部,造成细胞死亡或免疫反应。
2. 病毒病毒引起疾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破坏细胞:病毒会侵入人体细胞内,利用细胞机制复制自身,最后导致细胞死亡。
(2)感染免疫细胞:病毒可以攻击人体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能力,使得其他微生物得以入侵。
(3)通过体液传播:病毒通过人体的头发、汗液、唾液、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3. 真菌真菌引起疾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感染皮肤:真菌可以引发皮肤病,例如癣病、足癣等。
(2)感染肺部:在吸入某些真菌孢子后,会在肺部生长和繁殖,导致肺部感染。
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论文
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摘要:分别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疾病的简单介绍。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乙肝,脚癣.人所以会生病,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就传染病的病理病因来说,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传染途径和人体抵抗力这三大因素组成的“发生环”所决定的。
作为引起传染病根源的病原菌,只有在其毒力大、数量多的情况下才能引起传染。
在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中,每天向你袭击的病菌何止十亿、二十亿,那么你是靠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呢?如果说,健全的皮肤是阻挡多种病原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的话,那么皮肤之外还有一些外围防线,能把某些病菌歼灭掉。
有人试验过,一滴泪水加入2000克清水,仍可以消灭至少一种细菌。
因为泪水中含有溶菌酶,抗御细菌的功能极强。
另外,唾液、鼻道上的粘液都是人体的有效防线。
事实上,病原菌有三种。
非细胞型微生物,其体积微小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就属于这类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仅有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就属于这类微生物。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分别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疾病。
一、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应该算是食源性疾病。
沙门菌病在许多国家都是主要的问题。
沙门菌病属细菌引起,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引起沙门菌病爆发的食物有鸡蛋、家禽和其他肉类、生牛奶和巧克力。
可通过热加工、普通的巴士消毒或烹饪就可将沙门菌杀死。
弧菌病传播广泛,它是由某些弧状菌属细菌引起的,在某些国家其发病例数超过了沙门菌病。
引起这种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主要有生牛奶、生的或没有完全加工成熟的禽肉和饮水。
弧菌病严重的健康影响包括剧烈的腹痛、发热和腹泻。
发病者中2到10成会导致慢性健康问题,如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各神经系统异常疾病。
微生物对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研究
微生物对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研究微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微小生物,可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一、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1.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中的某些成员可以引起疾病,称为病原微生物。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可以成为病原体。
它们通过侵入人体并产生毒素或者感染细胞,引发疾病的发生。
2.微生物的有益作用与病原微生物相对立的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此外,微生物也参与人体的食物消化、维持皮肤微生态平衡等方面。
二、微生物在具体疾病中的影响1.微生物与肠道疾病肠道是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最为密切的部位。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与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有益的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
而肠道内的某些病原菌则会引起肠炎、腹泻等疾病。
2.微生物与呼吸道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微生物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的病原细菌和病毒会引起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支原体肺炎等。
了解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呼吸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微生物与皮肤疾病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微生物滋生的场所之一。
正常情况下,皮肤微生物群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失去平衡的微生物群可以导致一系列皮肤疾病的发生,如痤疮、湿疹等。
通过研究微生物与皮肤疾病的关系,可以为皮肤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三、微生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景1.微生物组学的兴起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
通过对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全面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揭示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2.微生物治疗的前景近年来,微生物治疗备受关注。
微生物移植和益生菌的应用已经在一些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如艰难梭菌感染、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通常以感染和发炎为特征。
这些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各个方面,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个人和全球健康都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和病毒的传播途径微生物和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和接触传播。
其中最常见的是空气传播,例如流感和麻疹等疾病。
水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水源、水污染和浸泡在水中的物品等途径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感染源导致的感染,如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和皮肤感染等。
二.预防措施1.注重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防止微生物和病毒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洗手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卫生方式之一。
请务必在接触过公共场所或者动物后及时洗手。
此外,注意封闭咳嗽或打喷嚏,防止感染传播。
2.打疫苗打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疫苗类型的不同,接种时间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请咨询专业医生并依据其建议进行接种。
3.饮食健康均衡饮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特别是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和牛奶等。
三.治疗措施当感染病毒后,及时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感染的具体病毒而定。
病毒性感染通常无法用抗生素治疗。
但是,有些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并加速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例如,感冒减轻的OTC药物,以及HIV治疗和流感药物等。
2.休息和水分补充体内需要休息和水分补充,以更快地从病毒感染中康复。
水分可以加速体内废物的排泄,让体内更快地从病毒侵袭中恢复到永久状态。
3.功能性药物对于一些症状,例如发烧和喉咙疼痛,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缓解。
例如,非甾体消炎药和喉咙舒缓剂等。
四.结论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疾病。
对于个人和全球健康来说,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细胞生物学论文——浅谈病毒
浅谈病毒生物工程(1)班张伟 201104060108摘要: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有机体。
病毒的生存力极强,但所有的病毒都必须要在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并表现出它们的基本生命活动。
病毒的种类繁多,形态多样,但所有的病毒都是由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的。
病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人类的生活既有利也有弊。
很多病毒是造成疾病的病原体,比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就给我们带来过巨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尝试着利用病毒的有利方面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比如在基因工程中将病毒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病虫害防治方面,病毒亦可称为特效杀虫剂。
关键词:病毒形态结构种类复制病毒病Abstract: A virus is a life without cell form,and also has found the smallest, the most simple organisms. The vitality of viruses is very strong, but all of the viruses must be propagated inside cells and show their basic life activities. The species and appearances of virus are abundant. But all viruses are composed of nucleic acid and protein. The viru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our life,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us. Many viruses such as SARS-coronary virus, avianinfluenza virus and hepatitis B virus, cause disease pathogens and had brought great harm to us,.At the same time, humans are also trying to use theadvantages of virus to make some scientific researches.For example, the virus usually used as a gene carrier in genetic engineering,and it also called effects of pesticides for its prevention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Key words:virus shape structure species copy virus disease引言:病毒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体,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微生物菌群与疾病发生关系研究
微生物菌群与疾病发生关系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菌群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微生物菌群,指的是人体内外共生的各类微生物的群体。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和免疫调节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菌群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目前研究的进展。
第二章:微生物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栖息地之一,同时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场所。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与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克罗恩病等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细菌的过度生长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此外,微生物群落的失衡还与肠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第三章:微生物菌群与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重要防线。
微生物菌群在免疫系统的发育、调节及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
此外,一些细菌的存在与免疫介导的疾病如哮喘和过敏反应等密切相关。
第四章:微生物菌群与代谢性疾病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微生物菌群的失衡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代谢功能紧密相关,某些微生物可以参与食物的分解和吸收过程,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和体重控制。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患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中,某些菌株的丰度明显增加或减少。
这些发现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五章:微生物菌群与心脑血管疾病微生物菌群的失衡与心脑血管疾病也存在着密切关联。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异常可导致低度炎症反应,进而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促进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代谢产物的产生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第六章:微生物菌群与其他疾病除了以上所述的疾病类型外,微生物菌群的失调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自闭症、精神疾病等存在一定关联。
医学微生物论文范文2篇
医学微生物论文范文2篇医学微生物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思考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
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文化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
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
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
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1案例引导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
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
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微生物与疾病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虽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到了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它们也可以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防控微生物引发的疾病的策略。
一、细菌与疾病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大部分细菌对人类无害,甚至有些细菌对人体起到了益生作用。
然而,某些细菌也可以引发疾病,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沙门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等。
细菌引发疾病的机制主要包括感染和中毒两种方式。
感染是指细菌侵入人体后通过繁殖和扩散引起炎症反应,如细菌性肺炎的发生。
中毒则是指细菌产生和释放毒素,进而导致人体中毒反应,如病毒性食物中毒。
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引发的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勤洗手、合理饮食以及注意食品安全等。
其次是细菌感染的预防,如接种疫苗、注意室内通风、避免接触病原菌等。
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细菌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用药。
二、病毒与疾病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只能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可以引发多种人类疾病,如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艾滋病等。
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对于这些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大型聚会和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等。
此外,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加强病毒感染的预防,如疫苗接种、正确佩戴口罩等。
三、真菌与疾病真菌是一类植物性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真菌存在于土壤、空气、水中,并且多数真菌无害甚至对生态环境有益。
然而,某些真菌也可以引发疾病,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黑色霉菌引起的曲霉病等。
预防真菌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保持个人卫生、防止霉菌滋生和感染源的控制等。
对于真菌感染的治疗,可采取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物。
微生物学微生物和疾病的关系研究
微生物学微生物和疾病的关系研究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以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学科。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与人类密切相关。
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人们对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产生机理和预防治疗方法。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生物导致疾病和微生物用于疾病治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微生物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1. 微生物导致疾病微生物是许多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
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
细菌可以通过感染人体组织引起各种疾病,如肺炎、腹泻和中耳炎等。
而病毒则可以通过感染人体的细胞来繁殖并导致疾病,如感冒、流感和艾滋病等。
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具体机制是多样的。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直接通过侵入人体组织引起感染。
例如,细菌通过进入人体的皮肤破损处或呼吸道,病毒通过接触传播进入人体,然后在人体内繁殖和感染。
另一方面,微生物可以通过释放毒素引起疾病。
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泌毒素,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害人体组织,导致疾病的产生。
为了预防和治疗这些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方法。
其中包括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识别病原体的特征以及开发疫苗和抗生素等药物来对抗微生物感染。
2. 微生物用于疾病治疗除了导致疾病之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疾病。
这种方法被称为微生物治疗。
微生物治疗的理念是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改善人体健康。
最典型的例子是益生菌的应用。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
通过摄入益生菌来调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肠道健康,并预防一些肠道相关疾病,如腹泻和炎症性肠病。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
例如,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疾病。
目前,通过使用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已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
这些药物中的一些,如干扰素,是通过改变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繁殖和感染。
医学病毒学论文
医学病毒学论文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无法自主繁殖,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复制的微生物。
病毒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常常引发各种疾病,比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因此,病毒学是一门关于病毒的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的学科,其对于防治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论文将介绍病毒学的基本概念、病毒的结构、复制过程以及一些重要的病毒疾病。
一、病毒学基本概念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的学科。
病毒并不是一种细胞,而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它们无法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复制。
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常引发各种传染病和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和肺炎等。
因此,病毒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外壳: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可以保护病毒核酸,使之在寄主体内传播。
外壳通常呈现不同的几何形状,如球形、棒状、多面体等。
2.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核酸可以编码病毒生物学特征和造成宿主细胞损伤的毒性蛋白质。
3.酶:有些病毒包含一些特定的酶,可以协助病毒复制和感染宿主细胞。
4.其他蛋白质:有些病毒包含一些辅助性蛋白质,如约束蛋白、调节蛋白等,与病毒的复制过程密切相关。
三、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的复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吸附、穿透、解离、复制、组装和释放。
1.吸附:病毒通过其外壳中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分子结合,以便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2.穿透:一旦与宿主细胞结合,病毒就会穿透宿主细胞膜并进入细胞内。
3.解离:病毒在进入细胞时,在核酸和外壳之间发生解离,这样病毒就能释放核酸并感染位置的细胞。
4.复制:在宿主细胞内,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合成新的病毒颗粒,在此过程中病毒会进行转录、翻译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以生产足够量的病毒。
5.组装:新的病毒颗粒随后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成的病毒粒子。
医学微生物论文
医学微生物论文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医学专业留学生掌握医学相关主要病原微生物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微生物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思考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
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文化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
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
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
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1案例引导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中的病毒与疾病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病毒与疾病研究病毒是一种具有复制能力但无法独立增殖的微生物,它们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毒学研究是微生物学中的重要领域,不仅有助于防治疾病,还为人类理解生命起源、进化和免疫系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识。
首先,病毒学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不同病毒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了解病毒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进而制定出有效的防控策略。
例如,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世界各国的病毒学家们通过对病毒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发现其传播途径和潜伏期,从而制定出应对措施,包括隔离病患、加强卫生措施和研发疫苗等。
其次,病毒学研究为人类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理解提供了线索。
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寄生性的特点,它们不仅能够感染细菌和真核生物,还可能与宿主基因组相互作用。
由于病毒的基因组比细菌和真核生物简单得多,研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例如,2004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Sputnik”的病毒,它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研究表明,Sputnik病毒具有影响宿主细菌的基因,并可能对细菌群落的动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病毒学研究对于免疫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反应是机体抵抗病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研究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有助于揭示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病毒能够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表面蛋白来阻止免疫细胞的识别,以逃避免疫攻击。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病毒逃避免疫的机制,也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病毒学研究的未来展望,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发病毒的监测和防控。
由于全球化和不断变异的病毒,人类面临着新的疫情威胁。
加强对新发病毒的监测,包括野生动物、农畜产品和人类群体的监测,可以早期发现和追踪潜在的传染源,从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此外,创新性的技术和方法也将在病毒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序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快速识别和研究新发病毒。
病毒与疾病的生物学研究
病毒与疾病的生物学研究病毒和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非常重要。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生物体,它们依靠寄生于机体细胞内进行复制和传播,很多病毒会引起严重的疾病。
疾病则是指机体受到损害导致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它们可以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对其研究需要跨越生物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病毒的繁殖过程通常包含以下步骤:吸附、透入、脱壳、基因组复制、合成、组装和释放。
其中,吸附和透入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步骤。
此外,病毒的复制和组装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病毒的基因组由DNA或RNA构成,有单链、双链、线性、环状等多种类型。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将被解码为蛋白质,包括酶、细胞结构蛋白、胶原蛋白、肌肉蛋白、骨胶原和免疫印迹蛋白等。
各种病毒的蛋白质组成是不同的,这也是病毒感染不同细胞类型的原因。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后者是在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疾病的产生通常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比如免疫力过低、过高或者免疫反应异常等。
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等。
对病毒和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比如通过发现病毒的基因组,可以研究病毒以及与人体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激活或干预免疫系统,可以对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
免疫疗法、药物治疗、疫苗设计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然而,病毒和疾病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不同种类的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巨大,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
另一方面,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总之,病毒和疾病的生物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对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前景。
微生物与疾病的研究
微生物与疾病的研究微生物是指那些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群体,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源、空气以及动植物的表面等。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促进土壤肥沃化,还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产生生物质等。
然而,微生物也可以引起各种疾病,例如腹泻、肺炎、流感等,这些疾病常常造成人们的生命健康威胁。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被科学家们所认识到。
当时,国内外的许多医学研究者开始发现,一些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路易斯·巴斯德对炭疽病的研究。
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草食动物身上。
当人类接触患有炭疽病的动物或其制品(如肉、毛等)时,就有可能感染上该病。
路易斯·巴斯德在对炭疽病的研究中,通过对炭疽杆菌进行实验验证,成功地证实了该病是由微生物所引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
现在,利用微生物研究疾病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例如,通过对宿主(如人类或动物)体内微生物的检测,可以实现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控制。
此外,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抗生素等药品,这些药品已经为人类对抗各种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微生物在生产生物制品等领域也是无可替代的。
除了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实现污水的处理和废弃物的清理。
此外,利用微生物可以生产生物质,从而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总之,微生物与疾病的研究,是一门高度复杂的学问,对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尽管目前我们对微生物所知有限,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上还能深入探讨,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以及与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包括微生物在病原体识别和检测、免疫治疗、疫苗研发以及传染病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微生物在病原体识别和检测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病原体的识别和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微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快速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可以帮助确定细菌感染的类型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此外,微生物学在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的检测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如PCR技术和免疫方法能够迅速鉴定和定量病毒或真菌的存在。
第三章:微生物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微生物在免疫治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通过使用具有抗菌特性的益生菌来增强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够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此外,微生物也可以作为活性免疫治疗的载体,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
利用改良的病毒或细菌,科学家可以将抗原载体在病人体内释放,从而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四章:微生物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微生物在疫苗研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致病微生物进行研究,科学家可以开发出相应的疫苗。
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通过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并进行灭活制备而得到的。
此外,近年来,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使得微生物在疫苗研发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序列导入微生物中,可以得到重组蛋白,进而用于研制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五章:微生物在传染病控制中的应用传染病的控制是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措施,而微生物在传染病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流行情况,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追踪感染源以及加强卫生教育等。
例如,在COVID-19疫情中,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病毒与疾病-微生物论文
病毒与疾病摘要: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
关键词:科学;生物学;病毒一、HIV病毒艾滋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毒,全球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长。
它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1]。
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此病毒基因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感染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
对艾滋病病毒消毒可采用对乙肝病毒的消毒方式,同样可以使其灭活。
HIV感染者同时也是传染源,他们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都可以分离得HIV病毒。
对于HIV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过人们的误解,以为接触就会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那么HI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性传播:通过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能感染。
目前已经在对异性间的行传播有了足够多的重视。
而早些年间,艾滋病被称为“男同性恋者的免疫缺陷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是同性恋者。
因为同性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要比一般方式更容易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人体的肠粘膜是柱状上皮相对于阴道的鳞状上皮更易损伤,因此最早的艾滋病人几乎均为同性恋者。
关于安全套的使用对于艾滋病防治的作用,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微生物与疾病关联性
微生物与疾病关联性微生物是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微观生物体,它们与人类身体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这一认识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
1. 微生物介绍及分类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并且在人类身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直接引起人体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另一方面,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干扰人体内微生态平衡从而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个微生物与疾病关联性的实例:2.1 细菌感染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生长繁殖,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
例如,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如果摄入食物或饮水中含有该细菌的病原体,就可能导致腹泻和胃肠炎等疾病。
此外,葡萄球菌还可以引发皮肤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2.2 病毒感染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依靠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并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每年都会导致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
此外,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是引起严重疾病的病毒。
2.3 微生态平衡紊乱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共同构成人体微生态系统。
当微生物数量或种类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引发疾病。
例如,消化道中的益生菌能够帮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而当益生菌数量减少时,就容易导致胃肠道炎症和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
3. 微生物与疾病控制了解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控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方法:3.1 预防措施通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管理,可以减少微生物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微生物与健康论文
微生物与健康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微生物与食品、医药卫生、工业及农业的关系来说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食品,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关系引言比起搏击长空的雄鹰和遨游大海的鲸鱼,微生物对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除了生病的时候,平常很难会想起它。
实际上,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绝不比高等生物疏远,甚至更加密切。
微生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们清洁环境并使土壤肥沃,他们在食品工艺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制造维生素。
它们能够在体内外与我们和平共处,其中一些甚至还保护我们免受别的有害微生物的侵犯,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有些微生物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伤害,甚至是致命的。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贡献潜力,都有着光辉的记录并将继续创造者新的功绩。
在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
所以现代微生物学时一个具有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科,它对食品、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你能够想象依靠微生物解决温饱问题吗?你能够想象细菌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食品吗?随着人类的基因图组绘制的日趋完善和克隆技术的不断改进,上面所提出的假想真的有可能在某天变为现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预言:“微生物有可能帮助我国过农业关。
”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可使人类告别向土地要粮的历史。
当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不只是有利的一面。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转化几种情况。
有益分为直接有益和间接有益,又可进一步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有益于生产;对于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并无危害,但是其代谢产物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会致病也不会产生有害代谢物,但是其生长繁殖会给生产带来一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与疾病
摘要: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
关键词:科学;生物学;病毒
一、HIV病毒
艾滋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毒,全球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长。
它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1]。
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此病毒基因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感染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
对艾滋病病毒消毒可采用对乙肝病毒的消毒方式,同样可以使其灭活。
HIV感染者同时也是传染源,他们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都可以分离得HIV病毒。
对于HIV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过人们的误解,以为接触就会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那么HI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性传播:通过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能感染。
目前已经在对异性间的行传播有了足够多的重视。
而早些年间,艾滋病被称为“男同性恋者的免疫缺陷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是同性恋者。
因为同性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要比一般方式更容易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人体的肠粘膜是柱状上皮相对于阴道的鳞状上皮更易损伤,因此最早的艾滋病人几乎均为同性恋者。
关于安全套的使用对于艾滋病防治的作用,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以往认为安全套的保护率接近100%,现在看来橡胶材质的安全套,分子网间隙是大于HIV病毒的直径,所以是不能完全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所以完全依靠安全套是不大可靠的了,更应注意是洁身自好。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
染,据我国云南边境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
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
所以在接触艾滋病感染者的时候,只要不是两人都有伤口的接触,就不会对正常人有影响。
HIV是攻击人体的T细胞,会逐渐导致人的免疫系统的崩溃。
艾滋病人在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的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常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真菌,最后导致无法控制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发生肉瘤或恶性淋巴瘤。
此外,感染单核巨噬细胞中HIV呈低度增殖,不引起病变,但损害其免疫功能,可将病毒传播全身,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性脑炎。
HIV感染人体后,往往经历很长潜伏期,大约3~5年或更长至8年才发病,表明HIV在感染机体后,以潜伏或低水平的慢性感染方式持续存在。
而这些潜伏在机体中的HIV病毒,一旦受到刺激或是进入爆发期,就会开始大量的增值,开始活跃起来,侵袭人体的T淋巴细胞,开始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HIV携带者体内的抗体要比艾滋病人的高些,该抗体在体内有保护作用,但抗体不能与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HIV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使中和抗体不能发的应有的作用。
在潜伏感染阶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免疫会把HIV忽略不被免疫系统识别,自身免疫无法清除。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艾滋病常识,注意以下事项,就可以把传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SARS病毒
说起人类病毒性的疾病,自然会想到2003年的非典型型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是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2]。
SARS病毒是一种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灾难的病毒为冠状病毒,该类病毒能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
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人冠状病毒是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
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
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与现在已有的冠状病毒比较结果显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极差。
RNA病毒是有很强的变异特性,因为只是单链的,所以很容易在转录和反转录是出错而变异。
SARS病毒的灭火方式,对生活起居的地方进行喷雾消毒。
喷雾消毒可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mg/L~1000mg/L,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这样的话一般可以预防病毒的滋生。
SARS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空气中的飞沫传染,接触性传染等,传染的性质极其强烈,在爆发之际,中国的境内就因此感染病而死亡的人数相当之大,然而这种病毒并没有在中国的北方地区蔓延,我的家在哈尔滨,东北的地区几乎没有人感染上这种病,也没有死亡病例,很有可能的就是它不适宜生存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
总之,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生物体内存在着很多病毒,很大一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只要生活规律比较合适,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的多一些,还是能拥有自身的良好的免疫屏障,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活在这个病毒世界而感染。
参考文献:
[1]蒋观德(美).病毒机制/HIV-1分子生物学和发病学[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
[2]陈丽.SARS病毒引发的图书馆环境卫生探讨[J].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
[3] 左芳.病毒与人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4] 章晓联.病毒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