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翻译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理论框架,它们对翻译实质的分析方法不同。
结构主义强调翻译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性,而解构主义则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相反,解构主义则强调翻译实践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解构主义认为,翻译实质的核心在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解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的对等关系观点,认为翻译实质的核心在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翻译者需要通过违反和改变传统的对等关系来处理这些差异。
解构主义分析翻译实质时,更关注不稳定性和冲突的方面。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互补。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建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而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则可以提醒翻译者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促使他们进行创新和突破。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视角可以一起运用,为翻译实质的分析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翻译领域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理论流派。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结构的稳定性和客观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重新呈现源语言结构的过程。
而解构主义则挑战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在当代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照下,翻译实质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深入探讨翻译的本质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
通过比较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因此,本文旨在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出发,对翻译实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翻译中的多元性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照不同理论观点,对翻译实践进行全面审视,进一步认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1.2 研究目的翻译实质分析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研究的目的也包括探究翻译实质的多元性,并分析翻译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翻译视角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翻译实质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可能的展望和方向。
2. 正文2.1 结构主义对照下的翻译实质分析结构主义是一种通过对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来揭示其含义和规则的理论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认为翻译的核心在于保持源语言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以确保意义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所要做的是在不改变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将源语言的信息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结构主义翻译实质分析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维持,翻译者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结构差异,找到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它们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也有着不同的视角。
本文将从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分别分析翻译实质。
结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结构和规则组成的。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
翻译实质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在文化、语境、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结构和规则的转换。
在翻译中必须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翻译“我爱你”这个句子时,必须考虑到汉语和英语中的人称、时态等方面的结构对应关系,才能正确翻译出来。
解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着多个意义层面,这些层面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构成。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本多个意义层面的重新构建和再现。
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转换,从而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名著《红楼梦》时,必须考虑到中文文化所包含的多个文化喻示和象征,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找到对应的英文文化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各有侧重。
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综合这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从结构和规则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并在多个意义层面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和转换,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交流。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质及教学方法
翻译法 加 以批 判 , 翻译 法 逐 渐 退 居次 要 地位 或被 融
入 其 他 方 法 ( 自觉 对 比 法 、 如 自觉 实 践 法 、 知 法 认
著 、 语讲解 的词典 等 等 , 倡 用外 语 思 维 , 会 外 外 提 体 语 的精 神 , 用外 语建 立外 语 的规则 系统 。第 三 , 利 能
[ 摘
要 ] 外语教 学 中翻 译训 练本 身就 是 培 养语 言 能 力 的一部 分 。 强化翻 译 训 练 应该 与外
语教 学 目标 的重新 设 定结合起 来 。翻 译教 学既是 目的又是 手段 。翻译训 练指 向语 言能 力的综合提
高。翻 译训 练本 身有很 多积极 的效 果 , 所谓 “ 母语 负迁移 ” 并不 都是 负面的 。正 迁移 和 负迁移 本 也
身是一 种 忽视 迁 移正 向作 用的划 分。将 迁移分 为 自我 意识 迁移 和非 自我意识 迁移 更有 利 于调 动迁
移 的积极 因素 。翻译作 为 外语 教 学的 必要 手段 是 有效 的 , 还 需 完善 。翻译 训 练应做 到经 常性 、 但 系
统性 、 趣味性 , 注 意跨 文化 的特 点 。 应
在 外语 教 学 法 的历 史 上 , 翻译 法 是最 早 的教 学 方 法 。1 纪后 期开始 了外 语 教 学 法改 革 , 时对 9世 同
的。即便是有 意 识 的 翻译 也 是缺 乏 系 统 意识 、 感 敏 意识 和批判 意识 的非 自主行 为 。第 二 , 过外 语 学 通
外语 的境 界 , 阅读 外 语 的注 释 、 如 讲解 、 考 书 、 参 原
在外 语和本 族语 两种 语 言 系 统之 间 建立 联 系 ( 是 不 孤立 的词语 对号 ) 在 两 种 语 言 间 自如 地 来 回转 换 , 的境 界 , 是外 语学 习者 终 生 追求 的 目标 。一 般 认 这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风格和神韵。
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技能。
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2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加以代替。
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6纽马克认为,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移入另一种文字。
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8国际译联主席安娜?利落娃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口头和笔头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存在于一种语言的口说的或书面的话语(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的东西是什么,即信息,重在内容,其次是形式;第二、它表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第三、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近代文化理论领域的两种重要思潮,它们对翻译实质的分析具
有不同的视角和方式。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个角度来对比分析翻译实质。
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翻译实质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主义强
调系统和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文化都是由一系列的符号、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系统。
在翻译过程中,结构主义认为翻译实质主要是通过对原文和目标文之间的符号和规则之间
的对应和转换来实现的。
翻译实质是通过对语义和结构的分析,以及对上下文和文化背景
的考虑来实现的。
在翻译实质的分析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也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结构主义更关注整
体和系统的关系,强调上下文和语言结构对翻译实质的影响。
解构主义则更关注个体和局
部的关系,强调文字和语义的多义性和辩证关系对翻译实质的影响。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把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文化对翻译过程的介入是永恒的。
审美意识、政治倾向、伦理道德等跨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特定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
从翻译的主旨是促进文化交流之观点出发,译作中出现的增删变动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使翻译更好地服务于本族文化,或者是为了更加顺利地达成文化交流。
从发展的眼光看,那些“过于超前,脱离了现实,或者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内容今天或许要作删节处理,明天在重译时或许可以补上了,因为读者的文化视野开阔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又如,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涉及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文化移植是一致的,而归化则是移植的逆向运动。
从译作的表现形式上看,应当承认,没有哪本译作是绝对归化或绝对异化的结果。
不管译者朝哪个方向努力,其译作总是归化与异化的混合物。
无论怎样归化的译作,它最起码总能反映异民族的风土人情吧,否则它就不足以称得上是翻译。
MTI翻译硕士复试翻译理论汇总
一、翻译定义1.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of what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source language原语),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Dubois11.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12.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Peter Newmark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作者:李惠英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2期摘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是汉英翻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地道的表达。
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人们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只有抓住原文的实质,才能以地道的译语形式传递出源语的真正含义。
所谓“表面”,是指源语的字面意思或语言结构,而所谓“实质”是指源语的内涵意义以及译语的表达形式。
本文主要探讨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如何抓住“实质”,避免“表面”问题。
关键词:汉英翻译; 字面意思; 实质与内涵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167-00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涉及语言、文化、思维模式、背景知识等诸多因素。
在这一语言转换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与表达直接决定着译文的质量。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能力的局限,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表达有时只停留在“表面”,没能把握其“实质”。
如果理解不到位,那么表达自然不会地道。
因此,翻译中“表面”与“实质”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要准确反映原文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理解,其次是表达。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表现形式。
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准确的表达。
可见,在翻译中理解是第一位的。
然而,把一种语言中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非易事。
要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就要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分析其内涵意义,不要刻意对应中文特色的语句结构。
下面将拿汉语中的两个常见词语“精神”和“文明”做案例分析。
汉语中经常见到“精神”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相关搭配包括“精神实质”、“创新精神”、“讲话精神”、“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文明社区”等,这类词语经常出现在时事或政治语篇中。
译成英语时,很多人习惯于将“精神”译成“spirit”或将“文明”译成“civilization”,例如“精神实质”译成“spiritual essence”或“精神文明”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在汉英翻译中,“表面”和“实质”是两个常常出现的概念。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词语的直译,还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和语言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同时恰当地表达“表面”和“实质”,让译文更贴近原意,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中,“表面”通常指的是外在的、可见的、表现出来的东西。
它往往是某种形式或外貌上的表现,但并不代表事物的真正内涵或本质。
在中文中,我们经常用“表面”来形容事物的外观或表现形式,而在英文中,常用词汇有surface, appearance, outward 等。
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表面”,并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
译者还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连贯性,确保翻译得当,不失去原文的意思。
在汉英翻译中,通常会涉及到“表面”和“实质”的翻译问题。
一些词语或短语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重点和含义,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把握原文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词语的表面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还需要考虑到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确保译文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惯用法。
在处理“表面”和“实质”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和意义来把握原文的内涵,尽量选择贴近原文意思的词汇进行翻译,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译者还需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整体语境,把握好“表面”和“实质”之间的关系,使翻译更贴近原文的意思,更易于读者理解。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翻译是一门十分复杂的艺术,尤其是在中英翻译中,经常会涉及到对“表面”和“实质”的翻译。
这两个词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有着广泛的使用,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译法。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两个词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来看一下“表面”和“实质”在中文中的含义。
在中文中,“表面”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外部或外观,是指一个事物的外在表现。
而“实质”则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实际内容,是指一个事物的内在含义。
在中文中,这两个词经常用来对比说明事物的表面与其本质之间的关系。
在英文中,“表面”可以用表达为“surface”,“外表”或“外观”,而“实质”则可以翻译为“substance”,“essence”或“essentials”。
这些翻译都是表示事物的外在和内在属性的词语。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译法,以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表面”和“实质”的翻译。
例1:在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时,我们可以用表面和实质来对比。
比如说,“他看上去很高大威猛,但实质上他并不强壮。
”这里“表面”指的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而“实质”则指的是他的真实体貌。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用“appearance”(外表)来翻译“表面”,用“reality”(实际情况)来翻译“实质”。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英翻译中,“表面”和“实质”的翻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译法。
了解和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对于正确翻译中文和英文文本至关重要。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不仅要传达原文的表面意思,更要传达其实质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翻译更加得到接受。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在汉英翻译中,“表面”和“实质”是两个常用的词汇。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
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两个词在翻译中的意义和用法。
我们来看“表面”。
在一般情况下,“表面”指的是一个物体的外部外观或外层。
它
可以描述物体的外形、颜色、光泽等特征。
在翻译中,当我们需要表达一个物体的外观时,常会使用“表面”这个词。
例如:
- 这个汽车的表面非常光滑。
- 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但是内心里却有种愤怒的表面。
“表面”还可以表示事物的外在特征、现象或表面现象。
当我们需要描述某个情况或
问题的外面表象时,也会用到“表面”。
例如:
- 尽管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安静,但实际上他内心非常不安。
- 在表面上,这个公司业绩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它存在很多问题。
相比之下,“实质”则强调事物的本质或内在的实际情况。
它强调真正的、本质的东西,与外表相对应。
在翻译中,当我们需要表达某个事物、情况或问题的本质、本质特征时,常会使用“实质”。
例如:
- 合同的实质是保护合同双方的权益。
- 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这个会议的实质是讨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 他的建议是关于项目的实质,我们应该认真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汉英翻译中,“表面”和“实质”有时会产生歧义。
在具体的翻译任
务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意思来确定使用哪个词汇更合适。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实质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实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实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对外交流的加强,翻译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在不断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翻译的重要性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翻译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文化意识的准确把握翻译实质首先要体现在对跨文化意识的准确把握上。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运用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语言和习惯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人员需要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目标语文化的基本背景、历史、语汇和习俗,以便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含义。
只有准确把握了跨文化意识,翻译才能够更精准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让目标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二、语言的准确转换翻译实质其次是语言的准确转换。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在交际交流中通过语言活动交换信息的工具。
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要求能够将原文信息准确地转换成目标语,并在保证原意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精通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以及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工具,如同音译、直译、句式调整等,来调整语言层次和结构,保证译文风格的一致性,让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三、文化的准确传递翻译实质还体现在文化的准确传递上。
文化是人类集体和个体所创造的丰富的传统和现代知识的体系,是人类思想和创造力的产物。
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要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中文化背景和内涵,帮助目标读者在文化层面获得对原文的整体理解。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件事情或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翻译人员需要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准确理解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翻译中最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之一。
四、应用的准确化翻译实质的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应用的准确化。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人员所面对的翻译任务多种多样,如商务、法律、医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在汉英翻译中,表面和实质是两个常用的词语,它们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进行翻译时,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语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对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我们来看看“表面”这个词在汉英翻译中的含义和用法。
在汉语中,“表面”一词常常用来描述事物的外在形态或外观,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surface”。
比如说,“表面光滑”可以翻译为“smooth surface”,“表面情况”可以翻译为“surface situation”。
“表面”也可以表示事物的表层或外在特征,比如“表面温度”可以翻译为“surface temperature”,“表面积”可以翻译为“surface area”。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表面”的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英文表达,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实质”还可以表示事物的真实或核心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用“substantial”或“essential”来翻译。
比如说,“实质内容”可以翻译为“substantial content”,“实质问题”可以翻译为“essential issue”。
在这样的翻译中,需要注意将“实质”与“substantial”或“essential”匹配使用,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
汉英翻译中的“表面”与“实质”是两个重要的词语,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需要注意区分“表面”与“实质”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以避免翻译错误或歧义。
只有在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了这两个词语的用法后,才能够进行准确的汉英翻译,让译文更加贴近原文,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
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和文化意义(cultur4al meaning)。
由此可见,意义转换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向的。
概念意义是语言信息的核心和主体。
概念意义包括词、词组、句子及超句群(语段)等四个层次的语义内容,在语义学和语用学中,语义内容具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表达了什么(what is expressed),其二是怎么表达的(how it is expressed)。
就翻译理论而言,对概念意义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双语对比中探求语义对应(semantic equivalence),其中包括双语对事物或物质实体所指的同一性,以及在双语转换中的行为模式和可采取的基本手段。
毫无疑问,对概念意义的研究是翻译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归根结底,概念意义的转换是全部意义转换的基础、轴心和主体。
语境意义。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context 或the frame of words) 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
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
孤立的词语的意义必然是游移不定的。
比如face 一词,可以当“面容”讲,也可能指“表面”(如支票、货币的“表面值”)。
究竟当什么讲,只有放在以下的词语联立关系中才能使语义变游移为稳定:face value(票面价值),face lift (整容、美容)。
这是最简单的语境,也就是“搭配”。
形式意义是语言符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任何概念意义都必须以某种形式(在原语作者的心目中一般是最佳形式)表现出来,使符号所承载的内容成为可感知(听觉和视觉)的实体。
形式意义指语言文字形式或章句安排及篇章结构在形式上的特征。
许多修辞格以及诗歌和汉语的对联等语言的特定样式通常具有鲜明的形式意义。
形式意义还包括语言结构形式转换时产生的暗含意义(包括形式不同所产生的褒贬、轻重、分寸等差异),比如主动式与被动式;分词、不定式与动名词之间的语义微差。
风格意义指原文风格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意义,包括文体特征及作家个人的用语及行文特征。
对风格意义进行研究的目的是探求所谓的风格对应(stylistic equivalence)。
风格意义属于高层次的意义构成,因此对风格意义的研究属于翻译理论中高层次的研究。
形象意义指词语的修辞比喻义。
修辞比喻义是词语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 到比喻意义的发展和转移。
形象比喻是语义的一种着色手段(colouring),使之不同于“白描词”(plain word)。
形象意义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有声的“映像”(image)。
显然,它是一种有表现力的意义表现手段。
形象意义一般可以分为隐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明喻意义(simile meaning) 和换喻意义(metonymical meaning)。
三者都是以事物的形状(形象)做描绘手段产生的意义。
如riverbed(河床),以“床”的形状描绘河流之底。
这类词可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体。
还有一些隐喻性形象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体,如bottleneck(马路狭口交通拥挤处)。
这就为意义转换提出了可译性问题。
换喻性形象词指以一种具象事物代替与此相联系的抽象概念,比如以brain代思想、思维、智能,rack your brains意思是“动脑筋”。
这种词义的演变方式如何在语际转换规范中加以概括,以确保词义色彩的转换,是方法论的重要课题。
文化意义是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语言文字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
民族的社会文化,无不反映在这个符号系统中。
毫无疑问,不顾语言的文化含义,无视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棱镜映像”(prismatic images)就必然回导致意义丧失,因为文化意义也参与语言的交际功能。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
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
语际转换可以是多层次的:有语音层的转换,即音译,有语言文字形式上的直接“移植”,如拉丁语、法语、德语词语之移植于英语中。
语音层和文字形式的转换都是语际的表层转换。
翻译关注的中心是意义层的对应转换。
意义转换是语际间的多向度深层转换。
因此,翻译的实质就是在诸多层面和方位上,运用双语转换基本作用机制所决定的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法,为达到意义转换的目的所进行的语际活动。
语际的意义转换不能是随意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才能使翻译成为有意义的社会行为。
翻译的标准,就是语际意义转换的规范性制约条件。
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
翻译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从事翻译的人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
从事翻译的人还必须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
翻译是一种艰辛的分析--综合性脑力劳动,但又是一种另人神往的艺术创作,它要求其从事者倾注才情,乃至毕生的精力,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外域的积极借鉴作为参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