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以”和“和”的用法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以”和“和”的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以”“与”介连词的区别

“以”“与”介连词的区别

·
·
·
·
·
“与”字用法总结
• • • • • 1、介词:和、跟、同,给、替,和……相比 2、连词:和、跟、同 3、句末语气词,同“欤” 4、动词:结交、给予、参与、赞许 5、固定词组:孰与、与……孰
区分“与”介词与连词的用法
• • • • • • 介词:与+宾语+动词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连词:名词+与+名词(前后可互换) 蜩与学鸠笑之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以”字用法总结
• 一、介词(根据所带宾语灵活翻译) • 二、连词:同“而”(转折除外) • 三、助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以上、 以前、以东…… • 四、其他:动词(认为、任用)、名词、通“已” • 五、固定词组:以为、以是、是以、有以、无以
区分“以”字介词和连词的用法
一、介词,可翻译成:用、把、拿、在、于、 从、凭借、根据、依照、因为……
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⑦作《师说》以贻之。
前面四句中“以”前的动词短语表行为方式,表修饰。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讲解“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 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介词,因 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介词,把 ⑤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
⑥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⑧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表示“在„„时候”

“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

“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

“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
周利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5(010)002
【摘要】“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周利(河南中医学院,450002)主题词医古文,语义区别“以”作为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颇多,最常见的是作“介词”和“连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以”究竟是介词还是连词,有时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收集了一些资料,试举例...
【总页数】2页(P52,54)
【作者】周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3
【相关文献】
1.“乃”作副词与作连词刍议 [J], 章敏
2.动词分词形式作介词和连词的情况 [J], 王淑雯;张弘逊
3.介词短语作句子主语和介词宾语 [J], 朱艳梅
4.谈谈“以”作介词和连词的辨别问题 [J], 蔡久林
5.“即”“既”作副词和作连词辨 [J], 施克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四、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阳光小乾乾。

“以”的用法(以:凭借)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以弱

“以”的用法(以:凭借)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以弱

“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D.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以:根据)E.以弱为强——(以:由、从)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二)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C、以光先帝遗德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E、以彰其咎F、以告先帝之灵G、故为之文以志H、以激怒其众I、以知天地之广大J、将以攻宋K、杀之以应陈涉(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吾两人在也”,都是主谓 短语,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 看它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以”巩固练习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2.洎牧以馋诛。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2.连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主谓 结构。
第二组: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就职。
相如闻,不肯与会。 欲呼张良与俱去。
这是省略句,“与”连接的不是“会”,而是省略了的 “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 析。
“与”“以”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 语。 名词或代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
1句连词。“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 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
2句介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争” 的状语。
3句介词。“吾与之”不能互换,从上文看, 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且前后可以拆分, 在“与之”前可加“必”,所以句中“与之” 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状语。
再看一组: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未得与项羽相见。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9.执其手而与之谋
1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1.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 (介词) (连词) (连词) (介词) (介词) (连词)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一、连词文言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文言文里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2、“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丰富的字。

它通常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具有以下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介词:
a)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以东、以南、以西等表示方向。

b)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勇气、以诚实等表示方式或条件。

c) 表示目的或结果:以求、以除、以便等表示目的或结果。

d) 表示参照:以某为标准、以此为据、以此为例等表示参照对象。

e) 表示比较:以某为比较对象、以相较为例等表示比较。

2. 作连词:
a)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故、以故使、以故此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表示转折:以至、以至于等表示转折关系。

c) 表示结果:以致、以养等表示结果。

d) 表示条件:以若、以如等表示条件。

3. 作副词:
a) 表示程度或程度高低:以深、以微等表示程度。

b) 表示依赖或依照:以待、以敕等表示依赖或依照。

4. 作助词:
a) 用于构成"以...之"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以民为本、以书为据、以子之才智等。

b) 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以为、以为贵、以为重要
等。

总结起来,"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表示起点、手段、目的、对比、参照、原因、转折、结果、条件、程度、依赖、助词等。

根据具体的文境和语境,"以"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析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析

(五)表偏正关系。

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可以译为“地”,也可以不译。

例如:(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希望先生辅助我的达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鸿门宴》)“侧其盾以撞”:把自己的盾牌侧起来撞去。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地采纳臣下的意见。

词语的修养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析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用来介绍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标准、条件、时间、处所、原因、对象等等。

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由此可知,介词“以”常常是以介宾形式出现的,它后面经常带有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而“以”作连词相当于“而”,连词“而”一般又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一条辨别标准:看“以”字后面是不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若是,则“以”一般为介词。

例如:(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2)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汉书·张骞传》)“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人们称它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其次,古汉语中“以”字的宾语常常省略,因此,当“以”字后面紧接动词或形容词(即以+动词或形容词)的时候,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看“以”字后面是否应当补入宾语来理解,如果应当,一般是介词。

(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郑伯克段于鄢》)2.因为“以”作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的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以”字前面是不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若是,则“以”是连词,若不是,则“以”可能是介词。

以的一词多义文言文

以的一词多义文言文

以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以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应用?答:以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应用如下:1、[动词]以: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动词]以: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词]以: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4、[介词]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以: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6、[介词]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7、[介词]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8、[介词]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9、[连词]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连词]以: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11、[连词]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连词]以: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3、[连词]以: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14、[连词]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15、[连词]以: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作者:王俊侠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4期【摘要】“以”作为重要文言虚词,在介词还是连词,修饰关系还是承接关系,“因为”还是“凭借”这三个方面特别容易混淆,本文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有效地区别他们。

【关键词】以易混用法区别高考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中,“以”的用法比较多,地位也比较重要。

因此弄懂它就非常有必要。

一、介词与连词的区分(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鸿门宴》我们来看这个句子,会发现“以”可以理解成连词,连词相当于“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表达某种关系。

但是好像也可以理解成介词,因为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发生省略的现象,那么就可以理解成“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到底哪个是对的呢?我觉得连词的理解是对的。

因为如果作介词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所带的宾语本来是“盾”,“盾”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过,现在又重复出现,这就使得整个句子累赘拖沓,不符合文言文简洁的特点。

而下面的句子中的“以”就是典型的介词。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

”宾语补出后,不显的拖沓,不补出来反而有成分残缺之感。

二、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的区分(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这个句子经常可以见到,但是答案很不统一,有的说是修饰关系,有的说是承接关系。

这个句子的翻译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上是这样的: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这个处理方式是把“以”按照相当于文言虚词“而”用法处理的。

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可以取得共识的。

就是说,无论是承接关系,还是修饰关系,都认可它与“而”的用法的相同性。

承接是前后的动作行为在时间、空间、程序或逻辑上有先后关系,修饰是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中华书局出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在讲到连词“而”字的作用时,王力指出,“而”有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作用。

《出师表》中“以”的用法

《出师表》中“以”的用法

《出师表》中“以”的用法《出师表》一文中,“以”共出现过二十三次,用法如下:一、介词,译作“用”、“拿”、“凭”等,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某物而进行。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二、介词,译作“因”、“因为”,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

8、先帝不以臣卑鄙三、介词,与“是”组合成“是以”,译作“因此”,表示原因。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四、连词,表示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可译作“来”。

1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12、若有作奸犯科……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以告先帝之灵。

14、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

15、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五、连词,表示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的行为的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16、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7、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六、“所+以+动词(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等。

18、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因”。

)1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因”。

)2 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表示方法。

可译为“用来……”)七、“以+来”表示时间。

2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八、动词,“以为”,“认为”的意思。

2 2、愚以为宫中之事……2 3、愚以为营中之事……。

“而”、“以”、“于”、“之”的用法

“而”、“以”、“于”、“之”的用法

【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一、"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文言文中,虚词“以”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如: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⑴句中“以”用在动词“告”前,连接前后分句,表目的关系,是连词;⑵句中“以”用在名词“刀”前,与“刀”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劈”的状语,是介词;那么,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呢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动词”的“以”为连词,如:⑶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⑷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⑶⑷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为连词;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如:⑸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⑸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表示承接关系,⑹句中“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其实⑸句也属于“以+ 动词”格式;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如: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⑺⑻句中“以”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与中心词“教”、“入”之间,表修饰关系,都是连词;这种形式实属“以+ 动词”格式;四、处在名代词或名词短语前,格式为“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以”为介词如: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⑼⑽句中“以”分别用在名词“长安君”、名词短语“大事”前,构成两个介宾短语分别作动词“为”“寄”的状语或后置状语,都是介词;⑾句中“以”后省略代词宾语“之”,⑿句中名词短语“一言”是“以”的宾语,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它而被提前;⑾⑿句这两种现象仍属“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格式;两句中的“以”仍为介词,不能看作“以+ 动词”格式中的连词;上述四点可用一句话概括:符合“以+ 动词短语”格式,“以”为连词;符合“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格式,“以”为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介词地“以”和作连词地“以”之区别》( )
转载标签:杂谈
作介词地“以”和作连词地“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地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地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地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地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地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表示目地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地目地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地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地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⑩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以”作介词,与其后地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地状语,有多种关系.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凭……身份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表示所处置地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④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⑤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表示动作、行为地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李广传》率领、带领
另外,介词“以”地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①一以贯之——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辨别.尤其是介词“以”经常省略宾语,这样“以”就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就跟连词“以”相同.
对于“以”地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地辨析,主要应从它们地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地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一般来说是可以补出宾语来地.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以”后面省略宾语“羹”,在理解时要补上(请允许我把羹送给她吃).如果不补上地话,按照现代汉语地表达习惯,会感到句子成分地残缺.
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地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地内容其实在“以”地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地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以撞”似乎可以补
成“以之撞”,即用盾来撞.但是补上地内容“盾”在“以”地前面刚刚出现,因此这里地“以”其实是连词,也不需要补什么“宾语”.
(古汉语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