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以及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五)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七)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左忠毅公逸事》)老妇恃辇而行。

(《触龙说赵太后》)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

(《促织》)3.用作双音虚词。

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 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梅花岭记》)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虚词以的⽤法⽂⾔虚词"以"的⽤法⼀、⽂⾔虚词"以"在⽤法上,作介词和作连词是有区别的, 在阅读⽂⾔⽂时要注意各⾃的特点,举例如下:(⼀) "以"作介词时,"以"和后⾯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词组"的).它表⽰动作⾏为所使⽤的⼯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为发⽣的时间和处所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拿"、"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介词词组在现代汉语中⼀般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是在⽂⾔⽂⾥介词词组除了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还经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凡是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时,要作顺序调整,把后置的介词结构放回动词前⾯去,才通顺.(见例7、15、16、17、18、19)例:1﹐愿以⼗五城请易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4,权以( )⽰⾂下.(介词"以"后的宾语"之"省略)5,余船以次俱进.6,君⼦不以⾔举⼈,不以⼈废⾔.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8,翌⽇,以资政殿学⼠⾏.9,旦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0,以其乃华⼭之阳名之.11,吾以捕蛇独存.12,成以其⼩,劣之.13,汝不必以⽆侣悲.14,余以乾隆三⼗九年⼗⼆⽉,⾃京师乘风雪……15,验之以事.(介词结构后置)16,饰以篆⽂、⼭龟鸟兽之形.(介词结构后置)17,我⾮爱其财⽽易之以⽺也.18,(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19,掭以尖草,不出;以筒⽔灌之,始出.(⼀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前.)(⼆) "以"作连词"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和句⼦."以"作连词,在⽤法上和"⽽"有许多相同点,只是不能⽤于转折关系.下⾯举例说明“以”作连词表⽰的⼏种关系:1,表⽰并列或递进,常⽤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承接,"以"之前的动作、⾏为,往往是后⼀动作、⾏为的⼿段和⽅式,可译为"⽽"或省去不译。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拿,用,把,凭
•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19、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
•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介词“依靠”;
• 22、以相国守代
介词“凭借……的身份”
•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 2险4以、远夫,夷则以至近者,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 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 见孟子》)
•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劝学》)
•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陈情表》)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 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练习
•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2、 自以寿不得长 •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以为” “认为”
•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动词“使用”
•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做”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

高考常考虚词“以”的用法归纳作者:湖南省南县方谷学校高中部邱伟时间:2008-6-4 16:13:11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1380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高且用法复杂,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

从高考和平常的练习来看,学生对“以”字用法模糊容易混淆,为此我主要从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上对其探析,以期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触类旁通,更好地掌握这一虚词。

一、作介词的几种情形1、“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2、“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3、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4、“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作动词的几种情形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是主谓式短语,“媪”作主语,“为长安君计短也” 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例:自以为关中之固。

(与今义同,以为、认为)三、作连词的几种情形,“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例:猥以微贱。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仅供参考!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

问:”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剑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高考12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2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4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其、焉、以、因、于、与、也、则、之、(矣、哉)。

乃、且、若、所、为、者,位常考虚词一并列入。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以”字做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以”字做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4、对称推断法
• 文言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或相反。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 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一定要熟记课本资料中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课本81页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以”解释为“因为”,作介词 作与连词的辨析方法
1、以+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或名词,作介词(构成介宾结构) 2、以+分句或主谓短语或动词,作连词(相当于关联词功 能)
怎样正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p.81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 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文言虚词的判断指的是对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所以要联系文中 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意义:指词义 注意:一定要熟记课本资料中虚 词的用法与意义 用法:并非仅指词性相同,还要注意起什 么作用(语意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课本81页)文言虚词大多是从
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 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 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2、语法推断法(课本82页)
3、语境推断法(句意分析法)
•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 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 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任何时候都 要运用这个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丰富的字。

它通常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具有以下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介词:
a)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以东、以南、以西等表示方向。

b)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勇气、以诚实等表示方式或条件。

c) 表示目的或结果:以求、以除、以便等表示目的或结果。

d) 表示参照:以某为标准、以此为据、以此为例等表示参照对象。

e) 表示比较:以某为比较对象、以相较为例等表示比较。

2. 作连词:
a)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故、以故使、以故此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表示转折:以至、以至于等表示转折关系。

c) 表示结果:以致、以养等表示结果。

d) 表示条件:以若、以如等表示条件。

3. 作副词:
a) 表示程度或程度高低:以深、以微等表示程度。

b) 表示依赖或依照:以待、以敕等表示依赖或依照。

4. 作助词:
a) 用于构成"以...之"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以民为本、以书为据、以子之才智等。

b) 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以为、以为贵、以为重要
等。

总结起来,"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表示起点、手段、目的、对比、参照、原因、转折、结果、条件、程度、依赖、助词等。

根据具体的文境和语境,"以"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作者:王俊侠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4期【摘要】“以”作为重要文言虚词,在介词还是连词,修饰关系还是承接关系,“因为”还是“凭借”这三个方面特别容易混淆,本文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有效地区别他们。

【关键词】以易混用法区别高考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中,“以”的用法比较多,地位也比较重要。

因此弄懂它就非常有必要。

一、介词与连词的区分(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鸿门宴》我们来看这个句子,会发现“以”可以理解成连词,连词相当于“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表达某种关系。

但是好像也可以理解成介词,因为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发生省略的现象,那么就可以理解成“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到底哪个是对的呢?我觉得连词的理解是对的。

因为如果作介词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所带的宾语本来是“盾”,“盾”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过,现在又重复出现,这就使得整个句子累赘拖沓,不符合文言文简洁的特点。

而下面的句子中的“以”就是典型的介词。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

”宾语补出后,不显的拖沓,不补出来反而有成分残缺之感。

二、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的区分(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这个句子经常可以见到,但是答案很不统一,有的说是修饰关系,有的说是承接关系。

这个句子的翻译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上是这样的: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这个处理方式是把“以”按照相当于文言虚词“而”用法处理的。

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可以取得共识的。

就是说,无论是承接关系,还是修饰关系,都认可它与“而”的用法的相同性。

承接是前后的动作行为在时间、空间、程序或逻辑上有先后关系,修饰是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中华书局出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在讲到连词“而”字的作用时,王力指出,“而”有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文言文中,虚词“以”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

如: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⑴句中“以”用在动词“告”前,连接前后分句,表目的关系,是连词;⑵句中“以”用在名词“刀”前,与“刀”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劈”的状语,是介词。

那么,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呢?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动词”的“以”为连词,如:⑶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鸿门宴》)⑷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⑶⑷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为连词。

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

如:⑸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⑸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表示承接关系,⑹句中“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

(其实⑸句也属于“以+ 动词”格式。

)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

如: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齐桓晋文之事》)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⑺⑻句中“以”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与中心词“教”、“入”之间,表修饰关系,都是连词。

(这种形式实属“以+ 动词”格式。

)四、处在名(代)词或名词短语前,格式为“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以”为介词如: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⑼⑽句中“以”分别用在名词“长安君”、名词短语“大事”前,构成两个介宾短语分别作动词“为”“寄”的状语或后置状语,都是介词。

⑾句中“以”后省略代词宾语“之”,⑿句中名词短语“一言”是“以”的宾语,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它而被提前。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一、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诗句中的成分。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需要我们了解。

1.以:表示目标、标志,例如“以德报怨”、“以冬日之北”;2.若:表示条件、假设,例如“若故而动”、“如若乃尔”;3.因:表示原因,例如“因其疾于东道,参人所不入也”、“非辨於事者以因人也”;4.为:表示目的、结果,例如“为民请命”、“遂为丞相”。

二、连词连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内部的成分。

1.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两个事项同时存在,“予发愤图强,并且自立于江湖之上”;2.但是:表示一个转折关系,“我知与汝友好已久,但是今日为僵局所困,情形难保”。

三、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表明语法关系,在修饰谓语动词时还能够体现主谓一致。

1.之: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起到形容、代替的作用,“汝辩之高也”、“贤之人也”;2.乎:与疑问词结合使用,用来构成疑问句,“何事乎?”、“焉视天下人乎?”;3.以:可以表示手段、原因等,“以巧力而知荣辱者”。

此外,它还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星罗棋布,靡有不至者以德运之”。

四、副词副词是一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虚词。

1.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夫子年已老矣”、“吾闻已久”;2.甚至:表达程度之深,“众勉而奋甚至于危难时刻”、“真可谓孔道所尽也矣”。

五、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慨、惊讶等情绪的虚词。

1.咳/呜呼/唉:表示悲伤、不快或遗憾,“世亦远矣哀咳歌了”、“唉我心愁苦欲绝!”;2.哇:表示赞美或惊讶,“哇!花开得真美啊!”。

六、时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用于表示推测、猜测等含义的虚词。

1.或:表示不确定性或提出选择,“或是准备充分,或是不思考后果”;2.庶几/免则:表示假设或推测,“庶几以理投之,则天道将上佑我”。

七、语气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方面,文言文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虚词。

1.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吾即位之年,然而朏笑者甚众”;2.遽然:表示动作突然发生,“遽然号古堡前而屈膝礼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

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
“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

“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

“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
必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谓语,“与”用作介词。

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
“争”“讪”的谓语,这里的“与”都作介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与”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总之,“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再看几个句中加点词语: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第5、6两句中,“他盗之出入”和“非常”“稻”和“脂”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不能加入其它成分,“与”均为连词。

第7、8句“与”前有“执其手而”“安”,为介词。

第9句“与”出现在句子开头,没有其他与之并列的成分,“与”用作介词。

另外,“与”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之”“项伯”“风水”无一例外。

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介词或名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

例如:
10、相如闻,不肯与会。

这是省略句,和“与”连接的不是后面的“会”,而是省略了的“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

“以”同理。

文言虚词“与”的连词和介词用法如何区分
一、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可译为“和”,或仍
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二、介词表
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和”例:今少
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
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
就拿上面两个例子来说吧。

连词:“齐”表示齐国,“楚”是楚国,2个都是名词,把与放中间表示“和”介词:施动者是“司马迁”,动作行为是“冲突”,而对象是“内心的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与”表示“和”你要是看到一个翻译成“和”的句子,要看“和”左右2边是什么词性!如果是2个名词或者词组,那么就是连词如果是一动一名,那么就是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