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六年级第一单元导学案

《古诗三首》六年级第一单元导学案
1、同桌相互检查自研成果,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2、组长主持,深入探究本组组员遇到的疑难问题。
组内小展
组长主持: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预演: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
导学流程
二次备课
班内大展示
展示一:古诗大意
展示二: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达标检测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板书
设计
史回中心校史回小学
“五步三查”模式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10、古诗三首
主备人
郭惠萍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导学
目标
基础目标:我能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
拓展目标:我会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挑战目标: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
难点
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导学流程
二次备课
(随堂笔记)
导Hale Waihona Puke 目标独学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三、大概了解古诗。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四、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2. 掌握《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3. 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4.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2. 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领会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 《古诗三首》的背景介绍;2. 《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的赏析和解读;3. 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诗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2. 进修《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等;3. 分别解读《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4. 分组讨论,探讨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去感悟当下的生活;5. 总结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包括对古诗的赏析和感悟;3. 进修态度:学生是否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古诗,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3. 参观博物馆、事迹等,感受古诗中的历史文化氛围,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古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让古诗之美在他们心中永存。

新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新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2.梳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3.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方式:图片导入。

通过欣赏马的图片、音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全方位感受马雄浑、高昂、豪迈的形象。

教师口述:《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古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守行》等。

初读课文1.读准以下诗句,注意加点字的读法。

圈出易错字,小组内互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四.细读课文出示课件:马诗[唐]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解诗意: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2.论诗旨:(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分析作品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3. 讨论:分组讨论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目录: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作品主要情节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作品艺术特色品味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对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的理解。

3. 续写《鲁滨逊漂流记》,想象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的日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络”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3.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谈话揭题:宋代爱国大臣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多么伟大的情怀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故事又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由单元导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干脆利落,也能最快速度让学生投入课堂。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3.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诗人介绍。

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

②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

于谦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

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③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重点通过层层质疑、拓展资源等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竹子的形神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竹子的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深入解读文本,透过过竹子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渗透写法1.欣赏《竹石》歌曲,交流从曲韵中感受到的竹子精神品质。

2.猜诗悟道,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王冕的《墨梅》,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立身之德。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元帅在借松树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气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郑思肖借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3.小结: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导入新课,解题定物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题画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乾隆三十年春(1765年)72岁的郑板桥画下了这幅《竹石图》(多媒体出示),并用他自创的“六分半书”题写了这样的四句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2.学生试读古诗后,老师质疑,激发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竹石》,老师有个疑问,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插图也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请你图文结合,谈自己的看法。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过程中提示学生“竹”和“燮”的写法)三、交流资料,初识作者1.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郑燮其人。

2.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郑燮的感性认识:同学们,你看,这些竹子均出于郑燮之手,它们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皆不改其铮铮风骨;他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了画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成为诗书界奇才,因其书画总是以“板桥郑燮”署名,人称郑板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生词,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喻体的形象特征,品味诗情。

4.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古诗的现代汉语意思。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大意,品味诗人形象。

2.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搜集写作背景与诗人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

”(打一动物)(课件出示:马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马诗(板书)二、学习生字,理解注释(一)教师范读古诗,再领读一遍。

(二)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学习注释,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课前概况,背景简介1.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诗作写作背景。

2.点名朗读课件内容。

3.反馈交流。

四、阅读古诗,分析诗句(一)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一、二句主要是描写什么?(写景)2.描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

(一、二句燕山山岭连绵起伏,明月如钩,月色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富有边疆特色的战争画卷。

)3.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并谈谈它的好处。

(把“大漠”比作“雪”,把“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大漠苍苍、明月如钩的画面,丰富画面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分析开篇前两句的感情基调。

(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苍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

)6.分析诗的一、二句的景物衬托作用。

(“沙如雪”极言大漠风沙之苍凉,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月似钩”即写出月亮的强劲凌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锤”的书写,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多横等距,注意结构的比例。学生在书写“络”时,要与“洛”区分开。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朗读两首古诗,读出韵律感。
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在课后朗读古诗,提高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二、精读古诗,明白诗意(用时:2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诗人的资料。
3.组织学生对诗题进行解释。
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诗意。
PPT出示学习提示:
(1)按标注的停顿朗读古诗。
(2)了解教材中的注释。
(3)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思考:诗人写竹石的目的是什么?
4.进行练读、展示。
1.学生划分古诗的停顿,教师不要做硬性规定,只要合理就行。
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去理解诗意。在表述上不要作统一标准答案式的解读。
3.教学中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作用。感悟古诗的情感要与诗人的生平、经历等结合起来。
4.组织学生交流要时间充分,不能变成回答问题的形式。要形成师生、生生、文本对话的过程。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逐一展示“络、锤、凿、焚”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2.组织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组织学生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提示:
(1)读诗看图,你读懂或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说说字词、诗句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尝试背诵古诗。
(二)组织学生学习古诗《石灰吟》。
1.出示资料,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2.组织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及工具书进行交流,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指导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1.交流并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交流诗人郑燮的资料。
3.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合作进行学习。
(1)按停顿朗读古诗。
(2)交流字词的意思。
(3)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说说整首诗的内容。
(4)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注意“锤”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
4.逐一练写。
5.互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时,注意新学的生字与学过的字在字形上的区分,既巩固旧字,又掌握新字。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3.学习交流。
(1)石灰要经受千锤万凿,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有可能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有可能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
(2)烈火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但石灰不怕。
(3)联想成语“视死如归”。
(4)诗人是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组织学生背诵《马诗》《石灰吟》。
2.点明本课的学习内容《竹石》。
1.有感情地背诵《马诗》《石灰吟》。
2.准备学习新诗。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课重点内容,开门见山。
(5)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背诵古诗。
1.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2.学生交流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由扶到放。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进而乐于与人交流。
3.朗读古诗,要读出诗人的内心情感。读与悟要结合,从思想上、内心深处理解并感悟诗的内容,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走进古诗,走近诗人。
4.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读通每一首诗。
1.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认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用时:14分钟)
(一)组织学生学习《马诗》。
1.默读古诗,思考问题:给古诗划分停顿。
三、综合比较,拓展积累(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
2.引导学生说说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4.拓展: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
1.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结合对古诗的理解,谈诗人所表达的志向。
3.发现:都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交流提示:
(1)想象:石灰在被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煎熬?
(2)读第二句,你能感受到此时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
(3)读第三句,你想到了什么?
(4)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结合诗人的经历谈一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敬佩之情。
(一)学习《马诗》。
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用“∕”划分停顿。
4.欣赏诗句。
1.结合具体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2.加强知识的拓展,增加积累量。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1.给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或制作积累卡。
2.搜集诗人的其他诗作,读一读。
1.充分发挥想象,完成配图、积累卡。
2.搜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其他古诗。
给学生提供课外搜集的渠道,或直接提供古诗。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马、石灰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时:4分钟)
1.播放课件:马的图片、视频。
2.引导学生说说对马的印象。
3.揭示诗题。
4.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进行交流。
1.欣赏课件。
2.交流对马的印象。
3.齐读诗题。
4.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从视觉角度进入马的世界,进入新课的学引导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注意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0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会写“金络脑、千锤万凿、焚烧”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描写的事物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抒发自己高尚的品格与情操。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4.检查词语、古诗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1.认真倾听教师范读,体会诗中的内容。
2.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3.开展小组互学生字活动:
(1)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2)交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络、锤”,运用拆一拆的方法识记“凿”,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焚”。
2.自由读诗,读出节奏感、韵律美。
3.思考并交流,体会妙处。
(1)交流汇报,提出疑问。
(2)诗中描绘的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心境。
(3)结合搜集的资料及读诗情况,交流字词、诗句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互相听读。
5.练习朗读、背诵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读资料,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