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简论

合集下载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是小学三年级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吧!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达960万多平方千米。

它的东部、南部、东南部与辽阔的海洋相连,西部、北部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位置不仅给它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使得它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

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1. 省级行政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3个省,每个省都有一个省会城市。

例如,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直辖市,其下辖16个区。

上海、天津和重庆也是直辖市,分别下辖16、13和38个区县。

2. 自治区中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拥有更高的自治权力,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权益。

3.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它们拥有独特的行政体制和高度自治权力。

这两个地区在行政、经济、教育等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有一些不同。

4. 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下一级,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和自治县。

它们是各省级行政区下属的行政区域,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管理机构。

总结:通过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政治组织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悠久的历史,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使得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

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

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

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

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

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

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

全长1794千米。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

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

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南北方位简论

中国南北方位简论

中国南北方位简论历史学家张自文教授提出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方位与政治上的强弱相关联的问题(中国南北方位,南自含东,北自含西,前人已有定论)。

他说:“为什么中国历史在政治上往往北方较之南方占据优势?为什么历代国都大多建在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黄河长江流域‘为最能举事之地’仅因为它易攻易守吗?”(《中国的王朝和帝王·前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张自文教授对上述问题并未分析和解答。

因为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只描述怎样存在,不追问为什么这样存在。

”他接着感叹说:政治的强弱和王朝“兴亡之道实在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南北方位与王朝的强弱和兴亡有关,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大课题。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课题,几乎历代都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并企图加以论述。

笔者不揣浅陋,在本文中打算既简述其怎样存在,也从周易的角度追问为什么这样存在。

(一)首先提出中国南北方位与政治强弱有关的当属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对秦朝统一天下作了论述: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候。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成熟”。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司马迁在分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交替的历史与地理方位有关之后,得出了“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

并且认为之所以如此,是与阴阳五行相关。

东方属木,木为春,春天主生发,东方木生南方火,火为夏,夏天主长大,所以用于人事就是“作事者必于东南”。

西方属金为秋,秋天为成熟的季节,西方金生北方水,北方主冬,冬为收藏的季节,所以以人事论则“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不论仅据五行理论是否能全面恰当地解析这一问题,但是司马迁作出的“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却是符合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交替的历史事实的。

地理中国行政区的划分

地理中国行政区的划分


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中 的二级行政区域,通 常由数个县组成。
市作为省政府的下级 机构,在行政上接受 省政府的领导和监督。
市政府负责制定和执 行城市规划、经济发 展、社会管理等方面 的政策。

县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三级行政区域,通常由数 个乡镇组成。
县政府负责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管理县域内的 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
特点
地势高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城市
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
北部地区
包括省份
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西安、兰州等。
特点
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干燥,资源丰富,农业发 达。
南部地区
包括省份
广西、海南、广东、福建。
特点
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经济 发展迅速。
行政区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以州、郡、县为主,随着历史 的演变,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建国后,中国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改革,如撤销中 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辖市,设立自治区等。
近年来,中国行政区划改革主要方向是优化行政区 划设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行政区划的意义
02
01
03
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必要手段,有 利于国家对地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主要城市
广州、深圳、福州等。
04
行政区的特点与功能
省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省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划单位,通常 包含多个市、县和乡。
功能
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下级单位,负责执 行中央政府的政策,管理辖区内的各 项事务,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卫 生等。
市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古代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分布。

这种地理特征与资源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平原、崇山峻岭、沃土丰河以及高寒的草原和沙漠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赋予了古代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不同的经济特色。

1. 平原区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广阔的平原地貌,其中包括中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山地与丘陵区域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构成,其中包括了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华南丘陵等。

这些地形崎岖,气候多变,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然而,这些地区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银、铜、锡、铅和锌等。

这使得这些山区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域,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高寒地区和沙漠区域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被称为高寒地区,而中国西北地区和北方的河套地带及内蒙古地区则主要由沙漠和戈壁地带组成。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苛刻,大部分不宜人类居住和资源开发,然而,这些地区也有特殊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二、资源分布的特点与利用古代中国的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并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农业资源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托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江河流域和沿海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宜的降雨量和气温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代农民通过治理水利,开垦平原,实施有效的灌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升。

黄河流域的小麦,长江流域的稻米以及南方的茶叶和丝绸等作物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2. 矿产资源中国古代矿产资源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铁、金、银、铜、锡、铅、锌、煤炭等。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农具和武器。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地理行政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行政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行政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一个广阔的国家,中国的地理行政区划非常复杂,由多个级别的行政单位组成,每个单位都有不同的地理、政治和经济特点。

下面就对中国地理行政知识点进行总结。

中国的地理行政区划分为省级行政区、地级市、县级市、县和自治县五个级别。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4个地级市、2853个县级行政区、415个县级市和1175个自治县。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

中国的地理行政区划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非常复杂而多样化。

每个级别的行政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单位,主要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中国共有23个省,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台湾。

中国还有5个自治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

此外,中国还有4个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每个省级行政单位都有独特的地理、政治和经济特点,是中国国土领域内的最基本行政单位。

中国的地级市是省级行政单位的下一级行政单位,是地方政府的中心城市。

地级市一般是依托于省级行政单位的省会城市,也有一些地级市是根据地理、经济和人口情况设立的。

中国共有334个地级市,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

地级市是中国地理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县级市和自治县。

县级行政单位是地方政府的基层单位,负责管理县域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中国共有2853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415个县级市和1175个自治县。

县级行政区是中国地理行政区划的基础单位,是连接省级行政单位和乡级行政单位的桥梁。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单位,那就是自治区。

中国的自治区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而设立的较大的行政单位,主要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

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

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

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

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

虽根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

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

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与教育∀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211200)##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奴隶社会时期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

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

古代地理行政区划

古代地理行政区划

古代地理行政区划
古代的地理行政区划随着时代和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先秦、秦汉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州、郡”时代。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同时增设了州作为监察区。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称为“道、路”时代。

在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如曹魏的州、郡、县三级制,东晋南朝的郡、县二级制,隋朝的州、县二级制,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等。

3.宋元明清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行省”时代。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明清两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您了解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高中地理历史选修参考书目推荐

高中地理历史选修参考书目推荐

高中地理历史选修参考书目推荐
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 993年版。

1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

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和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的变迁与演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读者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简论书籍。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书籍。

1.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作者:孙春兰《中国历史地理简论》是一本经典的中国历史地理著作。

作者孙春兰是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也是中国知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本书以地理学的视角,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地理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等内容。

该书内容丰富,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具有一定历史和地理基础的读者阅读。

2. 《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图集》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图集》是一本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著作。

本书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内容。

地图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读者可以通过地图的视觉展示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过程。

该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 《中国文化地理学简论》作者:马克平《中国文化地理学简论》是一本重点关注中国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作者马克平是中国文化地理学的专家,他通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变革等多方面要素,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重点研究了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该书内容独特,观点新颖,适合对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4. 《中国历史地理学》作者:高墉《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著作。

作者高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他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分析,讨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以中国历史地理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该书系统性强,学术性深入,适合历史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阅读。

总结: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通过阅读相关的简论书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地理背景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 34 年旅行,述作者 1613 ~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 1911.2.25-1992.8.28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 3月1日,《禹贡》半月刊创刊,当时的英文名称 是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稍后改为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亦即“中国历史 地理学”之意。从1934年到1937年,《禹贡》总共 办了7卷82期,为时虽短,最初每期的文字今2~3万 字,但影响却极大。
1、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资料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与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地理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文献资料
1、以《禹贡》为代表的先秦地理文献 2、正史《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3、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4、方志与总志 5、其他文献资料(如诗文等) 6、考古资料 7、今人研究论著
中北 心京 主大 办学 《历 九史 州地 》理 杂研 志究
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
沙漠与绿洲——自然地理 都护与州道省区——政区地理 民族与文化——民族地理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
徐松《西域水道记》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研究》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敦煌史地新论》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金钰铭主编《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载《地理集刊》第7号,1964年)
也承认在学科分类上是属于地理学,但他又 指出,就其学科性质说,历史地理学是介乎 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2)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2)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2)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4、王畿王畿是位于甸服之中的、以王邑为中心的区域。

从王邑向外分别是四鄙、四甸。

整个王畿由王田区、农田区以及宗族邑聚一同构成,是古代天子的直辖领地以及统治中心。

5、附郭县附郭县是指某个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的治所包含在另一个县的县城里面。

有时候,大县的城内甚至会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其他县的治所,以致难以分清首县所在,故通称这些县为“附郭县”。

6、四至八到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地理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宋朝的《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

7、道里广轮道里是指路程上的距离,而广轮是指土地的面积。

道里广轮即是指古人绘制地图时,在图纸上厘定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实际面积与地图面积的.绘图方法。

8、统县政区唐朝中期以后,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多设置藩镇,派遣节度使进行管理。

节度使最初只是掌管军务,后来就总揽辖区内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

从此,本来军事意义上的藩镇或者道,逐渐成为统辖州、县的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9、内史内史原本为周代官名,秦代时延袭,负责掌管治理京畿地区,后逐渐掌握地方行政,并因此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名。

秦内史地位相当于西汉时的三辅(即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治所设在咸阳。

10、刺史部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在全国范围内分十三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置刺史一人,负责巡视监察。

刺史所监察的区域就是刺史部,其命名借用《禹贡》的“九州”、《周礼·职方》的两个州名和汉朝新开辟的交趾、朔方。

西汉后期以后,刺史部逐渐成为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11、侨置郡县中国东晋南朝为北方流-亡百姓所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

东晋政府在他们的聚居之地,以其原住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又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长官,对流民予以登记和管理。

侨民的户籍是临时性的,不需要承担赋役。

12、双头州郡双头州郡即两州、两郡同治一地,一人带两州刺史、两郡太守。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常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类型分为两类。

首先,在历史时期原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沙漠,称东部草原和荒漠地带。

第二,原理啊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展,主要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带。

4、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形成的沿岸沙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5、禹贡九州:九州是不存在的,是后代人们理想化的认识。

九州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包括冀州、蓘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后来,九州便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6、长城:长城是古代一种由城墙项链的城堡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边境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

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理国家事务,中国将其领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

这种行政区域划分既有历史传承的因素,也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介绍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背景、主要分类和发展趋势。

一、行政区域划分的背景和历史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郡县是重要的行政区域划分单位,负责改善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

封建时代的郡县制度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的变革。

十九世纪末,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首次引入了省、府、州、县的行政区域划分分类。

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不稳定,行政区域的划分并非长期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发生了重大变革。

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中国采用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行政区域划分,包括省、市、县、乡、村等。

这种划分结构在整个中国领土上都得到了实施,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主要的行政区域分类中国的行政区域按照层级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分类: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

省级行政区域位于最高层级,通常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成。

省级行政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自治权和管理权,拥有较大的行政、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中国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域位于第二层级,主要由地级市、地区和自治州组成。

地级行政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域下方,负责实施对县级行政区域的管理和监督。

中国目前共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域。

县级行政区域位于第三层级,主要由县、自治县、市辖区和旗组成。

县级行政区域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负责具体的基层管理和服务。

中国目前共有2852个县级行政区域。

乡级行政区域位于第四层级,主要由乡、镇、街道和村组成。

乡级行政区域在县级行政区域下方,负责实施对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具体数目较多,难以统计。

三、行政区域划分的发展趋势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域划分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设置府:升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桦过的州为府。 如升并州为太原府(732年)。
道的设置
• 唐代管理300多个州(郡),因此有必要派 遣监察官员对刺史加以纠察,唐代监察官 员的分区是按基本交通路线来划分的,所 以称为道。(固定的监察区中的常职监察官员有干预 行政,变为行政官员的危险。) •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 道,开元21年改为15 道。“道”为监察区。 • 唐后期:道(方镇)一州一县三级制
土断
• 侨民享受的特殊照顾就要使政府蒙受不少 损失,于是土断办法应运而生。所谓土断, 就是将侨流人口的户籍断定在侨居地上, 使之可以附着在名副其实的政区之上,以 便按时按地征收赋税。
• 土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这些州郡县有生根 落脚的实土,像一般的政区那样。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的层级变迁
• 行政区划体系最重要的变迁是政区层级的变化, 这一变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 间此长彼消的过程。按照层级变化情况,可以 将秦代到民国初年的政区变迁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时期,历时约八百年, 行政两级制变成三级制;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 宋辽金时期,历时约七百年,重复了由两级变 成三级制的循环;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及民 国前期,历时约六百五十年,从多级制逐步简 化到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
体国经野行政区划界原则
犬牙交错
山川形变
• 《礼记· 王制》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 异俗。”
• 虽然实行山川形便的原则有经济上的需要和文化方面的益处, 但对中央集权制而言,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完全以山 川作为边界的政区,成为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如 果这个政区的幅员足够大,而政区长官又有一定权力的话,就 可能出现凭险割据的现象。
• 在两汉大部分时期:州一直是以监察区域 的形式存在。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 义,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两级制政 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西 汉 十 三 州 分 布 图
三国魏晋南北朝
• 滥置州郡:公元546年,南北朝合计,共有220州,
999郡,比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晋,州膨胀11倍。
《宋书· 志序》形容当时这种情形说:“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 成两三”,造成普遍的“虚号相假”的局面。 这种极端混乱的状态也是南北朝政府中央权力衰败的征象。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已经失控,地方权力也近乎解体。
清 代 布 政 使 辖 区 图
层级变化的规律
• 一是由高降低所有高层政区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幅 员渐次缩减,数目次第增多,级别逐层下降,最后 归于消亡。这一点以州最为明显,州在东汉末年只 有十三个,作为高层政区,大者相当今两三省之地, 小者也有半省规模。到隋初,州数达到三百多,幅 员只有数县大小,级别已降为统县政区。至元明时 期,大部分州已降为与县相当,清代的散州则完全 与县同级。民国初年进而废州为县,于是州从行政 区划体系中消失了。 • 二由虚入实历史上所有高层政区都是由非行政区, 即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政区长官也由中央官员 转变而来。
百里之县
• 而县级政府是直接“牧民”的基层组织, 其劝课农桑和收租征赋的施政范围是不宜 朝令夕改、频繁变动的,否则将会影响国 家职能的正常发挥。这就是县级政区的数 目与幅员相对比较稳定的基本原因。
千里之郡
• 从总的方面来看,号称千里之郡的统县政 区,其幅员自秦至宋呈现出逐渐缩小的倾 向,元代以后又经过了一个先大后小的起 伏。这一不断变小的总趋势由种种原因所 造成,其中以政治因素最为关键,目的是 要实现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步步强化的抑 制。
政治的空间与空间的政治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 行政区划界原则
行政区划四要素
• • • • 1.层级(县级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 2幅员 3.边界 4行政中心
杨守敬《历代舆地图》
体惟 国王 《经建 周野国 礼,, 》分辨 官方 设正 职位 。,
——
-
行政区划
• 行政区划是“为国家行政机关实行分级管 理而进行的区域划分”。(行政区划的出现体现了中央集权制
行政区划幅员之伸缩
量 地 制 邑 , 度 地 居 民 。
行政区划的幅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地方政府 的管理幅度,更通俗点说就是地方政府的权力 圈。而政区的幅员又直接与地方行政单位(即地 方政府)的数量相对应。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政区幅员大,则行政单位数目少;政区幅员小, 则行政单位数目多。 秦汉时对县的幅员大小就定下了一个基本原 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
军管型-明代卫所
• 卫所制度是在总结历代边疆行政管理制度 与兵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军事制度与地方 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相结合的产物。 • 家属同守与寓兵于农是卫所制两大主要特 征。 • 都司———卫———千户所 • 实土、准实土型卫所 • “设置於不设州县处的卫所, 无实土卫所则 指设于有州县处”-谭其骧
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行政管理关系)
秦朝
郡县制的确立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秦郡的数目
谭其骧 周振鹤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
两汉
• 西汉前期 • 西汉后期
• 刺史的设立:汉武帝开广三边,扩大疆域,增设20来个 新郡。因此郡国总数增至103,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 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15个县,也还算适宜。但是 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百来个郡,幅度却是太大了, 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14部作为检查区。
• 《史记》卷10《孝文本纪》载:“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索隐》 解释说:“言封子弟境土交接,若犬牙不正相当 而相衔入也。”
犬牙交错与肥瘠搭配
• 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的极端化的实例是行省的划 界。 • 元代的统治思想恰好与此相反相成,既要实行南向 控制,同时又要使行省成为地大人众的军事殖民区, 因此对宋的路也只能采取纵向合并的办法。 • 贵州省的边界十分特殊,东、南、西三面且不提, 其北面省界向内凹进一大段,四川省属地如同一把 尖刀直插人贵州的心腹。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遵义 以及瓮安、余庆等地都属四川,而非贵州所有。这 样划界显然是为了控制新建省的需要。直到清代雍 正年间,贵州省才形成如今的完整边界。
改土归流
• 土司制度的建立本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中央 政府尚无力采用郡县制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 的暂时性措施。与郡县制度相比,土司统治自 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形态。而且从实质上来说, 土司统治是一种半割据状态,与中央集权制是 水火不相容的。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 必然要采取各种策略与办法,将土司制度逐渐 改造成正式的郡县制,这就是改土归流。 • “剪除夷官, 清查田土, 以增赋税, 以靖地方” 。
唐十五道图
宋代
• 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收其支郡,夺其兵权, 制其钱粮。 • 设置路一级行政级别
• 朱熹说:“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 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 本朝二· 法 制》)
• 宋代统治者将负责经度和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 使变成固定官职之后,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 提点刑狱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 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官员也相应设 置。(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分称则为漕、宪、帅、仓诸司) • 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 的路并不尽一致。(如西北地区以转运使言先仅设陕西
• 第三,各州依然保留向中央政府的直接奏 事权。
• 宋代对地方行政制度所作的重大变革,一方面使
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 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 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 据一方的地理基础。另一方面,宋代行政区划又 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 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就削 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 巡抚、总督是由中央派出的官员,在一定 的时期内可以集中节制一省部分地区或全 省的权力,也可兼制数省,尤其是对各省 交界地区的治安更能起重要作用。明代后 期,地方多事,巡抚、总督渐渐变为常制, 甚至与原来行政区划体系平行,成为一套 自成体系的总督巡抚辖区。这一区划体系 也具有实际上的行政区划功能。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
• 侨州郡县的设立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当 时人们以为东晋南渡只是暂时的,北方失 地很快就能收复,于是地方行政机构仍旧 按故地的形式组织。二是正统观念的深人 人心。三是侨人自高姓望,地域乡里观念 浓厚。四是东晋南朝政府欲借侨州郡县制 度吸引更多北人来归,并安抚已南迁之移 民,使之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后期全图
清代
清代将总督、巡抚变为固定官职,将督抚辖区调整到与省的范围相 一致,康熙时又将明代的十五省析置为十八省,雍正时进一步将明 代复式的三级、四级政区层次完全简化为单式的三级制,即:省一 府一县。与府同级的除直隶州外又有直隶厅,与县同级的则是散州 和散厅。这样,从元代开始的复式层次关系的行政区划又回到单一 整齐的形态。
隋唐时期
• 隋朝建立后,于583年(开皇三年)罢天下郡,以 州领县。589年平陈,统一南北,将州县二级 制推行到全境。607年(大业三年)又改州为郡, 变成郡县二级制。从此,州即是郡,郡即是州。 • 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改郡为州,恢复了州县二 级制。(唐代虽中间曾改州为郡,但大多数时 间是州县制)
万里之州
• 这里以“万里之州”来比拟历史上所有形式 的高层政区。高层政区指的是不直接统县的政 区,如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方镇),宋 代的路,元明清的省。由于这级政区幅员最大, 如果政区长官又兼有财政、军政大权,形成唐 代藩镇那种“又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 其财赋,又有其甲兵”的状况,则分裂割据局 面必然出现。因此这级政区的有无以及幅员的 大小、界线的划定,就成为历代最高统治者最 重视、最关切的问题。而就幅员言,中国历史 上的高层政区无论是州、道,还是路、省,都 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