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袁成达教授:这里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名师讲题】“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归根结底,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烙印,是引领中国建设实践的文明新形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国博弈背景下,文化作为立场与价值的作用愈加凸显。
文化立场的实质是价值选择,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为明确的主体性观念、意识和态度,也深层次地关涉文化发展的场域延展与坐标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就要求必须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独特性,深化中华文化自觉、提振中华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自强,更加自觉地在文化实践中,巩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精神品格及立场坐标,将文化创新创造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政治智慧、精神标识与价值塑造。
现阶段,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有删改) 材料二: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
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人签名主题活动举行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人签名主题活动举行在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保护越发引起了重视。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上都遗址备受关注。
为了推动元上都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场万人签名主题活动在元上都遗址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活动当日,天空湛蓝而明媚,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地面上,微风轻拂着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的脸颊。
元上都遗址矗立在青翠草地之中,仿佛在讲述着千年历史的沧桑。
庄严的开幕仪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当地政府代表和文化遗产专家共同出席,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步入主席台,将活动的重要意义阐述给在场的观众。
在开幕仪式上,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元上都遗址的考古专家,他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演讲,向大家展示了元上都遗址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价值。
这一系列的介绍让大家对元上都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签名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万人签名主题活动正式开始后,参与者们依次走进签名区,亲手在签名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
签名册上方是元上都遗址的图片,让人们在签名的同时,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并对遗址的历史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参与活动的人们来自各个年龄段和职业背景,有学生、教师、工人和退休老人等。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支持和热爱。
有些人写下了自己的心情,有的人用彩色笔在签名上画上了图案,还有人仔细地在周围空白处书写了一段饱含敬意的文字。
签名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原上都遗址的伟大和独特之处。
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城池遗址,见证了元代辉煌的历史,也承载着扎根中国土地的文化自信。
通过签名,人们不仅仅是在关注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申报,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
活动现场还设立了展板展示区,展示了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沿革、特色文化和考古发现。
观众们仔细观看着每一块展板,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更多有关元上都遗址的信息。
展板区也成为活动现场的一个亮点,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此次万人签名主题活动不仅仅是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呼声,更是在提醒人们保护自身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二模议论文“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创新”范文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二模议论文“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创新”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 字。
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创新发展的灵感来源和重要元素。
从国际交往中的文化传播,到国内生产生活中的产品制造、文旅开发等等方面,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独具魅力的创意和实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例文1以传统为创意,于传承图创新近年,故宫文创火爆全国。
无论是笔记本封面上清丽雍容的鹤唳九霄,还是印章上朱刻的大气潇洒的“朕知道了”,抑或是冰箱贴上令人忍俊不禁的故宫猫,都带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
而这些别具一格的“中国式”创意,也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小有各地名胜古迹的精致纪念品,大有在全球注视下点亮冬奥开幕的二十四节气,这些文化产品与创意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其质量的出众与设计之精美。
但追本溯源,他们惊艳世界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其引发的跨越时空的共鸣,在“中国式”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风采。
长久以来,传统文化一直被“束之高阁”,是展柜中陈列的古董,是卷帙浩繁的古籍。
人们多对它敬而远之,难以亲近。
但其实,他们并不只是高台上的瞻仰对象,也可以是指引方向的明灯,身旁同行的友人。
我们赞叹的千古名篇,也是一个人焚膏继晷后的灵光乍现;雄伟瑰丽的殿宇,也曾盈满多少人嬉笑怒骂的一生。
因此,传统文化并非我们高山仰止、遥不可及的受拜先祖,而是一位充满智慧,与子孙相伴的可亲可敬的老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缺口,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中发挥它的功用与价值。
古今相异,但古今相通。
传统文化所引发的古今共鸣也是促成文化产品开发与传播的重要原因。
当下的我们与先辈生活的时代大相径庭,但我们有着高度一致的文化背景。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神话由今日之我们化为现实,而镌刻在飞船上的“天宫”与“夸父”也是我们对祖先畅想的回应。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者:王灿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22年第03期【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以“化”人为宗旨,学校和教师应以国学经典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国学微课程”班本建设,以“民族魂”涵养学生德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将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育人;国学微课程【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3-0054-03【作者简介】王灿,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一、研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强调国学,重视国学,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民族魂”,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刚健有为、博大宽容、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涵养德性,提升修养,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铸就中华伟大复兴梦的根本基石。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以“民族魂”为思想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实践探索1.整体架构多元融合的课程建设体系。
为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我们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依据“主题·整合”的思想进行课程整体架构,按照“经典·善学·乐学”的原则,构建独具个性的初中“国学微课程”体系。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国学经典阅读,让学生与文化经典“相遇”。
2.系列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1年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
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
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
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
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
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
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
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
有生命力的文化让学校走得更远
核心理念的乡土前贤雕像的塑造曰学校主体建筑有乡土文化气息 的名字的命名曰学校墙亭窗廊梯园及乡土文化特色的宣传牌的精 心设计曰实施校本课程专用教室的布置等噎噎遥通过多形式尧多渠 道尧多层面宣传渗透学校理念袁做到师生员工入脑尧入心遥
二是用制度野化冶袁生成健全的渗透文化理念的制度尧规范尧 仪式等师生行为规范系统袁建设符合理念体系尧协调一致的组 织和制度体系袁使师生一入学校就能找到自己的行动指南遥 如袁 我们制定了叶藏书中学学生文明礼手册曳尧叶藏书中学教师师德 规范要求曳等遥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5 年 愿 月 中旬刊
综述窑专著Βιβλιοθήκη 有生命力的文化让学校走得更远
胡留英
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56冤
揖摘要铱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袁必须需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遥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教育信仰袁是学校的精
但是袁形成一种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袁需要长期 地酿造袁需要潜心地建设和积淀遥 我们可以从野言之有文尧文而 化之尧化而文之冶三个角度来思考和建设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钥
. 即A做l好首l学先R校袁i建文g立化h学t理校s念文的R化提e体s炼系e尧r设袁即v计言e遥d之学.有校文要遥建文设化有袁魂首魄先尧要有野生文命冶袁 的学校文化袁先要深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院野我们所处的时代需 要什么样的教育钥 冶野我们要过一种怎样的教育生活钥 冶野学校的 发展愿景和办学目标是什么钥 冶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 怎样培养学生钥 冶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钥 冶噎噎 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思考尧讨论和整合袁才能诞生出学校的核心 理念袁并由此产生出学校的价值观体系尧办学理念尧学校发展目 标尧学生成长目标尧校训尧教风尧学风尧校风和办学策略尧管理理 念等遥 我们藏书中学基于乡土文化资源提炼出了学校文化之 魂院以野善以致和尧勤而生智冶作为学校校训遥野善冶是育人之要求遥 藏书又名善人桥袁善人桥的传说流传至今袁是地方文化传统的 核心内容遥学校秉持野善冶的原则袁既教人为善袁也善以教人遥野和冶 是育人之境界遥 20 世纪 30 年代袁全国各地名流曾云集藏书小王 山袁吟诗作赋袁挥毫泼墨袁和乐融融遥 学校仰慕野和冶的境界袁既希 望和睦相处袁也期盼和谐成长遥 野勤冶是求学之态度遥 汉代名臣朱 买臣袁青年时勤奋求学袁藏书于山袁在历史上留下了勤学的佳 话遥 金圣叹博览典籍袁冥思卓见袁辛勤点评袁留得野贯华堂才子 书冶朱墨纷呈遥 学校标举野勤冶的态度袁既重视勤学袁也重视勤思遥 野智冶是求学之目标遥 兵学圣典叶孙子兵法曳成稿于藏书穹窿茅 蓬袁为中国传统智慧的杰出代表遥 学校树立野智冶的目标袁既崇尚 教的智慧袁也向往学的智慧遥 野善致和冶院要求做人崇德向善袁通 过野善冶以达到野和冶的境界曰野勤致智冶强调做事勤勉智慧袁通过 野勤冶获得野智冶的升华遥 这些基于自身野生长冶而非拼凑的理念体 系能够为学校提供自身发展所需的指导思想袁这样产生的指导 思想在办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影响教职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袁才能 对学校的精神面貌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遥 其次袁将理念化为师生的精神和行为袁即文而化之遥 有了系 统的办学理念之后袁就要在办学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教师和学生 的思想尧意识和行为遥 如何转化钥 一是用环境野化冶遥 环境建设要渗透学校理念袁在物质环境建 设和校园生活方面增强文化意蕴遥 我们藏书中学藉乡土文化资 源建构校园物质文化袁如院进校门沿山坡右侧乡土文化长廊的设 计袁复制小王山有思想含量的摩崖石刻曰校园里打造了体现学校
中国魂演讲稿300字
中国魂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篇题为《中国魂》的演讲稿。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凭借着久经沧桑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我们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历史厚重的中国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从“中华文化”到“华夏文明”,从“庙堂上的文化”到“百姓中的文化”,中国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
在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聚合力和包容力。
五千年的历史封锁从未阻止我们的前进,我们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自我认同和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
灿烂的中华文化融合了多元的民族特色,形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独特的中国魂中国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支撑。
尊敬、孝顺、忍让、和谐等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精神追求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拔、勤劳忍耐的性格,培养了我们深深的家国情怀。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魂魄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继承与保护,更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国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三、创新强国展现中国魂中国是一个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国家。
近代以来,我们不断追赶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和最多的移动用户,更有广大的人才和创新资源。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领头羊。
创新是中国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魂在世界舞台上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贡献者的国家,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主张,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魂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彰显,我们与全球各国的民众交流互动,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公正的国际秩序。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级高三学年十月份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
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
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
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
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
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
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稞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
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
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
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
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
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院野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袁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尧发展尧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遥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尧民族团结之本尧精神力量之魂袁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遥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袁培育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袁学生开始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袁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史的部分袁能够从课程中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曰从野满天星斗冶到野月明星稀冶袁从逐鹿中原到经略边疆袁从分裂混战到民族交融袁再从共御外辱到血脉相连袁这些内容对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尧荣辱与共尧生死与共尧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遥一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院野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遥冶[1]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历史资源不仅是反映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袁更是为我们披荆斩棘尧开创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遥开发和运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袁在历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巨大作用遥在开发和运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袁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总体指导袁对国家课程资源及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袁教师可以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开发整理以及校本历史课程的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遥渊一冤教材内容的开发及运用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史部分所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和丰富史料袁为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提供了可能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选择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提炼袁立足于现行统编版初中教材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遥1.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为例袁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中学袁在小学阶段并未系统学习历史课程袁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遥在第三单元第14课叶沟通中外文明的野丝绸之路冶曳中袁其中的子目部分明确提到野公元前60年袁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袁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袁管辖西域36国袁都护府设在乌垒城噎噎西域都护的设置袁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袁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尧以南的广大地区遥冶[2]通过对史料以及图片的探究和分析袁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袁新疆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基本的事实袁中原王朝对新疆的经略和治理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以前袁当今的中国版图是各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奠基和发展逐步形成的遥再例如第四单元的第19课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曳中的课后活动部分袁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钥冶通过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袁引导学生明白在魏晋时期袁野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袁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噎噎总体上袁民族隔阂趋于消解袁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遥北朝后期袁我收稿日期院2021-06-15作者简介院丁统祥渊1993-冤袁男袁河南南阳人袁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袁研究方向院学科教学渊历史冤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丁统祥渊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袁内蒙古赤峰024000冤摘要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袁是各民族紧密团结袁凝心聚力袁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遥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遥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尧教学方法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以及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袁探索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和方法遥关键词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曰初中历史曰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院G 633.5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1冤09-0115-04V ol .42N o.9Sep.2021第42卷第9期2021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115--. All Rights Reserved.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噎噎以往的耶胡爷耶汉爷观念逐渐淡薄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遥冶[3]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袁可使学生认知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袁经过了民族的交流与融会袁民族心理得到了自觉的认同袁民族意识也在逐渐得到唤醒袁野中华民族冶整体意涵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而不断地具象化和多元化曰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里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原农业地区而不断地为汉族输入了新的血液袁使汉族壮大起来袁同时又为后来的中华民族增加了新的多元因素遥这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4]遥这些因素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所囊括的各民族间的共同情感尧共同意志尧共同关怀和共同价值曰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自在的实体已经随着历史的演进变得更加紧密袁更加包容袁已经形成了中华各族儿女的普遍存在的自觉意识袁这个意识贯穿于历史课程学习的始终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事件当中都有相同的体现遥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叶诗经窑小雅窑常棣曳有云院兄弟阋于墙袁外御其侮遥中华各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发展袁在近代国力羸弱之际迎来了真正的考验遥屈辱的近代史和仁人志士的摩顶放踵尧救亡图存的辛酸血泪袁更能激起我们后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曰同样袁在学习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尧共御外辱的救亡史中袁也能够唤醒学生对伟大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遥以八年级下册第12课叶民族大团结曳为例袁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袁派出大批人员袁还通过技术尧资金尧物资等多种方式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袁促进各民族共繁荣发展遥冶[5]通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大力开展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战略措施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推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袁如教材中所体现的野西部大开发冶战略袁野西气东输冶和野青藏铁路冶等工程袁在引用这些教材中所体现的内容同时袁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在宁夏考察时所讲的院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袁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遥冶[6]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袁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袁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袁我国民族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袁增强学生的野五个认同冶意识遥渊二冤校本历史课程的开发及运用国家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曳指出:野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遥冶[7]校本课程是打造学校特色尧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课程遥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袁在开发和运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袁能够开拓教师的视野尧提升教师的能力袁也可以增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袁实现德育目标遥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以国家视野和全球视野进行编排和撰写袁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塑造学生的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遥开发和完善校本历史课程对增强学生多维视角看待和分析历史的能力尧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遥在开发乡土资源尧编排校本历史课程的过程中袁一方面可以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起到保护和发扬的作用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延展历史脉络袁将地方历史融入到国家历史袁将地方文化内嵌于国家文化袁将地方精神融入进民族精神袁积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增进野五个认同冶遥1.精选历史资源袁打造本土特色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个地区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印记和宝贵财富遥一些资源是物质性的袁例如建筑尧名胜尧文物以及古籍等等曰还有一些资源是文化性的袁例如传统工艺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方言俚语尧戏剧节目等等遥在内容选择上袁学校在校本历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梳理和把握本土文化资源袁既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袁又能凸显当地特色袁同时要去除文化糟粕袁有选择性的进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编排遥在组织形式上袁可以分为课堂讲授以及活动探究遥教师在介绍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袁要注意强调地域性的特点袁将学生平时耳熟能详的当地事物袁结合一定的历史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介绍袁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袁再去引导学生通过课下小组探究袁发现和认识这些资源得以传承和保留的历史因素和独特价值遥最后的归纳总结阶段袁教师再引导学生放眼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袁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国家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部分袁让学生主动形成社会心理的认同遥2.结合国家课程袁做好知识延伸校本历史课程应配合国家历史课程的需要袁延伸本土历史知识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尧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袁应该着重在把握国家课程内容的大方向上袁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袁但在难度设置上不宜超过国家课程所呈现的难度袁同时要和国家课程的总体结构和知识体系相适应袁在把握趣味性的同时袁拓展学生探究能力袁丰富116--. All Rights Reserved.学生历史知识袁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遥在校本历史课程的课程评价方面袁教师应制定灵活多样的参考标准袁不宜进行只注重结果的一刀切行为袁也不能完全放弃结果导向袁使学生在考核阶段没有成绩袁或是让学生都得到几乎一样的成绩袁没有优劣遥在评价标准上面袁教师可以选择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综合衡量作为最后评定总成绩的依据曰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尧重视程度尧理解程度袁对团队合作的责任贡献尧探究结果尧完成质量等袁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因素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面袁可以单独制定相应的综合评定标准袁围绕野五个认同冶意识逐个展开遥在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和认真钻研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后袁学生在加强民族认同意识的基础上袁与国家认同观念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遥3.利用信息技术袁增强课程趣味在当下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多媒体运用的不断普及袁校本历史课程的教学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尧提高教学质量遥在技术层面袁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任务需要袁对历史教师展开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项培训袁比如在实施情境教学中袁培训教师掌握使用野虚拟现实技术冶渊V R冤的能力袁为学生构建逼真的历史情境曰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袁建立可视化的历史发展模型袁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袁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袁教师和学生可以合作进行电子版作业的开发袁例如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人口迁移数据模型冶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电子展厅冶等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袁既可以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袁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袁又能提升教学质量袁摸索并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对历史课堂的限制遥三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建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袁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字沙化主义教育袁而是多维途径摄入袁自觉成为心理认同[8]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心理的自觉意识袁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化来进行宣传袁也不能发展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这几个方向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途径遥渊一冤使用情境教学法袁使学生置身于多元一体的民族情境中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袁有相当多的单元内容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三尧四单元袁其单元主题分别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尧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曰再例如七年级下册的二尧三单元袁其单元主题分别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遥这些内容围绕民族的融合尧发展尧巩固来逐步地推进袁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袁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遥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袁若只用单一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袁会增加学生的认知疲劳袁甚至把正确民族观的塑造作为知识结构而非自觉意识袁不利于学生形成心理上的认同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增加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袁创造相应的历史情境袁不但可以巩固相应的知识袁加深对课程学习的印象袁还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袁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遥例如袁在第18课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曳的课程导入环节袁教师可以采用新疆尧内蒙古尧台湾等地的风景名胜来进行导入袁让学生结合空间概念袁分析清朝统治者在经略边疆尧处理民族关系中所做出哪些贡献袁怎样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遥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袁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我国当今版图的奠定的历史因素的了解袁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野五个认同冶的意识遥渊二冤设定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袁完善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在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袁从来不能以固化和僵硬的记忆模式作为历史学习的主要模式袁这样会限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活动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效果遥有效的历史学习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尧复合式的思维袁需要广阔的尧全面的尧客观的尧辩证的尧变化的尧发展的视野袁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袁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9]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袁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尧发展尧繁荣的历史事实袁更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找到民族认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袁塑造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取向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叶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曳袁关于单元主题野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冶袁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野宋元繁荣的都市文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尧城市繁荣尧民族交融等有什么关系钥冶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袁从教材以及史料中进行合作探究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袁又能在合作交流中获取不同的角度袁得到更加丰富的答案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袁并且在单元主题的视角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117--. All Rights Reserved.共同体意识遥渊三冤优化课堂形式袁促进学生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历史课堂的组织形式方面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袁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遥在此过程中袁以设定问题导向袁让学生搜集民族交流融合的史料实证袁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尧文化特色尧民风习俗尧地域分布等等遥例如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项拓展活动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袁每个小组随机领取一份野任务包冶袁每个野任务包冶里包含不同的任务类型遥如野丝绸之路任务包冶袁其中包含有小组成员搜集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的路线袁梳理丝绸之路的开辟尧繁荣尧没落以及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历史沿革以及重大事件袁搜集丝路沿线区域的民俗文化尧风景名胜尧土特产等等遥甚至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袁制作一份可以全班共享的旅游攻略遥通过这些活动袁在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袁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袁在此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袁也在潜移默化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遥总之袁初中历史课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意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袁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实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了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袁教师不仅要在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大方向上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尧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尧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袁同时也要注重从不同途径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国家意志和民族意识遥意识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袁要注重引导培育而非强行灌输袁注重探索方法而非被动模仿袁注重长效落实而非急功近利遥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施中坚持以正确的目标为导向袁以科学的方法为助推袁完成好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土族,2019(04):4-6.也2页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 ].北京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0.也3页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 ].北京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5.也4页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 ].中国民族,2019(04):80.也5页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M ].北京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0.也6页野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冶袁深情中有深意[J ].中国民族,2020(06):4.也7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渊试行冤[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也8页赵英.新时代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 ].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4):14-20.也9页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M ].北京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9.渊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冤A bs t ract :I t i s t he key i m por t ant t as k t o bui l d up a st r ong s ens e of t he Chi nes e nat i on com m uni t y f ort he nat i onal i t y wor k i n t he new er a,and i t i s an i m por t ant guar ant ee f or al l nat i onal i t i es t o uni t e cl os el y and uni t e t oget her t o r eal i ze t he gr eat dr eam.A s an i m por t ant hum ani t i es s ubj ect i n t he com pul s or y edu-cat i on s t age,j uni or m i ddl e s chool hi st or y cour s e pl ays an i r r epl aceabl e r ol e i n bui l di ng t he sens e of Chi -nes e nat i onal com m uni t y.J uni or m i ddl e s chool hi s t or y t eacher s can expl or e ways and m et hods t o cul t i vat e t he s ens e of C hi nes e nat i onal com m uni t y f r om t he as pect s of t ext book cont ent ,t eachi ng m et hods ,t he de-vel opm ent and appl i cat i on of s chool -bas ed cur r i cul um and t eacher s 'pr of es s i onal i s m.K eyw ords 院St r engt hen t he Sens e of Com m uni t y of t he Chi nes e N at i on 曰J uni or M i ddl e School H i s t or y 曰C l as s r oom Teachi ngJuni or M i ddl e School H i s t ory C ours e St udy 要要要under t he B ackground of B ui l di ng up t he C ons ci ous nes s of C hi nes e N at i onal C om m uni t yD I N G Tong-xi ang(C 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Chi f eng 024000袁Chi na)118--.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的理解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要点包括引入国家之魂的概念,以及明确"文以化之"和"文以铸之"这两个短语的含义。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撰写: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魂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国家之魂是一个拥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品质的抽象概念,它起到着国家形象和国民精神的核心表现。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国家之魂呈现出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文以化之",意味着通过文化的形式和力量来实现国家之魂的宏观和微观表达。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财富,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等方方面面。
国家之魂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石。
"文以铸之",则是通过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法律规范,来塑造和铸就国家之魂。
国家之魂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来承载和延续。
只有法律的保障和规范,才能让国家之魂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家之魂的含义、文以化之的意义以及文以铸之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之魂在塑造和发展一个国家的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巨大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出国家之魂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文化传承和塑造的必要性,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模块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
引言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提出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
通过概述的方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览,让他们了解文章将要涉及的内容。
北大袁成达教授
袁成达教授: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东资西进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研究员
袁成达教授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个颇有造诣的投资银行家。
他从亲身实践的经验和社会调查中进行经济学的理论概括,
又用创新的理论进行新的实践,历时二十年,在区域经济、新城开发、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三农问题、文化与旅游地产等产业发展规划,尤其对产业发展与资本的对接运营、招商引资、融资担保、私募基金、公司上市的运作等先进理念与成功方法上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总结出融资有道、投资有方的丰富经验。
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把先进的经济理念与投资理念传播给企业家与地方政府领导。
提出江浙经济实现梯度产业转移,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提出江西经济浙江化,安徽经济江苏化战略。
2 0 0 4年初,袁教授又提出了“东资西进”的概念,8篇阐述“东资西进”的论文集中在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西部决策参考》上发表后,引起了东西部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认为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的推进有积极意义的理论成果。
目前袁教授正至力于有关部委下达的课题的研究工作,还在“东资西进与中部崛起”的实践中,积极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永乐大地---武当村”与“长生天池---孔明湖”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的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蒙汉语言接触现象探究
V ol .43N o.5M ay 2022第43卷第5期202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院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袁共同团结奋斗尧共同繁荣发展遥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袁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遥一部中国史袁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遥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袁各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袁对各自语言的演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遥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典型地区之一袁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阵地遥一尧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的研究背景近年来袁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语言演变成为语言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遥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袁其本身不会接触袁而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接触带来了语言接触遥这些接触包括贸易尧战争尧屯垦尧通婚尧迁徙混居等方式袁蒙汉两个民族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袁使得蒙汉两种语言产生了密切和深度的接触袁其具体表现为院蒙古语受汉语影响曰汉语受蒙语影响曰蒙汉双语长期并存曰部分蒙语使用者转用汉语等遥本文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袁深入挖掘内蒙古历史上各民族尤其是蒙汉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袁分析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袁这对于新时期做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尧更好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都有重大意义遥二尧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研究现状关于野语言接触冶渊Language Cont act冤的研究袁最早始于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约翰窑史密特所提出的野波浪理论冶遥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变化就像波浪似地散播在一个言语地域袁在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语言其相似点就越多遥语言学家帕普拉渊Popl ack 冤将语言接触现象分为以下几种院语码转换尧词汇借用尧不完全的第二语言习得尧语法融合尧语体简化和语言死亡遥其中袁词汇借用和语码转换在蒙汉语言接触过程中是最为普遍的现象遥蒙古国的语言学家吉窑图穆尔策仁尧尔窑古尔巴扎尔等都曾从蒙古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入手袁深入分析过蒙汉语言接触现象袁从语言接触中词汇借用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遥语言接触问题近年来也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遥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戴庆厦先生在叶社会语言学概论曳渊2004冤中提到袁语言接触是指不同民族尧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袁是语言融合的现象遥目前我国对蒙汉语言接触的研究主要包括词汇借用尧语码转换尧语言选择尧语言变异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收稿日期院2022-03-11作者简介院李明迪渊1988-冤袁女袁硕士袁讲师袁研究方向院语言学尧双语教育遥基金项目院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地方民族语言文字科研项目渊M Y -Y B -2021005冤曰2021年度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课题渊2021-C M A -012冤曰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渊N J SY 22152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蒙汉语言接触现象探究李明迪渊赤峰学院袁内蒙古赤峰024000冤摘要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袁蒙汉语言接触现象是内蒙古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搜集语料袁分析具体的蒙汉语言接触实例袁深入思考蒙汉语言接触现象产生的动因袁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蒙汉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意义袁进一步助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实施遥关键词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曰蒙语曰汉语曰语言接触中图分类号院H 102曰H 21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2冤05-0060-04曹道巴特尔于200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叶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曳袁该文从蒙汉民族接触的历史事实出发袁深入阐述了蒙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遥此外袁中央民族大学的宝玉柱教授还从地方志角度入手袁以内蒙古喀喇沁地区为例袁具体分析了该地区历史上的移民情况对民族构成和语言接触模式的重大影响曰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包晓华以通辽地区这一典型的蒙汉杂居地区为例袁深入挖掘了蒙汉语言接触的社会动因及发展趋势曰张瑾燕尧王玉琢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典型袁探讨了中国历史上内蒙古各民族同胞守望相助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及其内涵袁从政治尧经济尧文化多方面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特征袁在历史传承中形成了野你中有我尧我中有你冶的历史格局和优良传统遥曹祝兵提出语言接触现象有利于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袁并提出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策略袁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遥综上所述袁语言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历史缩影袁语言接触是社会接触的重要体现袁国内外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涵盖了蒙汉语言接触的诸多方面袁但是蒙汉语言接触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动因尧未来走向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的作用等还有待深入挖掘遥三尧赤峰地区蒙汉语言接触状况调查本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重点语言接触考察对象袁因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袁处于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的地带袁是农牧交错的一个语言缩影遥由于受到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袁赤峰地区的蒙古语土语分支也比较多袁包括北部的巴林土语尧南部的喀喇沁土语尧东部的科尔沁土语和西部的察哈尔土语等袁这些地区的蒙古语与汉语之间的接触特别频繁袁导致了很多特色鲜明的语言接触现象遥本研究选取了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群众生活尧工作尧语言学习的情况作为切入点袁分析该地区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的具体表现遥喀喇沁旗地处赤峰市南部袁总人口约35.1万袁其中蒙古族人口15.1万袁占总人口的43%袁蒙古族所占比例较多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袁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袁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蒙汉双语使用者中按年龄层分别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其蒙汉语习得水平尧语言态度尧对蒙汉语言接触的认知程度等袁再选取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遥课题组采取纸质问卷尧微信问卷星尧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袁共回收问卷1003份袁其中有效问卷1000份遥调查分为两大部分袁第一部分对被调查者的基本背景情况进行了解曰第二部分对被调查者在生活尧工作尧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蒙汉双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解遥经统计袁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表明袁约70%的被调查者为中青年人群袁50-7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占比为24%袁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曰在被调查者的职业方面袁事业单位尧公务员等占总数的19%袁学生群体占20%袁约40%的被调查者为农牧民袁其余21%的被调查者是自由职业者或无业者遥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对被调查者蒙汉双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解袁例如院第一语言使用情况尧蒙古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尧不同场合中的蒙汉语码转换尧子女教育中的语言选择等遥对第一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袁有52%的蒙汉双语使用者第一语言选择了汉语袁从而可以看出由于喀喇沁旗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尧小聚居尧分散杂居的特点袁喀喇沁旗蒙古族经过融合后袁在工作和生活中第一语言选择汉语的情况居多遥在日常交际中袁14%的人偶尔使用蒙古族语言文字袁不常使用的占82%袁而在当地机关办业务的时候使用汉语的比例高达93%袁这表明蒙汉双语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语码转换袁根据交际对象选择语言交际策略遥在对子女教育的语言选择问题调查中袁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应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教育孩子袁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语言教育仍是当地的主要教育方式袁但是学习动机尧学习条件尧语言环境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遥四尧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的语言学表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深入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和语言学本体分析袁对蒙汉语在民族交往历史上相互间的词汇借用尧蒙汉语语音系统之间的影响尧蒙汉语语法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进行研究遥其具体表现包括院渊一冤词汇系统的表现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从词汇中反映出来遥社会的接触引发语言的接触袁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借词遥借词也叫外来词袁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遥在蒙古族与汉族密切交往的历史过程中袁我们所熟知的野胡同冶野蘑菇冶野站冶等都是元代时汉语从蒙古语里借来的词遥蒙古语中的农业词汇起源很早袁早在13世纪的叶蒙古秘史曳等文献中就记载了比较成熟的农业词汇遥而蒙古语农业词汇大量产生的开端袁大概是200多年前的事情袁从清中期开始漠南地区辽河流域尧张家口察哈尔尧土默川和河套地区蒙古人在迁居来的汉族农民影响下大举农耕袁走向农牧结合遥随着时代的发展袁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蒙古人从汉语里吸收的词汇比例更大遥内蒙古自治区尤其是蒙东地区袁进入半农半牧社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袁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袁我们可以从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里窥见一斑遥物质文化层面的借词诸如l倩:諨尬:渊辣椒冤尧誦藜:s渊茄子冤尧g蘅:t尬:渊镐头冤袁还有现代生活中的电视尧电话尧摩托车尧手表尧香皂尧西服尧车票尧收据等曰精神文化层面的借词如院学习尧考试尧教育尧校长尧研究生尧批评尧理论尧政策尧规划等等袁不胜枚举遥曹道巴特尔在2005年对13个大类共1798个常用词汇进行了统计袁汉语借词在中国蒙古语中的占比达到了17%袁而农区则高达35%遥渊二冤语音系统的表现农区蒙古语地区是蒙汉语言接触的前沿阵地,所以赤峰地区的蒙古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的影响遥随着农业化进程的加快袁新引进的农业机械尧农产品尧生活用品等都是原来的牧业文化中所缺失的,因此农区蒙古人开始大量地借用汉语词汇,而随着词汇的引入和与汉族群众的口语交流,蒙古语的语音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遥例如位于赤峰南部的喀喇沁要要要土默特土语词第二音节以下的短元音普遍弱化袁在听感上给人一种发音不到位的感觉遥蒙古语中的元音[尬]是汉语中所没有的袁习惯于汉语发音的农区蒙古人采用的办法就是用汉语中的[ua]来代替[尬]袁甚至弱化为[a]袁这种把元音[尬]发成[ua]耀[a]的现象是农区蒙古语受汉语影响的结果遥我们可以从一些赤峰地区的蒙古语地名中得到印证袁赤峰市宁城县有一个叫野八里罕冶的地方袁它的蒙古语名称是bur qant u,喀喇沁人称之为bar han袁出现了语音弱化现象袁汉语音译为野八里罕冶袁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古语和汉语接触时出现的这种语音演变规律遥渊三冤语法层面上的表现从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来看袁蒙古语是典型的黏着语袁其特点是词尾有丰富的黏附语素袁构词法方面袁是由词根加构词后缀组合而成袁此外还有只表示语法关系的变形后缀遥而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袁其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袁复合词多尧派生词少遥内蒙古牧区的蒙古语基本保持原有形态袁而深受汉民族经济文化和制度文化影响的农业蒙古人袁他们的语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遥主要表现在院汉语式的复合词形式增加袁构词后缀的减少等遥那么农区蒙古语中如何表示那些蒙古语中原有的带有构词后缀的词汇呢钥除了前文提到的采用大量的汉语借词之外袁最重要的就是采用了汉语中的复合词构词法遥例如院农区蒙古语不再用原有的名词后缀-t an/t en表示野噎噎的人冶袁而是用修饰语加上中心词野人冶袁形成了偏正关系的复合词遥此外袁还有汉语中的一些结构袁诸如野爱噎噎的冶渊爱哭的冤尧野噎噎的样子冶渊圆形的样子冤等替代了蒙古语中原有的形容词构词后缀袁这些都是农区蒙古语在语法层面受汉语影响的具体表现遥五尧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的动因蒙汉语言接触现象产生的动因包括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个方面遥蒙汉语言接触的外部动因是社会因素袁包括政治尧经济尧历史尧文化等诸多方面遥正是因为社会接触引发了语言接触袁蒙古族与汉族之间通过历史上的贸易尧戍边屯垦尧通婚尧迁徙混居等方式袁使蒙汉这两种语言产生了密切而深度的接触遥无论是语言本体之间的接触袁还是语码转换和语言选择等袁都受到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遥从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袁蒙汉语言之间的社会接触和文化渗透是语言接触的重要原因之一遥蒙汉语言接触的内部动因是个人心理因素遥其中语言选择的最主要个人动因是交际策略袁人们在生活中喜欢根据交际对象和语境去选择不同的交际用语遥例如在工作场所尧娱乐场所尧家庭尧学校尧医院尧服务场所等不同的场合袁蒙汉双语者可能会进行语码转换或进行不同的语言选择遥这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的求异心理尧追求时尚心理尧蒙汉双语能力炫耀心理尧求职求学考虑尧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等遥不同民族尧不同人群的语言态度和语言选择是个人动因和社会动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袁语言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交际策略袁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语境去选择不同的交际用语遥六尧蒙汉语言接触研究的实际意义首先袁对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的探究有助于蒙汉语言接触语料库的完善遥本研究从内蒙古赤峰地区语言接触现象的本体研究出发袁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蒙汉语言接触语料库袁让语音尧词汇尧语法接触现象都有据可查袁通过结合地方志尧历史典籍尧民间曲艺资料等袁分析具体的蒙汉语言接触实例袁纠正语言使用中的偏误遥其次袁蒙汉语言接触使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条件不断优化遥一方面袁蒙汉语言接触使得民族地区的学生具备了更好的语言环境袁这有利于减少中介语的负面影响袁增加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曰另一方面袁蒙汉语言接触增强了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袁使学习者在个人心理动因层面增强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遥再次袁蒙汉语言接触研究可以助力当前语言政策的实施遥本研究关注民族地区语言接触现象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的作用袁从语言和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通过调研将语言接触的理论研究服务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定袁推进民族地区的野精准推普冶工作袁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经济服务价值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袁语言接触现象愈加频繁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出于更好地和外界交流尧教育尧求职等目的袁开始主动兼用或转用汉语袁说好普通话尧写好规范汉字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遥七尧结语此研究以蒙汉语言接触现象为出发点袁充分发挥蒙东地区语言接触较为频繁的优势袁在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袁未来可探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新路径遥例如充分利用语言接触中的借用成分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曰通过分析民族地区语言接触的特点袁有针对性地实行语言规划尧制定语言政策曰发挥语言接触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袁实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上海院商务印书馆, 2008.也2页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M].呼和浩特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也3页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语言文化变迁[M].沈阳院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也4页宝玉柱.移民对喀喇沁地区民族构成及语言接触模式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也5页张瑾燕,王玉琢.守望相助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承要要要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渊05冤.也6页包晓华.内蒙古通辽地区蒙汉语言接触的社会动因及发展趋势[J].前言,2015.也7页王跃平.蒙汉语码转换探析[J].语文学刊,2015(07).也8页B er nd H ei ne,T ani a K ut nguage C ont act and G r am m at i cal C hange[M].N ew Y or k院C am br i dge U ni ver s i t y Pr es s,2005.渊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冤A Probe i nt o M ongol i an and C hi nese L anguage C ont act Phenom enon under t heB ackground of Fi rm l y B ui l di ng t heC onsci ousness of C hi nese N at i onal C om m uni t yLI M i ng-di(C 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Chi f eng024000袁Chi na)A bst ract:Language i s t he m os t i m por t ant com m uni cat i on t ool f or hum an bei ngs.M ongol i an and C hi nese l anguage cont act i s an i m por t ant em bodi m ent of t he com m uni cat i on and bl endi ng of var i ous nat i onal i t i es i n t he hi s t or y of I nner M ongol i a.I t s s peci f i c m ani f es t at i ons i ncl ude vocabul ar y bor r owi ng bet w een M ongol i an and Chi nes e,code-s wi t chi ng bet ween M ongol i an and Chi nes e l anguage us er s,l anguage choi ce and l anguage at t i t ude.Thr ough ques t i onnai r e s ur vey and cor pus col l ect i on,t hi s s t udy anal yz es s peci f i c exam pl es of M on-gol i an Chi nes e l anguage cont act,deepl y cons i der s t he caus es of M ongol i an Chi nes e l anguage cont act phe-nom enon,expl or es t he s i gni f i cance of M ongol i an C hi nes e Language C ont act R es ear ch under t he backgr ound of f i r m l y bui l di ng t he cons ci ous nes s of t he Chi nes e nat i onal com m uni t y,and f ur t her hel ps t o pr om ot e t he i m pl em ent at i on of t he nat i onal com m on l anguage pol i cy.K eyw ords院Chi nes e N at i onal Com m uni t y曰M ongol i an曰C hi nes e曰Language Cont act。
2021届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传承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33期【主持人】何岩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研讨嘉宾】庞井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员袁雍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释永信嵩山少林寺方丈黄婉秋表演艺术家、《刘三姐》扮演者李玉刚青年歌唱艺术家程宁一城一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对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袁雍: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
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作为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不断层、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自信和自豪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定位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构筑中国精神的基座。
构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资源、精神宝藏。
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把这些宝藏进行创造性转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构筑中国价值的沃土。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入构筑中国价值。
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作者:桂娟袁月明徐欧露来源:《科学大观园》2023年第24期從1983年第一次发掘算起,40年来,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多项发现堪称“世界之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直接物证。
早上7点半,天光微亮,田垄上氤氲的寒气还未完全散去,年轻的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李金斗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的考古探方内,开始一天的发掘工作。
层层叠叠的地层,似一张张书页,记录着贾湖先民们的点滴生活细节,在晨曦的映照下,流淌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11月3日至5日,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河南漯河召开。
而在更早一点的9月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发现房址、灰坑、墓葬、陶窑、兽坑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各类遗物。
令李金斗和同事们颇为兴奋的是,已初步发现聚落外围有壕沟存在的迹象,对壕沟的精细解剖研究,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上述‘环壕’如得到确认,贾湖遗址将成为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
在我国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中,距今约9000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地位颇为独特且重要。
从1983年第一次发掘算起,40年来,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多项发现堪称“世界之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直接物证。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评价其为“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提起贾湖,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作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贾湖骨笛。
无论是驻足静观展柜中莹润如玉、与如今的笛子几无二致的骨笛实物,抑或听一曲华夏古乐团用复原的骨笛吹奏的《远古的回响》,古朴清越的笛声响起的一瞬,9000年时光便在此间折叠。
北京大学袁达教授:武当村---大武当的乐地
中国生态旅游人居第一村“武当村”——对武当村发展的一点阐述2009年北大袁成达教授在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下,在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上,湖北省十堰和丹江口市政府正在着力打造一中国生态旅游人居第一村——武当村。
古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今有:南水北调,重塑武当——中国生态旅游人居第一村“武当村”综合开发展望“武当村”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西神道口;“武当村”面朝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武当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核心区开发面积15.6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造就了“武当村”!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国家总投资3800亿。
随着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的一江清水将直流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为确保中线优质水源,国家将投资上百亿元对汉水中上游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加大治理和保护,地处水源地核心区的十堰市,将借此打造成为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和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目前十堰市已经评为全国第三大宜居城市与全国安全城市。
2014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到170米,这样,武当山西神道口就形成一个天然的——武当湖。
届时,烟波浩渺的人造湖与富有神奇色彩的武当山相映成趣,是一处风景特异的旅游居住胜地。
武当湖环湖有可开发用地8000亩以上,可利用水面10000亩。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委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方宝地的综合开发,专门与高等院校联合调研,东资西进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者袁宁教授,经近两年多时间的调查走访、做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武当湖的可行性报告。
并且由专业规划设计院设计武当村项目,丹江口市四套班子领导十分重视项目规划。
将该项目列为全市重点工程。
项目开发后,这里将呈现出一个“城在山中,山在水中”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水之城——武当村。
武当村独特的区域优势武当名山魅力无穷,丹江秀水碧波千顷。
武当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
历史悠久,是“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古城西安”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东接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西距中国车程十堰二十公里,北临亚洲最大的丹江口水库。
向西而歌,向光而行
逐光|西迁精神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以实际行动铸就了西迁精神。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大考察时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向西而歌,向光而行文|许郁钧当我们谈论西安交大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一部分,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灿若星河的历史所浸染,校园里出土了不少国家一级文物。
而作为知名学府,作为西部高校中宝藏一般的存在,它是莘莘学子理想中的大学,是无数热血少年挑灯夜读时在书卷中写下的诗和远方。
我们甚至可以谈论王树国校长那些演讲词里的正能量,谈他的谦逊以及总是和蔼的笑容。
最正确的方式,也许我们可以从它的校门开始谈起,谈“西安”二字为何消失不见,谈它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渊源。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两所学校大门上都只有“交通大学”四个字,而没有“上海”“西安”字样。
简单说,就是中国曾经有一所“交通大学”,现在有两所“交通大学”。
不仅如此,两校的校徽也高度相似。
当我们谈论这些的时候,其实我们正在谈那段可歌可泣的“西迁史”。
当年,面对“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交大师生没有迟疑,进行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史诗级迁徙。
如西今,假使绕过它的“西迁史”,我们所谈论的,就一定不是完整的西安交大。
我们谈论它的精神、它的校风、它的学术、它的底蕴和生机,甚至是谈论它的未来,或许都应该从1956年开始。
虽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百余年前,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最浓墨重彩的这一章节写在扉页。
是那段岁月和根植于那段岁月的西迁精神,支撑了这所知名学府的气质和灵魂。
那年的8月10日,酷暑渗透上海的角角落落,徐家汇车站人声鼎沸。
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学生背着行囊,挥别上海滩的繁华,挥别熟悉的草木和街巷,登上了去往西安的专列。
彼时,空气中的热浪一定撞到了那些蒸腾、洋溢的热情。
他们手握一张薄薄的车票,白底红字,写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心得作文
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心得作文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心得作文(篇1)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一直延绵至今,源远流长。
是因为他没有舍弃传统,没有隔断中华文明最初的命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中华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充分体现民族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中国的文化是最顽强的,延续至今。
延续了五千多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其中渗透了伦理道德的观念。
处于中心地带,起着支配作用。
由于中华的人文精神的巨大凝聚力,才有几千年的辉煌昌盛的文明。
文明的延续还有其中一个特点,华夏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也都具有共同性,所以各民族的团结也是延续至今的一大动力,他们都是中华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中华文化包容着不同领域的文化,所以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
首先,作为华夏的儿女,必须要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从最初的对亲人的眷恋/爱情发展而来的。
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古至今爱国的精神一直没有断过。
其二,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
重礼仪/讲道德。
当今社会已经涌现出不讲道德/不住重礼仪的表现。
这些现象出现的最初都是在家庭化境的影响下。
孔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那为什麽会有这麽这麽多不好的现象,有的人会说是接受了不良的教育,那末不良的教育从何而来呢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吗不如我们换过来思考,“人之初,性本恶。
”人生下来都是坏的,而后来人们慢慢表现出善的一面,好人还是比坏人多,总而言之是要接受好的教育。
其三,以和为贵。
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天下太平,如果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相处,自然天下大乱。
其四,中华的自强不息,从古至今就早有体现,涌现出一位位英雄人物,一段段传奇佳话。
而现在,随着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天下太平,人们已经适应了和平的生活,但是这种精神是不能断的,一定要延续,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力。
从古至今,无数的发明创造,见证了中华的兴起,从最初的文字的演变到骇人听闻的各种发明问世。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
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
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
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
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
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
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
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成达教授2011年6月25日——7月9日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
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
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
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
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
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
武汉市因在市郊发掘出盘龙城遗址,建城史推到3000年前。
而盘龙城实体的存在,学界研究华夏民族从中原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走向岭南,就有了一个商朝时期的枢纽。
华夏文化向南传承的脉络就更加清晰了。
而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有6000年建城史的西安,因此被确定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太原唐城和尧初都太原的口碑传说文献记载,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早在距今约4500年的唐尧时期,太原已经有了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生产相对先进,文化相当发达,生活相当安定的原始氏族群落。
尧南下河东后留下的族群和太原原有的族群在这个保护着自己的唐城里,繁衍、生息、劳动,发展了经济,创造了文化。
唐城成为黄河中游地区华夏民族文化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在考古发现中,因为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尚无当时的遗物或文字可资鉴证,现在留下的只是传说。
这也是史载。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
在大禹治水之前,泛滥的洪水冲刷,也成汪洋的洪水浸泡。
等到大禹来太原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唐城已荡然无存。
之后,唐城存在的众多史实也就湮没消失于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中,只留下了“尧初都太原,筑唐城”的传说,在执着地向世世代代的后人们显示着4500年前后太原曾是“尧都”的信息。
然而,尧的传人没有在大灾难中屈服,他们在禹离开后顽强坚守。
《帝王世纪》载,“禹自安邑都太原。
至傑,徙都安邑。
”指大禹在舜传位后,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太原。
至传说中的夏王朝第16代君主夏傑又将都城从太原迁回安邑。
这就说明,大禹治水离开太原后,当地氏族部落又重建了唐城。
出生于东汉的著名魏晋史学家皇甫谧的这笔记载,虽现在尚无考古学文化支撑,但是至少说明在东汉时就有禹以太原为都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
这些文献记载或口碑传说至少表明一个史实:太原曾是禹的都城,曾是夏的都城。
现在学界比较趋同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但并不能否定太原曾为都城的历史文献记载。
《尚书.禹贡》反映了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对人类活动区域及其地理划分的认识。
其成文之年虽有待考据加以确证,但《禹贡》保存下来的远古地理资料是非常珍贵的。
学界认为,这篇57个短句、1193个字的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
《禹贡》中,在写冀州时,有“既修太原”四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在疏通晋南黄河中游河道后,即沿汾水北上太原治水的史实。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是大禹在太原治水的传说,和《禹贡》之“既修太原”相佐证,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太原当时已成“汪洋大海”,泛滥多年的洪水是唐城荡然无存的元凶。
《禹贡》用一个“修“字,而且是篇中惟一使用“修”字之处,说明禹在解除河东一带京都洪水之困后,急治汾水的目标之一是要“修”太原。
对唐城湮灭荡然无存而无处可修的现实,作者使用“修”字则是要传达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惋惜和遗憾。
这也可以说是大禹在接舜位后要迁都太原的一个原由。
于是,在太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华夏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惊人的事实:唐城在洪灾中湮灭荡然无存,尧的后裔们又重建了唐城;大禹以之为夏王朝都城后再度湮灭,周朝的晋定公时,赵鞅又新建晋阳城;古晋阳城在宋代的战火中夷为平地,后来又新建太原城。
这一段不凡的史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体现。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8000年的历史中,惟有太原才有如此深刻的体现。
其意义难以表述,其价值难以估计。
这是太原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重建这段历史,并非在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证据和考古发现之前就要改写太原的建城史。
我们只是要恢复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事实,只是要传达太原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无比深刻的内涵。
2、有唐城,才有唐朝,太原传承着华夏民族之魂。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唐朝和汉朝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是一个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成就都极为辉煌,居于当时世界各国之最的时代。
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之远,中国人因此被其他国家的人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的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而在海外,与华人华侨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也就是“唐人街”。
从这个角度看,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大于汉朝。
然而,没有尧初都太原,筑唐城,也就不会有“唐朝”。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定国号为“唐”,并非偶然。
陇山李氏家族起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子孙迁徙各地形成新的房系,因历代军功卓著而成望族。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
封地就在太原。
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遂自称“唐王”。
其所以称“唐”,盖因太原为“唐”。
唐尧西迁太原,筑唐城,太原始有“唐”的名称,可见李氏王朝定国号为“唐”,实谓一脉相承。
正是太原这个城市拥有自伏羲(女娲)、炎黄、尧舜禹、夏商周以来极其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当时争霸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才孕育出了当时李氏家族中两个最富远见卓识和治国之道的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已经到了呼唤全盛时期出现的时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这样的时刻,历史就会产生创造“全盛时期”的英雄、伟人。
人可以不姓“李”,朝可以不称“唐”,但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人物”和“朝代”必然会出现。
历史选择了李渊、李世民,选择了全盛时期的朝代名“唐”。
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唐初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
足见唐王朝对太原的重视。
倘若当初唐尧在太原不筑唐城,太原也就不会称唐,也就很难拥有世代相传的先进文化积淀,也就很难成就李渊夺取帝位,也就未必有人会定国号为唐,海外华人聚居地的名称也当改写。
唐尧在太原筑城以“唐”名之,固然有取自家名号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尧的眼光。
太原有以其绵延不绝的华夏文化传承脉络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尧筑城初都之后,其地位开始凸显。
夏禹迁都晋阳,说明太原唐城已然重建。
殷商时,太原被称为古国北唐,说明历史文献中有太原曾为夏都的记载。
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又一座新城晋阳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名动一时。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定都晋阳城达72年。
秦统一中国后分36郡,设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设十三州,其中并州治所为晋阳,太原亦由此而简称“并”。
南北朝时东魏和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其地位仅次于首都之下。
隋代,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唐朝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定都于晋阳。
自尧初都太原以降,太原即以“龙城”之誉而显赫于世达3500年左右。
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北汉都城太原,统一了全国,遂下令火烧、水灌将晋阳城夷为废墟。
一座历经近1500年的晋阳古城就此湮灭。
三年后,距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太原新城崛起。
之后,宋王朝在此设太原府治。
元代改太原路。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驻跸太原,并予扩建太原,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发展迅速,“晋商执全国牛耳”的影响,使太原在全国省会之中的地位攀升。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的西安,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均建都于此。
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证之丰、之厚、之全、之广,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都难以望其项背。
惟有太原与西安有同样悠久的、系统的、清晰的、具有中华民族发展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文化传承。
太原与西安的文化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太原几经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毁灭性的人为灾害彻底湮灭,而又执着地重建至今,在中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中是惟一的,太原建城史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样是惟一的。
太原传承的是华夏民族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太原(晋源区)自伏羲以来8000年以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在这一个侧面上更深刻、更真实地展示了华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品质,是惟一的,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启迪也是无与伦比的。
这正是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灵魂所在,是建园的精义所在,也是其必将彰显于全国的特色所在。
依据二: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舜、禹)—夏商到周之筑晋阳古城,及至于其后2500年,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原(晋源区)的传承脉络清晰;黄帝以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更是丰富多彩。
“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以此为主线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文明史,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形象、从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说明。
1、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文化中,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是公认的代表人物。
史载,尧、舜、禹的个人形象较为明确、肯定,而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则比较模糊,当是伏羲族首领、黄帝族(炎帝族)首领的统称。
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