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将相故事-安禄山上位哲学 安禄山与杨贵妃是否有私?

将相故事-安禄山上位哲学 安禄山与杨贵妃是否有私?

将相故事-安禄山上位哲学安禄山与杨贵妃是否有私?安禄山是唐朝著名的藩镇割据势力首领,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由他和史思明拉开的。

这场叛乱历时八年,方才平息,此后唐朝由盛转衰。

安禄山虽然后来大权在握,但他的出身却并不高。

原本他是胡人,后随母改嫁在突厥族群生活。

族群肢解之后,逃离突厥。

长大之后的安禄山是买卖人口的牙郎,后投身军旅,因为作战骁勇而受到赏识。

又因为得唐太宗和杨贵妃的宠信,渐渐大权在握。

在安禄山上位过程中,杨贵妃无疑是最特殊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独占唐玄宗的宠爱。

大家本来就对此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安禄山又得杨贵妃宠爱,甚至拜杨贵妃为母,则更引人遐思。

杨贵妃与安禄山成为养母子,首先年龄就受人诟病。

后世人在说起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关系之时,难免脑洞满天飞。

安禄山是不是与杨贵妃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否则杨贵妃为何如此宠信他?据说安禄山每次入宫,必先去拜见杨贵妃,随后再面圣。

唐玄宗十分奇怪,毕竟自己才是这最大的老大,按理说不是应该先来见他吗?有一次他想起此事,就询问安禄山。

安禄山回答突厥人以母为尊,所以自己入宫才会先去面见杨贵妃。

唐玄宗听后大笑,此后对安禄山越发宠信。

后世流传的安禄山与杨贵妃的故事中,“贵妃三日洗禄儿”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天宝十年,安禄山过生日,杨贵妃和唐玄宗都给安禄山赏赐了丰厚的寿礼。

而三日之后,杨贵妃还特地将安禄山召入宫中。

让他进宫干什么?你绝对想不到!杨贵妃为安禄山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洗三仪式。

何谓“洗三”?这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婴儿出生第三天,父母为他举办沐浴仪式,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为婴儿送去祝福。

很明显,这是婴儿才举办的仪式,但是杨贵妃却为安禄山办了。

等到安禄山入宫,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当作婴儿一样的放入澡盆中洗澡。

洗完澡之后,又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襁褓将人裹住。

随后宫女们将安禄山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御花园里转来转去。

杨贵妃则在一边口呼“禄儿、禄儿”嬉戏取乐。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传统的研究视角和多数学者大多只注重于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沉醉歌舞美色,以及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或者叛军强大,组织有方等因素。

然而,许多学者却忽略常常一个史实:安禄山之所以能速成气候,与他的用人之道有很大关系,史思明就是他的得力干将。

虽然安禄山后来被其子安庆绪所弑,而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

但史思明依然继承安禄山“不拘一格降人才”作风,继续网罗各式人才。

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皆为少数民族的背景下,他们不拘泥于民族界线,惟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战略安史叛军中虽然有将近二十种少数民族成分,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汉族人。

然而,安史叛军这样民族结构纷繁复杂的军队,竟能横行盛唐之时长达八年之久,并几度攻陷洛阳和长安两京,原由固然很多,但从用人角度,如下三方面因素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放宽用人视野。

作为蓄谋叛乱已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李唐王朝,建立一个统治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新政权。

基于这一目的,他们当然要充分考虑当时唐王朝统治范围内的民族结构。

虽然在唐朝的北方、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活跃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且有的已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从总的布局来看,汉人生活的地区占绝大部分。

这种布局势必会使安禄山、史思明充分考虑汉族人的能量和势力,不至于把视野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身上。

广泛储备人才。

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前后都曾广泛搜罗汉族中有能力的人物为其所用。

安禄山、史思明虽是胡人,但他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唐王朝统治地区内汉族是主要民族,汉族人是其依靠的主要力量。

为此,他们广泛搜罗唐朝宗室、汉族名流、儒学贤才以及唐朝名将的后代为己所用。

据《新唐书。

郑虔传》记载,安禄山曾“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被挟持的百官中就有一些儒学贤才,如郑州荥阳人郑虔著书八十余篇,时号“郑广文”,是当地有名的博学多识之才,就在这时被安禄山授为水部郎中。

历史趣谈安禄山是如何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历史趣谈安禄山是如何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安禄山是如何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导语:唐玄宗时期的胡人部落,在大唐官员们看来,始终是个不安定因素。

而安禄山也看到,就算是最强大的胡人部落酋长,见到了大唐的刺史大人,也要唐玄宗时期的胡人部落,在大唐官员们看来,始终是个不安定因素。

而安禄山也看到,就算是最强大的胡人部落酋长,见到了大唐的刺史大人,也要屈膝下跪。

安禄山渐渐的,就不甘心委屈在胡人部落当中,他希望自己能够到大唐为官。

有一次,有一个胡人富商带着一千多只羊到集市上交易,可是没有给安禄山交够保护费,安禄山就不允许他进行交易。

那个富商也挺倔强,并不怕安禄山,宁可不交易,也不给安禄山交钱。

安禄山很生气,就带着十来个手下,在晚上的时候突然冲到富商的大帐中,想要杀死富商,劫走一千来只羊。

可安禄山万万没想到,一闯入大帐,竟然看到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大人坐在中间,一百多名武士拿着弓箭对准安禄山。

原来,范阳节度使多次接到商户投诉,说在朝廷和胡人交易的路上,经常会发生抢劫。

当时的“互市”,可并非是一个乡,一个村那种小小的集市,而是各个部落之间,大唐和胡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易的场所。

大唐向胡人贩卖铁器,丝绸,而胡人向大唐贩卖马匹。

最近一段时间,互市不稳定,朝廷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购买到足够数量的战马了。

张守圭大人于是派手下心腹扮作商人,引蛇出洞,果然就引来了安禄山。

于是,张守圭命人把胆敢破坏朝廷互市的安禄山推出去斩首。

安禄山看到情况不对,赶忙大叫:“张大人难道不想消灭祸乱边疆的奚族和契丹吗?为什么要杀掉能够为国出力的勇士呢!”一句话说到了范阳节度使张守圭的心坎上。

互市虽然重要,但那只生活常识分享。

安禄山与史思明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

安禄山与史思明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

安禄山与史思明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但也是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其中,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位权臣被认为是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

本文将从他们的背景、活动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对唐朝乱局的贡献。

一、安禄山的背景和活动安禄山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官吏,但他凭借其聪明才智和机智处事的能力迅速崭露头角。

他被唐玄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掌握了重兵要地。

然而,安禄山并不满足于节度使的职位,他图谋更大的权力。

安禄山的野心和背叛行动造成了唐朝内外交困。

他借助党项人勾结,大规模征兵扩充军队,形成了对唐玄宗统治的威胁。

安禄山并发动了安史之乱,推翻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大汉国。

然而,由于他嗜杀成性,残暴无度,使得大汉国的统治备受质疑,最终导致了其覆灭。

二、史思明的背景和活动史思明是突厥贵族出身,曾在唐朝充当外交官,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有过良好的交往。

然而,史思明并不忠于唐朝,他通过与安禄山的勾结、贿赂和收买,逐渐获得了权力和地位。

史思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积蓄实力。

他不仅通过与党项人结盟对抗唐朝的势力,还积极借助突厥的力量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史思明的活动使得唐朝领土不断缩小,政权动荡不安。

三、安禄山与史思明对唐朝乱局的影响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合作对唐朝乱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背叛行为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首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分散了唐朝的兵力和资源。

唐朝需要同时对付两个战线,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分散、物资短缺,很难有效地进行抵抗。

这为其他地方的叛乱和外族入侵提供了机会。

其次,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背叛行为破坏了唐朝的统一和稳定。

他们的活动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艰难。

唐朝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促使了唐朝政权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之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使得唐朝在叛乱结束后无法恢复过去的辉煌。

安禄山三招搞定杨贵妃

安禄山三招搞定杨贵妃

安禄山三招搞定杨贵妃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头号坏蛋,要颜值没有颜值,要身材没有身材,可为什么就会在唐明皇时期掀起一股血雨腥风,差点毁掉了整个大唐王朝呢?安禄山的母亲出身卑贱,曾在突厥种族部落以巫师为生,和男人鬼混时怀上了安禄山。

也不知道是谁的种,有人给他起了个突厥名:轧荦山(战斗的意思)。

后来,他老娘嫁给突厥一个下级军官安延偃,故冒姓安,改名安禄山。

网络图片安禄山像安禄山长大后鬼灵精怪,虽然出身卑贱,但是身体极为强壮,更重要的是,他常在大唐与突厥边境活动,通晓边关六藩语言,朝廷让他做了边境市场的管理员,那时候称为互市朗将。

这安禄山自小不是什么好家伙,经常干些鸡鸣狗盗的行为。

有一次,他偷了市场上别家的几只大肥羊去卖,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拿住,要杀他的头。

这小子在绝望中大叫:张先生,您不是要打败两藩的进犯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人?张守珪很少见死囚这时候还敢这样大胆的,又见这小子身材壮硕,估计能为己所用,就将他放了,并委任他做了个捉生将(类似侦查排长),当时一起放的,还有个叫史思明的,也是'安史之乱'的坏蛋之一。

安禄山因为自小从当地长大,对地理环境十分熟悉,加之运气较好,每每出击都有所收获,所以逐渐得到张守珪的器重。

安禄山也开始踏入政坛,最后能深的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器重,皆源于他会这'三招',骗过了杨贵妃唐明皇一干所谓皇亲贵胄。

网络图片第一招:装孙子。

在张守珪军中,因为安禄山的表现,张将军就提拔他当了一名偏将。

张守珪虽然器重安禄山,但是没见到这小子的体型就深感厌恶,因为此时的安禄山一身肥膘,肆意增长。

安禄山也不是傻子啊,心里明白张守珪的好恶,就不断的压抑自己的胃口,每天吃饭只敢吃个半饱,十分小心谨慎,张守珪见他深懂自律,逐渐就不再厌烦他了,居然还收了他做义子。

有了这位封疆大吏的撑腰,安禄山平步青云,最后被委任为幽州节度副使。

为了讨好朝廷大员,安禄山十分舍得,不计成本的搜刮百姓金银财宝贿赂,那些朝廷大员对他交口称赞,逐渐被玄宗和杨贵妃知晓。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用人之道》出自于《资治通鉴》的“唐太宗论举贤”。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用人之道》原文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①令封德彝⑥举贤,久无所举⑦。

上诘②之。

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⑩!”上曰:“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④者,岂借才于异代⑤乎?正患⑧己不能知,安⑨可诬一世之人!”(选自《资治通鉴》)《用人之道》注释(1)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2)诘:责备(3)器:器皿,器具。

(4)致治:治理好国家(5)代:朝代。

(6)封德彝:名伦,太宗手下的官员(7)举:推荐。

(8)患:担心。

(9)安:怎么。

(10)耳:罢了。

《用人之道》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

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用人之道》道理要知人善用。

《用人之道》人物轶事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历史不忍细看》读后感

《历史不忍细看》读后感

《历史不忍细看》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那些枯燥的年代、人物和事件上。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历史竟有着如此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就像一道道隐藏在黑暗中的微光,照亮了那些被时间尘埃所掩盖的真相。

书中所展现的历史,不再是课本上那干巴巴的陈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英雄的人物,在细细探究之下,也有着他们的无奈和悲哀;那些被我们批判的反派,或许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这让我明白,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无数的灰色地带。

就拿书中提到的唐玄宗李隆基来说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开创了开元盛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但在后期,却因为沉迷女色,重用奸臣,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以前,我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他的昏庸所致。

可当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细节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隆基在早期确实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雄心壮志。

他改革内政,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满足于现状,逐渐放松了对朝政的把控。

杨贵妃的出现,更是让他陷入了温柔乡中无法自拔。

他为了讨好杨贵妃,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为了给她送上新鲜的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荒唐景象。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把责任归咎于杨贵妃一人。

李隆基自身的心态变化才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

他在长期的权力巅峰中迷失了自我,开始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臣的谏言。

安禄山、史思明等奸臣趁机崛起,他们表面上对李隆基阿谀奉承,背地里却在谋划着叛乱。

而李隆基却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察觉。

当安史之乱爆发时,整个唐朝陷入了一片混乱。

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曾经繁华的长安城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匆忙出逃,一路上狼狈不堪。

在马嵬坡,士兵们发生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

李隆基无奈之下,只能忍痛割爱。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充满了悔恨和无奈的老人。

安禄山与史思明乱世中的叛逆者

安禄山与史思明乱世中的叛逆者

安禄山与史思明乱世中的叛逆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叛逆者和叛乱者曾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其中,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两位备受争议的叛逆者。

他们在唐朝时期的乱世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背景、叛逆行为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一、安禄山的背景与叛逆行为安禄山,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叛逆者。

他出生在军阀乱世,原为天兵马队的一名士兵。

由于其军事才能出众,逐渐晋升为将领,并被任命为朝廷的要职。

然而,安禄山贪婪而野心勃勃,暗中图谋篡位。

安禄山的叛逆行为始于755年,当时他领导的军队在临淄叛乱,威胁到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此后,他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目标锁定在长安,这是唐朝的首都。

最终,他在757年进军长安,迫使唐玄宗逃亡,并自己担任了首相的职务。

安禄山的叛逆行为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他的叛乱不仅削弱了唐朝政权的统治力量,也导致了国内的大规模混乱。

安禄山把自己的家族成员安插在各个重要职位上,将国家政权变为了私人家族。

经济和民生问题也遭受重创,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二、史思明的背景与叛逆行为史思明,又名朱滔,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叛逆者。

他也出生在乱世之中,原为唐朝的一个将领。

史思明与安禄山一样,渴望权力和财富,决定背叛唐朝。

史思明的叛逆行为始于756年,当时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目标是攻占唐朝的北方重镇晋阳。

他成功攻占晋阳后,开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与安禄山勾结。

史思明的势力日益壮大,为自己称帝做好了准备。

然而,史思明的叛逆行为并没有得到唐朝其他势力的支持。

唐朝朝廷派遣了杨国忠等将领迎战史思明,最终打败了他的军队。

史思明自知败局已定,于757年投降杨国忠。

尽管投降后又曾起过叛乱,但最终还是被唐朝消灭。

三、叛逆者对历史的影响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朝乱世中的叛逆行为导致了国家政权的削弱和社会的动荡。

他们的叛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国力逐渐衰退,最终导致唐朝的滅亡。

然而,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逆行为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安禄山是怎么征服杨贵妃的

安禄山是怎么征服杨贵妃的

安禄山是怎么征服杨贵妃的安禄山怎么征服杨贵妃原本安禄山和杨国忠两个人相互勾结,但是后来安禄山平步青云,在官场上扶摇直上,遭到了杨国忠的嫉妒,因此杨国忠也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安禄山。

但是杨国忠的诋毁都没有什么用,因为安禄山背后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贵妃,众所周知,杨贵妃是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所以很多人都会好奇安禄山是怎么巴结上杨贵妃的,他是如何“征服”杨贵妃的。

其实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征服”,只是两个人各取所需罢了。

杨贵妃深受唐玄宗的喜爱,所以安禄山需要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为自己说话,自己的仕途才能顺遂。

而对于杨贵妃来说,她和唐玄宗的年纪相差比较大,而且杨贵妃无所出,太子对杨贵妃也已经早有不满,杨贵妃担心唐玄宗死后太子继位,会对自己和家族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和安禄山联合对于杨贵妃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

杨贵妃所以把安禄山收为义子,每每进宫朝见都会先拜见杨贵妃,唐玄宗还很好奇的问了原因,安禄山就说自己是胡人,在胡人的传统里,母亲是排在父亲的前面的。

唐玄宗听了这个之后还很高兴,还让安禄山和杨家的兄弟姐妹都结拜了。

安禄山墓真的存在吗在史书的记载中,安禄山是在称帝之后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和大臣严庄合谋给杀死的。

当时严庄和李猪儿两个人进入到了安禄山的营帐之中,因为李猪儿一直都是服侍安禄山的人,所以安禄山没有什么戒心。

李猪儿将安禄山杀死之后,两个人就挖了一个几尺深的大坑,把安禄山匆匆的就给埋葬了,连一般下葬的礼节都没有,也就更别说有墓了。

但是后来安庆绪匆匆上台之后,怎么处理安禄山的后事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但是安庆绪自己最后也是被史思明给杀死的,而且安史之乱虽说草草收场,李唐王室也算是重新夺回来政权,所以对于安禄山这种谋逆之人,想来也没有人给他修墓,所以安禄山的墓葬应该也是不可考的。

但是现在在陕西省咸阳市的武功县,有一个圆锥形土堆的墓葬,据传是安禄山的墓葬,但是真假也就没有考证了。

传说墓前有一块碑文,但是在1958年的时候因为造桥之用就被炸毁了,后来到了七十年代,这个墓也被毁了。

安禄山巧言逢迎的读后感

安禄山巧言逢迎的读后感

安禄山巧言逢迎的读后感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及一些少数民族军队10余万人,号称20万人,由范阳(今北京)急速南征。

大军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州县望风而瓦解,或降或逃或被杀,毫无抵抗能力。

12月,安禄山已抵达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利用河水结冰迅速渡过黄河,克陈留、陷荥阳,直逼虎牢(今河南汜水)。

直到此时,安禄山才遇到唐朝由封常青率领的6万官军的阻挡。

可是,封常青所率官军都是仓促征集、未曾训练的新兵,哪里经得起安军铁骑的冲杀。

封常青大败于虎牢,再败于洛阳城郊,三败于洛阳东门内。

百般无奈只得以退为进,与陕州的高仙芝合军,弃城让地,退守潼关,企图据险抗击,防止安军进入长安。

唐玄宗心急火燎要反攻,怒斩敢于后退避敌的封常青和高仙芝。

派哥舒翰带8万兵马前往潼关替代,一面敕令天下四面出兵,全攻东都洛阳。

安禄山本拟从洛阳亲攻潼关,以便一举夺下西京长安推翻唐朝。

不料河北军民在颜杲卿、颜真卿的带动下奋起抗击,声势浩大,切断了洛阳官军与范阳老巢的联系。

加上李光弼、郭子仪两大将军及时率兵出陉,与河北军民声气相连,对安军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安禄山只得退洛阳重作部署:派猛将史思明回救河北,令儿子安庆绪攻夺潼关。

无奈河北军尤其是名将李光弼、郭子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史思明连连败退。

而哥舒翰则凭潼关险只守不出,安军根本无法西进。

唐朝终于稳住阵脚,有了抽调优秀兵力以一举灭敌的机会。

安禄山则前阻潼关,后断归路,虽已迫不及待地在洛阳当起了大燕皇帝,实际心虚途穷,无所作为了。

不料,正在安禄山日夜担心的时候,唐玄宗竟听信杨国忠的片面情报,下令哥舒翰急出潼关,进灭安军。

哥舒翰只得放弃天险进攻。

10余万唐军将士,就此丧命于安军的伏杀之中。

长安的屏障无端落入叛军之手。

潼关失守,长安乱作一团。

原本怒不可遏,急于平叛的唐玄宗,此时已志丧神靡,只带了杨贵妃姐妹及皇子皇孙,颤抖着乘夜溜出长安,逃往西蜀。

公元765年,安禄山又轻轻巧巧地夺取了西京长安……这就是使唐朝由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败之深渊的关键点——“安史之乱”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经典民间故事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经典民间故事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经典民间故事经典民间故事篇1:八个经典哲理小故事哲理故事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

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心得: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哲理小故事二、《所长无用》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心得: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

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哲理小故事三、《袋鼠与笼子》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

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

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明鉴历史砥砺前行发言稿

明鉴历史砥砺前行发言稿

明鉴历史砥砺前行发言稿《明鉴历史砥砺前行发言稿》亲爱的朋友们: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明鉴历史砥砺前行”的一些想法。

历史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

我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历史故事书,那些古人的事迹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那时候,我读的最多的可能是关于楚汉相争的故事。

霸王项羽力能扛鼎,威震四方,可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而刘邦呢,起初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但就是凭借着用人之道和那份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让我想起,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如果缺乏智慧和战略眼光,也难成大事。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能仅仅依靠蛮力,要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发挥团队的力量。

还有一次,读到唐代的安史之乱。

那是怎样的一个大乱局啊,盛世顷刻间崩塌。

安禄山和史思明带领叛军一路向南,唐玄宗匆忙出逃。

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悲剧发生。

从中我体会到,盛世之下也不能放松警惕,一个国家如此,我们个人也是。

当我们在顺境中时,千万别被眼前的繁荣迷惑了双眼,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是多么的重要。

从自己的经历来说,有段时间,我在工作中进展得十分顺利,项目一个接一个的成功。

我就开始沾沾自喜,对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忽略不计。

结果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个大的挫折,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环节出了问题,差点导致整个项目流产。

这就像在太平盛世之时忽略了边患一样。

特别想说的是,那次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教训。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

它清晰地映照出人类的成败兴衰。

从古人的各朝各代的更迭,从一个个繁荣和覆灭的故事里,我们能吸取很多宝贵的经验。

对了还想提一下,就像北宋,文化如此灿烂,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的,可军事上的薄弱,导致了它最终备受欺凌。

于我们就应当明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偏科,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均衡。

我们要从历史的缝缝中,从那些青史留名或者默默无名的事件和人物身上,汲取养分,砥砺自己前行。

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回想历史,总能得到启发和鼓舞。

安史之乱读后感300字

安史之乱读后感300字

安史之乱读后感300字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遇到最大的一个挫折,安指的就是叛乱祸首安禄山,结果因为内讧死了,可安禄山的死却没有阻挡乱动,因为这场乱动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史思明,他和安禄山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可以说关系非常要好,首领去世后叛军队伍自然阵脚大乱,从那时起叛军分成了两股势力,一是原来的安禄山军,另一个就是史思明的部队,队伍散了,要单挑唐军可不是简单的事,于是史思明决定投降,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就这么归上了朝廷,并且调转枪头帮忙围剿军,但一切就会这样和平下去吗?当然没有14名,不仅趁机招兵买马,还打着大唐的名义,把投降的叛军守到自己的队伍中,力量不断壮大,而且还在叛军,就要被消灭的时候,疯狂骚扰唐军后方,一边没打完,另边就跑出来了,而且还加上好友了,头都大了。

就这样在史思明的再度反叛下,大唐的围剿行动最终破产,史思明在叛军中搞得风风火火,但没多久还是挂了,大唐这边呢也没好,多少从他们开始皇帝逃亡,太子夺权,反正两边都乱糟糟的,平息这件事的十大唐的第八任皇帝,他不仅和边境大军联手,还用了招降的方法,果然叛军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权力地位是一切叛乱的根本,人们都向往权力与地位,为了这些而不择手段,有些发动叛乱夺取政权,有些在背地里使阴招削弱对手,甚至还有兄弟自相残杀的,民众叛乱,那则就是朝廷昏庸,压榨平民,如果权力地位没有那么重要的话,可能古代也不会这么乱了。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原因是什么的正确用法是什么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原因是什么的正确用法是什么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原因是什么的正确用法是什么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为什么安禄山要造反,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希望对你们有用。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首先安禄山本来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这是安禄山自己个人的原因。

历史上有很多身处高位的人不为帝位所动,尽心尽力辅佐皇帝,但是却有更多的人帝位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希望更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都不够,还是要坐上更高的位置。

最有代表性的就应该是王莽了,对权力的渴望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已经是三个节度使官位加身的安禄山,又掌握着兵权,想当皇帝是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就是当时政治因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醉于杨贵妃的美色,过着糜烂的生活,对政事都不理不问。

阶级问题严重,许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另外奸臣当道也是当时唐朝政治局势的一个特点,当时口服迷奸的奸相李林甫长期把持着朝政,官场一片混乱,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非常的深。

而且当时中央和地方的军阀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的深,也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至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只是地方军阀的代表,他们也是趁了地方军阀的对抗情绪的东风,才能够发起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

其实在那个情况之下,很多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朝代更替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唐玄宗后期昏庸,奸臣当道,根本就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出现叛乱也是正常的事情。

至于符不符合礼法,只要能坐上皇位,礼法什么的都是后话,哪次朝代更替不是血流成河的灾难。

安史之乱的介绍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

他命令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或有应上的笺表,骆谷也代作上通。

他每年除献俘以外,所献杂畜、奇禽、异兽等珍玩之物相望于道,“郡县疲于递运”,安禄山却以之博得玄宗的恩宠。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传统的研究视角和多数学者大多只注重于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沉醉歌舞美色,以及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或者叛军强大,组织有方等因素。

然而,许多学者却忽略常常一个史实:安禄山之因此能速成气候,与他的用人之道有专门大关系,史思明确实是他的得力干将。

尽管安禄山后来被其子安庆绪所弑,而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

但史思明依旧继承安禄山“不拘一格降人才”作风,连续网罗各式人才。

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皆为少数民族的背景下,他们不拘泥于民族界线,惟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仍旧值得我们学习。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战略安史叛军中尽管有将近二十种少数民族成分,但起关键作用的要紧是汉族人。

然而,安史叛军如此民族结构纷繁复杂的军队,竟能横行盛唐之时长达八年之久,并几度攻陷洛阳和长安两京,原由因此专门多,但从用人角度,如下三方面因素专门值得我们重视。

放宽用人视野。

作为蓄谋叛乱已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其全然目的是要推翻李唐王朝,建立一个统治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新政权。

基于这一目的,他们因此要充分考虑当时唐王朝统治范畴内的民族结构。

尽管在唐朝的北方、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活跃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且有的已对唐王朝构成了严峻威逼,但从总的布局来看,汉人一辈子活的地区占绝大部分。

这种布局势必会使安禄山、史思明充分考虑汉族人的能量和势力,不至于把视野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身上。

广泛储备人才。

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前后都曾广泛搜罗汉族中有能力的人物为其所用。

安禄山、史思明虽是胡人,但他们十分清晰地看到了唐王朝统治地区内汉族是要紧民族,汉族人是其依靠的要紧力量。

为此,他们广泛搜罗唐朝宗室、汉族名流、儒学贤才以及唐朝名将的后代为己所用。

据《新唐书。

郑虔传》记载,安禄山曾“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被挟持的百官中就有一些儒学贤才,如郑州荥阳人郑虔著书八十余篇,时号“郑广文”,是当地有名的博学多识之才,就在这时被安禄山授为水部郎中。

安史之乱为何最终失败?1个缺点,2种性格,明显难成大事

安史之乱为何最终失败?1个缺点,2种性格,明显难成大事

安史之乱为何最终失败?1个缺点,2种性格,明显难成大事很多学者分析唐朝衰落的时候,总会分析到安史之乱,是这一场动乱对唐朝的衰败起了催化作用,也是这场灾难彻底暴露唐朝的弱点。

可是,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明明已经占据长安,并且称帝,与唐朝实力悬殊一时无几,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呢?经过仔细了解那一段历史之后,我对安史之乱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另类分析,从而发现安史之乱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尤其是主帅的性格问题,对安史之乱的失败起到决定性作用,接下来我就跟你仔细说说。

一、精明商人安禄山安禄山的一生,无不贯穿商人的影子,见利忘义,阿谀奉承,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极致,才能最终走上人生巅峰。

732年,安禄山做的第一笔买卖就是通过偷羊成为一个士兵。

具体事情是这样的,安禄山去偷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羊,结果被抓住,张守珪准备用乱棍将他打死,这时候安禄山灵机一动,开始自己的商业表演:“我可以帮助你消灭两个蕃族,来换取我的性命,你看如何?”安禄山剧照张守珪听他如此豪言壮语,,觉得眼前这个胖子可以一用,就下令放掉安禄山,并且让他与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虏。

对于安禄山而言,这种小事实在简单,他与史思明每次出去都能满载而归,张守珪十分高兴,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至此,安禄山的第一笔买卖成功。

成为偏将之后的安禄山,骁勇善战,并且开始减肥,张守珪见小伙变帅了,而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把他认为干儿子,这是安禄山的一贯作风,认干爹干妈。

虽然史书没有说清楚是张守珪主动认他为义子,还是安禄山请求,但我猜安禄山请求的概率更大。

740年,安禄山已经成为平卢兵马使,但是他并不满足,充分发挥他的生意头脑,通过贿赂朝廷官员,让自己有机会见到唐玄宗李隆基。

自从见到唐玄宗为他跳一支舞之后,安禄山的仕途可谓一片光明。

在安禄山的仕途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可以看穿别人心思的宰相李林甫。

这个人生性敏感,做事谨慎,安禄山和他走到一起,他就能猜出安禄山心里所想。

李林甫在世的时候,安禄山不敢胡作非为,事事都瞒不过李林甫,可是李林甫又十分需要安禄山这样的一个草根英雄来制约杨国忠,于是李林甫多次向皇帝推荐安禄山做节度使,先后让安禄山分别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唐朝兼任节度使最多的人。

用人者要有的四种素养

用人者要有的四种素养

用人者要有的四种素养来自:前线客户端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重视吸收、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用人这一问题上,老一辈革命家都极为重视。

要使人尽其才,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识才之眼、尽才之能、容才之心、育才之德四种素养,缺一不可。

识才之眼经世之道,识人为先。

具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是任用人才的前提,领导干部要摘去选才的“有色眼镜”,不以出身、阶层、年龄、性别作为选才任贤的唯一依据。

在这方面,商汤堪称楷模。

夏朝末年,夏桀暴虐,商汤意欲取而代之,并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他身边一个名叫伊尹的奴隶做的饭菜时淡时咸,商汤十分困惑,问其缘由。

伊尹回答说:治国如同烹饪,要不急不慢,恰到好处,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商汤十分惊讶一个奴隶竟如此深谙治国之道,同时明白自己在筹划灭夏一事上有些操之过急。

他当即取消了伊尹的奴隶身份,拜为右相。

此后,商汤听从伊尹的建议,对内发展生产、笼络人心,对外联络诸侯,逐步剪除夏朝羽翼,最终灭夏而兴商。

要练就一双识才的慧眼,领导干部要坚持德才并具的任贤标准,否则很容易把一些看似人才、实则庸才甚至害才的人选用上来。

同时,领导干部自身还要具备过硬的素质,善于从细微处发现人才。

历史上,隋炀帝用宇文化及以致身死国破、唐玄宗用安禄山乃有安史之乱、朱元璋用胡惟庸遂生结党谋叛,都是未从思想上破除用人标准的偏隘、重才而轻德的前车之鉴。

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令文武百官上书纵论朝政。

中郎将常何上书,写了二十多条,条条有理有据。

唐太宗疑惑向来不善文论的武将常何,为何能写出这般好文章?常何只得坦言文章是他的一个幕僚——书生马周所作。

唐太宗随即召见马周,问以政事,并十分赏识他的学问,便逐步将其提升到中书令。

试想,倘若当时的唐太宗是个庸碌之辈,马周怕是只能落个“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历史结局了。

尽才之能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身边往往不乏人才。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安史之乱是被逼无奈的后果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安史之乱是被逼无奈的后果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安史之乱是被逼无奈的后果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带给历史最大祸害,世人都知道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结果,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其一:忌惮小人。

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皇帝贵妃之外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好,特别和宰相杨国忠的关系更是差的要命。

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宰相,全是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根本就不讲仁义道德和政治。

所以安禄山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又整天和厮混,就觉得会在唐玄宗那说自己的小话,对自己下手。

其二:皇帝的想法。

要知道唐玄宗并不是一个窝囊的皇帝,在当时的混乱政局中一举拿下皇位后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能有多差。

而当时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将近拥兵20万,那实力算是比较大的。

唐玄宗不可能对安禄山很放心,只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帝就不可能没有防范和戒备,所以唐玄宗一定对安禄山采取了一定的制衡措施! 其三:安禄山本身的逆反心理。

要知道宰相杨国忠整天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在宰相的带领下,其他的节度使都向皇帝上奏说安禄山不老实,要造反,想让唐玄宗亲自把安禄山打压下去。

官场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能为大唐社稷考虑的人大概没有几个。

所以安禄山就被这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官员们频频上奏。

安禄山身体里流着的是胡人骁勇的血液,加上又有将近20万的大军,安禄山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小人随意揉搓。

这样来看,安禄山的叛乱,一开始说不定没有这样的想法。

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唐玄宗难免会猜忌自己,可能就会落到和一样的下场。

与其等到受尽猜忌被弄死还不如放手搏一搏,指不定江山就换了个人做了呢?再看看唐玄宗,之前他算是收拾了不少的节度使,安禄山也只是早晚而已,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部署,安禄山自己就反了,算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可也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大唐天子看节度使脸色?节度使们要想保平安,却要看好这个职位

大唐天子看节度使脸色?节度使们要想保平安,却要看好这个职位

大唐天子看节度使脸色?节度使们要想保平安,却要看好这个职位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是唐朝晚期的大实话,当时的皇帝要看节度使的脸色,要把女儿嫁给节度使;而节度使们也称不上是高枕无忧,他们还要看有这些名号的军头脸色。

这个职位就是兵马使,它原本只是唐军中的临时差遣,后来才变成了藩镇真正的主宰。

说兵马使是临时差遣是因为最早的兵马使没有品级,它压根就不出现在唐军的工资名录上,唐军发工资时都是按照当事人的职级工资给钱。

比如李三郎的“好儿子”安禄山他就兼职平卢军兵马使,但工资发放却按照节度使的职务标准发放。

安禄山的对头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头衔也堪比龙妈,他是“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在朔方军兵马使系统中排第三名。

高仙芝也是在安西都护副使的任上兼职四镇都知兵马使,这些大佬不嫌头衔多一个兵马使的原因就是这个职位可以直接控制一部分精锐武装。

因为直接掌握兵权,兵马使直接上位取代节度使的例子在正反两方面都有例可循。

正面的例子有就是安史之乱时安西北庭节度使的传承,这只部队是安西北庭都护府派出的勤王军,主力尽出后,安西北庭都护府就被吐蕃切断了关陇的联系,直接掌握兵马的兵马使就成了这只部队的主人。

先是李嗣业多次冲锋在前,从兵马使直接升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

李嗣业邺城被弩箭射杀后,兵马使荔非元礼(羌人)就在战乱中接过安西北庭节度使职务(镇西节度使李嗣业攻邺城,为流矢所中,丙申,薨;兵马使荔非元礼代将其众),继续为唐朝奋战。

反面的例子嘛就是安史叛军和它一脉相承的河朔藩镇,这些藩镇的规矩是兵马使就是节度使继承人,看节度使不顺眼就要立刻转正。

在安禄山麾下,安庆绪和史思明也都是担任兵马使(虽然他俩是唐朝政府任命的),“大孝子”安庆绪就带着人马干掉了安禄山,而同样当过兵马使的史思明则取代了安庆绪。

这种作风还传承到了河朔藩镇里,成德等藩镇的规矩就是节度使要想父传子就必须要让儿子当上兵马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传统的研究视角和多数学者大多只注重于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沉醉歌舞美色,以及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或者叛军强大,组织有方等因素。然而,许多学者却忽略常常一个史实:安禄山之所以能速成气候,与他的用人之道有很大关系,史思明就是他的得力干将。虽然安禄山后来被其子安庆绪所弑,而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但史思明依然继承安禄山“不拘一格降人才”作风,继续网罗各式人才。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皆为少数民族的背景下,他们不拘泥于民族界线,惟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 w3 z# A8 t) }2 h0 h) W三维网技术论坛 广泛储备人才。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前后都曾广泛搜罗汉族中有能力的人物为其所用。安禄山、史思明虽是胡人,但他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唐王朝统治地区内汉族是主要民族,汉族人是其依靠的主要力量。为此,他们广泛搜罗唐朝宗室、汉族名流、儒学贤才以及唐朝名将的后代为己所用。据《新唐书。郑虔传》记载,安禄山曾“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被挟持的百官中就有一些儒学贤才,如郑州荥阳人郑虔著书八十余篇,时号“郑广文”,是当地有名的博学多识之才,就在这时被安禄山授为水部郎中。三维|cad|机械|汽车|技术|
引进名门之后、扩大招贤纳士的声望。唐朝名将张仁愿、薛仁贵的后代张通儒、薛嵩也被安禄山拉到了自己的阵营,张通儒曾任大燕政权的左相、西京留守;薛嵩不仅参加了安史之乱,而且还为史朝义防守相州。张仁愿和薛仁贵都是唐朝有名的军事将领,张仁愿为了断绝“南寇之路”,主动承担起筑“三受降城”的重任,“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负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薛仁贵在与高丽、契丹、九姓突厥战争中大显身手,战功卓著,军中传有“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赞歌。经薛仁贵的出击,“九姓(突厥)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他们当时无不为当时皇帝所器重:张仁愿历仕周之武则天,以及中宗李显、唐殇帝、唐睿宗李旦四朝,曾任御史大夫,拜左位大将军,又封“韩国公”,加光禄大夫,追谥“太子少傅”,可谓权倾一时,地位极其显赫;薛仁贵屡受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封赏,曾“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死后又“赠左骁卫将军,官造灵舆,并家口给传还乡”,其子薛讷官拜左御林军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死后追封“太常卿,谥昭定”。可是,他们的后代能放弃先祖的爵位和自身名节,被吸收进入叛军队伍更能说明安禄山对汉族人才的重视。三维网技术论坛& }0 V, R( J4 d4 B
诚然,安禄山和史思明在网络人才之时,恩威并施、威逼利诱、甚至不择手段(如:对王维下药导致阳痿一案),这必为今天讲究规则和发展的社会所唾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不重视关键人才,不持续关心和提拔人才,也没有开发人才的长远打算。突出的表现是:以个人好恶和关系远近随意任用官员,不注意能人贤士的地位与能力是否匹配,更不关注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才俊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最后终究导致放弃京城、避难四川,差点丢失帝位、断送大好江山。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战略
安史叛军中虽然有将近二十种少数民族成分,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汉族人。然而,安史叛军这样民族结构纷繁复杂的军队,竟能横行盛唐之时长达八年之久,并几度攻陷洛阳和长安两京,原由固然很多,但从用人角度,如下三方面因素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放宽用人视野。作为蓄谋叛乱已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李唐王朝,建立一个统治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新政权。基于这一目的,他们当然要充分考虑当时唐王朝统治范围内的民族结构。虽然在唐朝的北方、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活跃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且有的已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从总的布局来看,汉人生活的地区占绝大部分。这种布局势必会使安禄山、史思明充分考虑汉族人的能量和势力,不至于把视野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身上。
事隔千年,怎样拓展人才开发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晋升标准和任用制度,严格把握绩效考评和激励惩罚措施以及加强“以人为本”的执政能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愿后人不再步入前人之歧途,把握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标准和先进的用人之道。
鼓励“拿来主义”,吸收先进人才的技术为己所用。所谓“拿来主义”,意即善于吸收汉族军队和汉族人士的先进作法,以彼之锐矛攻彼之坚盾。安禄山自阴谋叛乱直到被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十分注重搜罗博学多才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汉人为其所用。这些汉人对那些愿为安禄山卖命的少数民族官兵来说,是汉化的熔炉和鼓风机,许多汉人还直接出谋划策,把自身本领传授给叛军。所以,少数民族官兵在安史叛军中逐渐被汉化。在与唐中央抗争中,他们既具有彪悍、勇猛善战等特点,又学到了这些拥有特殊技能的汉族人的作战方式,遂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例如,安禄山手下悍将阿史那承庆本为突厥人,但在与唐军作战时,主要采用了汉族人的作战方式。《旧唐书。薛愿传》载:“自至德元年正月至十一月,贼昼夜攻之不息,距城百里,庐舍坟墓林树开发斩(通”彻“)殆尽,而外救无至。贼将阿史那承庆悉以锐卒并攻,为木驴木鹅,云梯冲棚,四面云合,鼓噪如雷,矢石如雨,力攻十余日,城中守备皆竭,贼夜半乘梯而入。”这种作战方式,在此之前,突厥尚无先例,可见这是从汉族将士那里学来的东西。
“安史之乱”的用人启示
当然,笔者花大篇幅、下重笔墨论述安禄山等对汉族士人的重视和重用,并不是否定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在安史叛军中的作用,或者贬低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在安史叛军中的功绩。笔者认为,安禄山、史思明能够迅速攻陷东都洛阳,入兵西京长安,少数民族将士的彪悍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仅靠少数民族将士,安史叛军无论如何也不会在叛乱初期便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更不会在盛唐之际坚持八年之久。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策略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聘儒生讲制度”。《新唐书。邵说传》载:“庆绪遁保西城,搜胁儒者为己用。”河南洛阳人裴宽“有重名于开元、天宝间”,其子裴谓在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后逃匿于山谷。史思明“素慕(裴)谓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谓。思晚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主击断”。相州安阳人邵说进士及第,颇受史思明的器重,被史思明封为判官。邵说也为史思明父子尽心尽力,成了史氏政权的有功之臣,唐金吾将军裴儆说他“与史思明父子定君臣之分,居判官,掌兵柄,亡躯犯顺,前后百战,于贼庭掠名家子女以为婢仆者数十人,剽盗宝货,不知纪极”。综合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的用人事迹,我们总结了以下符合当时客观实际四个主要用才方式。
积极开发人才。安禄山叛乱后,叛军先后攻陷两京,唐王朝的一些文武官员,或由于对唐玄宗和杨国忠表示不满,或由于官场失意,或看不清局势发展的自身发展前景等原因,纷纷主动投降了叛军。而到了叛军阵营,许多原先不被重视的人才竟能如鱼得水,扶摇直上,找到发挥自身才能的广阔空间。这正如《旧唐书》作者所说的那样:“禄山寇陷两京,儒生士子,被胁从、怀苟且者多矣;去逆效顺,毁家为国者少焉”。这些“儒生士子”在安史叛军中十分活跃,对于叛军的发展壮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视当时名流贤才,以才能和学识取人。据史册记载:唐太宗四世孙李之芳“有令誉,安禄山奏为范阳司马”。天水略阳人权德皋是后秦尚书权德翼之孙,“少以进士补贝州临清尉。安禄山……假其才名,表为蓟县尉,署从事”。诗人王维九岁“知属辞”,开元初进士及第,“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 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中山无极人甄济“早以文雅,见称于时”,安禄山对其颇为赏识,推荐为范阳郡节度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派蔡希德“领行戮者李 等二 人,封刀来召”甄济,安庆绪“亦使人至县,强异至东都安国观”,强迫甄济为其效劳。
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并严格考评执行。据《安禄山事迹》卷中记载,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元月,安禄山“奏前后破奚、契丹部落,及讨招九姓、十二姓等应立功将士,其跳荡、第一、第二功,并请不拘,付中书门下批拟。其跳荡功请超三资,第一功请超二资,第二功请依资进功”。很明显,安禄山提拔官员的标准是功劳的大小和才能的高低,而并非民族或其他因素。有功受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安禄山登上政治舞台到他被杀的约二十年的时间里,很难找到他改变这一标准的具体史料,所能看到的则是大量有才能、有名望、治军严肃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士,或受到安禄山的推荐而步入仕途,如“颇笃学,赡文词”、有智谋的高尚就曾得到安禄山的推荐而任平卢掌书记;或受到安禄山的器重而得到提拔,如田承嗣“世为卢龙小校,禄山以为前锋兵马使。尝大雪,禄山按行诸营,至承嗣营,寂若无人,入阅士卒,无一人不在者,禄山以是重之”,遂将其提拔为将帅,委以重任。所以,史册所载:“(天宝)十四载五月,禄山遣副将何千年奏表陈事,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以代汉将”。这些被蕃将代替的三十二位汉将应当是才能低下、功劳不大或者与安禄山意见相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