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效 品尝语文味道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要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就需要注重文本解读。
语文课的核心就是文本,只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才能真正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通过细读和分析文本,学生们可以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了解到语文背后的深层含义。
品味一首古诗,需要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通过这种深入解读文本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要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还需要进行思维拓展。
语文课不仅仅是背诵文本和理解文本,更应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通过这种思维拓展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语文课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而且能够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要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还需要进行情感体验。
语文课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享经验和培养情感共鸣等方式,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在讲述一篇名著时,可以引导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增强学生们对语文的喜爱和热情。
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体验语文课的内涵,培养真正热爱语文的意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需要注重文本解读、思维拓展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只有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进行思维拓展和情感体验,学生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希望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和渴望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找准激发点,上出“语文味”-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找准激发点,上出“语文味”: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具有浓郁语文味的课堂要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引领学生聚焦语言文字,找准语文味生成的激发点:或引导体验文字情感内涵,或从品味关键词语入手,或抓住细节处深入感悟,或从文章思路着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深入品味、感悟内化、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而“烹制”出具有浓郁“语文味”的“美食”。
一、情境聚焦,催发“语文味”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培养学生体验文字情感内涵的能力,领会文章言语材料中的神韵、妙趣,使其悟情入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言语材料的阅读感悟,走进文本深处,引发情感体验,体悟其情怀,使其与作者情感产生和谐共振,读出真切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生成与发展,使课堂生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人教版第九册《长相思》时,教师在学生大致了解词意后,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此时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
在低沉忧郁的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把文字转换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音乐的汩汩流淌,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真切体验到了纳兰性德保家卫国而又思念故乡的矛盾心理,与诗人的情怀产生了共鸣。
这样,引领学生对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品评、想象和朗读,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培养,“语文味”在此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二、词语聚焦,促生“语文味”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一文中写道:“语感是个总的名称。
里面包括语义感、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
”吕先生从语法学的角度拓宽了对语感的认识。
词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
培养语感,最终要落实到对一个个词语敏锐的感觉上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把关键词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品悟这些关键词,在品悟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让课堂充溢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作者:孟夏来源:《当代教育》2016年第03期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以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那就是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一、阅读指导——读有“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想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
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1)要保障读书的时间,防止以讲代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的课堂必须回归到以读去理解、感悟文意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时间让学生从容不迫地去主动读书,或无声默读,或跳读浏览,或低语吟读,或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
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国花之多、花之美,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后谈感受,然后聆听老师范读再次想象画面;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又随着悠扬的音乐,利用课件播放画面,师生多种形式的美读,一直读到朗朗上口时,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2)要注意读法的正确指导,防止出现无效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这方面也做了明晰的指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基于此,我认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读,老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这样阅读才有效果。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以从“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两方面指导学生。
所谓外部技巧,指的是重音、停顿、节奏等;而外部技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还有读者的想象力等。
“三环节”品出小学课堂教学语文味

“三环节”品出小学课堂教学语文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出“语文”味。
1识字教学要有趣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
2领悟文意要有情味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的课程观。
注重情感体验是《词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
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完“卧薪尝胆”在课文中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老师就举例:“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使我国第一支航天火箭飞上了天空。
”“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我们中国足球队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闯入了世界杯”。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应该是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
我们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文字,更要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语文课要有名家经典作品的润色。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课本上学习一些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要让学生接触到经典名著,让他们在阅读这些作品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名篇散文进行课堂朗诵或者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之美。
通过对名家经典作品的解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在对文学作品的把握上获得更多的收获,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学习,而是充满着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语文课要有生活情境的融入。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把语文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对于生活的指引和价值。
在学习散文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散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了解到不同的生活情境和对生活的体验;在学习作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主题作文,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语文对于生活的引导和启发。
通过把语文知识和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更好地感受语文对于生活的熏陶和启迪,使得语文课不再是一种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情感体验。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在学习中融入文学韵味、生活情境、传统文化和创新思维等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要感受到文学的魅力,生活的情趣,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创新思维的激情,从而使得语文课不再是一种单调和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生活情趣和创新思维。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感受文化韵味、丰富想象力、拓展视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具有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终身受益者。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课是我们学习中文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字词句语的知识,更是培养了我们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基石。
但是,有的同学可能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不知道如何去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就能够轻松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品味文字之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会欣赏文字之美,体会字形的神韵之美、字义的含蓄之美、字音的变化之美。
例如,“一”这个字,它的字形表示的是以一为本,其他都是附属,这个形式非常的美观,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
再比如,“凌晨”这个词,它的字义短小精悍,表达了时间的宝贵和瞬间的奇妙,非常有内涵。
此外,我们还可以体验字音的变化,如“恨”、“狠”、“很”三个字的读音都一样,但又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这是汉字的奇妙之处。
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欣喜和感动。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会品味句子之美,体验句子的优美风格、内容的深刻内涵、语言的动人节奏。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通过对景、情、思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的虚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事已非两鬓霜”这句话,字字珠玑,直指人心,非常有感染力和启示性。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有优美的文字和句子,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境。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会品味文本之美,感受文本的思想深度、情感渗透、艺术风范。
例如,金庸的《笑傲江湖》是一部经典武侠小说,它通过对江湖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同时又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非常有思想深度。
再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它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反思,表达了对文化精神的重视和对现代文明的警醒,非常具有情感渗透和启示性。
总之,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不仅要欣赏文字之美,更要体验句子之美和文本之美。
品味语文的味道

品味语文的味道品味语文的味道【摘要】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理解、语言品味和语言运用等活动,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咀嚼品味芬芳馥郁的语文的“味道〞。
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品尝出语文的味道,就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语文味,让学生真正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语文的味道。
【关键词】读中品;品得细;品得深一、解析品读“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
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
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
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深可浅的,关键在于善于“品〞。
二、品读的艺术l.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心、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比照,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参军的坚决,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结晶。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语文课堂有时却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语文味呢?语文味,首先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上。
语言是语文的基石,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语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文字,感受其中的韵味。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诗句,而要带领学生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为何不用“到”“过”等字?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能体会到“绿”字所展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独特的创造力。
同样,在现代文的学习中,对于一些精彩的描写段落,也要让学生琢磨作者的用词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朗读也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传达出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例如,在朗读《匆匆》一文时,“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通过深情的朗读,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此外,创设情境能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所描绘的场景。
比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播放草原的风光视频、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草原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对草原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描写。
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境表演,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中学语文课中,老师常常希望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体味到语文的深度和魅力。
学生们也应该有机会在语文课上体会到中文的独特之处,培养对中文的热爱和兴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方法,帮助语文课上出现更多中文的味道。
应该注重文学鉴赏。
语文课上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感受中文味的最佳途径。
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文独有的古典美和文化底蕴。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词、散文或小说,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华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
要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独立领悟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文学鉴赏,语文课也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中文味的体现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体味到中文独特的表达方式。
老师可以设置各种写作训练,如写日记、写作文、写诗词等,让学生通过创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中文的魅力和内涵。
语文课还应该注重口语表达的培养。
语言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口语交流中。
通过朗读、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文的声调、韵律和节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辩论、演讲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中文的热爱和兴趣。
语文课还应该注重阅读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文的味道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也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中。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文的独特之处。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文学作品、经典的诗词和古代的故事给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中文文化的独特魅力。
也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参观古迹、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文文化。
让语文教学更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更充满“语文味”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味道淡”,缺乏“语文味”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教学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语文特色,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让语文教学更充满“语文味”。
一、注重文本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对于营造“语文味”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在文本阅读中,可以通过点读、朗读、评点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的“味道”,感受文字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传统文化背景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地域文化,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文学鉴赏文学是语文的核心内容,通过文学鉴赏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赏析,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还可以通过诗词歌赋、古文阅读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注重语言表达语言是语文的载体,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课外指导等形式,引导学生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懂得运用正确、地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还可以通过课堂表演、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运用语言表达中感受到“语文味”。
四、注重传统文化五、注重跨学科融合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培养“语文味”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与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跨学科融合中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项目学习等形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支持和联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丰富的“语文味”。
要让语文教学更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扎实的教学素养。
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南宁市宾阳县武陵镇马王初级中学张洪生【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0097-01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
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笔者从细节描写入手,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父亲”的坐姿的变化进行分析。
比如,作者在写“父亲”第一次坐台阶时是这样写的:“他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最高”和“最低”进行对比,从中看得出“父亲”是一个要强而自信的人。
而在写“父亲”第二次坐台阶时是这样写的:“父亲则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跟人打招呼不自在,便一级一级往下挪,干脆坐到门槛上去了。
”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一级一级往下挪”这个细节描写,从中体会父亲既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又具有谦卑和善的矛盾心理。
后来,父亲的腰闪了,不再坐台阶了,从“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无法操持农活后失落的心理。
父亲的尊严和自信的倒塌,就在这“坐”与“不坐”之间彰显出来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关键字词,分析文中细节描写,从中看出了父亲内心的挣扎,学生也由此理解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二、推敲关键词句,于关键处领会“美味”推敲文本中的词语、句子需要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在文本的关键处思考“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是另外的词语,作者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做这样的布局和安排”。
教出语文的“味道”-最新年精选文档

教出语文的“味道”我一直感觉语文课堂上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儒雅而清纯、智慧而灵动、轻盈而芬芳,无时不在熏染和浸润着师生,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其实这就是“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理解、语言品味和语言运用等活动,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咀嚼品味芬芳馥郁的语文“味道”,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韵味和美好追求。
语文的“味道”是什么?怎样才能教出语文的“味道”呢?一、学会倾听,听出语文味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
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能听出语文味,提高学习质量,而且也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倾听的重要性,多创设倾听的氛围,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积极倾听的意识,耐心倾听、礼貌倾听、仔细倾听的习惯,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评的能力。
语文课上训练学生用心倾听,不仅仅是听明白话语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感悟话里的深层意蕴,捕捉字里行间的生命情感和人生真谛。
语文课因为有了倾听,更有韵味,更有文化的气息,更有生命的灵性。
二、注重口语,说出语文味口语是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致使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差。
“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素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中足以看出口语表达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积极引发学生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的对话,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训练。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首先,品味语文课要具备的“味儿”之一是敬畏文化。
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我们
必须要有对古人文化的敬畏之心。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古典文学、经典文化等传统元素,更
要求他们有古人视角,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文化,欣赏古代文人学士的观点和思想,正确处理红色革命文化与民族传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第三,品味语文课的“味儿”还体现在内化和运用。
内化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技能、素养,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自身的认知和人生体验;运用是
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中,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文化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将语文知识内化和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让
语文课成为一门有味道的学科。
综上所述,品味语文课的“味儿”既包括敬畏文化、鉴赏与创意、内化和运用等方面,又要求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文化和人
文的魅力。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的价值所在,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一道重要渠道。
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这样 , 才 能使语 文课 堂富有“ 语文 味” 。 二、 在 琅琅的书声 中释放“ 语文昧”
师: 如果老天鹅继续扑打的话 , 会 怎 么 样 呢 ? … …
由此可见 , 带领 学生 嚼词 析句 、 慢 慢 咀嚼 , 学生 的 思维才 能被激 活 , 学生 也才能 充分感 受 到语文 的韵 味 和魅力 。 使浓 浓的“ 语文味 ” 自然 而然 、 水到渠成地 在学 生 的心 中荡漾 。综上所述 , 在小学语 文课堂教 学 中, 应 带领学生在浓浓 的情感 中体 验 “ 语文 味”、 在 琅琅 的书 声 中释放“ 语 文 味” 、 在 慢慢 的 咀嚼 中品尝 “ 语文 味 ” 。 在教学 中, 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 为学生获得语 感 、 美 感 和情感 的乐 园 , 使语文课堂成为 学生展示思想 、 理想 和
一
春光明媚 、 春风得 意。读《 庐山的云雾》 , 让 学生读着 读
着, 觉得笼 罩 在 山头 的 云雾 , 像 戴 在 山顶 上 的 白色 绒 帽。并让学生展开 想象 的翅 膀 , 通过 读 中思 、 思 中读 , 读 中悟 、 悟 中读 , 变 大脑 为录像 机 , 形成 一 幅幅生 动 的
画面 , 定格在心 田。
、
在 浓 浓 的情 感 中 体 验 “ 语 文 味”
语 文学科的人文性很 强 , “ 情感” 是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催化剂 。语 文教材 中的很多课 文 , 不管 是叙 事的 , 还 是写景 的 , 均充满着浓浓 的情感 。因此 , 在语 文课堂 教 学中, 对课文 内容 、 对 生 活、 对 人 生 的每一 份感 悟和 每
学生在与文本 的“ 对话” 中, 通过想象 、 辨析 、 探究 , 既对课文 的内涵加深 了理解 , 又成了局 内人 , 与课 文 中
做足语言品味,营造浓浓的语文味

做足语言品味,营造浓浓的语文味作者:李玉环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2期河南洛阳市吉利区教育局教研室(471012)李玉环阅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中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定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
一、抓住感悟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于一篇课文,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字)、“线”(词)、“面”(句)——即关键字词、文题、文眼、警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表达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关键。
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能抓住感悟点(重点字、词、句),对语言文字作切肌触肤的感受,眼前浮现的是鲜活的画面。
有的学生却根本不知道从哪些词句去品味,眼前停留的依然是死板的文字。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感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并在适当时候予以点拨,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形象。
比如,教学《火烧云》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烧”字,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的整体印象。
当学生说出了天上的云很多、很红的特点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云到底红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可能会回答:“像是着了火。
”教师就再启发学生联系平时见到的着火的情景说说:“着火时仅仅是颜色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不光是颜色红,而且火苗在跳动,大火熊熊燃烧。
”最后,让学生再仔细品读这段话:“哪个词写出了这种动感,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烧”字,体会出“烧”字不但使人感受到天上的云彩面积大,而且还在翻腾涌动着这样的动态画面。
二、借助工具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准确性品味文本的含义,还要从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入手,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每个词的确切含义,并建立概念和具体事物、状态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
嚼出“语文味”,修炼语文内功

2012-10方法交流很早就听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
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很有味道,我想,这就是“语文味”吧。
语文教学要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要用自身的力量去提升学生,要用自身的甘霖去滋养学生。
“语文味”的课堂应具备哪些特征呢?一、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潜心品读,读出“语文味”语文味的课堂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在课改思潮的冲击下,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课堂上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
朗读的方式真可谓多,齐读、默读、速读、分段读、竞赛读、有感情朗读……齐上阵,但大多缺乏引导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大部分教师只重视阅读形式上的变换。
这样的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帮助吗?能让他们走进文本世界吗?这就是他们需要的个性阅读吗?这样的阅读无层次可言,无梯度可言,这种做法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
在这一过程中,我就逐步引导学生感觉课文中小鸟三次问话的语气,用多次换角色的方法来朗读,让学生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
渐渐地,学生走进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情感。
二、品词赏句,咀嚼出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与韵味。
教师应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味。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挣钱环境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如何教出语文味

如何教出语文味二、满足学生把握“语文形式”的需要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语文形式”就是语言和言语,即语言材料,它是听、说、读、写的基础,也是文本存在的样式,是语文之所以存在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在。
因而,要想语文课具有“语文的味道”,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
1、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尝到“语文味”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触发,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工夫。
语文课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美不胜收。
要品味“味中味”。
辄心向往,流连忘返,体味“味外味”,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
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孤帆”所蕴含的情味。
这样的教学,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
2、注重读、写、听、说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拿在手里要用,不用怎么能掌握工具呢?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交际工具,教学活动就是交际活动,活动任务就是训练读、写、听、说的技能,活动设计就是读、写、听、说的具体化。
例如,我在教自读课文《田忌赛马》,有个环节,让学生品读课文中对话描写的提示语,朗读并体会心情,如田忌“垂头丧气”,孙膑“胸有成竹”,齐威王“得意洋洋”,这些提示语把他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一个学生说,朗读对话时看清提示语很重要,就能想到当时的情景,就会读的有声有色。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以后作文写对话,也要写适当的提示语。
接着我就请几个学生运用提示语现场描写对话,课上的很活泼,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味儿”,效果很好。
3、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语言交际平等是前提,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材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这五个方面处于平等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实有效品尝语文的味道
迎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春风,我认真学习了胡俐伶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的感觉胡老师的语文课扎实有效,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她的语文课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现结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1.钻研文本,明晰教学主线,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应有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一线串珠,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主线问题,尤为重要。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
区别,可以是课题,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可以是中心句,可以是过渡句,也可以是其他的线索。
点,确定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文章是怎样说明道理的?”这个主线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从内容到写法,层层深入,要求明确。
2.品词析句,注重言语实践,是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读写听说的实践,就是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
主要特点有:
2.1 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圈出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位像水滴那样的名人,并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他们的事迹。
“胡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点拨,及时示范李时珍的例子,告诉学生可以用”谁怎样?结果怎样?的句式回答,然后由扶到放,学生模仿例子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扎实有效。
2.2 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品读感悟的能力
住关键字词细细品读感受文中人物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所以提出了要求:“选择最使你感动的一位,感受他身上所具有的水滴的精神,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目标专一,哪些地方体现了他持之以恒,并把重点字词圈划出来,好吗?”三个人物的品读,胡老师的教学也各有侧重,齐白石的事例重点抓住了关键词语“从小立志,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等”进行反复细读感悟。
爱迪生的事例抓住“迷恋”一词想象感悟。
齐白石的事例抓住“炉火纯青”拓展图片加深理解。
2.3 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门路、手段和途径,是学生的学
习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是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运用的方法。
胡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学习中逐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理解反问句“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通过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感受到反问句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又如诱导学生发现: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让更多的读者也相信这个观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对举例证明和正反证明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3.关注生成,师生互动发展,是提高有效性的关键
动过程。
”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聆听”这一细节,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点,巧妙点拨,推进课堂教学。
持之以恒”的品质时,一个学生抓住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一细节,但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是表达得不够清晰,胡老师随即就追问,“能不能不要走那么多地方?”此问题一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李时珍跋山涉水、尝尽百药、访遍名医的各种细节,从文字背后看到了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的决心和所付出的种种辛劳。
胡老师发现其中唯独有一个词语”终于”表现得不够到位,她当即询问孩子:“终于”这个词能读得这样草率吗?一声看似随意的质疑,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联系了
自己的品读加深了对人物精神的感悟。
4.面向生活,适当拓展延伸,是提高有效性的根本
老师讲”,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巩固,课内培养的能力要再课外得到发展。
胡老师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来太极洞内的水滴声时,你会想起谁?”同学们想到了海伦、居里夫人等人物。
胡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文中省略号里省略了不仅仅是这些名人、伟人,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谁来说一说?”学生尝试从身边的同学中寻找先进分子,越说越多,原来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拓展就没有什么实质成效。
胡老师深入文本自然过渡:“那么课文中为什么就举这几个人物的例子呢?”学生再次研读文本发现课文这是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说明道理,范围涉及到医学、艺术、科学等方面,说服力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样的拓展,用好了课本中的例子,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运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了几遍类似的说明文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体会文中说明的事理,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从课堂走向课外自能阅
读、自能欣赏,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
真实、扎实,为学生开辟了一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净化思想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