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共24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阐释】
1.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热病伤寒
《素问·热论》首先提出了“伤寒”的病名,并 认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可能是因 为在当时流行的热病中,因寒而发者较多,而居于 主导地位。
晚于《内经》的《难经·五十八难》说:“伤 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 病。”认为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 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伤寒,是 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原 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 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 病衰,渴止不满[1],舌干已而嚏[2];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少腹微下,大气[3]皆去,病日已矣。
1.不满:丹波元简:“《甲乙经》、《伤寒例》并无 ‘不满’二字。简按:上文不言腹满,此必衍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篇所举六经症状,虽不能概括所有外感热病症 状,但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六经的症状表现都与各经脉的循行部位密切相关 。 二、本篇所举六经病症,皆系热证、实证,无寒证、 虚证。
其中,三阳病为表实热证,三阴病为里实热证。 本段六经分证的思想为《伤寒论》六经辨证奠定 了理论基础。《伤寒论》补充了虚证和寒证,所论三 阳病为表、热、实证,三阴病为里、虚、寒证,且将 六经病证由经脉进而联系到藏腑,充分反映出《伤寒 论》对本篇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应用。《热论》的三 阴证相当于《伤寒论》的阳明腑实证和少阴热化证、
1.伤寒:病名,因感于寒邪而名之,是外感 热病的代表性疾病或为热病的总称。
2.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 为诸阳主气也: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和各阳 脉,属为会集、集合之意,风府是督脉之穴。太 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连于风府。督脉总 督诸阳,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
3.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 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 两感。
2.嚏:《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 鼻,故为嚏。”故得嚏为向愈之兆。
3.大气:指邪气。王冰注:“大气,谓大邪之气。”
四、伤寒的治疗
[原 文]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1],病 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2];其满三日者, 可泄而已[3] 。
1.一日:与下文二、三、四、五、六,皆指外感热病传变的次序 及发展的阶段,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日数。
2.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和,所以不 得卧。《素问·逆调论》:“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3.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均作骨,是。《灵枢·经脉 》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可证。少阳主骨与上文 阳明主肉相对,仅示疾病之层次而已。
4.未入于藏:人体的经脉,阳经属腑,阴经连藏。未入于藏,说 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汗而已。
5.腹满:热结于内,大便不通。
6.嗌干:嗌,即咽。嗌干,即咽干。
[理论要点] 六经热病经脉与主症关系 太阳经 --头项痛腰脊强(从巅入脑,下项,挟脊抵腰中) 阳明经 --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挟鼻络目) 少阳经 --胸胁痛而耳聋(循胁络耳) 太阴经 -- 腹满而嗌干(布胃中,络于嗌) 少阴经 --口燥,舌干而渴(贯肾,络于肺,系舌本)
一、热病伤寒的含义与转归
[原 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1]之类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 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 主气也[2]。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 死。其两感[3]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热: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 疾病。
本篇是《内经》中理论最系统的热 病学文献,论述了热病伤寒的病因、病机 、症状、传变、治疗、预后和禁忌,故以 “热论”名篇。
[学习要求]
1.掌握热病伤寒的概念、预后和一般治疗原则。 2.掌握热病伤寒的传变规律和六经病证特点。 3.熟悉热病的遗留、复发和禁忌。
2.热病预后的判断
(1)预后判断:外感性热病的预后有两种,即非 两感于寒者“热虽甚不死”,而“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2)机理:热甚是寒邪束表,汗孔闭塞,卫气内 郁,邪正交争所致。对于顺传者,只要正确使用汗、 泄之法,使邪有出路,便会汗出身凉,诸症消失,所 以热虽甚不死。
两感于寒属于逆传,表里两经同时受邪,邪气旺 盛而正气大虚,正不胜邪,所以“必不免于死”。限 于历史条件,当时伤寒的死症较多,所以古医家有这 样的结论。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伤寒五六日, 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 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 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 热或咳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 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厥阴经 -- 烦满,囊缩(循阴器,络于肝)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外证云 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二、伤寒的六经传变和证候
[原 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1],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 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2]也。三日少阳 受之,少阳主胆[3],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4]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5]而嗌干 [6]。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 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 ,五藏不通,则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