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化学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与学]模块四

作者:黄建文时间:2012-08-09 23:05:30

(一)选择题(必答题)

物质的化学变化不仅仅是若干概念的组合,而是一种观念。这一观念渗透在整个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因此教学中需要进行基于观念建构的学年整体规划。(A)

A 正确

B 错误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其教学的重要价值和关键点是建立分析物质变化的角度——透过现象看物质。(A)

A 正确

B 错误

站在化学变化观念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类型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不应该把化学反应类型作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附属品,应该对其进行整合以发挥其价值。(A)

A 正确

B 错误

微粒观和变化观是不同的体系,所以在新授课和复习阶段都没有必要把二者结合到一起,以免混淆观念的界限。(B)

A 正确

B 错误

(二)开放性思考题

1.“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任选一个教学关键点,以双向细目表完成一份评价设计。

初中化学双向细目表实例

2.教学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教学往往变成简单的技能训练。从化学变化观建立和发展的视角,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功能价值?

3.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学中,基于概念解析的教学与基于化学变化观建构的教学,二者有什么差异?基于化学变化观建构的教学有什么意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可以从实验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做教材中的4个实验,或由老师进行演示。也可以从有关问题直接入手,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播放火山爆发和冰川融化的视频资料进入问题,或者演示纸张的撕碎和燃烧,硫酸铜

晶体的研磨。或是直接抛出有关问题。例如铁钉表面的铁锈和洁净的铁钉是否是同一种物质?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每一组变化有什么区别?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演示教材中的4个实验,由学生讨论判断各个实验分别属于何种变化。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强调必须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的相关现象。

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一些现象鲜明的化学变化的图片,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播放一些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老师对有关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懂得怎么去观察现象,如何对有关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因此,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实际上,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有明确

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在以上8个要素上都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

无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

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包括某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或进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

整体探究。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可以各有不同。

(一)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此处,我们所指的问题是可调查的问题,即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的问题,也

可称之为科学性问题。但是,应当明确学生提出一切种类的问题的价值,以避免

造成只有可调查的问题才是值得提出问题的印象。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表

达不好或表达不清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因为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

以将一个经验与其他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并理解世界的意义。但是,如果教师以至

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回答以及通过科学活动不能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二)猜想与假设

假设就是试图解释事件或未来而提出的陈述。当做出假设时,所提出的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依据可获得的证据它应当是合理的,并且,依据科学概念

和原理,它应当是可能的。在做出假设时,一些来自于过去经验的知识总是与对

证据的解释联系起来。因此,假设又可以说成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对研究着

的自然现象或规律性提出的一种暂时的、假定性的说明,或者说是对想要解决的

问题的真正原因的假定性说明。

(1 )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提出猜想或假设时,首先要注意观察、推理和假说的区别。因为学生时常搞不清这几方面的界限。观察和推理、假说的区别相对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推理和假说。“带盖的瓶中放着蜡烛,其火焰熄灭是因为氧气不足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一个特定的瓶里的现象出发,考虑到火焰熄灭的理由而得出的推理。如果说“没有氧则不能发生燃烧现象’’时,这就成为反映事物一般属性的假说。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想严格地区分这些概念,有时是有些具体困难。但在开始探究阶段,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应当加以注意。

(2)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

生在化学科学事实和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使他们对所观察的某

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尽可能多的可能解释,要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发表自己的见解。

(3)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教学过程,以保证化学探究活动

的实施和开展。

(4)要根据初中化学教材体系结构的特点、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学

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假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方法。

(三)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是探究的一部分,在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了初步猜想与假设后,探究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来验证所做的猜想与

假设。

(1)制定活动计划或探究计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主要是:

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调查、访

问、资料查询等;

设计可操作的步骤,考虑可实现的器材、设备和技术等;

考虑影响实际实验结果或探究结果的主要因素,确定需要观测的量,并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