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本质特征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本质特征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本质特征为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物质的本质变化,与物质的物理变化不同。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原有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这种改变是由于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导致了分子结构的改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结构,这些新的分子结构就是产物。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还包括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被释放出来,形成新的化学键,产生新的化学能。
这种化学能的变化是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之一。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还包括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和反应物分子之间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速率,从而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还包括化学反应的化学式。
化学式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的化学式。
化学式可以反映出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反映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还包括化学反应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化学反应能力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还包括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速率、化学式和化学性质。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常见物理化学变化
常见物理化学变化一、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是物质从液态向气态转变的过程。
蒸发指的是液体表面的分子逐渐脱离液体,转变为气体。
而沸腾是液体在加热的条件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蒸发现象。
蒸发和沸腾的过程都是液体分子脱离液体形成气体分子的过程。
蒸发主要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则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二、溶解和溶液的浓度变化溶解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中溶质所占的比例。
可以通过溶解质的质量、体积、摩尔数等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溶解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增加,而溶液的浓度也相应增大。
当溶质的质量或体积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过程停止,此时溶液的浓度达到最大值。
三、物质的相变物质的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质相变包括固体的熔化、液体的凝固、液体的汽化、气体的液化等。
物质的相变是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引起的。
当温度或压力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物质会发生相变现象。
相变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态。
相变过程是可逆的,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来逆转相变。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发生电子的转移或共享,从而导致化学性质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方向。
在氧化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剂氧化。
在还原反应中,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剂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产生电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电解和电化学合成等领域。
五、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的氢离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通过酸碱指示剂或酸碱滴定来确定酸碱溶液的浓度或等当点的方法。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工业、生活和实验室中。
六、光的传播和折射光的传播是指光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可以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大量热能和光能,例如木材燃烧、蜡烛燃烧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例如醋酸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常见于金属腐蚀、电池工作等。
4.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从化合物中置换出另一种元素,例如铜和银离子反应生成银和铜离子。
5. 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小分子结合形成大分子,例如乙烯与氢气形成乙烷。
6. 解离反应: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物质的显著特征变化,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发生改变。
研究化学变化有助于我们认识物质的本质,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化学变化的例子50个
化学变化的例子50个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壁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并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蒸发、挥发、溶解、潮解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燃烧、生锈、腐败、风化等。
2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2、O2、C、S、Fe 等。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2O、CO2、KClO3、H2SO4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H2O、CO2 、SO2、Fe2O3等。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
通常是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如:CO2 、SO2 、SO3 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通常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如:CuO、MgO、Fe2O3等。
酸:由H+、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如: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碱:一般由金属离子和OH—组成的化合物。
如:NaOH、Ca(OH)2、Fe(OH)3盐:一般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分为三种:(1) 正盐,如:NaCl、Na2CO3、CuSO4 (2) 酸式盐,如: NaHSO4(3) 碱式盐, 如:Cu2(OH)2CO33、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原子团如下:OH— (氢氧根)、NO3— (硝酸根)、SO42— (硫酸根)、CO32— (碳酸根)、PO43— (磷酸根)、NH4+(铵根)二、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 (注意:1不写出) 镁离子:Mg2+三个硫酸根离子:3 SO42—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 氢氧化钙:Ca (OH)24、电离方程式:例HNO3 === H+ + NO3–Ca(OH)2 === Ca2+ + 2OH–Na2CO3 === 2Na+ + CO32–5、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实验室制O2 :实验室制H2 :Zn + H2SO4 ===== ZnSO4 +H2↑实验室制CO2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检验CO2 :CO2 + Ca(OH)2 ===== CaCO3↓+ H2O检验H2O :CuSO4 + 5H2O ===== CuSO4 ? 5H2O (白色蓝色)湿法炼铜:Fe + CuSO4 ===== Cu + FeSO4要求熟记:(1)、1—18号原子顺序,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化学变化的例子以及原理
化学变化的例子以及原理
1. 燃烧: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常见于燃料与氧气之间的反应。
燃料中的化学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产物,同时释放热能。
这一反应遵循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原理和物质守恒定律。
2. 腐蚀:腐蚀是一种化学反应,常见于金属与氧气、水等物质的接触下。
金属表面的化学物质与外界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金属的表面腐蚀、锈蚀等现象。
腐蚀的原理包括金属离子的产生、电子传递、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发酵: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常见于酵母菌等微生物与有机物质的代谢过程中。
酵母菌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醇类、二氧化碳等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
发酵的原理包括酵母菌的代谢活动、酶的作用等。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同时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形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络合作用和离子间的排斥作用。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剂的氧化和还原剂的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电子的流动。
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是电子传递的能级差异,以及通过氧化
态和还原态之间的电子转移来保持能量平衡。
化学中的物质变化
化学中的物质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需要化学反应才能成为我们需要的形态。
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化学变化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军事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化学中的物质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方面。
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由于化学原理作用而导致的既定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中,原有的物质失去了某些特性,同时也不可逆转了。
化学反应通常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反应条件和反应产物三部分构成。
例如下面这个化学方程式:2H2 + O2 → 2H2O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方程式中,2H2和O2是反应物,2H2O是反应产物。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数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
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来测量,例如通过电导率、光度、色谱等方法。
反应速率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
化学反应的能量可以通过焓变来表示。
焓是指在物质变化时系统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焓变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反应产物时系统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变化。
当焓变为负数时,说明反应是放热反应;当焓变为正数时,说明反应是吸热反应。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产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达到的平衡状态。
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系统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依然存在。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通过利用Le Chatelier原理来调节反应环境来改变。
Le Chatelier原理是指在外界改变环境条件的情况下,系统偏向于抵消该变化的现象。
例如,在气相反应中,当压力增加时,系统将偏向于占据较小体积的物种。
反之,当压力减小时,系统将偏向于占据较大体积的物种。
在化学平衡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平衡常数是指化学反应中每一种物质的浓度间的比值。
平衡常数的大小代表了化学平衡的强弱。
平衡浓度是指反应物和产物之间达到的平衡状态下各自的浓度。
物质的变化规律
物质的变化规律一、物质的变化形式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性质转变。
根据物质变化的形式,可以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其外部形态或者状态的变化。
例如,物质的物态变化(如固体变为液体、液体变为气体)就属于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通常涉及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如物质的化学反应、物质的燃烧等。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二、物质变化的规律物质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
它指出,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例如,在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同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2.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指出,在任何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恒定。
这意味着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破坏。
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
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一般来说,反应物浓度越高、温度越高、催化剂的存在都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4.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的稳定状态。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化学平衡的达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物质浓度等。
5. 物理相变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理相变有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和汽化、气体的凝结和冷凝等。
高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引言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掌握化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物质变化的分类1.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定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特征:化学变化的标志性特征,如新物质生成。
1.2 变化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
不可逆反应: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后不能逆转的过程。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2.1 合成反应与分解反应合成反应:多个反应物生成一个生成物的过程。
分解反应:一个反应物生成多个生成物的过程。
2.2 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两个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个新化合物的过程。
2.3 氧化还原反应与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3.1 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应用:在化学方程式配平和计算中的应用。
3.2 化学平衡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平衡常数:描述平衡状态的量化指标。
3.3 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方程: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关系的方法。
第四部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4.1 反应热与焓变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
焓变:反应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
4.2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能量来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能量来源。
判断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第五部分:化学变化的表征与测量5.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规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
平衡标记:表示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记方法。
5.2 化学变化的观察与记录实验观察:观察化学变化中的实验现象。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如温度、颜色变化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常见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
1. 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3. 腐蚀:金属与氧气或酸等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物或盐。
4. 发酵: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和转化,产生乳酸、醋酸、酒精等。
5.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如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溶液中金属的离子。
6. 水解:某些物质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7. 聚合:两个或多个小分子化合物发生化学结合而形成大分子化合物。
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
1. 相变:固体熔化为液体、液体沸腾为气体、气体凝结为液体等。
2. 扩散: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在空间中均匀分布。
3. 溶解: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解在液体或固体中形成溶液。
4. 融化:固体物质受热升高温度,分子排列逐渐无序,变为液体。
5. 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吸收热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
6. 倾倒:物质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形状变化但化学性质不变。
7. 色彩变化: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但化学成分不变。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化学变化的概念:
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结构的变化,它涉及到化学反应的结果,这种变化可能是化学物质的重组或变化,也可能是作为一种物质结合物形成新物种的结果。
它在化学研究中极其重要,是有机物中促进反应进行的关键因素。
2、化学变化特征:
(1)物质重新组合:物质的变化之前的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然后再按一
定的比例分裂,从而达到物质重新组合的目的。
(2)物质成分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物质经历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这种新
物质可能不会出现之前的物质,而是全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成分改变是物质成分变化的体现。
(3)产物与反应物形成: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新结合物,这种新结
合物可能不会出现之前孤立的反应物与产物,但可能会有新的化合物的形成。
(4)释放或吸收能量: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可能会释放或吸收能量,这些能量可
能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可能是向外释放或者向反应物吸收,这取决于化学反应的特性和环境因素。
3、化学变化的应用:
(1)食物加工:各种食物经过加工处理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物质,如葡萄酒的矿化,乳制品的乳化这些都是化学变化的应用。
同时,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将食物中的毒素分解,从而改善食品的安全性。
(2)电池的充电:一般的电池都是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当电流流动时,物质会
发生化学变化,充电口中的电流会引发多种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会在电解质中产生释放或吸收电能量,这就是电池充放电的本质。
(3)可再生能源的储存:随着全球能源的消耗,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成为当今的一
大热门话题,可以利用再生能源的储存机制来存储光伏能量,利用化学变化来实现能源的储存和转换,从而节省能源的消耗。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一、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1)宏观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等。
(2)微观性质:如分子大小、分子间作用力、分子运动等。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的基础,化学性质是物理性质的拓展和应用。
二、化学变化规律1.定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新物质。
(2)伴随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
3.化学变化的类型:(1)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
(3)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
(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4.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变化或生成物浓度变化的量。
(2)影响因素: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接触面积等。
5.化学平衡:(1)定义:在封闭系统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2)化学平衡定律:勒夏特列原理。
6.化学变化的判断:(1)现象判断:根据反应过程中的颜色、气体、沉淀等现象进行判断。
(2)定性判断:利用化学试剂进行实验,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存在。
(3)定量判断:通过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和实践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铁的锈蚀(2)冰的融化(3)木炭的燃烧(4)石蜡的升华(1)铁的锈蚀: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性质。
常见物理化学变化
常见物理化学变化一、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加入溶剂中,使其分散均匀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逐渐分散在溶剂中,与溶剂的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溶液。
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它不改变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溶解现象包括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二、物质的蒸发物质的蒸发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当液体表面的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便会从液体中脱离,形成气体。
蒸发是一种物理变化,其速率受到温度、表面积和液体性质的影响。
常见的蒸发现象包括水的蒸发、酒精的蒸发等。
三、物质的熔化物质的熔化是指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当固体受热升温到熔点以上时,固体内部的颗粒运动加剧,克服了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固体结构逐渐松散,形成液体。
熔化是一种物理变化,其熔点是固体的特征性质。
常见的熔化现象包括冰的熔化、蜡烛的熔化等。
四、物质的凝固物质的凝固是指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当液体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时,分子的运动减缓,逐渐排列成有序的固体结构。
凝固是一种物理变化,其凝固点是液体的特征性质。
常见的凝固现象包括水的结冰、金属的凝固等。
五、物质的显热变化物质的显热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的现象。
当物质发生熔化或凝固、蒸发或液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显热。
显热变化是一种物理变化,其大小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有关。
常见的显热变化包括熔化热、凝固热、汽化热、凝华热等。
六、物质的沉淀物质的沉淀是指溶液中溶质超过溶解度限度而形成的固体颗粒。
当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溶质无法继续溶解,便会逐渐聚集形成固体颗粒,从而产生沉淀。
沉淀是一种物理变化,其颗粒大小和沉淀速率受到溶液浓度、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沉淀现象包括盐类的沉淀、矿物质的沉淀等。
七、物质的分解物质的分解是指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分解反应是一种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物质的化学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目标:1.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判断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3. 能判断化学变化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重点:熟练运用概念判断典型的变化、性质所属类别,熟练判断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
难点:用变化的观点看世界;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进程:问题1:甲同学提出“凡发光、放热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一、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变化)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有发光、变色、气体生成、沉淀生成或消失、吸热和放热。
问题2:乙同学复习时做如下总结:“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二、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的色、态、味、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和腐蚀性)物质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问题3:丙同学认为反应CO+ 2NaOH === Na2CO3 + H2O属于复分解反应,丁同学则认为该反应不属2于基本反应类型。
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说法?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还有哪些?你知道哪些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三、化学反应的类型(一)四种基本反应1.化合反应:多变.一A+ B +……=== M2.分解反应:一变.多M === A+ B + ……3.置换反应:一换一A+ BC === AC + B (强换弱)4.复分解反应:两互换AB + CD === AD + CB (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水或沉淀)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有: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有机物燃烧的反应;单质变单质的反应。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内部结构重新排列,导致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并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不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改变,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的特征:
1. 产生新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断裂并重新形成,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性质的新物质。
2. 能量变化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这些能量通常以热能的形式存在。
3. 不可逆性
化学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过程,很难将产物还原为原来的物质。
4. 物质性质改变
化学变化后,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燃烧、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反应等。
化学变化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食物的腐烂、金属的锈蚀、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例子。
化学变化不仅在自然界中无处
不在,也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
高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基础学习方法1、预习,听课,笔记想要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完全的了解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所以需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时候要将下节课所学的内容自己的阅读以便,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可以试着做一些练习题,带着疑问进行听课,这样可以使学习的效率提升,高中化学的内容非常多知识非常散,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围绕重点进行,所以需要集中精神来听课,认真的做笔记,这样可以完全的理解重点并且还有助于回家之后的复习,还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课当中‘溜号’的问题,在记笔记的时候需要注意,在听清老师讲课的基础之上,将难点,重点统统都记下来。
2、复习下课之后需要记住复习,认真的写作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可以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后复习等等,复习的办法有默写、复述等等,只有通过反复的记忆才可以完全掌握知识点,现在高中化学当中有很多的概念,需要了解的符号比较多,并且方程式以及很多的内容都需要记忆,这基本上都是在为以后打基础,如果学不好的话可能会对以后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一、反应物的的浓度
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再如: (1)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 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 (2)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 气中更旺,产生蓝紫色火焰, 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
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 硫防止它污染空气
二、化学反应为人类获取能量
你能举出一些来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化 学反应的能量的? Nhomakorabea 练习巩固: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是 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里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热量放出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这些变化中哪些是化学变化? 你为什么认为它们属于化学变化?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 化学变化的特征:
(宏观)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微观)生成新的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即生成新的粒子)。
二、化学变化的现象
通常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现象来帮助 我们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发光、发热、产生沉淀、产生气体、 颜色的改变
二、重新取氯酸钾加入刚得到的物质加热, 观察现象。
三、增加或减少反应物的量 碳和氧气反应
①氧气充足
C + O2 点燃 CO2
②氧气不充足 2C + O2 点燃 2CO
四、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等
归纳:
1、经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 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与反应物 量的多少、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根 据题目中的提示回答有关问题。 (仅需各举一例) (1)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3)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化学变化的三大特征
化学变化的三大特征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反应物的消失、生成物的出现以及能量的转移。
这三大特征共同构成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反应物的消失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过程,最终会转化为生成物。
这个过程中,反应物逐渐消失,其数量逐渐减少。
这是由于反应物参与了反应,其原子、离子或分子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使其无法保持原有的物质性质。
因此,反应物的消失是化学变化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例如,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当物质燃烧时,燃料中的反应物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等生成物。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逐渐消失,最终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的消失是燃烧这一化学变化的显著特征。
二、生成物的出现与反应物的消失相对应,生成物的出现是化学变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化学反应中,新的物质会从反应物中生成,并具有与反应物不同的性质和组成。
这些生成物是在反应过程中由反应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的。
以金属与酸反应为例,当金属与酸发生反应时,会生成盐和氢气。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和酸分别是反应物,而盐和氢气是生成物。
生成物的出现是化学变化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生成物的出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类型。
三、能量的转移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移是不可或缺的。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移可以表现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了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下降;放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了热量,使周围的温度升高。
例如,溶解一定量的盐在水中是一个吸热反应,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盐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下降。
而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这是因为在燃烧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释放了大量的能量,使周围的温度升高。
反应物的消失、生成物的出现以及能量的转移是化学变化的三大特征。
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反映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经历的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这种变化是由于原有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在反应中重组,形成新的分子、离子或原子所导致的。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物质的用途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的物质被称为反应物,生成的新物质被称为产物。
反应物经过化学变化后,其化学成分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原来的特征,而产物则具有新的特征和用途。
化学变化是一种能量转移的过程,反应物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在反应中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和结果。
化学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使反应物的温度下降。
这种反应一般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才能进行。
放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从而使反应物的温度升高。
这种反应一般是自发的,不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力和催化剂。
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的速率就越快。
温度的升高也会加速反应的进行,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分子运动能量,使得分子更容易发生碰撞而发生反应。
压力的升高会促使气态反应物分子更加紧密地接触,从而增加反应的速率。
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反应物之间的活化能,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化学变化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贯穿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化妆品的生产到食品的加工,从药品的研发到环境的保护,都需要化学反应的支持。
因此,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与学]模块四作者:黄建文时间:2012-08-09 23:05:30(一)选择题(必答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不仅仅是若干概念的组合,而是一种观念。
这一观念渗透在整个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因此教学中需要进行基于观念建构的学年整体规划。
(A)A 正确B 错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其教学的重要价值和关键点是建立分析物质变化的角度——透过现象看物质。
(A)A 正确B 错误站在化学变化观念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类型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不应该把化学反应类型作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附属品,应该对其进行整合以发挥其价值。
(A)A 正确B 错误微粒观和变化观是不同的体系,所以在新授课和复习阶段都没有必要把二者结合到一起,以免混淆观念的界限。
(B)A 正确B 错误(二)开放性思考题1.“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任选一个教学关键点,以双向细目表完成一份评价设计。
初中化学双向细目表实例2.教学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教学往往变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从化学变化观建立和发展的视角,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功能价值?3.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学中,基于概念解析的教学与基于化学变化观建构的教学,二者有什么差异?基于化学变化观建构的教学有什么意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
可以从实验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做教材中的4个实验,或由老师进行演示。
也可以从有关问题直接入手,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播放火山爆发和冰川融化的视频资料进入问题,或者演示纸张的撕碎和燃烧,硫酸铜晶体的研磨。
或是直接抛出有关问题。
例如铁钉表面的铁锈和洁净的铁钉是否是同一种物质?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每一组变化有什么区别?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演示教材中的4个实验,由学生讨论判断各个实验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强调必须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的相关现象。
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一些现象鲜明的化学变化的图片,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播放一些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老师对有关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懂得怎么去观察现象,如何对有关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
它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因此,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
“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
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实际上,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有明确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在以上8个要素上都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无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
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包括某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或进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
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可以各有不同。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此处,我们所指的问题是可调查的问题,即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的问题,也可称之为科学性问题。
但是,应当明确学生提出一切种类的问题的价值,以避免造成只有可调查的问题才是值得提出问题的印象。
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表达不好或表达不清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
因为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将一个经验与其他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并理解世界的意义。
但是,如果教师以至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回答以及通过科学活动不能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二)猜想与假设假设就是试图解释事件或未来而提出的陈述。
当做出假设时,所提出的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依据可获得的证据它应当是合理的,并且,依据科学概念和原理,它应当是可能的。
在做出假设时,一些来自于过去经验的知识总是与对证据的解释联系起来。
因此,假设又可以说成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对研究着的自然现象或规律性提出的一种暂时的、假定性的说明,或者说是对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真正原因的假定性说明。
(1 )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提出猜想或假设时,首先要注意观察、推理和假说的区别。
因为学生时常搞不清这几方面的界限。
观察和推理、假说的区别相对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推理和假说。
“带盖的瓶中放着蜡烛,其火焰熄灭是因为氧气不足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一个特定的瓶里的现象出发,考虑到火焰熄灭的理由而得出的推理。
如果说“没有氧则不能发生燃烧现象’’时,这就成为反映事物一般属性的假说。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想严格地区分这些概念,有时是有些具体困难。
但在开始探究阶段,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应当加以注意。
(2)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在化学科学事实和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使他们对所观察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尽可能多的可能解释,要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发表自己的见解。
(3)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教学过程,以保证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和开展。
(4)要根据初中化学教材体系结构的特点、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假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方法。
(三)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探究的一部分,在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了初步猜想与假设后,探究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来验证所做的猜想与假设。
(1)制定活动计划或探究计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主要是: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设计可操作的步骤,考虑可实现的器材、设备和技术等;考虑影响实际实验结果或探究结果的主要因素,确定需要观测的量,并考虑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如何做出比较详细的实验或探究计划等等。
(2)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制定计划”这一要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四)进行实验实验,实际上是在条件控制下所进行的观察。
学生的实验能力,是运用实验方法,完成各种实际操作任务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应当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有:(1)做好演示实验,示范操作技能。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教师要珍惜每一个实验,要用优化的操作步骤和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向学生做示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加强基本训练,打好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技能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基础。
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气体收集等都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只有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才有成功的基础(3)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这就要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确观察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做好观察记录的习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
(4)进行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就是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验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忠实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不能以想当然代替事实;实验需要观察、实验和观察都应做好记录、实验要进行条件的控制、定量实验还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会化学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观察、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记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与化学实验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科学方法。
这些科学方法都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五)收集证据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来收集有关证据。
化学教学中的证据包括以下几类:①化学实验事实、化学史实;②自然现象、生活经验;③化学科学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中的重大成果、化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等等.收集证据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常用的有观察和实验、查阅报纸和书刊、上网、实际调查、访问等。
初中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让学生体验尽可能多的收集证据的方式化学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多给学生提供观察、实验的机会,体验调查方法的运用,并充分利用当地图书、报刊、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收集证据的途径与方式。
(2)注意教给学生资料事实(包括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处理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通过查阅,可以获得有关认识对象的丰富资料。
要从这些事实资料中获得规律,就必须先对这些资料事实进行处理。
资料事实的处理是通过化学用语、线图和表格等形式,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化和简明化的一种科学方法。
(六)解释与结论解释,就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因此,解释应当超越现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
解释的过程需要借助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
毋庸置疑,科学的解释应当与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应当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识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推理和逻辑推理)。
结论,是指从推理的前提中推出的结果,是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
因此,解释与结论都是以一定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的,没有作为基础的事实和证据,也就无所谓解释与结论。
作为解释与结论基础的事实和证据.,一定要具有客观、真实、准确的性质。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证据,还尤其强调具有可重复性。
只有在真实、可靠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解释与结论,才科学、可信。
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对证据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①通过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解释与结论的方法。
解释与结论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释与结论的得出,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这些科学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概括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习得出解释与结论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