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必修1_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高一化学必修1_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混合物肯定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2.下列物质的分类合理的是()A.氧化物:CO2、NO、SO2、H2OB.碱:NaOH、KOH、Ba(OH)2、Na2CO3C.铵盐:NH4Cl、NH4NO3、(NH4)2SO4、NH3·H2OD.碱性氧化物:Na2O、CaO、Mn2O7、Al2O3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粒子大小都在1~100nm之间B.有丁达尔效应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呈红褐色4.下列各组离子因为生成难溶物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Cl-、Fe3+、NO-3、OH-B.HCO-3、Cl-、Na+、H+C.Ba2+、Cl-、CO2-3、K+D.NH+4、K+、OH-、Cl-5.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烧碱固体,能引起下列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A.HCO-3B.Cl-C.OH-D.CO2-36.下列反应的现象描述与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A.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Mg+2H++2Cl-===MgCl2+H2↑B.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2-4===BaSO4↓C.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Na2CO3+2H+===2Na++CO2↑+H2OD.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2HCO-3+Ba2++2OH-===BaCO3↓+2H2O+CO2-37.根据反应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中,正确的是()A.Fe3+>Cl2>I2B.Cl2>I2>Fe3+C.I2>Cl2>Fe3+D.Cl2>Fe3+>I28.实验室制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NaNO2是氧化剂B.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为6molC.NH4Cl中的N元素被还原D.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0分)9.(6分)某溶液中可能含有大量下列阴离子:OH-、SO2-4、CO2-3、Cl-。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填空题1、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1)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

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2KNO 3+3C +S =K 2S +N 2↑+3CO 2↑。

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

(2)汽车尾气中存在CO 、CO 2、NO 、N 2四种气体,据此写出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___________+2NO 催化剂__N 2+2___________。

答案:(1) C K 2S 和N 2 (2) CO CO 2 解析: (1)2KNO 3+3C +S =K 2S +N 2↑+3CO 2↑中C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成CO 2,CO 2是氧化产物;N 和S 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成K 2S 和N 2,K 2S 和N 2是还原产物。

故答案为C ;K 2S 和N 2。

(2)由题意分析可知,CO 跟NO 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N 2与CO 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CO +2NO 催化剂__N 2+2 CO 2,故答案为CO ;CO 2。

2、请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

①Al②O2③H2SO4④KOH⑤H2O ⑥乙醇(2)请写出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3)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加入稀硫酸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A.XY段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的BaSO4不是电解质B.当加入硫酸的体积为a时,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当加入硫酸的体积为a时,H2SO4和Ba(OH)2恰好完全中和D.YZ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硫酸电离,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大(4)氯元素的价类图如图所示,其中a- f 表示对应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本章作为教材第二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科学素养,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为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它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的性质,酸的定义并能将其定义方法迁移到碱和盐的定义上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并能通过类推迁移的方法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应用实例来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本章重点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综合应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会比较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会书写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熟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本专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我们从“质”“能”两方面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整个化学知识之中,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该知识内容又能与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电化学知识等许多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氧化还原知识的综合运用,包括电化学知识中的电子转移问题的讨论、物理学中的电量与电子转移数目的综合分析。

另外,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在生活、最新高科技成果、新型材料和绿色化学中均有应用。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分类学生版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分类学生版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按物质种类:混合物和纯净物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纯净物按元素种类:单质和化合物1.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其他氧化物)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O 2 ,SO 2 ,SO 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 2 + H 2O= H 2CO 3 SO 2 + H 2O= H 2SO 3 SO 3 + H 2O= H 2SO 4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aO Na2O MgO Fe2O3 CuO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aO K2O CaO Na2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B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c.其他氧化物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酸根离子n-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三元酸()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含氧酸(H2 SO4,HNO3, H3 PO4 )无氧酸(HCl, H2 S )鉴定酸(鉴定H+)的方法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一化学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主题进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基本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但由于化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深度,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拓展视野,培养化学思维。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

(3)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变化的观察和记录,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5)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4)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实验态度,提高他们的实验安全意识。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3 物质的转化课件 高一第一册化学课件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3 物质的转化课件 高一第一册化学课件
③_____C_a(_OH_)2+_Na_2C_O3_==_==_____ ____Ca_CO_3↓_+_2N_aO_H___
反应类型 化合_反_应_(h_uà__hé_f_ǎn_yīnɡ) 化合_反_应_(h_uà_h_é_fǎ_n_yīnɡ)
___复_分_解__反_应___
2021/12/7
第五页,共四十一页。

④ SO3+H2O===H2SO4

⑤ H2SO4+BaCl2===BaSO4↓+2HCl

2021/12/7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一页。
物质分类法的重要应用——单质、氧化物、 酸、碱、盐间的转化 根据 Na、S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类别,完成下列标号的化学方 程式。
2021/12/7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离子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如 Zn+ H2SO4===ZnSO4+H2↑。是化合反应,又是离子反应还是氧化 还原反应,如 Fe+2FeCl3===3FeCl2。
12/7/2021
第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3)①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常温时生成 Na2O,加热时生成 Na2O2。
②铜与硝酸反应,硝酸浓度不同,产物不同。 ③氧化铜、氢氧化铜与稀 H2SO4 反应,都生成 CuSO4 和 H2O。

② 2Na2O2+2H2O===4NaOH+O2↑ ;
③ 2NaOH+CO2===Na2CO3+H2O

④ Na2CO3+H2O+CO2===2NaHCO3

⑤ NaHCO3+NaOH===Na2CO3+H2O (或2NaHCO3==△===Na2CO3+CO2↑+H2O) 。
2021/12/7
第二十页,共四十一页。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如下反应:HgS+O2Hg+SO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既是置换反应又是离子反应B.该反应转移了2e –C.Hg是氧化产物D.HgS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答案】D【解析】A项,该反应不是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所以不是离子反应,所以A错;B项,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到+4价,转移了6e-,所以B错;C项,汞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被还原,所以汞是还原产物,C错;D项,HgS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升高另一种降低,所以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D正确。

2.新型纳米材料MFe2Ox(3<x<4)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流程如右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SO2发生了置换反应B.SO2是该反应催化剂C.x>y D.MFe2Ox是还原剂【答案】D【解析】A. 根据题意知发生的反应为两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 B. SO2转化为S,而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SO2不是该反应催化剂,B项错误;C. M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根据化合价规则判断x<y ,C项错误;D. SO2转化为S,发生了还原反应,故MFe2Ox是还原剂,D项正确;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B.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C.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融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答案】D【解析】A、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但HCl、NaCl的水溶液导电,均是电解质,错误;B、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但溶液导电是因为二者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的缘故,不是自身电离产生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NH3、CO2均是非电解质,错误;C、铜、石墨均导电,但他们都是单质,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融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正确,答案选D。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第1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9种分散系335、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6、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放电影时、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7、溶液也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是极其微弱,无法观察到。

8、胶体粒子带电:(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Fe(OH)3胶体的电泳: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后,带有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聚沉后的胶体若仍包含着大量分散剂,就成为半固态的凝胶态,如豆腐、肉冻、果冻。

(3)应用:★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除去胶体体系中的有害物质,如工厂中的静电除尘装置。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白矾,KAl(SO4)2·12H2O,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胶体化学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第2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及其变化)学习化学要学会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如:Al2(SO4)3=2Al3++3SO42-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 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 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 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高一化学

第1节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 同素异形体:①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单质形态)、化合态(化合物形态)。

①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P 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2. 常见的分类法化学中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树状分类法 和 交叉分类法 。

①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逻辑性很强,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问题。

①交叉分类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同一事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如Na 2CO 3从其组成阴离子来看为碳酸盐,阳离子来看为钠盐。

【温馨提示】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理解(1) 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

①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

(2) 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 分散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1nm(2)分散系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胶体:1100nm(本质区别) 浊液:>100nm知识梳理物质的分类及转化(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4)Fe(OH)3胶体的配制方法: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加热直到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三、物质的转化【典例1】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A.K2SO3B.Na2SO4C.K2SO4D.KCl【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阴影部分属于钾盐、硫酸盐和正盐。

亚硫酸钾不是硫酸盐,A错误;硫酸钠是钠盐,不是钾盐,B错误;硫酸钾属于钾盐、硫酸盐和正盐,C正确;氯化钾不是硫酸盐,D错误。

【典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A.硫酸、FeSO4•7H2O、苛性钠B.硫酸、空气、纯碱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D.硝酸、食盐水、烧碱【答案】D【解析】A.FeSO4·7H2O是纯净物;A错误;B.碳酸钠的俗名是纯碱,属于盐类,不是碱;B错误;C.氧化铁是氧化物,不是酸;胆矾是纯净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碱;C错误;D.硝酸是酸;食盐水是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碱;D正确;答案选D。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盐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 、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四、离子反应1、电离 (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号:联系方式: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

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

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

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一)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2 NaCl溶液和熔化的NaCl导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

【板书】 2 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小结】①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④酸、碱、盐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⑤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小组思考与交流2】:“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师生共同探讨】①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②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2、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自主学习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①NaCl ②NaOH ③H2SO4④H2O ⑤盐酸溶液⑥小苏打⑦Fe ⑧Ca(OH)2【过渡】: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板书】 3、常见电解质:酸、碱、盐【过渡】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自主学习2】:请同学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Na2SO4=Ba(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NO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gCl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思考与交流3】思考、讨论、回答1.根据HCl 、HNO 3、H 2SO 4的电离,我们对酸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2.能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吗?【板书】 5、酸、碱、盐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子从树上悄悄落下 陪伴您安详的回家
一 两年前春天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工作,手机铃声响了,我一看手机号,有点陌生。正在疑虑中,耳边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刘师傅,我是海燕,我在新疆给你打的电话!”澳门最豪华的真人秀 啊!海燕?我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位熟悉的女子身影。我惊喜地说道:“海燕,怎么是你,太意外了!还有,你怎么到了新疆?不上班了吗?” 海燕是我的一个工友,我们一同在车队的司乘公寓楼上班,又一起归属到了车站,她分配在车站的后勤组,而我分在快运。虽然在站上有见面的机会,但车站严格的制度容不得你有半点说闲话的机 会,相遇只是点头而过;回到家中,又被生活羁绊,再没有相聚的时间。再以后,我退休了,我们便失去了联系。如今,听到她熟悉的声音,昔日的友情再次被唤醒,我一下子兴奋起来。 “嗯,刘师傅,你退休走后,我就办了辞职手续,来到新疆了!”海燕声音依然是那么爽快。 “啊?”我有点意外,“你怎么能把工作丢了啊!多可惜啊!办停薪留职不行吗?” “不行,站上不允许,只能辞职了。再说பைடு நூலகம்,俺那口子自己在新疆,需要人照顾,我也是无奈啊!” 听着海燕的话,我不禁想起她的故事。海燕是个极普通的女子。她长相一般,穿着朴素,在同事中几个新潮时尚的女孩面前,她显得很落伍,同事们嘲笑她俗气,和她说话总是带着嘲弄的语气,或 者干脆不屑理她,这让海燕的处境很尴尬,刚到上班时,干活也没人愿意和她搭伙计,她只好跟着我在一起。我比她年龄大十几岁,按说我们在一起该有代沟的,可海燕很健谈,和我在一起经常谈她的 家事,说她的开心事和烦心事;而我,也认真地倾听,关键时刻发表自己的看法,也给她出出主意。我快乐着她的快乐,幸福着她的幸福。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忘年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