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材料与练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ab154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d.png)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溶液等。
纯净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氧气、水等。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₂)、铁(Fe)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
3、酸、碱、盐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如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等。
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₂CO₃)等。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分散系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nm,外观均一、透明、稳定。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nm 100nm 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
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nm,外观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或沉淀,如泥水。
三、离子反应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蔗糖等。
2、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遵循“写、拆、删、查”的步骤。
4、离子共存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之间不会发生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
四、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c2d5de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3.png)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填空题1、印刷电路板是由塑料和铜箔复合而成,刻制印刷电路时要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生成CuCl2和Fe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u+2FeCl3=CuCl2+2FeCl2(1)请在上式中用双线桥法标出得、失电子的情况________。
(2)指出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
(3)使用过的腐蚀液会失效,但还可以回收利用,其中有一步需要将Fe2+转化为Fe3+,下列试剂能实现上述变化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氯气 B.铁 C.盐酸 D.稀硫酸答案: FeCl3 Cu A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还原剂失去电子,表示还原性。
在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由反应物中某一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在桥上注明电子转移数目及“得”“失”字样。
(1)在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中,Cu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Cu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CuCl2中的+2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2e-;Fe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FeCl3中的+3价变为反应后FeCl2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2×e-,用双线桥法表示为:;(2)在上述反应中,FeCl3得到电子变为FeCl2,Fe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FeCl3为氧化剂;Cu失去电子变为CuCl2,Cu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单质Cu作还原剂;(3) A.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FeCl2氧化为FeCl3,A符合题意;B.铁与FeCl2不能反应,不能实现FeCl2向FeCl3的转化,B不符合题意;C.盐酸氧化性比较弱,与FeCl2不能反应,不能实现FeCl2向FeCl3的转化,C不符合题意;D.稀硫酸氧化性比较弱,与FeCl2不能反应,不能实现FeCl2向FeCl3的转化,D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D。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培优练)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培优练)](https://img.taocdn.com/s3/m/ca8faff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7f.png)
一、选择题1.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1O -+4OH -=2RO n-4+3Cl -+5H 2O 。
则RO n-4中n 的数值是A .1B .2C .3D .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3.硫酸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各个方面。
硫酸的生产工艺几经改进,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接触法制备硫酸。
接触室中发生如下反应:2SO 2 + O 2催化剂Δ2SO 3。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SO 2是氧化剂B .O 2发生氧化反应C .O 2失去电子D .SO 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4.已知常温下可用:Co 2O 3制备Cl 2,反应前后存在六种微粒:Co 2O 3、H 2O 、Cl 2、H +、Cl -和Co 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氧化产物为Cl 2B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 .若有1molCl 2生成,则反应前HCl 的物质的量为6molD .当该反应生成4.48LCl 2时,反应中有0.2mol 电子转移5.某无色溶液中只可能含有K +、Ag +、Ba 2+、Cu 2+、Cl -、OH -、23CO -、24SO -中的一种或几种,对其进行如下实验操作:(1)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红;(2)另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向(2)所得混合物中加足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生成;(4)将(3)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对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定含有OH -、23CO -、24SO -、Cl -B .一定不含有Ag +、Ba 2+、Cu 2+C .可能含有K +、Cl -D .一定含有K +、Cl -6.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水作氧化剂的是A .SO 3+H 2O=H 2SO 4B .2Na 2O 2+2H 2O=4NaOH+O 2↑C .2F 2+2H 2O=4KF+O 2D .2Na+2H 2O=2NaOH+H 2↑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均是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液态HCl 、固体NaCl 均不能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所以它们均是非电解质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双氧水:24MnO -+3H 2O 2+6H +=2Mn 2++4O 2↑+6H 2OB .电解MgCl 2水溶液:2Cl -+2H 2O 电解2OH -+Cl 2↑+H 2↑C .溴乙烷与NaOH 水溶液共热:CH 3CH 2Br+OH -加热−−−−−→Br -+CH 3CH 2OH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量氨水:CO 2+NH 3·H 2O=43NH HCO +-+ 9.现有以下反应①Cl 2+2KBr═2KCl+Br 2,②KClO 3+6HCl═3Cl 2+KCl+3H 2O ,③2KBrO 3+Cl 2═Br 2+2KClO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B .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 KBrO 3>KClO 3>Cl 2>Br 2C .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D .③中lmol 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10.取某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1)取一定量的样品,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形成无色溶液;(2)取少量溶液,加入BaCl 2溶液,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3)取少量滤液,加AgNO 3和HNO 3溶液。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练习题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45833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7.png)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练习题班级:姓名:知识点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下列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B.在水中能生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C.氧化钠溶于水能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尽管氧化钠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导电,但由于水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并非由氧化钠自身电离产生,因此氧化钠是非电解质D.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因而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2.[2020江苏七校联盟高一期中考试]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Ca(OH)2固体溶于水后能导电,所以Ca(OH)2是电解质B.CO2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C.液态铜导电性很好,所以铜是电解质D.FeCl3溶液能够导电,所以FeCl3溶液是电解质3.[2021河北衡水桃城区第十四中学月考]已知:水的导电能力很弱。
按照下图分别连接好线路,图1中灯泡不亮,图2中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Cl是非电解质B.NaCl溶液是电解质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D.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大量的离子4.有下列物质:①固态氢氧化钡、②固态KHSO4、③液态HCl、④稀硫酸、⑤一氧化碳、⑥铜、⑦固态碳酸钠、⑧蔗糖、⑨熔融氯化钠、⑩CuSO4·5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 电离与电离方程式5.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中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B.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中有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C.只有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盐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6.[2021安徽宣城一中高一月考]①~④中离子均为两种化合物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其中按照仅由酸、碱、盐依次电离产生的是( )①Na+、OH-、SO42-②H+、Cl-、SO42-③Na+、K+、OH-④Na+、K+、NO3-A.②③④B.②①④C.②③①D.②①③7.[2020江苏盐城阜宁中学高一期中考试]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a(OH)2=Ca2++OH-B.NaHCO3=Na++H++CO32-C.FeCl3=Fe3++Cl-D.Na2SO3=2Na++SO32-8.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1)硫酸氢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20abfd7e21af45b307a8f8.png)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bc645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9.png)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定义通式特点基本反应类型A+B→AB二合一或多合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一变二或一变多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A+BC→AC+B单换单、强换弱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注意】①发生复分解反应要满足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②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特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其他反应类型定义实例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O 2CO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 Cu+CO 2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2023•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e51bfc6bec0975f565e214.png)
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221bfa9f12d2af90342e682.png)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757d5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0.png)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初中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点。
以下是该文档的结构和内容概述:
一、物质的性质
1.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 无机物和有机物
- 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性质:
- 色、臭、味、密度等感官性质
- 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 酸碱性、氧化性等化学性质
3. 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 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方法
- 蒸馏、萃取、电解等纯化方法
二、物质的变化
1. 物质的变化方式:
- 物理变化: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或相态,但不改变其组成- 化学变化: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化学变化: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燃烧反应及其特点
-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
3. 物质的能量变化:
-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光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
4. 变化速率和条件的影响:
-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浓度、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化学方程式
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平衡态和平衡常数
- 影响平衡的因素
以上是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的总结。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过程,并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e5de1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d.png)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多选题1、在常温下发生以下几个反应,根据反应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16H ++10Z − +2XO =2X 2++5Z 2+8H 2O②2A 2++5B 2=2A 3++2B −③2B −+ Z 2=B 2+2Z −A .溶液中不能发生: Z 2+2A 2+=2A 3++2Z −B .Z 元素在①③反应中均被氧化C .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XO 、 Z 2、B 2、A 3+D .XO 可以被A 2+还原答案:CD解析:A .根据反应①得到氧化性强弱顺序为:XO >Z 2,根据反应①得到氧化性强弱顺序为:B 2>A 3+,根据反应①得到氧化性强弱顺序为:Z 2>B 2,因此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XO >Z 2>B 2>A 3+,假设溶液中能发生: Z 2+2A 2+=2A 3++2Z −,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Z 2>A 3+,与题中得出信息抑制,因此能发生,故A 错误;B .Z 元素在③反应中被还原,故B 错误;C .根据A 选项分析得到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XO 、Z 2、B 2、A 3+,故C 正确;D .假设XO 可以被A 2+还原,则生成X 2+、A 3+,得到氧化性顺序XO >A 3+,与前面的都的氧化性顺序抑制,说4-4-4-4-4-4-4-4-明XO 可以被A 2+还原,故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D 。
2、在澄清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 .Na +、K +、Cl -、B .Ag +、K +、、Cl -C .Mg 2+、Na +、、Cl -D .Fe 3+、Na +、Cl -、 答案:CD解析:A .酸性溶液中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A 不符合;B .Ag +、Cl -在溶液中转化为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 不符合;C .Mg 2+、Na +、、Cl -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溶液澄清透明,C 符合; D .Fe 3+、Na +、Cl -、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溶液澄清透明,D 符合;答案选CD 。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知识总结+练习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知识总结+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40acbd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8.png)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知识总结+练习)一、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的组成成分分类(1)单质: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银、氢气、氮气等。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
2.按物质的物理状态分类(1)固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分子排列有序,形状稳定,不易变形。
(2)液体:分子间距离适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小,分子排列松散,形状不稳定,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
(3)气体:分子间距离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排列无序,形状不稳定,易被外界影响而变形。
3.按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1)酸性物质:能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如盐酸、硫酸等。
(2)碱性物质: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等。
(3)中性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如水、氮气等。
二、物质的转化1.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反应物→产物。
2.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变,只是在物理状态、形态、性质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溶解、沉淀、蒸发、冻结、熔化等。
练习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氧气B.水C.铁D.氢气2.下列物质中,属于固体的是()。
A.氧气B.水C.氯气D.铁3.下列物质中,属于酸性物质的是()。
A.氯化钠B.氢氧化钠C.盐酸D.氮气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和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铁。
B.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C.石灰水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D.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答案:1.B 2.D 3.C 4.D。
高中化学必修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练习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练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7268272e3f5727a5e962aa.png)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要点诠释: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 ;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
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电解质的有关概念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导电必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CO 2、SO2、SO3、NH 3溶于水后也导电,却是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后电离而导电的,不是本身电离导电的,故属于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要点诠释:电解质的强弱是以电离的程度来区分的,与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①BaSO4、CaCO3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差,但是由于都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
②浓氨水的导电性比极稀NaOH溶液强,但NH3·H2O属于弱电解质。
初中化学:物质与变化 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物质与变化 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9825d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e.png)
初中化学:物质与变化知识点整理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 由同种类型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 混合物: 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种。
2.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组成不发生变化,如溶解、融化等。
-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4.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5.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
6.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写在反应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写在右侧,并用化学式表示。
7. 变化中的能量- 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以产生或吸收能量,称为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
8. 酸和碱- 酸:具有特定酸性的化合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碱:具有特定碱性的化合物,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9. 氧化和还原-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10. 燃烧- 燃烧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反应,有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火焰三个要素。
11.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合物分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的相对值。
-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摩尔数的比值,单位是g/mol。
以上是初中化学中关于物质与变化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9d7767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f.png)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所以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都属于化学变化,如3O2 2O3。
2.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仅有旧化学键的断裂,没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固体熔化是物理变化。
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
粒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很多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丁达尔
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使胶体聚沉的方法:①加入电解质;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如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HCO ===Al(OH)3↓+3CO2↑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及意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通常可用H++OH-===H2O表示。
(3)原理: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提醒]①不能用自来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应用蒸馏水。
②不能过度加热,否则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6214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7.png)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硝酸钙溶液中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C.醋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混合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答案:A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弱酸,硝酸是强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取强酸,A中的反应不能发生,故A 可选;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离子反应是:CO32-+2H+=CO2↑+H2O,故B 不选;C.醋酸为弱酸,保留分子形式,离子反应是:2CH3COO-+Ba2++2H++SO42-=2CH3COOH+BaSO4↓,故C 不选;D.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离子反应是:OH-+H+=H2O,故D不选;故选A。
2、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I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B.图II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答案:BA.图I中物质是H2O、H2O2.O2都由分子构成,正确;B.图Ⅱ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错误;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CO2 +Ca(OH)2 =CaCO3↓+ H2O,正确;D.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正确。
故选B。
3、下列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数目正确的是()A.3NO2+H2O=2HNO3+NO,转移3e-B.2KMnO4+10FeSO4+8H2SO4=K2SO4+5Fe2(SO4)3+2MnSO4+8H2O,转移5e-C.KClO3+6HCl=KCl+3Cl2↑+3H2O,转移6e-D.I2+SO2+2H2O=H2SO4+2HI,转移2e-答案:DA中两个NO2生成HNO3失去2e-,一个NO2得到2e-生成NO,转移电子数为2e-;B中每个+7价锰得5e-生成+2价锰,共转移10个电子,10个+2价铁失去10e-生成10个+3价铁,共转移了10e-;C中6个HCl中共有5个失去电子,共转移了5e-。
初三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讲解与基础练习
![初三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讲解与基础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a7b5cdbd64783e09122bec.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梳理与基础练习梳理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1.实验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①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②大理石的研碎块状的大理石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状粉末状的大理石无③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氢氧化铜沉淀等)④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块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二氧化碳气体等)【结论】:实验①、②都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实验③、④都是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比较: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特征变化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如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变化中是物质的外观、状态等发生了改变联系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实例实验③和④、燃烧、腐烂、发酵、金属生锈、火药爆炸等实验①和②、凝固、挥发、升华等本质区别(判断依据)变化时是否有其他(新)物质生成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但一定要注意现象只是帮助判断,而不是根本依据。
如电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胎爆炸为物理变化,而炸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2016•长春中考)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木条燃烧D.水结成冰【思路点拨】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答案】C【解析】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部编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带答案全部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带答案全部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b1c6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7.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带答案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按照物质的交叉分类方法判断,HNO 3属于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挥发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 .②④⑤⑥⑦⑧B .①④⑥⑦⑧C .①③⑤⑨D .①④⑤⑦⑧ 2、火法炼铜的原理Cu 2S+O 2高温__2Cu+SO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的Cu 被O 2还原成了Cu 单质B .0 .5 mol O 2得到的电子,可氧化得到SO 2 11 .2 LC .每生成64 g Cu 电子转移的总数约为3×6 .02×1023D .为了提高铜矿的利用率,O 2应过量3、在反应5SO 2+2MnO 4-+2H 2O=2Mn 2++4H ++5SO 42-中,还原剂为 A .SO 2B .MnO 4-C .Mn 2+D .SO 42-4、在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H +、Ba 2+、Cl -、NO 3-B .K +、S 2-、Cl -、SO 42- C .Ca 2+、Mg 2+、NO3-、CO 32-D .Na +、Cl -、CO 32-、Fe 3+5、下列各项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Ba 2+、Na +、CO 32-、OH -B .Mg 2+、Ba 2+、OH -、NO 3-C .H +、K +、CO32-、SO42-D .Al 3+、Fe 3+、SO 42-、Cl - 6、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A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硝酸钙溶液中B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C .醋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混合D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7、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I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B.图II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8、砒霜的成分是As2O3,剧毒。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7fcea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3.png)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4BaSO 不溶于水,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极弱,所以4BaSO 是弱电解质 ②2SO 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2SO 是电解质 ③液态HCl 不导电,所以HCl 是非电解质④硫酸氢钠电离出的阳离子有氢离子,所以硫酸氢钠是酸⑤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A .①②④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做实验时不小心粘了一些高锰酸钾,皮肤上的斑很久才能消除,如果用草酸的稀溶液洗涤马上可以复原,其离子方程式为:MnO 4-+C 2O 24-+H +→CO 2↑+Mn 2++□,关于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 2O 24-B .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 -C .该反应中生成1molCO 2电子转移总数是5N AD .配平该反应式后,H +的系数是163.磷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次磷酸(H 3PO 2)是一元中强酸,具有较强还原性,下列有关次磷酸及其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 3PO 2=H ++-22H PO B .NaH 2PO 2是次磷酸的酸式盐C .利用(H 3PO 2)进行化学制银反应中,1个H 3PO 2分子最多还原4个Ag +离子D .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次磷酸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 4+9NaOH=3Na 3PO 2+PH 3↑+3H 2O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 3+3OH -=Fe(OH)3↓+3Cl -B .向Ca(HCO 3)2溶液中滴加盐酸:2H ++Ca(HCO 3)2=Ca 2++2H 2O+2CO 2↑C .向Na 2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CH 3COOH 溶液:2-3CO +2CH 3COOH=2CH 3COOH+CO 2↑+H 2OD .向Ba(OH)2溶液中加少量NaHSO 3溶液:2-3HSO +Ba 2++2OH -=BaSO 3↓+2-3SO +2H 2O 6.200mL 某水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Cl -、Ca 2+、Ba 2+、CO 2-3、SO 2-4,现将其分成两等份进行下列实验:(1)第一份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的BaCl 2溶液后,得到6.27g 沉淀,经足量的稀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变为2.33g ;在所得滤液中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 + B = AB) 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⑶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1、概念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的依据:化合价是否有变化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例1.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B.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C.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D.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巩固】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2CuO 2Cu+CO 2 Zn+H 2SO 4=ZnSO 4+H 2↑2HCl+CaCO 3=CaCl 2+CO 2↑+H 2O KCl+AgNO 3=AgCl ↓+KNO 33NO 2+H 2O=2HNO 3+NO 2H 2S+SO 2=3S+2H 2O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 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被还原:得到电子被还原 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产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2、氧化还原反应中五对既对立又联系的概念:【练习】1、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高温⑴4P+5O 22P 2O 5 ⑵2KClO 32KCl+3O 2⑶2KMnO 4K 2MnO 4+MnO 2+O 2↑ ⑷S+2KNO 3+3C K 2S+3CO 2↑+N 2↑ ⑸2H 2S+SO 2=3S+2H 2O ⑹3NO 2+H 2O=2HNO 3+NO2.已知下列反应:①2Na+2H 2O=2NaOH+H 2↑②2F 2+2H 2O=4HF+O 2③Cl 2+H 2O=HCl+HclO④2NaCl+2H 2O 电解2NaOH+H 2↑+Cl 2↑⑤CaO+H 2O=Ca(OH)2 ⑥CaCO 3+H 2O=Ca(HCO 3)2(1)其中水在反应中作氧化剂的反应是(填代号下同) .(2)其中水在反应中作还原剂的反应是 .(3)其中水在反应中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的反应是 .3.在K 2Cr 2O 7+14HCl =2KCl+2CrCl 3+3Cl 2↑+7H 2O 反应中, 是氧化剂;是还原剂; 元素被氧化; 元素被还原; 是氧化产物; 是还原产物;电子转移的总数是 .3、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表示方法(1)电子得失法即双线桥法a 、两条线桥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对准同种元素b 、要标明"得"、"失"电子,且数目要相等。
c 、箭头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2)电子转移法即单线桥法a 、一条线桥表示不同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b 、不需标明"得"、"失"电子,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
c 、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d 、单线桥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巩固】分别用双线桥和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
⑴2Mg+O 22MgO ⑵2KClO 32KCl+3O 2 ⑶C+2CuO 2Cu+CO 2 ⑷Zn+H 2SO 4=ZnSO 4+H 2↑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5、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⑴不同物质不同元素间:⑵相同物质不同元素间:⑶不同物质相同元素间:――归中反应规律:高价态被还原,化合价降低,低价态被氧化,化合价升高,两方面化合价都向中间价态变化,但彼此不能越位。
点燃 催化剂△ △ △点燃 MnO 2 △ 高温⑷相同物质相同元素间:――歧化反应与归中反应正好相反,是同一价态元素的原子向一高一低两方向转化。
练习.同种元素的同一价态,部分被氧化,部分被还原的反应是( )A.3Br2+6KOH=5KBr+KBrO3+3H2OB.NH4NO3△N2O+2H2OC.3NO2+H2O=2HNO3+NOD.2KNO3△2KNO2+O2↑⑸多种物质多种元素间:6、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注意:对于变价元素当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则只具有还原性,而外于中间价态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7、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少,其单质易失电子,还原性强;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电子多,其单质易得电子,氧化性强。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并不决定于得失电子的数目而决定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看金属活动顺序表:K Ba Ca Mg Al Mn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非金属离子的还原性强弱看非金属活动顺序表倒过来的顺序:S2->I->Br->O2->Cl->F-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看非金属活动顺序: F2>Cl2>O2>Br2>I2>S金属离子的氧化性看金属活动顺序表倒过来的顺序。
例如下列几种阳离子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Fe2+>Al3+>K+(注:Fe3+>Cu2+)(2)根据反应条件:是否加热、温度高低,有无催化剂等,(3)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如Cu与浓HNO3反应剧烈,Cu与稀HNO3反应微弱,故氧化性浓HNO3>稀HNO3。
(4)根据不同氧化剂在同一物质反应后,还原剂中相关元素价态高低:如Fe+S====FeS,2Fe+3Cl2=====2FeCl3,故氧化性Cl2>S。
(5)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练习】1.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的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H2SO3+I2+H2O=2HI+H2SO42FeCl3+2HI=2FeCl2+2HCl+I2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A.H2SO3>I->Fe2+>NOB.I->Fe2+>H2SO3>NOC.Fe2+>I->H2SO3>NOD.NO>Fe2+>H2SO3>I-2.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Fe3++2I—=2Fe2++ I2②2Fe2++ Br2=2Fe3++ 2Br—③2Fe (CN ) 64—+ I2= 2Fe (CN ) 63—+2I—,试判断氧化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A)Fe3+>Br2>I2>Fe (CN ) 63—(B)Br2>I2>Fe3+>Fe (CN ) 63—(C)Br2>Fe3+>I2>Fe (CN ) 63—(D)Fe (CN ) 63—>Fe3+>Br2>I28、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一般用"化合价升降法"或"电子得失法"配平。
配平原则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或"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下面以硫与浓硝酸反应为例,说明配平的一般步骤:(1)标变价: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中价变元素的化合价。
(2)求总数:求得失电子数的最小公倍数,以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四大物质前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