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氧化物的分类
金属氧化物 氧 化 物 从组 成元 素分 从性 质分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CuO、Fe2O3、Na2O CO、P2O5、H2O CO2、P2O5、SO3
CaO、CuO、K2O
(其它氧化物) CO、H O 2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往事回顾 1、把下列物质分成两类,应怎样分? ①纯水②泥水③纯H2SO4④稀H2SO4 ⑤蔗糖水⑥空气⑦铁粉 2、在初中我们能把纯净物继续分类,可表示为 单质
2、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分级,递进,每 一级一个分类标准。
化合物 酸


氧 化 物
【讨论】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
树状分类图 物 纯净物 单质 非 金 属 O2 金 属 Gu H2SO4 Ba(OH)2 KNO3 化合物 质 混合物 空气 氧 化 物 CO2
酸 碱 化合物 盐 氧化物 而混合物还能否再进行分类呢?
纯净物
1、分散系的概念 把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 所得 到的混合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 属于被分散的物质, 称作 分散质 ,后者起 容纳分散质 的作用,称作 分散剂。其 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 于 分散质 ,溶剂属于 分散剂 。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 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 分散剂,泥土 小颗粒是 分散质 。 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 式:
思考 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
原因一 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 电荷,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 相互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 消除胶粒所带电荷。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复习最简单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复习最简单

学习法:热爱科学,培养兴趣,独立预习、理解(记忆)、练习、(查漏)复习、练习,好成绩。

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先必须做一名奋斗者。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及其应用1、 分类方法:①交叉分类,对同一事物按多个标准进行分类,如Na 2SO 4按阳离子叫钠盐,按阴离子叫硫酸盐。

②树状分类,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中国分为多个省,省被分为多个市,市又分为多个县…… 2、 分类方法应用③酸分类举例,含氧酸H 2SO 4,无氧酸HCl ;一元酸HCl ,二元酸H 2SO 4,三元酸H 3PO 4等; ④常见弱酸,H 2CO 3,H 2SO 3,HClO ,CH 3COOH ,H 2SiO 3,H 2S ,HF 等;弱碱,NH 3•H 2O ;⑤盐的分类,正盐如Na 2CO 3,酸式盐NaHCO 3,碱式盐Cu (OH )2CO 3,复盐KAl (SO 4)2•12H 2O ; ⑥氧化物分类,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CO 2 + 2NaOH = Na 2CO 3 + H 2O ; 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碱又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Al 2O 3 + 2NaOH = 2NaAlO 2 +2 H 2O 3、 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①置换,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Fe + 2HCl = FeCl 2 + H 2↑ ②复分解,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NaOH + HCl = NaCl + H 2O ③化合,多种物质变一种物质,2H 2 + O 22 H 2O④分解,一种物质变多种物质,CaCO3CaO + CO 2↑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篇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1)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2.一般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单质Al 氧化物Al2O3 氢氧化物Al(OH)3盐:包括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和弱酸弱碱盐两种情况,如NaHCO3、NH4HCO3、NH4HS、(NH4)2S等;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等。

特殊情况还有:单质Zn及其形成的ZnO、Zn(OH)23.分散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4)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易聚大而稳定存在,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如H2SiO3、As2S3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淀粉胶粒不带电。

(5)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6)胶体的应用①用丁达尔现象区别胶体与溶液。

但不能区分胶体与浊液,因为浊液中往往有胶体存在。

②胶体凝聚的应用:制豆腐;墨水不能混用;利用明矾净水;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工业制皂的盐析;解释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土壤的保肥作用。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蔗糖等。

(3)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H2SO4、HNO3、H2CO3等。

②碱:KOH、NaOH、NH3·H2O、Mg(OH)2、Al(OH)3等.③盐:KCl、Na2SO4、Mg(NO3)2等.④水。

⑤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P2O5等.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氨气。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等。

2.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①概念: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②电离条件。

酸的电离条件是溶于水。

盐和碱的电离条件是溶于水或熔融。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①酸的电离:如H2SO4:H2SO4===2H++SO错误!。

②碱的电离:如NaOH:NaOH===Na++OH-.③盐的电离:如CuSO4:CuSO4===Cu2++SO错误!。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离和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关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带正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导电.(时间20分钟,满分30分)知识点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Ca2++CO错误!===CaCO3↓B.NH4HSO3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加热:NH错误!+HSO 错误!+2OH-错误!NH3↑+SO错误!+2H2OC.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KI溶液发生反应生成I2:IO错误!+5I-+3H2O===3I2+6OH-D.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g++NH3·H2O===AgOH↓+NH错误!答案:B解析:A.石灰乳的溶解性较小,作反应物时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为Ca(OH)2+CO错误!===CaCO3+2OH-,故A错误;B.二者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氨气和水,离子方程式为NH错误!+HSO错误!+2OH-错误!NH3↑+SO错误!+2H2O,故B正确;C。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

【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