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查看,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总结

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 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什么活动,取决于各类活 动所愿意支付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 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区 1.城市中,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高 度聚集形成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 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之间 没有明显的边界,一种功能区只是以某种 功能为主,但往往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2.重要功能区的特点[记忆]
二、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 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 重上升(最重要标志)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2)各类土地利用能力受市 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 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①收入的高低,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②知名度 ③种族或宗教团体(唐 人街等) ④历史因素(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了解]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的服务范围[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5)意义: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4、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5、城市化的标记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标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和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推力因素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难影响大。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
①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②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态由交通因素影响。
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缘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②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③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从前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④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6、城市是有等级的,这种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特大城市约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一般有50-100人口左右。小城市有20万以下的人口。
6、产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问题,缘由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后果有;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峻奢侈,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整治措施:限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的定义?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原因)(课本P25)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再往外是农业用地。
3、城镇定义?(课本P25)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包括城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4、城镇功能分区特点(课本P25)①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5、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区位选择原因(课本P26)功能区分布特征原因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面积最大;商业区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市场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延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市区污染和交通拥堵;土地充足且租金低;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交通便捷,降低运输成本6、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差异(课本P26)收入建筑质量位置公共设施环境发展方向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面积大,有些有独立庭院①主导风向上风向;②河流上游;③环境优美;④交通便利;⑤城市外缘;⑥与文化区相连完善,生活方便优美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于低地、工业地相联系缺乏,生活不便较差【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会考知识点

2.1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自然地理区位因素1、气候:世界城市带多分布于气候温暖湿润的中低纬的沿海地带。
2、地形: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3、河流:①干支流交汇处;②与陆路干线的交汇处;过河点;③河流入海口;④航运起止点;(多考虑水源、交通等因素)城市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因素4、资源:鸡西(煤)、大庆(石油)、鞍山(铁)、迁安(铁)、攀枝花(铁,有色金属)、大同(煤)5、交通:在国内,关于“火车拉来的城市”。
最典型的是指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湖南株洲、湖南怀化、安徽蚌埠等。
①交通干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②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③铁路交汇处出现了许多城市,如石家庄、郑州、株洲等铁路枢纽城市。
④一个地区交通条件发生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发展。
如扬州。
6、宗教:耶路撒冷、拉萨、梵蒂冈、麦加、麦地那7、政治:巴西利亚8、科技:筑波、剑桥9、旅游:张家界、黄山、丽江等二、城市土地利用2、中心商务区(CBD)特征3、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区位交通通达度租金市中心最高最高从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交汇点较高较高远离公路的地区较低较低A.工业区布置在(1)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布局在该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如是季风气候区,则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2)有水污染的工厂布局在河流的下游B.居住区布置在:主导方向的上风向或河流的上游C.工业区与居住区中间建设绿化带(卫生防护带)四、中心地理论1.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2.相同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彼此相距远,数量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但数量多。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标志(1)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三、城市化的过程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城市中心区(推力因素)A、人口和工业过于密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B、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城市边缘和小城镇(拉力因素)A、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优良B、高速公路的发展及私人小轿车的普及,区域联系加强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一)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分区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1、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OA:商业区 AB住宅区 BC工业区3、空间结构的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①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
2、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范围例如石家庄;丰富的资源条件,例如大庆。
二、城市的等级体系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相互距离差异第三节城市化一、概念、标志、意义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意义: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1、三个阶段的特点2、两类国家的差异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1)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4)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区位分析: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一)1. 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 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 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二)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2)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三)城市化的意义(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吉哈德斯·墨卡托是一位创新的地图学家,它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5)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二)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三)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本文档将归纳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1. 地球与地理坐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近似球体,由于旋转导致赤道稍微扩大,极地稍微压扁,使其不完全是规则的球体。
-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指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公转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公转周期为一年。
-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用于描述地球上的任意位置。
- 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坐标。
- 经线和纬线:- 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虚拟线,用于表示位置的东西方向。
- 纬线是环绕地球的虚拟线,用于表示位置的南北方向。
-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形成了一个网格系统,方便定位位置。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 地球的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23.5度。
- 地球的倾斜轴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变化。
- 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不大,主要影响是由地轴倾斜导致的。
- 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 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
- 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均春秋季。
- 不同季节的特点:- 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较大,天气较热。
- 冬季:白昼时间短,太阳高度角较小,天气较冷。
- 春、秋季:白昼时间与黑夜时间相等,太阳高度角适中,天气温和。
3. 地理格网与地理定位- 地理格网:- 地理格网是用于表达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网格系统。
- 地理格网分为经线和纬线交汇的网格,以确定地球上的特定位置。
- 地理定位系统 (GPS):- GPS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原理,能够确定地球上特定点位置的系统。
- 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计算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以上是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的知识点概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极地、高山地区和湿润地区。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无色、无味、透明、无臭、密度大等。
1.2 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水利工程、水电开发等。
1.3 水资源短缺与解决办法•水资源短缺是指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包括节水、水资源调剂、水资源开发等。
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2.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2 能源的分布与利用•能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匮乏。
•能源的利用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3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是指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短缺的状态。
•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持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由不同高度和特征的气层组成。
•大气圈按照温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3.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带是指根据纬度划分出来的不同气候区域。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中亚洲气候、中亚洲-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产生诸多影响,如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
4.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4.1 环境的含义和组成•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3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
类型。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列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
他类型的用地。
(3),1,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并且分化出了高级住宅区和中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屋
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施齐全的地方。
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
分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殊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简称CBD),其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可以提供金融、
保险、旅游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企业之
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企业多处于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
捷的地带用来布置其厂房和仓库等设施。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1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2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状由交通因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同,也决定着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其中,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区。
住宅区付租能力一般,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
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搜所以一般分布在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地区。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3,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昔日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4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是有等级的,这种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从小到大一
般可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约有一百万人口以
上。
大城市一般有50-100人口左右。
小城市有20万以下的人口。
(2)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但此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
之外。
(3)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等级会逐渐升高。
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比如资源丰
富区和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可以通过其优势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城市
等级。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
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
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城市空间分布的不同会影响到各自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较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中心地理论
(1)内容: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3)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4)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理想中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5)意义: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和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推力因素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
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4)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但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
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3后期: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趋缓甚至停滞。
中兴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其中1、2多出现与发展中国家,,
3主要出现于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有: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
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3)1)城市化: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表现为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成因是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2)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表现为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成因是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表现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
小城镇。
成因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4)再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为人口迁往市区,成因是开发中
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
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绿
化环境。
2)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运动产生影响。
对土壤层产生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大气污染:原因是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
气。
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后果是使城市环境质量
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措施有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实
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2)水污染:原因是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导致。
后果是使江河湖海
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措施有建立污水处
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3) 固体垃圾污染:原因是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
高。
、后果是危害人体健康和人体环境。
措施有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
用。
4)噪声污染:原因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后果
是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措施有使噪声大的工
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5)产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原因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
不断增加,后果有;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
低劣,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整治措施: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
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6)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原因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乡村人口无
序迁入。
后果有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
措施有加
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