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查看,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总结

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 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什么活动,取决于各类活 动所愿意支付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 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区 1.城市中,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高 度聚集形成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 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之间 没有明显的边界,一种功能区只是以某种 功能为主,但往往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2.重要功能区的特点[记忆]
二、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 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 重上升(最重要标志)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2)各类土地利用能力受市 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 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①收入的高低,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②知名度 ③种族或宗教团体(唐 人街等) ④历史因素(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了解]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的服务范围[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5)意义: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4、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5、城市化的标记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标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和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推力因素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难影响大。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
①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②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态由交通因素影响。
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缘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②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③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从前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④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6、城市是有等级的,这种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特大城市约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一般有50-100人口左右。小城市有20万以下的人口。
6、产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问题,缘由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后果有;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峻奢侈,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整治措施:限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的定义?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原因)(课本P25)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再往外是农业用地。
3、城镇定义?(课本P25)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包括城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4、城镇功能分区特点(课本P25)①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5、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区位选择原因(课本P26)功能区分布特征原因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面积最大;商业区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市场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延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市区污染和交通拥堵;土地充足且租金低;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交通便捷,降低运输成本6、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差异(课本P26)收入建筑质量位置公共设施环境发展方向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面积大,有些有独立庭院①主导风向上风向;②河流上游;③环境优美;④交通便利;⑤城市外缘;⑥与文化区相连完善,生活方便优美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于低地、工业地相联系缺乏,生活不便较差【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
类型。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列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
他类型的用地。
(3),1,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并且分化出了高级住宅区和中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屋
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施齐全的地方。
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
分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殊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简称CBD),其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可以提供金融、
保险、旅游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企业之
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企业多处于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
捷的地带用来布置其厂房和仓库等设施。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1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2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状由交通因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同,也决定着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其中,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区。
住宅区付租能力一般,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
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搜所以一般分布在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地区。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3,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昔日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4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是有等级的,这种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从小到大一
般可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约有一百万人口以
上。
大城市一般有50-100人口左右。
小城市有20万以下的人口。
(2)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但此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
之外。
(3)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等级会逐渐升高。
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比如资源丰
富区和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可以通过其优势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城市
等级。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
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
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城市空间分布的不同会影响到各自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较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中心地理论
(1)内容: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3)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4)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理想中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5)意义: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和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推力因素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
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4)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但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
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3后期: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趋缓甚至停滞。
中兴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其中1、2多出现与发展中国家,,
3主要出现于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有: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
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3)1)城市化: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表现为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成因是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2)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表现为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成因是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表现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
小城镇。
成因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4)再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为人口迁往市区,成因是开发中
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
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绿
化环境。
2)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运动产生影响。
对土壤层产生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大气污染:原因是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
气。
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后果是使城市环境质量
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措施有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实
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2)水污染:原因是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导致。
后果是使江河湖海
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措施有建立污水处
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3) 固体垃圾污染:原因是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
高。
、后果是危害人体健康和人体环境。
措施有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
用。
4)噪声污染:原因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后果
是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措施有使噪声大的工
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5)产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原因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
不断增加,后果有;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
低劣,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整治措施: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
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6)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原因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乡村人口无
序迁入。
后果有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
措施有加
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