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四章2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分析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
4. 例题讲解:(1)讲解一道关于幼儿感知发展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
(2)讲解一道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记忆发展的规律。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感知发展的游戏。
(2)让学生针对幼儿记忆发展,提出一个家庭作业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2. 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3. 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例题讲解4. 记忆发展规律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针对幼儿记忆发展,设计一个家庭作业。
2. 答案:(1)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幼儿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研究什么二、幼儿心理学研究什么三、研究、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第三节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二、实验性研究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与生理成熟二、环境和教育三、实践活动第二节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的理论观点一、成熟势力说二、行为主义学说三、精神分析学说四、认知发展学说五、社会学习论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三章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关于知觉的认识三、感知觉的作用第二节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一、幼儿感知觉发展二、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三节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与各种心理过程紧密相联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第四节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二、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三、注意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四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过程分析第二节幼儿的记忆一、幼儿记忆的特点二、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第三节想象的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二、想象的种类第四节幼儿想象的特点及培养一、幼儿想象的特点二、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五章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与感知觉三、思维与语言四、思维的特征五、思维的种类第二节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三、幼儿概念、判断、推理的发展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与培养一、语言与言语的概述二、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三、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四、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六章幼儿情感与意志第一节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感二、情感的种类第二节幼儿情感发展特点及培养一、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二、幼儿情感的培养第三节意志概述一、什么是意志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第四节幼儿意志发展特点及培养一、培养幼儿意志的重要性二、幼儿意志的特点三、幼儿坚持性的培养四、幼儿自制力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七章幼儿个性的发展(上)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二、个性的结构三、个性的基本特征四、个性的形成第二节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需要概述二、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三、幼儿需要的培养第三节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兴趣的概述二、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三、幼儿兴趣的培养第四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一、自我意识概述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八章幼儿个性的发展(下)第一节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能力概述二、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三、幼儿能力的培养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一、气质的概述二、幼儿气质的发展三、幼儿的气质和教育第三节幼儿性格的发展及培养一、性格的概述二、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三、幼儿性格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九章幼儿的人际交往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定义二、人际交往的作用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四、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五、儿童的人际交往第二节儿童的亲子交往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二、亲子交往的方式三、亲子交往的年龄特征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五、家长对儿童交往技能的指导第三节儿童的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三、游戏——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第四节儿童的师幼交往一、教师在师幼交往中的地位二、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三、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十章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特征二、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二节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一、吮吸手指二、咬指甲癖三、口吃四、遗尿症五、夜惊六、退缩行为七、精神性厌食八、恐惧症九、缄默症十、梦魇十一、多种行为模式十二、攻击性行为十三、说谎第三节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环境因素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第四节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健康维护一、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二、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三、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第五节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二) 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
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
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
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
力。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
完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 ,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 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 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 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 、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 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3)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
是指一个人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 物体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它有 助于婴幼儿防止撞到家具上或者跌下 楼梯。
儿童能分辨熟悉的物体和场所的远近 ,但对广阔的空间距离,不能正确认 识。不懂透视的原理,在绘画时,不 能把实物的距离、位置、大小正确表 现出来。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一)视觉 眼睛是人最重要的感觉通道,80%左右 的信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入大脑。 1、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 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即通常所称的视力。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2、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
l 定义: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l幼儿初期(3~4岁) 幼儿能辨认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但辨认近视色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 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视色, 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l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 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 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 的名称。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2024版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精品课件第04章
03阐述感知觉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知觉的定义与分类分析幼儿注意力的特点,如短暂性、易分散性等,并探讨如何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注意力的概念与特点探讨感知觉与注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训练促进二者的发展。
感知觉与注意的关系感知觉与注意介绍记忆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并分析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记忆的概念与类型阐述思维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如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等,并分析幼儿思维的发展阶段。
思维的概念与特点探讨记忆与思维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提高幼儿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记忆与思维的关系记忆与思维语言与沟通语言的概念与作用介绍语言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语言的理解、表达和交流等方面。
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分析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如单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和完整句阶段等。
语言与沟通的关系探讨语言与沟通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训练促进幼儿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1 2 3阐述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并分析二者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概念探讨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如象征性游戏、建构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等。
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介绍如何通过教育、训练和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建议。
培养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方法创造力与想象力01情感表达的方式幼儿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02情感理解的能力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尝试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
03情感教育的意义帮助幼儿认识、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促进情感健康发展。
情感表达与理解03自我意识与自尊的关系自我意识是自尊的前提,自尊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01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特点,能够区分自我与他人。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课件
感知信息的处理过程
感知信息的处理过程分为接受、选择、解释和应用四个阶段。这一过程使幼 儿能够从感知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感知与感觉的区别
感知是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而感觉是感知的基础,是对刺激源的直接 反应和感受。
感知的定义和分类
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整合、理解的过程。它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和运动感知等不同类型。
感知与经验的关系
感知是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解释。通过感知,幼 儿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感知环境中。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阶段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 部世界课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PPT介绍了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性和意义,定 义和分类,感知与经验的关系,以及儿童感知觉发展阶段等主题。
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性
感知外部世界是幼儿发展认知能力、理解环境的重要基础。它帮助幼儿建立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框架,促进整体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开始通过感知自身运动的方式来认知外界。
2
感官整合阶段
3-7岁,儿童逐渐能够将多种感官信息整合,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3
抽象感知阶段
7-12岁,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感知,有更深入的认知理解。
感知与认知的关系
感知和认知相辅相成。感知提供了认知的基础,认知则影响感知的选择和解 释,二者共同推动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 自我知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幼儿感知觉概述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幼儿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 2、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 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 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 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back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 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 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悬挂起来。大 约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第二节 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 色力。 颜色视觉的发展 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 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 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 儿童兴奋。
幼儿心理学 第四章
• 回避性依恋 (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 (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 (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
.
• 矛盾型依恋 (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 (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
2.
3.
多音节阶段 学话萌芽阶段
(4-10个月) (11-13个月)
.
二、语言——社会化的开端
(一)最初的双眼对视 幼儿与别人进行双眼对视,表明他们开始了社会化的历 程。
(二)说话前的象征性符号 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它是约定俗成的。 如:文字、人民币、语言等。 幼儿能够运用符合与别人交流表明他迈入和社会化的第 一步。
《幼儿心理学》
.
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
.
内 容
.
问题讨论
个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
.
•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 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 高兴 ,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开始找人 。在妈妈的 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见 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产生“认生” 现象。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教给孩 子各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得“懂事”,并逐渐 能够“管住”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 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 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 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 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化 的过程。
(三)行动的调节能力(大约到六七岁,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
第四章第二节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PPT课件
联觉的形式很多,其中颜色感觉的联 觉最为常见。
色觉可以引起温度感:红、橙、黄色有 温暖感,称为暖色;蓝、青、绿、白有凉 爽感,称为 冷色。
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家具若用浅 色系会给人轻巧的感觉,若用深色系给人 以沉重的感觉。
5、感觉补偿
亮度对比
亮度对比,看看中间四个小灰色方块,有没 有觉得最右边的颜色最深,最左边的颜色最浅。 实际是四个一模一样的方块。由于亮度对比的 关系,同样一块灰色,在黑色的背景里比在白 色的背景里显得亮,两对比色之间差异越大, 效果越强。
•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黑白对比、月朗 星稀 继时对比:先吃糖再吃苹果,觉得苹果是酸的
这是一个斑点图,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的理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 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不 合 理 图 形
二可图形
二可图形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
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
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体 育 ——运动觉、平衡觉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 1、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观事 物时,我们的感觉器官会从众多的刺激物中优 先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 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产生清晰的知觉。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够分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
04
感知外部世界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语言环境
幼儿通过感知外部世界中的语言环境,逐渐学会发音、词汇和语法 结构,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模仿能力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和口音,逐渐习得 正确的发音和表达方式。
社交互动
幼儿在与其他人的社交互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使用恰当的语 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
阅读绘本和故事书
与幼儿交流时使用清晰、简单的语言,并 鼓励他们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和故事书,培养他们 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互动的语言环境
鼓励创造性和想象力
与幼儿进行对话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 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 他们的语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幼儿能够逐渐感知到时间的周期性,如日夜、季节等,并能够根据 这些周期性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运动知觉
1 2 3
主动运动知觉
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动作和运动,逐渐建 立起对自己动作和运动的感知,能够感知到自己 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
被动运动知觉
幼儿能够感知到自己被动的运动状态,如被抱起、 被推拉等,并能够根据这种被动运动来调整自己 的姿势和动作。
不同味道。
鼓励探索和发现
提供安全的环境
确保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让他 们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鼓励尝试和实验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让他们通 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理学》第四章幼⼉的社会化第四章幼⼉的社会化什么是幼⼉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童在⼀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际关系,妥善⾃治,从⽽客观的适应社会⽣活的⼼理发展过程。
第⼀节幼⼉语⾔的发展3-4岁时幼⼉词汇量快速⼤战的时期。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幼⼉⼀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上最先掌握名词。
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幼⼉运⽤词汇的能⼒了,收到认知发展⽔平的制约。
凡是幼⼉能理解也⽤对了的词,我们城市为积极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词汇。
反之,幼⼉,虽然能理解却不能争取使⽤的词,我们称之为消极词汇。
四、幼⼉语⾔能⼒的发展语⾔能⼒是指幼⼉如何运⽤语⾔进⾏⼈际交往的能⼒,这是反映⼉童语⾔⽔平的重要标志。
(4种)(⼀)适合的表达⽅式(⼆)连贯的复述能⼒(三)⾏动的调节能⼒⾃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
⾃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1. 重复。
⼉童重复或⼩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仅仅是因为他⾼兴这样做。
2. 独⽩。
⼉童⼤声的对⾃⼰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
3. 集体独⽩。
当其他⼉童在场时,⼉童⼤声的⾃说⾃话,但其他⼉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1. 适应性告知。
⼉童⼒求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不是讲给⾃⼰听,也就是传递⾃⼰的意思。
如“这边不能过去的”2. 批评和嘲笑。
⼉童有时在强烈的情感因素下,会肯定⾃⼰⽽贬低别⼈。
如“我的这本书⽐你的好看”3. 命令、请求和威胁。
这类语⾔在⼉童中有明显的相互作⽤。
如“过去点,这边要放玩具的”4. 问题与回答。
⼉童会提出很多问题,同时⼤多要别⼈答复,⼉童的回答往往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
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要,我还没玩好呢”⼤约到6 、7岁,⼉童的⾃我中⼼语⾔逐渐向社会化语⾔过度(四)语⾔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1~2岁⼉童语⾔的习惯策略上看,有指物质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时:IOO课时一、课程地位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探讨幼儿心理发展中主要问题。
教材分为4编共12章节。
内容分别为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幼儿的活动心理。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别讨论,强调幼儿园的活动设计、游戏更多地是为促使其心智健康发育服务,本着更好地突出教材的时代性、职业性、专业性,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二、课程目标1.情感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2.知识目⅛r<: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了解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以及幼儿的活动心理。
3.技能目标:能依据幼儿特点,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初步具备幼儿园基层岗位幼儿老师的工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品质。
第一章初识幼儿心理学(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影响幼儿心理学发展的因素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第四节怎样学习幼儿心理学1.了解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影响幼儿心理学发展的因素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一)教学内容1.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教学要求1.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了解1—3岁孩子心理发展有何特点3.理解3~6岁孩子心理发展有何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3~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难点:掌握3~6幼儿学习的特点第三章幼儿的注意(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幼儿的注意和幼儿活动(二)教学要求1理解幼儿的注意有哪些特点2.了解注意与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难点:幼儿的注意在幼儿活动中的体现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二)教学要求1.熟悉幼儿的感知觉有哪些特点2.了解感知觉与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难点:幼儿感知觉在活动中的体现第五单元幼儿的记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二)教学要求1.熟悉幼儿的记忆有哪些特点2.了解记忆与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难点:幼儿的记忆和幼儿活动的关系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幼儿的想象与幼儿的活动(二)教学要求1.熟悉幼儿的想象有哪些特点2.了解想象与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幼儿想象的特点难点:幼儿想象与幼儿活动第七章幼儿的思维(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二)教学要求1.熟悉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2.了解思维与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幼儿思维的特点难点:思维与幼儿活动第八章幼儿的语言(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幼儿的言语与活动(二)教学要求1.熟悉幼儿的言语有哪些特点2.了解言语与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难点:幼儿活动中的语言特点。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幼儿的记忆和想象(1)
目录 CONTENTS
一、幼儿记忆 二、幼儿想象
一、幼儿的记忆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1. 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①记忆的目的不明,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客观对 象的性质;客观对象与主体的关系 ②幼儿不会自觉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事物
2.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正在形成 ①记忆出现顺序:
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②发展速度 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 的增长而提高。语词--逻辑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 记忆。
3.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许多材料证明,幼儿对理解了的材料,记忆效 果较好,对不熟悉的、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较 差。
(二)影响幼儿记忆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所以人脑的生理状况可 以影响幼儿的记忆力。
2.心理因素
幼儿对材料的兴趣、积极性和情绪状态
3.材料因素
先后学习的材料的相关性。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二、幼儿的想象
(一)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①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②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③想象过程收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 1、怎样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 • 2、怎样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tankertanker Mail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的想象离不开生活经验;实际行动是幼儿期 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经验性想象:与个人经验和生活经历有关的想象 情境性想象:由画面的情境引发的想象 愿望性想象:表露个人愿望的想象 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 夸张性想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
3.想象有时会和现实混淆 ①把渴望的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②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③共情,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第二节幼儿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PPT课件
教育措施
因此,要使幼儿对当前的对象能够正 确而迅速的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组织幼儿 参观、游览,扩大幼儿视野。在教学中, 尽量充实教材内容,并与幼儿的实际生 活相结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 有利于幼儿对对象的理解。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 结合
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或 旁人)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 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 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
如:在一副动物园的图画上找 小白兔,如果教师结合语言描述小 白屯的特征,幼儿更容易找到。
教育措施
在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 在讲课、板书、板画、制作挂图、运用 教具时,要根据活动的目的帮助全体幼 儿形成共同的知觉对象。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4.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二)保护幼儿的感官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重视幼儿感官卫生教育, 做到: 1.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 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差别越大, 越容易区分。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 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如活动室的背景板 前会动的教具极易被幼儿知觉。
在考试时,做小动作的学生容易被发 现。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 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 的对象。
绘画能发展幼儿的颜色视觉能力; 手工、泥塑能发展幼儿的触觉能力; 因此,幼儿教师要尽可能有目的、有针 对性地开展多种多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 各种感官的训练,使他们的感觉能力得以 充分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一)感知觉的概念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
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
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
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
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
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幼儿心理学四章二节教案
第二节幼儿游戏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课型
讲授
课时
1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思考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游戏的含义、特点、作用。
2、理解幼儿游戏的种类划分。
能力目标:1.学以致用,将游戏活动,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幼儿游戏的含义、特点、作用。
掌握幼儿游戏的种类划分。
2、结构游戏(1)材料多样性(2)造型性
3、表演游戏(1)表现性(2)自娱性(3)自创性
(二)规则性游戏
1、智力游戏
2、体育游戏
3、音乐游戏
五、巩固练习(练习题)
六、本课小结(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七、布置作业(练习册第二节)
板书设计
第二节幼儿游戏——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幼儿游戏的含义:幼儿游戏是指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来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1.自由性2.趣味性3.虚构性4.社会性5.实践性
二、幼儿游戏的作用
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心智能力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4、游戏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5、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游戏的种类
(一)创造性游戏
1、角色游戏(1)经验型(2)自主性(趣味性3.虚构性4.社会性5.实践性
二、幼儿游戏的作用
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心智能力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4、游戏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全版】知觉特性与幼儿的活动推荐PPT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 知觉选择性的应用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越完整、
越正确。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知觉选择性反映了个体在知觉事物时对象与背景的关 因此教学中呈现给幼儿的材料,如果超出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那么幼儿就难以去理解。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 知觉恒常性的运用 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掌握知觉的恒常性,对于幼儿
的构图具有重,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越完整、 越正确。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四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及感知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学时(知觉特性与幼儿的活动)
• 知觉的选择性 因此教学中呈现给幼儿的材料,如果超出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那么幼儿就难以去理解。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越完整、 越正确。
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 例如:城市里的幼儿和乡村的幼儿,生活环境不相同,知识经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应的教学也应有所不同。
幼儿在进行观察时,掌握一定的观察规律和方法有必要的,恰当的运用知觉的整体性来呈现教学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有 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当第知四觉 节对象的信物理息特性或在一刺定范激围内的发生某了变些化的方时候面,知作觉形为象并知不因觉此发对生相象应的而变化把。 其他事物作为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知觉的恒常性:
•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被 知觉的对象依然保持不变。
• 常见的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 状 恒 常 性
三、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 知觉对象与背景:
• 个体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同时 被清楚地反映,总是选择一些,成为对象,其他 成为背景。
• 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 提高感知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刺激 的特点;二是个体的知识经验。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 个体选择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他们 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注意起
伏的原因。)
• 2.知觉的整体性:
•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 1.提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 2.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 3.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 4.教给幼儿有序的观察
• 课后练习: •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 2.如何培养幼 Nhomakorabea的观察力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肤觉适应:金钟罩、铁布衫 • 听觉适应:小区里的卡拉OK
• 感觉适应在幼教活动中的运用
• 当班上幼儿在喧嚷时,教师不要提高嗓门, 而要带头轻声说话,创造安静环境,提高 幼儿的感受性。
• 感受性变化与幼儿活动:
• 2.对比(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
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例:视觉和味觉对比
• 个体不是孤立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 而是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的特性。(1.整体优于个别;
2.整体个部分相互依存)
• 3.知觉的理解性:
•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 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识出来。 (1.有助于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有助于知觉的 整体性;3.产生知觉期待与预测)
• 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 件影响:
• 1.对象和背景的区别(区别越大,越易区分)
• 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总和(距离上接近,形态上相 同或相似易被知觉为对象)
•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教师的言语引导和 讲解)
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知识回顾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区别联系 2.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学
第二节: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高凡 892337037@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活动
• 感受性变化与幼儿活动: • 1.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
提高)
•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言语指导有助于背景和对象分离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 1.观察力:
•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
• (拓展: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性加强、持续性延长、细致性 增加、概括性提高)
几只鹿?
移动哪根火柴,就能使每一个横行和每一竖行的 数字之和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