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

合集下载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学将围绕我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重大事件展开,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强调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历史课程,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层次规律和复杂性的认识尚不足。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因此,针对这一教学对象,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及其历史影响;(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历史思辨能力;(3)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探究;(4)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3)组织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具备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4)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全球观念;(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历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和民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丰富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使他们热爱祖国,珍视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光荣,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评价。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调查和研究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历史评价和历史解读。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多个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和国际社会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和国际社会,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到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思想上要体现时代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改变了中学历史学科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师围绕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过于片面,过于追求教学的形式和表面,忽视了教学的内容和实质。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中历史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统一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要求,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新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堂、网络资料和历史情境课堂,采用学生编演历史情境剧、组织辩论会和讨论会、进行模拟法庭等形式,希望通过大量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领悟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但是,实践表明,很多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并没有因为“能力”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新课改前,学生能够熟练地把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把各章节串联起来,那是因为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是学生掌握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三要素,也是我们传统教学的重点。

而新课程中,教师重视能力目标的实现而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在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实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课堂分组讨论、组织辩论赛、编排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

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学生还没有学习基础历史知识就过多地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编排课堂历史短剧、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等探究学习的倾向。

新课改下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设计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内容已经基本摆脱了“繁、难、多、旧”的弊病,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信息已经大为减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等提供了时间,真正把学生当作了培养成对历史具有一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对象。

一、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

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

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

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

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1虽然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有段的时间,但在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

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缺乏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指导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本节课我希望能够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来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发觉不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很是琐碎和没有条理,更不用说有完整的历史线索,历史思维很是薄弱。

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庞杂包含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现代史,内容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事件内容的张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顺序也常常混淆不清。

本课在课堂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课知识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日本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我感到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进行自主整理线索,他们的参与使历史线索的'脉搏跳动起来了。

本节课希望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学生由于有了要竞争的目标,所以可以全组团结协作,甚至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可以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同时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发挥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预料,这也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要学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有所表现那就更是奢望了。

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感悟历史新课改

感悟历史新课改

感悟历史新课改从2009年秋学期起,我省已经全面实施新课程。

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把握历史教材?如何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这些成为老师们工作之余常谈的话题,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经过一学期的探索,结合自身半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就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1、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4、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5、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6、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7、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8、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新问题1、学生思想的不重视。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多次提倡全党学习历史,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不懂得历史的民族将是一个可悲的民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包括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极不重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枯燥无味,它既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课程名称:新课改初中历史教案
学科:历史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新课改对历史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新课改?
2. 新课改对历史教育的改革意义;
3. 新课改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新课改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2. 呈现:介绍新课改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新课改的兴趣。

3. 解释:分析新课改对历史教育的改革意义,让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目标和措施。

4. 拓展:讨论新课改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历史。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新课改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拓展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参考资源:
1. 人教版《历史》教材;
2. 网络资源;
3. 参考书籍。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编。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一、重建历史教学理念,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历史教师的教学责任由单纯知识技能传递,转变为以情感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培育。

与之对应,师生关系必然发生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教师的历史教学责任便有了拓展,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角色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教材、媒体等一起构成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

二、重建教学评价体系,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历史课程教学理念,必然要求重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这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目标合理,设计科学,恰当处理教材及师生关系;要开放历史教学设计、内容、空间、形式、结果;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挥学习潜能;要使教材设计独特新颖,发挥教学个性,艺术地驾驭课堂;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等方面锻炼的机会,为学生进一步自我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得到启示,获得进步;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自觉地运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人格。

此外,教师还要热爱学生,体现人文关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要通过课堂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要有宽松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可以自由向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特长,使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要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浓厚的兴趣、灵活的思维方式,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与合作伙伴交流,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要善于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拓展思路,用生活、个性化眼光对待学习;能获得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到强化,展示自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得到健康的连续性发展,并通过课堂学习,又生成了有价值的新问题,激起探究欲望,使自己自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要学习情绪饱满,能在体验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情感感染,获得美的享受,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并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能与教师和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高中历史新课改下的变化

高中历史新课改下的变化

高中历史新课改下的变化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已经启动,历史教师如何作出回应,如何按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无疑是处在课改前沿的一线历史教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作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潮。

一、教学手段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借助于粉笔、板书和老师的言传身教,除非老师的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否则是很难打动学生,也未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长期下去,学生对历史学科就会感到厌倦和缺乏兴趣。

新课改之下,因为教材体系作了大量的调整,以专题史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显得异常丰富,因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优势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层次地利用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历史,如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结合教材给学生设问,并建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形成了最终结论。

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历史、评价历史、质问历史的习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材处理的变化传统教材依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写,体系性、时间性较强,而新教材打乱了时间顺序,让人很难把握。

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就是历史教师需要用心的地方。

在教材处理上。

我认为应根据新课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一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整理,从而增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

1、新教材内容容量大,应根据课标要求做到合理的“减”。

新教材总体看每一专题,每一课时内容容量大,以往要用好几节课上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对于教师来说,难度相当大,而且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求面面俱到。

脱离新课标的要求,这样既增加老师的负担,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未能很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高一历史知识点

新课改高一历史知识点

新课改高一历史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历史素养为目标,对历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介绍新课改高一历史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等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西周的兴衰:介绍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以“尧、舜、禹”、“文、武、周公”等为重要人物进行说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列国纷争,以及韩非子、墨子等重要思想家的影响。

3. 秦朝的统一:介绍秦朝的统一战争、法家思想的推行,以及始皇帝的重大改革。

4.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介绍汉朝的兴起、刘邦的功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5. 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介绍三国时期的曹、刘、孙三方势力的斗争,包括三国鼎立、三国统一等历史事件。

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介绍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特点以及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工业革命的爆发:介绍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3.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介绍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以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殖民地人民的抵抗。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战争过程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过程和结束后的世界秩序重建。

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命运: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推动力量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3.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介绍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国共合作的形成和意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等。

5.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起因、背景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新的要求,实现新课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们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突出批判性思维。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还应该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可以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让学生了解科技发明的背后原理及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教学需要重视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导,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担当主体地位。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新课改,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2024年,我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进行更新,新的课程标准被称为“核心素养版”。

这个新的标准将带来一系列变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是对这个新的标准的一些简要介绍。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时代,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取得成功。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结构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知识、主题知识和扩展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历史知识,主题知识是与核心知识相关的主题和问题,扩展知识则是与核心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

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课程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的内容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除了中国历史之外,学生还将学习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改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环境。

四、课程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将参与到一系列的实践项目中,通过调查研究、讨论辩论、创作写作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历史素养。

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评估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之外,学生还将参加项目展示、实践评估和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考核。

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使评估更加客观和公正。

六、教师角色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教师将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改版

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改版

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改版一、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对2023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改版。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改版后的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标准概述1. 课程性质: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强调历史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模块,涵盖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为基础模块,选修课程为拓展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

5. 课程实施: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改版亮点1. 强化历史主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脉络。

2. 重视历史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判断力和批判力。

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突出时代特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时代特征,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5. 注重学科交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建议1. 吃透课程标准: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2.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注重史料教学:充分运用史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史料,提高历史判断力。

4. 强化历史教育:加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5.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国家认同感。

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议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议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学历史课程也需要进行改革与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历史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议如下:一、贯彻问题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积极的、质疑的、创新的学习态度出发,倡导问题意识。

教师需要通过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融入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广泛覆盖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种多样的历史文献、建筑、艺术品、音乐等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拓宽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三、注重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历史课程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要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不仅要学习历史的基本概念和事件,还要了解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四、发展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历史是被诠释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

通过对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引入历史思维工具与方法历史课程可以引入一些历史思维工具与方法,如时间轴、因果图、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梳理历史知识,提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工具与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六、培养历史意识与价值观历史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非线性的变化。

同时,历史课程还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精神。

七、注重培养历史研究与写作能力历史研究与写作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将进行改革。

本文件详细介绍了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观念、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2. 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3. 当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当代史等。

4. 专题史:包括思想文化史、经济发展史、政治制度史、科技创新史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研究、讨论式研究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保障1. 教材编写: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具有时代特色、科学性、可读性强的历史教材。

2. 教师培训: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

3. 教学设备:加大投入,完善历史教学设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4. 政策支持: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结语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本课程标准,为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3)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4)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2.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1)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史料教学:运用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1)讲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目标。

(2)分析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阐述。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实践。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

3.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教师评价:注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3. 课堂评价:关注课堂氛围、学生满意度等方面,以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

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1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

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

”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

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

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

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

高中历史新课改

高中历史新课改

高中历史新课改1、题型差异①选择题:题量由12道加至15~16道,分值由4分每道降为3分每道;这意味着选择题的容错率增加,得分差距缩小,对于艺术生来说是正向变动。

②大题:材料分析题增加,论述题不变,选做题被删除;较易拿分的选做题被删除会有一定冲击,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将是考生拉开差距的关键。

2、考查内容差异知识架构大改,由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本必修加改革、战争、人物评说三本选修的“3+3选1”模式变为中国史、世界史两本必修加政治、经济、文化三本选修的“2+3”模式,更加注重时间线的梳理。

整体来说在内容上有所增加,但还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会有适当延伸,更加注重对考生历史逻辑性和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

3、考查难度差异难度波动不大,虽然题量有所增加,但同时新高考历史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75分钟,更为充足。

只要知识体系扎实,得分率还会上升。

四、各题型拿分预估1、选择题:以基础性题目为主,着重把握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得分,一般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选择题总分是45~48分,预估大部分同学能拿到36~42分左右。

2、材料分析题:这部分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的历史知识功底和阅读理解能力,一般是2道小问层层递进,第一问易得分,第二问有一定难度。

掌握了老师讲解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一般能拿到25~30分左右。

3、论述题:这道题型是相对来说难度最高的题,考查学生总体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叙述逻辑性,历来总体得分不高。

但如果功底扎实且掌握一定技巧还是能拿高分的,这也是历史学科除选择题外最容易拉开差距的题目,得分一般在4~8分之间。

预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系统教学后,拿到55~65左右的分数。

历史新课改发言稿

历史新课改发言稿

历史新课改发言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历史新课改的发言。

近年来,历史学科的新课改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课改以其前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今天,我将从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首先,历史新课改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将教学内容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

它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历史教学,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同时,新课改还倡导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其次,历史新课改注重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它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新课改还注重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博物馆参观等活动,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再次,历史新课改强调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扩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改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历史文化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最后,历史新课改注重历史教学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倡导跨学科教学。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历史教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政治、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种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改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历史学科的教育质量。

对历史新课改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对历史新课改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对历史新课改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历史新课改实践里的一些事儿。

你们说,这新课改是不是有时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就比如说吧,老师在课堂上讲历史,以前可能就是照本宣科,现在呢,搞了好多新花样。

我觉得吧,有些新的教学方法可能是挺好的。

像那种小组讨论,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热火朝天的,可能能让咱们对历史事件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说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会子的事儿,有人说秦始皇厉害,有人说他残暴,争来争去,咱们自己就琢磨出不少东西来。

但是呢,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有时候老师让咱们演历史小短剧,这主意听起来不错,可实际操作起来,哎呀妈呀!准备道具、排练,花了好多时间,也许最后学到的东西还没有好好看书来得多。

还有啊,现在特别强调用多媒体教学,放一堆图片、视频啥的。

这是好,能让历史变得更直观,可我就想问了,光看这些就能真懂历史了?也许能有个印象,可深入的思考呢?再说说作业,以前就是做题、背书,现在搞什么实践作业,去调查个家乡的历史啥的。

这是能锻炼咱们的能力,可有时候咱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呀?我就想,这新课改是不是有点心急了,想一下子让咱们啥都会?你们想想,要是一味地追求新方法,把老的有用的都丢了,那能行吗?比如说背书,这虽然枯燥,但是基础的知识不背下来,怎么去分析那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呢?还有啊,有时候老师为了让课堂有趣,讲了好多历史故事,故事是好听,可重点是不是偏了?咱们到底是来学知识还是听故事的?我也不是说新课改不好,可能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需要调整。

就像走路一样,得一步一步来,走稳了才能跑得快,对吧?你们说,咱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历史课呢?是热热闹闹但是学不到太多东西,还是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能打牢基础?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啊!也许,新课改就像是一场冒险,有惊喜也有惊吓。

但不管怎么样,咱们都得努力去适应,毕竟学好历史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2016-08-05 08:58:06)转载▼标签:杂谈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

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

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

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

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

“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三、学业质量标准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从而使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业质量等,都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

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

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

素养1:时空观念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素养2: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试题示例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

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