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前舱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有限公司

白车身前舱设计规范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2017- - 发布 2017- - 实施 XXXX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编制本规范的目的是规范白车身前舱设计流程,清楚设计要点,规避设计风险,为后续新车型的前舱设计做参考。

1 范围

1.1 本规范适用XXXX有限公司研究院各项目组。

1.2 本规范适用于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X)。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设计规范

4.1 与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配合要求:

(1)直接安装在前舱边梁上,两侧和翼子板用卡扣或自功螺钉连接。

(2)通过水箱下横梁进行与前舱的连接,两侧直接用塑料件进行倒钩安装,有些前保在水箱下横梁中部加安装点。

(3)在安装时要考虑安装的方便性。

(4)要考虑前雾灯的空间布置。

(5)为保证前格栅通风量在左右加挡风板,挡风板一般安装在散热器上下横梁上,上横梁加密封条,下横梁加挡泥板,以保证风能大量的吹到散热器上,以满足空调的需求。

(6)前防撞梁或前边梁上要预留前拖钩安装点,国内一般采用的是直接做拖钩板或是加拖钩杆,国外在这基础上增加前拖钩总成如T形。

(7)前舱下部增加底盘装甲,便于在行驶中抗击石子的撞击。

4.2与前舱盖总成的安装配合要求:

(1)前舱撑杆主要分气顶杆与手动撑杆两种,不管那种撑杆都要求翼子板安装横梁与机盖内板保持一定的间隙最好是≥35mm,如用手动撑杆还要考虑在机盖关闭时撑杆另一头的安装固定和撑杆本体的空间要求。

(2)在设计缓冲块安装面时左右要用平移方式不能对称(因缓冲块左右通用)。(3)前舱前部与前舱盖总成的密封条有两种安装方式, 一种是安装在水箱上横梁上,一种是安装在前舱盖内板上,水箱上横梁的安装面要与前舱盖内板间隙是

11mm左右(具体要根据密封条的断面来进行设计)。

(4)前舱盖总成后部通过左右铰链总成与前舱进行连接。如下图所示:

(5)机盖锁安装在水箱上横梁,在关闭状态下机盖锁的安装板与前围上横梁要保持一定的间隙,前舱中还要留有机盖锁拉线的安装孔。如下图所示:

4.3 与前大灯的安装配合要求:

(1) 各安装点要有一定的强度。

(2) 要考虑前大灯调光问题,一般在大灯安装支架上打一过孔,有些车无大灯上安装支架直接安装在散热器上横梁和前纵梁上。

(3) 要考虑前大灯换灯的空间。

(4) 要考虑前大灯的安装便利性。

4.4 与散热器及水箱的安装配合要求:

(1)水箱的上横梁主要分可拆式和不可拆式两种,不可拆式目前几乎已不应用,现开发的车都是可拆式,便于水箱拆装,还有一种是前端框架,一体成型的。(2)水箱与前舱的安装除用螺栓外几个安装脚是用橡胶件进行连接,在与橡胶块连接时车身件要有翻边防止橡胶块在行驶中磨损。

(3)车身上要留空调管路的安装孔。

(4)机盖锁支撑板与水箱风扇的间隙要保证。

4.5 与前悬架系统的配合要求:

(1)前悬安装,在正碰时前悬先脱落防止前围变形,侵入量过大造成乘员挤伤。(2)设计前稳定杆装置不要影响车身吸能区的设计及空间要求。如下图所示:

(3)前舱前部要保留一定的空间便于稳定杆的跳动,前轮罩及前边梁要满足前轮及前传动轴跳动的空间布置。如下图所示:

4.6 前减振器座总成安装要求:

(1)焊接要求:该处为重点焊接区域,减震器支座总成焊缝如下图,确保减震器支座总成有足够的连接强度,以及良好的重量分配。

(2)配合要求:减震器座安装板与减震器贴合面必须零贴合(符合内倾角与外倾角),且三个安装孔中其中两个为定位孔。

4.7 与蓄电池的安装配合要求:

(1)蓄电池安装支架强度要求。

(2)蓄电池安装支架与纵梁的连接强度要求。

(3)蓄电池安装支架安装位置对纵梁吸能区域的影响。

4.8 与洗涤器的安装配合要求:

(1)洗涤器安装位置、安装方式。避让开相关零部件,合理利用空间。(2)洗涤器安装强度要求。

4.9 与空调机的安装配合要求:

(1)安装点的设计,与仪表台的匹配。

(2)进气口的设计。由总布置进行布置后在对结构进行优化。

4.10 与转向系统的安装配合要求:

(1)万向节的活动空间。

(2)转向柱及真空助力气的安装面要有一定的强度,涉及到人员安全项。

4.11 隔音隔振要求:

因电机产生的噪音、振动向乘员舱传导,前舱总成需要对其进行阻隔减少该部分向乘员舱传导。下图紫色件为前围板隔音垫。

4.12 正碰时前舱的设计要求:

碰撞过程中主要考虑力的传递及车身纵梁的吸能。详见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力沿着前纵梁、左右边梁、前围板前横梁向车身地板、侧围方向传播。

4.13 正碰吸能溃缩区的设计要求:

前纵梁在设计时,可分为三个区域。

区域1:首次吸能区域,强度最弱,该区域首先吸收正面碰撞所带来的冲击力。

区域2:吸能过渡区域,吸收区域1未能吸收完的撞击能量,也吸收再次碰撞碰撞能量区域,同时变形量比区域1相对减小。

区域3:吸能传递区域,将正面碰撞产生的而未吸收的能量传向A柱、地板,也就是整车刚性的基础区域。

5 相关记录

6 附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