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一)什么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
乡镇企业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
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韩建集团的发展历史北京韩建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资质特级大型建筑企业,始创于1978年10月。
田雄和众多乡亲靠瓦刀起家,使韩建集团由十几人的小施工队成长为资产数十亿元的建筑集团;让远近闻名的“寒心河”变成了如今的京郊首富村。
抚今追昔,这个村庄的发展历程无处不闪耀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辉;无处不奏响着韩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雄及父老乡亲们谱写的科学发展,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的华彩乐章。
对于韩建集团的创办历史,董事长田雄回忆道:“记得有一天我和同村的田兴在田里拔草,那时候还是生产队。
休息的时候我曾跟田兴说“这庄稼活真够呛,拔草虽然大人小孩都能干,可拔不了一小时,就蹲不是,站不是。
弯着腰拔,半天下来腰酸腿疼。
麦秋,人们要一镰刀一镰刀的割麦子,大秋要用小八镐招棒子秸,这都是要力气的累活。
1978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回顾与现状解析
( 北 经 济 学 院 经 济 学 系 ,湖北 武 汉 4 0 0 ) 湖 32 5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 来 ,政 府 的 经济 体 制 变 革 和政 策规 划 导 向成 为 推 动 乡镇 企 业发 展 的主 要 动 力 。在 中国社会 主 义 市场经 济体 制 的构 建和 完善过 程 中, 乡镇 企业 凭借 灵活 的 经营 方式和 较低 的 运 行成 本 ,依 靠粗放 型 增 长 ,成 为 国 民经济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和 农村 经 济增 长的 主要贡 献 力量 。 当 前 , 乡镇 企业 面对 的环 境 问题 、成本 问题 以及 创 新 问题 日益 突 出。有鉴 于此 ,亟须加 快 乡镇 企业 的 产权 制度 改 革 ,加 大人 力资本投 资 ,加 强 产业 集群 建设 ,建 立促 进 清 洁 生产 的 绿 色支撑 体 系 ,
以 实现 乡镇 企 业 的 增 长 方 式从 粗 放 型 向 集 约 型 的 转 变 。 关 键 词 : 乡镇 企 业 ;粗 放 型 增 长 ; 集 约 型 增 长
中 图分 类 号 :F 7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8 5 ( 0 1 2 0 6 — 4 0 7 6 7 2 1 )0 .0 4 0
第3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石家 庄经 济学 院学 报
J u n lo hj z u n iest f o o c o r a fS i a h a gUnv ri o n mis i y Ec
Vo . 4 NO 2 13 .
Ap . 2 1 r 01
17 98年 以来中 国乡镇企业 发展 的历程 回顾 与现状解析
不 断增 强 ,经营 规模 不断 扩大 ,正 在从 数量 型增长 向质量 型 增 长 转 变 。 19 9 2年一 1 9 9 6年 ,乡镇 企 业 总产 值从 1 5 . 亿 元 猛 增 到6 4 亿 元 ,年 均增 76 9 7 83 3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期乡镇企业的初创期通常是指从企业成立到正式开始经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乡镇企业通常会面临寻找合适的经营模式、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等问题。
初创期的乡镇企业通常会面临着资金短缺、雇员招募难度大、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期随着经营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通常会逐渐稳定下来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阶段,乡镇企业通常会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等。
稳步发展期的乡镇企业通常会逐渐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和投资者,并开始实现盈利。
第三阶段:扩张期当乡镇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后,往往会考虑扩张业务规模。
在这个阶段,乡镇企业可能会选择开设新的分店、增加生产线、拓展销售渠道等。
扩张期的乡镇企业通常需要面临管理能力的提升、资金的筹集、市场风险等挑战。
第四阶段:巩固发展期当乡镇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后,通常需要静下心来进行巩固发展。
在这个阶段,乡镇企业可能会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组织架构和流程,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等。
巩固发展期的乡镇企业通常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市场份额的稳定和提升以及顾客满意度的提高。
第五阶段:转型升级期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进步的改变,可能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个阶段,乡镇企业可以选择实施新的经营模式、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等。
转型升级期的乡镇企业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乡镇企业可以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乡镇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乡镇企业原义较广,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包括在这个范畴里,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我们在本书中所研究的乡镇企业则是广义的乡镇企业,并不局限于上述官方定义。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中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
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在中国经济改革后。
在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成群地涌现出来,并且快速地成长壮大,成为促使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突破原有二元经济结构、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化因素和动力源泉,它们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早已存在,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上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事物。
乡镇企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调整与波折、再一轮高速增长以及变动整合与提升等几个发展阶段。
1. 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1978--1983年)。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地区启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
为了吸收消化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在60年代初因国内经济困难被取消的社队企业,经过“文化革命”中作为补充城市生产能力的不足逐步恢复后,又在改革后农村就业压力下进一步得到扩张,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西藏乡镇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经济研究导刊
E ONOMI S C C RE EAR CH I E GU D
No 1 20 9 .2. 0 Se i}No5 ra .O
总第 5 O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西藏乡 镇企业发展历程回 顾
李 爱 琴
( 西藏 民族学院 财经学 院, 陕西 咸阳 7 28 ) 10 2 摘 要: 西藏和平解放初 期, 刚脱胎 于封建农奴 社会 的农村产业部 门主要是农业 ,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 商
载体 。 自治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针 对西藏 以农牧业为主 , 农牧 业人 口占 8 %以上 的特殊 区情 , 0 制定 r许多有利于发展社 队 企业 和家庭副业的方针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 , 西 藏社 队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出现 了以简单 手丁业劳 动为基 础, 以家庭劳动为基本特点的个体企业 。个别农村 社区的农 牧 民为 了扩大经营 ,在其共 同利益 的基础上合伙投入资金 、 劳力 、 劳动资料 , 开始走 L联 合经营之路。到 17 9 9年 , 全区社 队企业收入 2 1 9万元 , 7. 2 农牧民每人平均从社队企业 收入 巾
业 服务业儆 少。中央根据西藏落后 的经济状况 和单一的经
济 成分 。 16 年 4月 的《 于 91 中共中央关 于西藏 工作方 针 的 指 示》 提出 :集 中力量 发展农业 、 “ 大力 发展牧业 、 同时发展
商业和为农 、 服务的手工业” 牧 的政 策措 施 。 西 藏 工 委 和 自
人 民政府 决定 对“ 民公 社 的社 ( ) 人 队 企业 , 继续 免 征工商 税 。 这些政策的实施 , ” 有力推动 了非农业的发展。 许多县 、 社 从 当地实际出发 , 开办 了种植场 、 养殖场 、 运输 队 、 建筑队 , 还
江苏乡镇企业的成长历程
业 政
年 的 年 增
4 4: 2.
转 变 ”经 济体 制 和 增长 方 式)扬长 补 短 , ( , 再造 乡镇企
r页
纪 念 新 中 国 成
a'
) 中 《
“ 社 芰‘ ‘ 三
:
o 周 年
《 ; 合
原材
专
辑
1 1
料 、 l
之 风
计兴 办三 资企业 8 7 3 7个 , 年外商 累计投 资 5 .8 历 8 亿 8
美元 。至 2 0 底 。乡镇 企业 与外 商合 作合 资企业 0 0年
用. )
规定
彻 中
l 8 95
进入 9 0年代 后 . 在我 国经 济 日益市 场化 、 国际化
的大背景 下 ,针对 乡镇集 体企 业 由于产 权不 明晰 、 政 企 不 分 引发 的机制 退 化 、 力衰 退 、 资 项 目失 误 增 活 投 加 、 业 亏 损 面扩 大 、 债率 及 两 项资 金 占用 居 高 不 企 负
工 近
6 .6 25
业 产 村 经
中 不
从 5 0
原辅
化 而
式恢 复和创 办 了一些 工业 企业 。 锡 县东 亭公 社春 雷 无
大队 自 16 9 2年起 , 持 “ 出政 治 . 教 育 , 坚 突 抓 树立 样板
国家
配 物
搞竞赛 ; 以勤俭 为 本 、 自力 更 生 ; 筹兼 顾 , 业 多种 统 农
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一、引言农村乡镇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了解其发展历程,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农村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乡镇企业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渔业等传统产业。
此时,乡镇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
2、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改善。
3、转型升级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乡镇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
为此,乡镇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提升。
三、未来发展方向1、绿色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约束,农村乡镇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2、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应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品牌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
5、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水平,实现全球化发展。
四、结论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农村乡镇企业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坚持绿色发展、智能化发展、集群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乡镇企业改制时间是什么时候?
乡镇企业改制时间是什么时候?乡镇企业们的前身是人民公社的社办厂,在六十年代左右就有了。
至于乡镇企业大约是在七九年小岗村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就开始了,最初的形式是个体工商户,只是还不具备企业的规模。
乡镇企业改制是为了更好地拉动乡镇的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改制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而这项改制大规模爆发的时间则显而易见地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左右了。
这那段时间里,乡镇企业改制的规模数量得到井喷式的增长,各项注意点也迅速摞成一本本的文书。
▲一、乡镇企业改制时间大规模乡镇企业的转型是在改革开放后。
前身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出现了。
84年后才开始异军突起。
▲二、乡镇企业改制需要注意些什么1、乡镇企业改制的形式应该多样提起乡镇企业改制,人们就想起股份合作制,似乎股份合作制是唯一适合乡镇企业的一种形式,其实,除了股份合作制外,乡镇企业的改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各个地方的乡镇企业的情况是千差万别。
对效益较好的乡镇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对效益一般和较差的乡镇企业,可以兼并、出租和转化为私营企业等。
2、乡镇企业改制的目标要明确乡镇企业的改制不是为了改制而改制,改制起到什幺样作用,改制要能解决什幺问题,在改制前就应该知道,改制必须明确它的目标;否则,盲目地改制,效果不但不好,负作用也大,如有乡镇企业改制,职工入了股,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但改制后与改制前没有多大变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多大作用。
因此,明确改制的目标非常重要。
改制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总的目标,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经济主体。
3、改制的指导原则正确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一步应当是把产权交给最应该得到的人,而不是最会利用它的人。
那种认为谁是天生的管理人才,企业就理所当然归他所有的想法是不行的。
否则,有失公平和公正。
4、正确看待经营者持大股在全国一些乡镇企业改制中,对把经营者持大股问题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经营者持大股,改变了乡镇企业的性质,变成了私营企业。
与时俱进推动乡镇企业大发展——长沙市乡镇企业发展纪实
了 争 创 “ 术 创 新 示 范 企业 ” “ 科 技 示 范 企 业 ” 乡 镇 企 业 技 、高 、
科 技 进 步 年 等 活 动 ,确 认 和 扶 植 了 一 批 技 术 研 究 开 发 能 力 领 先 的 乡 镇 企 业 。 湖南 宏 生 堂 制 药 有 限 公 司被 农 业 部 授 予
维普资讯
Fa sg芳 gon 草 nao 颂 c
这 是 长沙 经 济 发展 中 最 耀 眼 的 “ 闪光 点 ” 。
这是长沙乡镇企业艰难跋涉中的新篇章 。
当 一 组 组 实 实 在 在 的 数 据 摆 在 我 们 面 前 时 ,不 能 不 令
全 省 的 2 . , 长 4 .%。 乡镇 企 业 增 加 值 完 成 2 7 亿 元 , 72 增 % 11 1. 4 占全 省 的 1 .% , 全 市 G P 2 . % , 长 1 .% , 镇 企 5o 占 D 的 98 6 增 5 7 乡
是 为 乡 镇 企 业 的 发 展 付 出艰 辛 劳 动 的 人 们 自豪 和 骄 傲 所
人 折 服 。 0 1 , 市 乡 镇 企业 总 产 值 按 新 口 径 完 成6 3 1 20 年 全 6 .亿 元 , 全省 的1. , 占 3 % 比上 年 增 长 1 .% ; 5 2 3 乡镇 工 业 完 成 总 产
“ 乡镇 企 业 是 县 乡 工 业 的 主 体 , 城 镇 化 的 支 撑 , 农 是 是
全 国乡 镇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示 范 企 业 。同时 , 全 市 范 围 内开 展 在
回 眸 长 沙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历 程 , 们 不 能 忘 记 , 镇 企 业 我 乡 经 历 了 五 十 年 代 五 小 工 业 的 起 步 ,六 十 年 代 社 队 企 业 的 萌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及趋势展望
理论视野总第245期27农村经营管理2023.7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体现的是“统”的职能,是实现“统分结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进程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合作化的浪潮,也曾在低谷徘徊,在不同阶段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进入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农村集体经济将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梳理回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集体经济早期的发展过程农村集体经济正式缘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因此,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设置成员股以这个时间段为起始点。
从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前可以看作第一阶段。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基本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生产资料归生产(大)队以及人民公社所有。
但是由于当时工农业存在巨大的剪刀差,农业和农村几乎难以形成积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明确了“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体制。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集体经济是主流,生产也以农业为主,个体生产限于自留地的范畴,则在“大包干”之后,农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主旋律,尽管土地属于村组集体,但是随着土地承包权日益完善,集体经济淡化,“统分结合”中的“分”凸显。
包干到户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也需要认识到,在分田到户之后,“统分结合”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组织权利和职能界定不清楚。
值得关注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农村集体开始充分利用自身在劳动力、土地方面的优势,借着价格放开的东风,开办企业寻求市场盈利机会。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传统产业阶段(1949-1977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农业生产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引入,但普及程度有限。
乡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手工业和简单的加工制造。
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1978-2002年):
这个阶段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乡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农业领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阶段(2003-2011年):
这个阶段乡村产业开始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
农业领域开始注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村电商也逐渐兴起。
同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也逐渐发展起来,乡村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2012年至今):
这个阶段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快速
发展。
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回顾
于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集体所有制和与其密切相关的 户 籍制度 ,以及 中国城市 与农 村相分离 的二元经 济结
构 。 因此 乡镇企 业与其他 形态企 业相 比具有 明显 不 同
的成 员构成、社会地位 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 ,成为 种 具有独 特性 质 的经济 组织 和社会 群体
企业 的组织形 式主要是 根据资 本要素 的契约形 式 来划分 的。但 在实 际工 作 中. 习惯于 对 乡镇企 业按 所 有制进 行分类 随着 经济 体 制改革 的深八和 发展 ,这 种分 类方法 越来越失 去应 用价值 农业部 19年发 布 4 9 的 《 关于 乡镇企 业 建立现代 企业 制度的意见 》提 出 : “ 照市场经 济的要 求 ,现代 企业 的组织形 式应按 财 按
减少到1 4 6 万个 ,年均减少2 4 3 4 %;企 业职工人数从
类型
I
Ⅱ
Ⅲ
I
1
2 3 4
企组形 业织式
个 体独资 企业
台伙企业 股份台作制企业 有限责任公 司
业主 1 制
甲l 型
一
22万 人增加 到33 万 人 ,年均增长 率 为2 7%。 87 25 5
图1 简单 地描 述 出了这五个 阶 段 中国 乡镇 企 业各项 经 关于 制订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第 七 个 五年 计 划 的建 发展 乡镇 企业 是振兴我 国农村经济 的必 济 指标 的增 长 变化情 况 从图 1 以看出 :除 了第3 议 》指 出 : “ 可 鼓 阶段 到第4 阶段 企 业个数 年均 增长 率和 企业 职工人 数 由 之路 ” ,要 积 极地 “ 励 农 民兴 办 乡镇 企 业” ; 年均增长 率变化 不大 以外 ,其 它各项 经济指标 在各个 18年 国家开始实施 “ 火计划 ” ;18年 国家开始 6 9 星 7 9 阶段 变化 的幅度 都很 大 建立 乡镇企业实验 区……这一 系列政策措施 都直接 改 善 了乡镇企业发 展的政 策环境 , 乡镇企业进 人 了高 速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张正义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
早在公社化以前的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农村就产生了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合作经济。
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等“五小”社队工业迅速发展。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对社队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范围、所有制形式、组织领导、优惠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把社队办企业、部分社员(村民)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工生和个体企业称为“乡镇企业”,亦即通常所说的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整个体私营企业这四个“轮子”。
当然.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负责的乡镇企业统计已不再按。
四个轮子”,而是按“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标准将乡镇企业划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乡镇企业,不管其属于怎样的所有制类型,都是指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在农村地区兴办的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企业群体。
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创办的用以求生存求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地位、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组织形式。
乡镇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民和乡村集体.这导致了村民、乡村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
实际上,只要是乡村居民和集体的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占绝对重要地位,并导致乡村居民和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从而带有乡村居民和集体直接参与工业化过程的性质的企业,都是“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8)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和四号文件肯定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避免农民涌进城市”,大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张正义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
早在公社化以前的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农村就产生了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合作经济。
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等“五小”社队工业迅速发展。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对社队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范围、所有制形式、组织领导、优惠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把社队办企业、部分社员(村民)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工生和个体企业称为“乡镇企业”,亦即通常所说的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整个体私营企业这四个“轮子”。
当然.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负责的乡镇企业统计已不再按。
四个轮子”,而是按“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标准将乡镇企业划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乡镇企业,不管其属于怎样的所有制类型,都是指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在农村地区兴办的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企业群体。
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创办的用以求生存求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地位、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组织形式。
乡镇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民和乡村集体.这导致了村民、乡村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
实际上,只要是乡村居民和集体的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占绝对重要地位,并导致乡村居民和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从而带有乡村居民和集体直接参与工业化过程的性质的企业,都是“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8)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和四号文件肯定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避免农民涌进城市”,大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过程
澄江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历程(1977年——1992年)审稿:撰写:靳宾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澄江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历程(1977年——1992年)第一章乡镇企业概述乡镇企业是一个特殊的名称、特殊的现象、特殊的群体。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叫社队企业,即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澄江县的社队企业发展起步于1979年,历届县委、政府非常重视乡镇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始终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种联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根据新的情况,1984年党中央4号文件把社队企业改叫乡镇企业,它包括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办、户(个体私营)办四个轮子。
乡镇企业从实际上讲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概念。
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它包括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办、户(个体私营)办、股份合作制办、中外合资、合作办等多种形式;从产业分布上看,它从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以及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等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企业的组织形式上看,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从企业的规模上看,既有大型企业,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
乡镇企业从综合性上可以概括为“四多”,即多轮驱动、多轨运动、多元投资、多业并举。
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达3440个,比1989年的1662个增加1778个,增长107%;从业人数11878人,增加2574人,增长27.7%,固定资产6839万元,增加6569万元,增长24.3倍;总收入10473万元,增加5316万元,增长103%;工业产值6552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5.1%,比1989年增加3682万元,增长128%;上缴税收365万元,增加262万元,增长39.3%,实现利润712万元,增加422万元,增长146%。
城镇集体企业发展历史沿革
城镇集体企业发展历史沿革1.引言城镇集体企业是指在城市和城镇中,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个人为主要投资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经营范围涉及工业、商贸、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企业。
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本文将从城镇集体企业的起源、发展、转型等方面探讨城镇集体企业发展历史的沿革。
2. 起源城镇集体企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个时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
当时,国家对农村实行了集体化经营,农业生产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希望将其投资于城镇中的经济建设。
为此,一些村庄组织和农民开始涉足城镇中的工商业活动,从而催生了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
3. 发展城镇集体企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探索,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
这为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积极投资于城镇中的企业经营活动。
这些城镇集体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涉足了多个行业,为城市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政府对城镇集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供了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城镇集体企业的监管,保障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4. 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镇集体企业也面临了一系列的转型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主要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城镇集体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进行内部改革和转型。
城镇集体企业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二是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三是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开拓市场和拓展业务领域。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逻辑主线与核心问题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逻辑主线与核心问题■李燕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的整整70个年头里,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弱小到逐步壮大,从被高度重视到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再到引起高度重视,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发展,现在重新回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视野,其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经济将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农民真正持久脱贫的重要途径。
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彻底摆脱贫困,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能够将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起来,实现村社集体与国家资源的对接,因此必须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精准脱贫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一)改革开放前1.合作化时期(1949-1957年)1949-1957年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发展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推进经济发展,中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
这种农业合作化主要是为了服务当时中国所采取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它要求强化国家对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控制。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提高经济的公有化程度,从而有利于国家权力对经济组织的渗透。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决议草案明确提出了要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合作社是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是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过渡形式。
草案规定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中,必须切实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规定了农业互助合作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简单的临时性的劳动互助组、常年的劳动互助组和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组发展到835万个,参加人数约2亿人。
其中临时性、季节性的互助组有603个,常年互助组约有231万个,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约有3663个。
江苏省社队企业发展始末(19581984)
表1 江苏省社队工业历年产值发展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
合 计 社办工业 队办工业
1959
29751
29751
0
19621388
7546
23842
1970
69197
38548
30649
1971
92426
55114
37312
1972
113257 69357
43900
1973
135621 88395
47226
1974
166118 108020 58098
1975
227190 143661 83529
1976
335300 203300 132000
1977
516000 308600 212100
1978
625600 384400 241200
(资料来源:江苏省社队企业管理局,《江苏省 社队工业有关资料》,江苏省档案馆馆藏:4093002-0053-0003。)
3.1977—1984年,快速发展阶段 “文革”以后,江苏省社队企业经过 调 整,进 入快 速 发 展 时期。19 7 7年全 省 社 队 工 业 总产 值比19 7 6 年增长 21% ,达 到 6 2 .6 亿 元,连同 社 队 办 农 业(种 植 和 养 殖)、建 筑以 及其他 企 业 的总收 入8.1 亿元,共70.7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
以 上数 据显 示,江 苏 省 社队 企 业 从 1958年成立到1984年转型为乡镇企业,其 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不同的历 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江苏省社队 企业发展始末(1958—1984)
文/ 朱万悦
1.1958—1965年,曲折发展阶段 19 5 8 年,江 苏 省 社 队 企 业 诞 生, 1959年产值约为3亿元。随着“大跃进” 落幕,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 中的问题,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 缩空气”,并着手解 决经济工作中的问 题。社队企业首当其冲,成为被调整的对 象。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 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即《十二条》),要求已 办 的 企 业 或 者 交给公社,或者下放到生产队经营,社队 企业被大量精简,绝大多数靠“共产风” 建 立 起 来的 社队 企 业关 停 并 转。19 6 0 年 后,对社队企业进行 调整下马,江苏省 社队企业1962年产值下降至不到6600万 元 。到1 9 6 3 年,全 国 社 办工 业单位 数 比 1960年减少90.85%。 1964年随着整体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社队企业出现回升的趋势。1965年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大 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指示》,同年全省 社队企业产值超过1959年水平,达3.1亿 元 。社队 企 业 重 新发 展 起 来首先 遇 到的 问 题 就是 —— 办厂的目的是支农 还是赚 钱。有的社队盲目办厂,抽调劳动力搞工 业造成粮食减产,甚至认为发展社队企业
乡镇企业的崛起及发展历程
作者: 闫海涛;杜秀娟
作者机构: 鞍山市教育局,辽宁鞍山114005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64-77页
主题词: 乡镇企业;崛起;发展历程
摘要:乡镇企业是在我国农村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农村商品经济的一个核心力量,是在独特的条件下产生、发展的,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历史道路。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它以自己全新的姿态和面貌,独特的发展道路,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张正义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
早在公社化以前的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农村就产生了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合作经济。
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等“五小”社队工业迅速发展。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对社队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范围、所有制形式、组织领导、优惠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把社队办企业、部分社员(村民)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工生和个体企业称为“乡镇企业”,亦即通常所说的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整个体私营企业这四个“轮子”。
当然.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负责的乡镇企业统计已不再按。
四个轮子”,而是按“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标准将乡镇企业划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乡镇企业,不管其属于怎样的所有制类型,都是指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在农村地区兴办的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企业群体。
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创办的用以求生存求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地位、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组织形式。
乡镇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民和乡村集体.这导致了村民、乡村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
实际上,只要是乡村居民和集体的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占绝对重要地位,并导致乡村居民和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从而带有乡村居民和集体直接参与工业化过程的性质的企业,都是“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8)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和四号文件肯定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避免农民涌进城市”,大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从1983年到1988年的五年间.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016亿元增长到6495亿元.年平均递增44.9%;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24.3%提高到58.1%;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由3234万人增加到954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6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由9.3%提高到23.8%。
这是农村工业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1985年。
全国每个农业人口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了133.79元,增长了5.7倍;其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15%增加到了1985年的34%。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比重甚至高达70%~80%。
农民收入增长与乡镇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阶段的乡镇企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农民联户办及个体企业发展快,促进了乡镇企业高速增长;②从“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逐渐转向了全国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企业;③由分散的企业经营转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协作生产.产生了一大批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④由运用传统技术转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1989~1991)1988年9月,中共第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政策。
乡镇企业开始了为期3年的“调整、整顿、改造、提高”历程,国家财政、银行紧缩对乡镇企业的信贷规模,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对一些重要生产资料恢复垄断专营,乡镇企业原材料来源受到影响。
各地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关停并转了一批能耗大、效益差、污染重的小企业.并且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税收、财务整顿1989年有300多万个乡镇企业被关停。
2万多个乡镇企业在建项目被暂停。
1989年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经济效率比前几年有所下降。
调整使乡镇企业发展面临困难。
也为企业提高素质提供了机遇.到1990年,从业人员9265万人,比1988年减少280万人;但与此同时,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461亿元,比1988年增长30.26%.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58.1%上升到59.1%。
可见,尽管面临许多困难,这一时期的农村工业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是:①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市场导向突出;②企业有权自行决定经营项目、设备购置、劳动力使用、劳动报酬、利润分配,经营者和职工的责任感强,竞争意识强;③乡镇企业职工多数亦工亦农,“进厂不离乡”;④乡镇企业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积累,乡镇企业利润约有一半左右上交乡村用于农业生产、教育、村镇建设及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资。
但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
一方面,乡镇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素质普遍较低、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小、起伏大,1990年乡村企业平均就业规模为31.6人,固定资产原值15.14万元,联户、个体企业规模更小。
规模小固然有利于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但也难以形成足够的技术积累和名牌产品。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大量阻塞在低档次和非技术密集的产品生产领域,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5)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对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将持续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而给予充分肯定。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继续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
市场发展和政策导向使乡镇企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发展快,增长率高,在1992~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6.5%;(2)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分别占到了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5%和25.1%;(3)乡镇企业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部分,以总产值计算,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4倍;以增加值计算.乡镇企业是农林牧渔业的I倍多;从副业情况看。
1995年全国4.5亿乡村劳动力中,已有28.6%的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稳定就业;(4)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3.9%。
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0%以上;(5)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1995年,全国出口型乡镇企业达12万家,其中396家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近千家乡镇企业办到海外,乡镇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6)企业集团显示出强大经济实力。
1992年.全国出现了300多家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
至1995年底全国共有5014个乡镇企业集团。
从上述这些特征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村工业化的基础更加稳固,从而也为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乡镇企业在这一阶段也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难题。
从其内部来看,首先,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工工业产值占到了全部产值的80%,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比较缓慢。
其次.整体技术装备条件仍然较差,绝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水平上,1986~1990年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对其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只及国有企业的一半。
第三,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总体不稳定,不合格产品分布面广。
1993年第四季度国家对乡镇企业产品进行的抽查结果表明,乡镇企业产品合格率为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
第四,集体乡镇企业产权不明晰导致政企不分、责任不分、负盈不负亏的情况普遍存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滑坡。
第五.乡镇企业布局仍然非常分散,这不仅导致土地浪费更加严重,污染点多面广难以治理,而且也损失了对现代产业经济来说至关重要当的集聚效应。
199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全国2079万家乡镇企业中,约有1900多万家分散地建在自然村里,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多少改观。
从外部环境来看,乡镇企业也面临许多新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乡镇企业资金短缺较严重,而国有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比重偏低,尤其是国家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到位差。
另一方面,从1994年起,国家实施新税制,乡镇企业的税赋增加,仅1994年乡镇企业的正式税赋和非正式税赋比上一年增加了695亿元,导致乡镇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
当然,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其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四)改制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市场由短缺经济转向饱和经济,双轨经济转向单轨经济,暴利经济转向微利经济,因计划经济束缚而被压抑的能量已经充分释放,这些变化导致乡镇企业起步阶段的机制优势、政策优惠、市场环境优越等有利条件日渐丧失。
高速发展了20多年的乡镇企业,其内部固有的矛盾现在越发突出:政企不分、经营方式落后;负债率高,技术老化;“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生存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
面对挑战,乡镇企业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第一。
以前曾经被忽视的乡镇企业产权矛盾日益突出,明确产权、提高效益的迫切需要提上乡镇企业发展的议事rj程。
通过改制重组,乡镇企业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混合化,经营体制不再单一,乡镇企业由以前的某种成分主导型经济向多种成分混合型经济转换,最突出的就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相互融合。
苏南地区本是集体经济的一统天下,但到1998年,经过全面改制以后,乡村集体企业中非集体资本比例达到40%;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一些乡镇企业也在分散中联合起来.组建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企业,实现资本的社会化。
第二,外向型经济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拉动力量。
从材料到设备、从人才到技术、从管理到文化,乡镇企业开始博采同业众长,全面对接世界名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平均每年递增40%,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发展到124000家,1600家乡镇企业具有了进出口经营权.累计利用外资290亿美元.境外办厂4000多家。
境外投资200亿元人民币。
一些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出口额成倍增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迅速提高。
乡镇企业的外向开展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水平。
第三,上规模、高科技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
1998年底,全国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4600多家,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0.02%,而其创造的营业收入却占全部乡镇企业收入的22.6%。
在江苏,乡镇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日益扩大。
江苏人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是:20世纪70年代靠“早”.80年代靠“多”,90年代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