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合集下载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余光中《乡愁》原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赏析一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

中华民族是个多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

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于是,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

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来。

而余光中对着悬挂了无数个日夜的思乡的明月,却浮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于读者眼前。

当我们感念“天涯共此时”的一刹那,这四个意象果真让人觉得,故乡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远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真的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愁”了。

“乡愁”是痛苦的。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母亲”,现在又多加一个“爱人”,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与故乡有关的思念也在逐渐地增多、加重。

不论是生养的血缘,还是缠绵的爱恋,当它终归化为亲情的时候,当这亲情生生地被空间拉远了的时候,愁苦便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然而,毕竟这时的愁苦还可排解。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终可传去我们彼此的思念,并最终拉近这空间上的距离。

于是,在诗中,愁苦里我们享受到了幸运与幸福……岁月在更迭,乡愁在加深。

而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时,痛苦中又隐现幸福的“乡愁”里,却变得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生死两茫茫,在这只须稍稍抬起脚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前,生与死的墙却是那样地高,那般地厚——触目可及的“近”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的“远”。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道出了多少华人的心声以及愿望。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余光中《乡愁》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乡愁 ,是中国诗歌 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 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 人的一曲。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余光中的《乡愁》诗句 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1/6但是,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 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 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 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 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客观上具有 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 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 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 来的一方坟墓, 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而这一切在 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 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 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 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 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 具有以往的乡愁 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 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 那 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余光中分段赏析(通用5篇)

乡愁余光中分段赏析(通用5篇)

乡愁余光中分段赏析乡愁余光中分段赏析(通用5篇)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乡愁余光中分段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乡愁余光中分段赏析1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乡愁》全诗 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诗 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诗及赏析乡愁作者: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赏析】余光中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他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从十岁开始,在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学习生活。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余光中思乡诗《乡愁》赏析

余光中思乡诗《乡愁》赏析

余光中思乡诗《乡愁》赏析余光中思乡诗《乡愁》赏析余光中是我国台湾著名的诗人,他的著名作品《乡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乡愁(台湾〕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余光中赏析余光中乡愁赏析篇一: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乡愁赏析篇二: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如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余光中的乡愁诗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乡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独特的乡愁意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乡愁》赏析乡愁(台湾)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的《乡愁》名篇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名篇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名篇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名篇赏析《乡愁》之所以成为余光中最为知名的作品,源于官方与民间、政治与文化的多重响应与碰撞。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名篇赏析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诗歌是描写乡愁的。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很常见、很普遍的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切、旋律动人的一曲。

按内容来说,阅读《乡愁》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从“小时候”“长大后”到“现在”的简单时间排列,从“母亲”“新婚”到“祖国”的浅浅诉说,我们看到了诗人成长的足迹与历史车轮碾过的印记。

从情感上看,《乡愁》表现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乡愁是诗人思乡的行吟,是诗人心灵的呼唤,是诗人风雨沧桑中的呻吟。

而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不仅如此,还装载着历史的血泪,饱含了海峡两岸的沧桑。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

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民族情感的化身——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

整首诗歌字里行间深深地流露出诗人心中那浓浓的“乡愁”。

《乡愁》的意象是美的。

乡愁本是一种摸不着、理不清的情感,而诗人却能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把“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那是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说起邮票,不能不让人想到家书。

诗人巧妙地运用“邮票”这一意象,自然而然地诱发我们的联想。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台湾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1]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作品原文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5]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

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1【诗歌全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与席慕蓉的《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与席慕蓉的《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与席慕蓉的《乡愁》比较
赏析
先贴出两首诗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
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里,新娘在
那里。

后来,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母亲在里面,我在
外面。

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大陆在
那里。

两首诗的共同点是台湾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无论巨浪上的岛屿气候多么宜人,都阻挡不了灵魂深处刻骨铭心的乡愁。

我想,余先生大概是想起了白墙黑瓦的江南,先生大概是梦见回到了祖祖辈辈的美丽草原。

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代诗人在文笔上的差异,余先生的作品工整,先生的诗句灵动,各有千秋,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余光中乡愁全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全文赏析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一、余光中简介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3、婚姻家庭余光中与表妹范我存的情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因为余光中的文采和地位,更多的是夫妻俩的情深义重。

据范我存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

在此之前,范我存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

范我存不免多瞄了他几眼,不过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

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

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

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

范我存收到刊物,觉得有些突兀,也不很懂英诗,不过仍然眩惑于余光中的文采。

范我存此时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母亲孙静华是新女性的前辈,她总是教导范我存要看社论或思想性的文章,不喜欢她接触纯文艺。

范我存的父亲范肖岩是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早年留法,当然受西方影响,比较尊重女权。

抗战爆发,范肖岩在带着妻女逃往内陆的途中染上肺病,一病不起。

幸好外婆和舅舅已逃难到乐山,范我存母女就投靠了他们。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虽然外表楚楚可怜,其实是外柔内刚的性格。

她皮肤白皙、五官清丽,从小就很讨人喜欢。

余光中母子第二次逃难,从南京抵达上海时,特别去找范我存母女,可是晚了一步,范我存已随着一位表姐夫先飞去台湾了。

一开始,两边家长都不太赞成他们来往。

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

但是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从知己发展成情侣。

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了,表妹眼中自然是爱慕有加。

而余光中也在表妹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有所了解的。

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自行车到淡水河边,也去永和的竹林玩耍。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

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江南的童年,四川的少年,逃难的艰苦,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份共鸣就更不一样。

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她心中早已有了决定。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结婚。

这时他们来往已近六年了,彼此早已认定对方是自己惟一的选择。

这对心灵相契的恋人,一致反对铺张庸俗的婚礼和吵闹的喜宴,向往电影中看到的西方婚礼,安静,圣洁,简单,隆重。

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

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

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

”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支柱。

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手”。

她并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丧失自我,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局,不论余光中的文学天地或私人领域,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参与。

4、逸闻故事1)一次,余光中和散文家思果谈及他的朋友高克毅行西礼,向两女士虚拥亲颊。

思想较守旧的思果再三叹道:“怎么可以当众拥吻人家的太太呢?”余光中立即回答说:“怎么样,当众不得,难道要私下做吗?”2)余光中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教的时候,有一天,他讲了一首中国古诗《寻隐者不遇》。

美国的学生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古诗总是缺少主语或者宾语。

比如:“松下问童子”,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谁“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谁“不知处”。

面对一群美国学生,余老不知道怎样去向他们解释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

余老想了想,对这一群好奇的学生说:“既然你们要主语,那我就给你们主语。

‘《我寻隐者不遇》:我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隐者只在此山中,云深我不知隐者处。

’”3)余光中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

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做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4)余光中和几位文人聊到演讲费,有一位文人说他拿过一个小时一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两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三万元,接下来,轮到余光中出声了,大伙儿以为他会继续加码,余光中却说:“我拿过一个小时五百元的……”二、《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创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四、作品赏析1、诗歌整体美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体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