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的读书笔记
中国农业的过去与现在_评黄宗智著_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_朱健
。
`
低 他 们 也会 义无 反 顾 的 继续在 土 地 上 投 入劳 动 作者进 而 说 明 了 人 口 过 剩 与 分 配不 均 的 关系
,
。
”
叮
不 同于 其 以
:
他 以共 产 党 革 命 在 华 北 和 江南 的 不
往 的 过密 化 研 究 作 者在本 书提 出 了一 个令人振奋 的 发现 中 国 经 济经过 三 十 年高速 发 展 之 后
,
、
;
二是 当前 农 业 革 命 的 动 力 不 同 于
`
”
其 动 力 主 要 先 来 自 农业 之 外 扩 来 自消 费 需 求转
,
家 转 向 积极扶持合作组 织 政 治 体 制 改 革 方 面 应 利 用 政府 官 员 的 审 核 和 奖 励 制 度 建 立 明 晰 的 可 以量 化 的 审 核标 准 将 环 保 公 平 农 民 劳 均 生 产 率等 作 为 硬性 指 标 来 审 核 地 方 官 员
,
、
。
力 作 用 作者 自己 的 话就是 偏 重 事实 也 可 以 说是偏 重 实 践 区 别 于 理论建构
,
乃 是本 书 所 要 提 倡 的研 究进 路
`
。
”
阳 本 书 力 求克 服
,
“
集 化 的 种 植 业 与 畜牧 业混合 的农 业 体 制
,
而 长 三 角地 区 几乎是 单
在科 学主 义 占据 霸 权地位 的 今 天 扩 社 会科 学
,
提 出 了 几 点 建议
面 对 西 方 现代经济学学科 的 偏 理论研究 方 面 扩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有感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
2014.09.29
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学说”,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些人虽然干活,实际上却对生产(产出)毫无贡献。
这种就业就是隐蔽失业,也就是说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产出减少。
该理论流传甚广,影响甚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和罗森斯坦罗丹等人事该理论的倡导者。
而在舒尔茨的笔下,该理论的到了比较彻底的理论批判和显示的诘问。
舒尔茨在详细分析该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并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产出下降的事实证明,传统农业中,农业产出增减和农业人口增减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引起农业产量下降。
但是,根据我国最近十年的农业产出来看,在农村劳动力以农民工等形式大量向城镇转移的动态过程中,我们国家却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在相对稳定的土地总量供给条件下,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并没有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不降反增),但是这是否可以成为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等人的隐蔽失业理论(“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提供有力证明,不言而喻的是由于农业的政策倾斜和大量资金、技术等的投入,让农业产出不降反增,无疑这是农业产出的根本驱动力。
可现金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是否真的存在剩余,则需要从“十连增”的全要素构成去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把十连增掩盖的真相还原。
也能检验隐蔽失业理论的存在性,也可以为农业生产各个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率给予一个答
复。
孙代尧老师课堂笔记小结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一、中国式的渐进革命(俄罗斯的休克疗法)1.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以农村改革为推动力,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农村第一步改革方案符合中国农村,国家控制,农民承担控制后果2、对外开放推动对内改革,一个从边际改革到全面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更新了民众的知识系统3、“双规过渡”价格双轨制,劳动就业制度住房体制外贸体制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双规过渡方式中国平稳地进行新旧制度交替4、从“体制外”到“体制内”逐步推进5、把目的放在首位“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的制度演进过程两大目的-两大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关系) 三个有利于标准重视发挥民众首创精神的地区性实验,给中央政府推动大胆尝试可以基层创新性不搞争论是指在实践中不是先通过争论取得共识再行动,而至主张在取得共识以前允许进行不同的实验,在实践中形成共识。
共识并不是通过争论,而是从实践形成的经验中取得的改革之初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状态相当严重,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都会面临姓“资”姓“社”的问题,如果通过广泛讨论来统一认识,几年十几年也未必成功,而通过“大胆尝试”思想得到了较快统一,改革的步子反而加快了*对待私人经济的仿真“看一看”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但对于以雇工为特征的私营经济人们意见不一致,实践证明私人经济的发展符合中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题:1.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特点2.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1.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由基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工业开创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前进为补偿的。
2.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走向瓦解,3.人类解放是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4.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都已称为“世界历史”的存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提供理论生长点1.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运动2.在世界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后各国的发展不可能孤立存在3.开放的世界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4.对外开放对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列宁明确提出了“共处论”和“交往论”1.国际关系的均势是实现理论的现实基础2.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互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性3.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科学发展内涵1.明确开放思路,坚持开放国策2.转变开放观念3.树立全球化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战略4.创新开放模式,走科学开放之路5.立足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中国来说始终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积极融入才能得到发展对中国来说,越开放越进步,越开放越安全思考题: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哪些启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什么?政治改革理论和中国的政治发展集权型政治体制合法性的丧失经济、政治、文化是现代化的三个层面1.党实行排他性的一元领导,主要表现为党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即“党代行主义”2.国家的权利广泛为而深入地穿透社会各个领域,体现出一种全能主语控制的特征。
读懂中 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后,我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关乎着王朝的兴衰。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到现代化的机械作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的农业产业,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农村,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
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孕育着无数农民的希望和梦想。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此外,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土地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
农民,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之一。
他们辛勤劳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民的损失。
而且,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
推进农村教育、医疗改革,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人才回流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阅读中,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一些地区发展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村电商的兴起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
读懂中 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中国“三农”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各类农产品,还是工业生产原料的重要来源。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这造就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
从北方广袤的平原上大规模种植的小麦、玉米,到南方水乡精耕细作的水稻;从东部沿海的渔业捕捞,到西部山区的特色林果业,中国农业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农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耕地资源的有限和质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而现存耕地中的一部分也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其次,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信息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再者,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许多农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初级加工就进入市场,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有限。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农村给人的印象是贫困、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但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投入,如今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的农村道路硬化工程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为了历史。
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因为过度开发和污染,山不再青,水不再绿。
如今,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农村又重现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
但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
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读后感After reading Wen Tiejun's book on the issues surround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China, I am struck by the depth of analysis and insight he provides. 通过阅读温铁军有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书籍,我被他提供的深刻分析和洞察力所震撼。
Wen Tiejun's examination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China is both comprehensive and nuanced. He delves into issues such as land refor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holistic view of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factors shaping the rural economy. 温铁军对中国农业领域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视。
他深入探讨土地改革、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揭示了塑造农村经济的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One of the key themes that emerges from Wen Tiejun's analysis is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dressing the issues plaguing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He argues that traditional top-down approaches have often failed to deliver meaningful improvements in the lives of farmers, and that a more bottom-up, participatoryapproach is needed to create lasting change. 温铁军分析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机构变革在解决困扰农业领域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读懂中 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在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效率低下,产量有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不断涌现,优良品种的培育、新型肥料和农药的研发,以及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都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突出。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村村通”工程让农村道路更加畅通,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许多农村地区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短缺,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任重道远,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
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农村社会保障等,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市场波动容易影响农民的收入。
读懂中 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感悟。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千差万别,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北方,广袤的平原为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提供了条件;而在南方,水田密布,适宜水稻等作物的生长。
传统的农业生产,依赖人力和畜力,农民们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技术逐渐走进了田间地头。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让耕种、收割等环节的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优良的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质量的下降,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板结,影响了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环境。
同时,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时会让农民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短缺。
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村通公路让农村的交通更加便捷,水电网络的普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农村教育、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农民看病也更加方便。
但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逐渐凸显,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农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缺乏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动力不足。
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体。
农业的隐性革命及其农业的未来.docx
农业的隐性革命及其农业的未来一、农业隐性革命产生的背景黄宗智、彭玉生在20XX年期间针对我国食品消费和农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估计,中国的食品消费正从传统的8∶1∶1,即八成粮食、一成肉食、一成蔬菜模式快速转化,当前的比例可能约为5∶2∶3,蔬菜的比例快速上升,同时粮食的消费比例在下降。
而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的话,那么消费比例转化的终点可能是4∶3∶3[1]。
这个转化的背后动力主要是由经济结构转型所带来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食物消费需求多样化,主要体现于对肉食和蔬菜水果的需求,其次是非农部门收入提高。
市场上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表现为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大规模的以粮食为主的种植转向以品种丰富的果蔬种植为主、从单一的种植业转化为种养加结合的多样式种植业。
中国的隐性革命其实是由消费结构变化所推动的农业革命,传统的农业革命主要见于产量的变化,之所以说“隐性”革命是因为一般观察不到有突出的食品消费和农业结构的变化。
1985年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的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面积,虽然略有增长,但并不显著。
与非农部门的快速发展相比,农业部门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
但就在这一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发生了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与传统的农业革命不同,传统的农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数量变化,动力来源是农业本身发展。
例如,英国的农业革命中的牲畜放牧与使用、现代西方农业革命中的机械和化肥使用,以及二十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中的科学选种与化肥使用[2]。
而中国隐性革命的动力则来自非农业自身的发展,即农业之外的因素所导致,因为大部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停滞或变化不那么显著的,以及因消费需求转化所导致的农业结构转化以及其所附带的产值变化,而后导致农业本身的一系列变化,这与传统的农业产业革命很不一样,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二、中国农业隐性革命的本质:农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一)消费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转变促进了农业隐性革命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刺激了产业的结构调整,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决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因此,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隐性农业革命理论研究
中 国的小农 ,需 进行 综合 的分 析研 究 ” 。 [ 2 ]《 华 北
增 长 )是 明清 以来 至少 六个 世纪 中国农业 变迁 的
主要型 式 。 [ 1 在 《 华 北 的小 农 经 济 与社 会 变 迁 》
的小农 经济 与社 会变 迁 》和 《 长 江三 角洲 小农 家
庭 与 乡村发 展 》两 书 中 ,他运 用 了西 方经 济学 的
排 斥其 他方 面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因此 要 “ 了解
在 《 华 北 的小 农 经济 与社会 变迁 》和 《 长 江 三角洲 小农 家庭 与 乡村 发展 》两 书 中黄宗 智运 用
西 方经 济学 边际理 论 的概念 研究 中国农业 ,提 出 “ 没有发 展 的增长 ” ( 也 即内卷化 增长 或者 过密 化
一
书 中 ,他综 合分 析 了西方经 济学 家舒 尔茨 、波 普
金把小 农 当作资 本 主义企业 家 的观点 ,苏联学 者 蔡雅诺 夫 的小农 经济 不能 以研究 资本 主义 的学 说 来 解 释的观 点 ,卡 尔 ・波拉 尼 以 “ 实 体经 济 学 ”
山 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1 2 卷( 第3 期) 0 0 1 9 9 2
J. S h a n x i Ag r i c . Un i v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No . 3 Vo 1 . 1 2 2 0 1 3
On t h e Re c e s s i v e Ag r i c u l t u r al Re v o l ut i o n The o r y
P A N G Gu i - j i a
( Ma r x i s m C o l l e g e, S h a n xi Ag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Ta i gu S h a n x i 0 3 0 8 0 1 ,Ch i n a)
中农阶层与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_杨华
“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杨华[内容提要]资本与劳动双密集型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远比大农场适合中国实际,这是黄宗智先生为“中国隐性农业革命”提出的农业经济学的命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规模家庭农场及其经营者的存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安徽芜湖农村的调研显示,根据农村土地耕种规模及收入状况,可将当前农民划分为精英阶层、中上阶层、中农阶层、中下阶层、贫弱阶层等五大阶层。
其中,作为经营小规模家庭农场、获取中等水平收入的中农阶层,因其独特的社会禀赋和在农村阶层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在乡村治理和农村政治社会事务中扮演着中间阶层、释放中农价值的角色,并造成乡村治理中特有的“中农现象”。
新兴中农阶层的发现,将“中国隐性农业革命”带进了社会学阶层研究的经典命题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中农阶层中间阶层中农价值一、问题意识黄宗智先生从近三十年的我国食品消费转型以及相应的新型农业兴起出发,论证了新时期小规模农场具有一定的经济上的优越性。
他认为这种农业虽然是小规模的家庭农业,但已是资本与劳动双密集化的农业,它的出现得益于新世纪以来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一是人口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实施的生育政策,到了90年代终于体现在劳动力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二是从80年代开始的快速城镇化,以及规模惊人的农民工非农就业;三是食物消费转型。
正是这三个不同来源的巨大趋势的交汇使中国农业在以后几十年中有可能实现去过密化,其道路不是美国式的机械化和规模经济,而是资本—劳动双密集化的小规模园艺业和养殖业。
①黄先生有力地论证了“中国隐性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远比大农场适合中国实际。
这也为诸多农村实证研究所证实。
②黄先生主要是在农业经济学领域讨论小规模家庭农场的经济学命题,从农村的实际来看,小规模家庭农场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调查发现,随着农地流转的加速,在农村内部形成了新的阶层分化和重构现象,有一部分农户因为转入土地而经营着中等规模土地,即形成了黄宗智意义上的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式经营。
隐性农业革命背景下的喀什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 把喀什农 业置于 隐性农业 革命大 背景下 加 以考 察, 探讨适 应隐性农业 革命要求 的农业发 展路 径 , 具体将 循着“ 中国隐性 农业革命 的内涵一 喀什农 业发展 的可 能性 空间一喀什农业发展路 径” 这一逻辑 思路展开分析 。事 实
隐性农业 革命是 黄宗 智对改革 以来 中国农业发 展现 状 和特点一种概括 。这种迥异于西方经验和东亚模式 的农 业革命是 当前 中国农 业继 续 向前 发展 的现 实处境 和 出发
点, 只有敏 锐地 把握 住隐性农业革命 给农业 发展带来 的契 机, 顺势应势的选择发展路 径, 业才会有真正 的出路 。 农
下, 喀什农业发展 的基本路径就是坚持 全球 化视野和本 土眼光 、 后现代思维和 现代 科技 、 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 经 营、 区域化布局与品牌化战略 、 资本下 乡与项 目化操作的紧密结合。 关键 词 : 隐性农业 革命 ;喀什农业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3 7I7 F2. X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2 (0 2 4 0 2 — 5 10 - 3 X2 1) — 0 5 0 0
基于他对国 内农村问题研究 已“ 越来越脱离 农村和农 民的
实际 问题 ” 这一学术现状 的认知 , 图用“ 试 从实践 出发 ” 和 “ 中国出发” 从 的经济史研究加 以矫正的一次努力 ; 三是 Ⅱ i 于农村问题 的严峻性 、 迫切性 和高度学术 自觉而进行学 术 探索的结果。如黄 氏所言 , 是为“ 紧迫感和使命感所推动” , “ 为理解和解决当前的农村 问题做 出的微薄贡献 ” 。总之 , 这一命题是基于 中国农业 发展的现实和 历史 、 理论 和实践
人大法学院黄教授探讨:隐性农业革命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黄教授探讨:隐性农业革命 由于198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下降、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和城镇化,以及国民收入上升所导致的食品消费转型,在这“三大历史性变迁”趋势的交汇之下,中国农业进入了前6个世纪所没有的变迁,主要是越来越多高值农产品的生产。
2014年7月,黄教授继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最佳著作奖”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荣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最佳著作奖”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之后,完成了“农业经济史三部曲”中的第三卷《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并对之前的两卷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补充。
全书三卷即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
与前两卷以历史研究为主的专著不同,《超越左右》一书,集中体现了黄教授近年来对中国现实的思考。
基于对农村现实的经验和理论分析,以及多年社会经济史研究形成的深厚的历史感,黄教授提出,由于198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下降、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和城镇化,以及国民收入上升所导致的食品消费转型,在这“三大历史性变迁”趋势的交汇之下,中国农业进入了前6个世纪所没有的变迁,主要是越来越多高值农产品的生产。
他把这种变迁称作“隐性农业革命”。
黄教授认为,这场“隐性的农业革命”带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是以家庭小农场而不是资本主义式的农业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庞大、人地比例极其悬殊的国家,如果以外来资本的力量分化农村,将大部分农民变为农业雇佣工人,为农业企业劳动,那么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农业转型的大趋势下,一方面应当维护农户家庭的经营核心地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户联合而形成的合作组织来负责单个小农无力承担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纵向一体化”(区别于“横向一体化”的大型雇工农场),把农产品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利润归于农户。
在研究方法上,黄教授一直坚持从最基本的经验和实践事实出发,去寻找最重要的理论概念,而不是从“先验”的理论出发去“规范”经验。
人类简史农业革命读后感
人类简史农业革命读后感读完中关于农业革命的部分,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脑袋里噼里啪啦地炸开了锅。
这可真是一段颠覆认知,又让人忍不住拍大腿叫好的历史解读!以前啊,我一直以为农业革命是人类的巨大进步,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
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
书中说,农业革命看起来是人类驯化了小麦等农作物,但从某种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呢?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在农业革命之前,咱们的祖先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虽然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也相对自由。
每天出去溜达溜达,摘点果子,打个小野味,生活倒也自在。
可自从开始种小麦,人类就被绑在了土地上。
天天起早贪黑,弯腰驼背地伺候这些“祖宗”,担心天不下雨,害怕有病虫害,简直操碎了心。
我就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那些农民伯伯们。
每年春天,他们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开始忙碌起来。
先是翻地,那锄头一下一下地刨在土地上,溅起一抔抔的土。
然后播种,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撒进土里,仿佛在对待最珍贵的宝贝。
接下来的日子,天天都要去田里看看,有没有杂草,要不要浇水。
夏天来了,太阳火辣辣地烤着,他们还得在田里除草施肥,汗水湿透了衣衫也顾不上擦一把。
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更是全家老小齐上阵,累得直不起腰来。
我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去了乡下的姥姥家。
正赶上麦收时节,我也跟着去体验了一把。
那感觉,真叫一个累啊!早上天不亮就被姥姥叫起来,迷迷糊糊地跟着到了麦田。
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摇曳,看起来很美,可真干起活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拿着一把小镰刀,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割麦子,没一会儿手就被磨出了水泡,疼得我直咧嘴。
再看看姥姥他们,动作娴熟,镰刀在他们手中就像听话的孩子,刷刷刷地就割倒一大片。
割完麦子还不算完,还要把它们拉到打麦场上去脱粒。
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化的机器,全靠老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碾。
老牛也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气,而人们就在一旁不停地翻动着麦子,确保每一粒都能脱下来。
打完麦子,还要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壳分开。
《人类简史》读后感农业革命
《人类简史》读后感农业革命《人类简史》读后感-农业革命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精心的《人类简史》读后感-农业革命,欢迎大家分享。
从采集走向农业,祖先开始学会操纵几种常见的动植物,开始学会播种,浇水,除草,畜牧。
这一系列的转变促进了农业革命的诞生。
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
伴随着农业革命在全球各地的兴起,渐渐人们开始学会安排下来,而不是随时迁徙。
人们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屋,种植属于自己的作物,圈养属于自己的牲畜。
正当人们以为农业革命给生活带来稳定与祥和的气象之时,殊不知这其实是一个惊天骗局,作为“智人”其实我们更加擅长打猎,采集野果,而不是为了种植小麦,玉米等弯腰挑水,顶着炎炎烈日除草。
这一切都导致了一些从来不会出现在“智人”身上的病症,例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
而且如今社会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在一万年前的“智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因为工作劳累过度而死这恰恰与“智人”仅仅为了活命而寻找食物背道而驰。
当然“智人”的菜谱比方今的社会人们的饮食安康的多,他们补充各种微量元素,能吃的`都会吞进肚子,而不是现在的人们一昧追求味蕾的好感,常常营养不够均衡,由此看来癌症的产生也不无道理。
那么追本溯源这一切的源头都可能是于当时的农业革命。
人们一心想追求轻松的生活于是开始进展农业革命,可是他们并没有预料到农业革命所带来的的终究是好还是坏。
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的节奏不断的加快,于是猪,牛,羊等开始不断的被喂食而疯狂长肉,它们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几个月便随之成为食物。
这一切对它们来说其实很残忍。
但是对于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
现在就连快乐也在慢慢被剥夺,社会上的人总是感到不快乐,压力大,迷茫与空虚。
可能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够好,但是我们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今天的结果可能是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常常拘泥于自己小小的世界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以及自私贪婪这些可怕的欲望,但当把你放入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之中,你会发现你的一些想法毫无作用,因为自从农业革命之后一切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了,我们能够决定的就是自己在认清这个世界之后,能够好好地爱这个世界,珍惜自己所能独立完成每一个Flag。
中国农业新革命之二
中国农业新⾰命之⼆ ——中国农业四⼤⾰命中国农业新⾰命作者:闫⽂鸿/赵绍辉四、中国农业新⾰命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变化,根源于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的⼟地⾰命、渠道⾰命、品种⾰命、组织⾰命四⼤⾰命。
这次新的农业⾰命,体现在整个农业的⽅⽅⾯⾯,⾰命之后旧有⼩农经济的⽣产⽅式必然会被⼤规模、集中式的⽣产⽅式所取代,⽣产⼒得到再次的⼤规模解放,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都将在这个新的时代重构,实现整个农业的互联⽹化,农业从分散化的传统⼩农经济1.0模式、局部农业现代化的2.0模式、⼤规模机械化⽣产的3.0模式,进化到融合互联⽹的⾼度智能化的智慧农业4.0模式,诞⽣以农业4.0为标志的新农业⽂明。
(⼤泽乡起义)(井冈⼭)第⼀、⼟地⾰命。
当今中国,60后的农民种不动地了,70后的农民不想种了,80后的农民不会种了。
这就导致⼤⾯积⼟地减产、闲置甚⾄荒废。
虽然粮⾷产量⼗⼀年连续增收,但是如果上述局⾯不加以改变,势必影响粮⾷产量和国家粮⾷安全。
随着⼤量的农民⼯⼆代出现,这⼀批的农民⼯再也回不去农村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活⽅式,不能够再接受农村的所有⽣活⽅式,这部分农民⼯的城市化已不可逆转。
现在的中国农村⼈⼝和农业的⽣产结构正发⽣着剧烈的变化。
(⼩岗村)⾃⼩岗村⼟地⾰命,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地承包权的确认,带来了中国30多年农业⽣产⼒的解放和⼤发展。
农业的产业化前提,是存在⼤量⼤规模连⽚的平整⼟地,适合⼤规模机械化作业。
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上适合⼤规模机械化作业,但是由于包产到户,⼈为将⼤地块划分为⼩地块,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发展。
以往的⼤规模机械化,主要在新疆农垦和建设兵团等地区采⽤。
今天,随着国家新⼟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地确权⼯作的展开,使得⼤规模机械化作业成为可能,必将带来农业⽣产规模和⽣产效率的极⼤提⾼。
⽬前,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始了⼤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多成绩。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
作者: 黄宗智[1,2]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11-3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人地关系资源禀赋 农业与手工业的紧密缠结 单向的城乡贸易 食物消费革命 “东亚”合作经验
摘要:中国终于在1980年-2010年问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
该农业革命的动力和历史上其他的农业革命十分不同。
它是“隐性的”,因为它不是来自某种新的投入而提高了某些产物的亩均产出,而主要是由于从低值的谷物生产转向越来越多的高值肉禽鱼、蛋奶和(高档)蔬菜与水果的生产。
这个变化是由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食物消费转化所推动的,是伴随主要来自非农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收入水平上升而来的。
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农业变迁不简单取决于市场和/或技术,或产权制度等人们如今较多关注的因素,而是由这些因素和人地关系资源禀赋、城乡关系、国家行为,以及历吏巧合之间的互动所促成的。
中国的经验其实与印度的至为相似,而不同干西方国家或所谓的“东亚模式”的国家。
即便如此,中国经验也和印度有重要的不同。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黄宗智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中国农业在改革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农业革命。
今天回顾起来,其主要动力其实除来自农业外,不是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选种与化肥,更不是机械化,而是非农部门的发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导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转型,特别是畜—禽—鱼和菜—果消费的大规模上升,由此导致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
它是个由消费变化所导致的农业革命。
正因为如此,它更多地体现于产值上的变化,而不是传统模式中的那种产量上的变化。
为此,也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
【总页数】10页(P1-10+259)
【作者】黄宗智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 [2]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
【相关文献】
1.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和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J], 裴小林
2.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与中国农业的未来 [J], 肖润华;张兴无
3.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J], 黄宗智
4.食品消费转型对农民增收的启示\r——基于对\"隐性农业革命\"的检验 [J], 袁说
5.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和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J], 裴小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懂中 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读书笔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后,我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农业产业化,每一步都承载着无数农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人们依靠天时地利,辛勤耕耘,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农业逐渐走向机械化、智能化。
如今,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农村,是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农民生活的家园。
中国的农村地域广阔,各具特色。
有的农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有的农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但长期以来,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
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路硬化、网络普及、环境整治,让农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
他们勤劳朴实,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农村电商扶持等。
同时,鼓励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许多农民也积极响应,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如何在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贫困落后,产业发展乏力,人才短缺。
要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人才回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的读书笔记
中国的人口压力是如此沉重,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需要的是一种新型的农业革命,而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革命。
这场中国农业的隐性革命,其主要动力来自农业外,即主要来自非农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转型和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以及连带的农业生产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向。
这意味着全人口在食物消费上的结构性转化,即从以粮食为主的消费型转到粮—肉、鱼并重的消费型。
而种植业内部,更有另一个结构性的转化,即从“以粮为纲”到粮—菜、果兼重型。
但即便是发生了这样的结构性转化,持续上升的大规模非农就业、持续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长以及持续转型的食物消费和农业结构,也导致了务农人数的显著下降,而这样的下降又正好与农业向相对高价值和高劳动需求产品转型同步,其结果将是农业劳动人员人均劳动以及收入的提高。
农业向高值农产品的转向赋予农业人员较高的人均GDP,主要不是体现于绝对产量的上升,而是体现于产值的上升。
在向高值农产品转化的趋势下,部分农民获益于相对高值的“新农业”,诸如新型种养结合或拱棚蔬菜的农户。
在中国,从事新农业的农户也许已经占到1/3的比例。
他们得
益于单位土地的进一步劳动密集化和资本密集化,可以凭借更小面积的农场达到全就业的状态,并且获得成比例或更高的劳动报酬,由此提高收入。
当前中国农业的劳动力,即使减掉一半,中国的农业仍将以小规模、相对密集的经营为主,并且未来也仍将依赖小农场。
中国农业的出路不在大农场而在于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在于使用市场机制和激发农民通过市场牟利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成立独立的合作组织或其他类型的利益团体,疏导市场信息,组织、指导生产和销售,并从有谈判权力的位置来利用市场,而不是单独且脆弱的受人摆布,从而农民和代表农民利益的团体,在与商人和公司交易时,才有可能达成平等交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