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是指通过潜水员或者潜水装备进入水下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的一项学科。
水下考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期的海洋文化,并保护海底遗产资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水下考古的意义,技术应用以及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一、水下考古的意义水下考古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其中许多地区在古代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通过水下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的航海技术、贸易网络、文化交流等重要信息。
水下考古也能够填补陆地考古的空白,提供更全面的人类历史图景。
二、水下考古的技术应用水下考古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工具和设备。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潜水装备,使考古人员能够进入水下文化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
同时,还需要利用水下摄影和摄像技术记录遗址的信息,用于后期的研究和展示。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下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为水下考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海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陆地文化遗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独特的挑战。
首先,水下环境对于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威胁,如海洋生物的腐蚀和波浪的冲击等。
其次,水下文化遗址往往被海洋淤泥和沉积物覆盖,导致文物的损毁或埋藏。
最重要的是,海洋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如沉船打捞、沿海建设等。
为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建立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同时,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提高水下考古的技术水平。
此外,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也是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总结:水下考古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学科,通过研究水下文化遗址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水下考古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为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意识宣传、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开展国际合作。
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考古现象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奥秘。
在海洋考古方面,考古学的应用为研究古代的海上贸易以及海洋文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针对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繁荣的作用。
一、水下考古发掘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潜水员配备先进的水下考古设备,如水下摄像机、水下探测器等,能够更加精确地探测和发掘水下遗址和文物。
此外,新型的非接触性测量装备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使得考古学家可以对海底遗迹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进一步提高考古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海上贸易航线的重要证据通过海底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证据,证明了古代的海上贸易航线的存在。
这些证据包括沉船遗址、航线标记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线索。
比如,近年来发现的中国宋代文物萨木塔斯号沉船遗址,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活动,证明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程度。
三、文物的发现和分析海底的考古发掘工作不仅能够发现古代文物,还可以对这些文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更多关于古代海上贸易的信息。
通过对古代包括船只、瓷器、陶器等在内的文物的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以及贸易产品等重要信息,进一步揭示古代人类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四、重建古代海上贸易网络通过对海洋考古发掘和文物的研究,考古学家们逐渐成功地重建了古代海上贸易网络。
他们利用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的对比,逐步揭示了不同海域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进一步还原了古代贸易航线和商埠的分布。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古代海上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深入探讨古代商埠的地位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综上所述,考古学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不仅仅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海洋文明和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
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研究
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研究水下考古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在保护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水下考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与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一些当前流行并被证明有效的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
一、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技术在进行水下考古遗址的保护之前,首先需要对遗址进行准确的勘探。
目前,多种勘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
其中,声纳和激光扫描等技术是最为常见的。
声纳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声波在水下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来获取遗址的精确位置和形态。
激光扫描技术则可以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激光束返回的时间和强度,来生成遗址的三维图像,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特征。
二、水下考古遗址的保护技术一旦水下考古遗址被发现,保护工作就变得至关重要。
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保护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
目前,有几种常用的保护技术被广泛采用。
1.环境保护水下遗址的环境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建立水下保护区和采取合适的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遗址免受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例如,设立警戒线、设施监控设备、限制游客进入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遗址受到的破坏风险。
2.水下保护结构为了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建立适当的保护结构。
例如,在遗址周围建立防护墙、人工暗礁等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水流和海洋生物对遗址的损害。
此外,对特殊的遗址可以采取封堵或移动的方法,将其转移到更安全的地点,以确保其保存和研究价值。
三、水下文物的清理与保存除了保护遗址本身,水下考古文物的清理和保存同样重要。
水下文物受到水分、盐分和压力等因素的侵蚀和破坏,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清理和保存。
1.清理工作清理工作是为了清除水下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恢复其原本的外貌和特征。
常用的清理方法包括刷洗、吹扫、砂轮抛光等。
清理的同时需要注意文物的材质和脆弱性,采取适当的清理方式,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水下考古知识点总结高中
水下考古知识点总结高中1. 水下考古的意义水下考古是深入了解古代航海史、商业和货币史的重要途径。
另外,水下文物不同于陆上文物,它们往往保存得更好,因为水底对文物有天然的保护作用。
水下文物可以提供大量有关古代生活、文化和技术的信息,有助于人们对古代社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2. 水下考古的技术和方法水下考古主要采用水下摄影、潜水调查、声纳探测、水下探测器等技术和方法。
其中,声纳探测在水下考古中应用广泛,可以对海底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发现和记录海底的特殊地质结构和水下文物遗迹。
另外,潜水考古是水下考古的重要手段之一,潜水考古人员可以直接下潜到水下,通过观察和发掘,获取更为直观的考古资料。
3. 水下文物的分类水下文物主要包括沉船、古代港口、水下遗址、水下城市和水下古道等。
其中,沉船是水下考古的热点之一,因为它们通常保存得比较完整,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丰富的航海史和贸易史资料。
古代港口、水下城市和水下古道则可以为人们还原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4. 水下考古的进展和成果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考古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比如,考古学家们在地中海、东南亚和中国沿海等地区发现了多处水下城市和古代贸易港口遗址,为人们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情景。
另外,近年来陆续有多个重要沉船遗址被发现和发掘,例如中国世界海运史上最悠久的勾连号沉船遗址、北宋至元代的南海真武庙沉船遗址等,这些考古成果为研究古代航海和贸易史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5. 水下考古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水下考古虽然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海底动荡的水流和潮汐、水下文物的腐蚀破损等都给水下考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因此,未来水下考古需要更多投入和创新,例如亟待发展更为高效的水下勘探和挖掘技术、更为完备的水下考古保护制度等。
另外,水下考古研究还需要更多交叉学科的融合,比如地质学、海洋学、物理学等,以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研究手段和视角。
水下考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
水下考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水下考古是研究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水下考古与海洋生态的共存。
一、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1.1 历史意义与价值水下考古是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海洋中,保存了大量古代船只、建筑物、器物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2 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水下考古需要运用特殊的设备与技术进行考察与发掘,如声纳、潜水器、遥感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考古工作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过水下考古的工作,可以探索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将其进行科学研究与保护,并通过展览和解说传播给更多的人,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二、水下考古与生态环境保护2.1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海洋生态环境是维系生物多样性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衍,促进生态平衡。
2.2 防止破坏与研究技术水下考古工作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科学合理的调查与发掘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性,提高考古研究的效果。
2.3 环境监测与评估在水下考古工作中,需要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了解考古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使得考古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水下考古与生态保护的挑战3.1 人为破坏与盗掘水下考古遗址往往面临着潜水员的破坏与文物盗掘的威胁,这对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都是极大的伤害。
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禁违法行为。
3.2 水下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水下保护技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保护材料的耐水性、防锈性等。
需要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力度,改进水下保护技术,提高文物的保存效果。
3.3 高昂的成本与人力投入水下考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水下考古的科学方法
水下考古的科学方法水下考古是一门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来探索水下遗址并研究相关文化遗产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来开展水下考古工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下考古科学方法。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水下考古中一项重要的科学方法。
借助遥感技术,考古学家们可以通过对水下地形和水下文化遗址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遗址、文物和其他有价值的水下资源。
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声纳技术(如侧扫声纳和多波束声纳)、磁力测量和地形测量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地形、地貌和遗址分布等数据,为进一步的水下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二、潜水考古潜水考古是水下考古学家们直接进入水下进行考古工作的方法。
在进行潜水考古之前,科考人员需要通过专业的潜水训练,获得必要的潜水技能和经验。
在潜水考古中,科考人员通过潜水装备和水下探测工具,对水下遗址进行现场勘探、测量和挖掘。
同时,潜水考古学家们还可以进行水下摄影、录像和采样等工作,以获取更多的证据和文物。
三、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水下考古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通过对水下出土的文物、残留物和环境进行化学分析,可以揭示出这些文物的年代、生产工艺、材质和使用方式等信息。
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包括碳14测年法、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推测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流网络等重要信息。
四、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水下考古学中不可或缺的科学方法之一。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史书和地方志等资料,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对水下遗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借助文献研究,考古学家们可以对水下遗址进行初步的研判,并进行进一步的水下勘探和调查。
五、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近年来在水下考古中兴起的一种科学方法。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水下考古学家们可以模拟古代环境、古代船只的行驶路径、沉船的沉没过程等,从而推导出更多的水下遗址和文物信息。
水下考古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考古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海洋文明的宝贵财富。
水下考古学家和保护者不仅需要应对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还需要保护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遗产,以便让后代受益和鉴赏。
第一节:水下考古保护的背景水下考古保护的需求根源于人类对过去文明的好奇和追求。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发生在沿海地区,因此海洋中存在着无数珍贵的古代文物和遗迹。
从沉没的船只到古城遗址,这些水下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这些文物面临着风化、损毁和盗掘的威胁。
第二节: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水下考古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水下环境复杂多变,物理条件和化学反应对文物保存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其次,考古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
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以及考古学家和保护者的培训和研究,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此外,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与当地政府、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水下考古保护的方法与技术水下考古保护既需要传统的考古学方法,也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
在水下考古学中,潜水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潜水探测和水下挖掘的方式,发现和保护水下文物。
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被应用于水下考古保护,如声纳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水下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更加高效和准确。
第四节: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海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和历史追溯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社会教育和文化旅游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历史,增加文化自信,并向他人展示我们的独特魅力。
第五节: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共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广泛合作与共识。
各国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水下考古保护是保护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过去的文明的兴趣日益增加,水下考古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下考古保护的意义、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海洋是人类活动和文明的起源之地之一,因此水下文化遗产对于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考古发掘可以揭示古代航海、贸易和交流的历史,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遗产。
例如,水下考古发现的沉船、古代城市遗址和文物等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欣赏过去的文明做出贡献。
二、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然而,水下考古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水下文化遗产通常位于深海或远离岸边的地方,获取和保护这些遗产需要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其次,水下环境的恶劣条件,如海水侵蚀、物理破坏和生物侵蚀等,对文物的保存产生极大的威胁。
最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考古学家、海洋学家、技术专家和政府机构等的共同努力。
三、水下考古保护的解决方案为应对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水下考古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无人机、潜水器和潜水设备的使用使得考古工作能够深入水下环境进行,同时对文物进行拍摄和记录。
其次,加强海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关键。
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也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各国学者、机构和政府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和行动。
四、结语水下考古保护对于保护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揭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还能够提供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料。
然而,水下考古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借助技术的支持和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
通过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使其为人类所共享和传承。
水下考古学研究范围
水下考古学研究范围及发展趋势一、水下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水下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下遗迹:水下遗迹是指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原因而沉没于水中的建筑物、船只、农具等文物遗迹。
水下考古学者通过潜水等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以了解古代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2.水下遗物:水下遗物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贸易等活动中所制造的器物和工具等文物。
这些遗物多数被沉没于水下,需要通过潜水等方式进行发掘和研究,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水下文化景观:水下文化景观是指由于水下地形、地貌和水域环境等因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水下考古学者通过潜水等方式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以展示古代人类的文化风貌。
二、水下考古学的发展趋势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考古学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例如,新型潜水器、水下声呐、激光扫描仪、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得水下考古学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调查、发掘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2.国际合作:由于水下文化遗产分散全球,因此国际合作对于保护和管理水下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各国水下考古学者通过国际水下考古学协会等渠道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共同推动水下考古学的发展。
3.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水下考古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水下文化遗产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水下考古学者通过研究保护技术、制定保护规划等方式,加强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综上所述,水下考古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发展迅速的学科。
通过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文化遗产。
未来,水下考古学将继续发展,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进程。
水下考古的新发现和价值分析
水下考古的新发现和价值分析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地球深层次的探索力度的不断增加,水下考古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水下考古是指专门研究水下遗迹和文物的一门学科。
最近,一些水下考古的新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新的遗迹和文物为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以及遥远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一、巨石阵的谜团英国威尔士萨里郡的巨石阵一直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巨石阵周围的河底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圆圈,将其视为巨石阵的“扩展版”,也意味着巨石阵当时并不仅仅只有现在这样规模。
这些圆圈的直径约为12米,中央凹地深达50厘米以上。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圆圈可能是巨石阵周围的村庄或派系所属的祭祀场所,也可能是史前人类走出亚洲、扩散到西欧的证明。
现在,人们对巨石阵所有的谜团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也为水下考古带来了新一轮的热潮。
二、三国时期的战船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水下考古在这里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2019年,中国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南省三沙市三龙湾海域发现了两只史前青铜器,分别是一只长19厘米、宽2.4厘米的“战斧”和一只长14.7厘米、宽5.8厘米的“矛头”,这些古物被考古人员鉴定为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的青铜武器。
在中国广东海域,2019年间还出土了一件用铁环钉成的船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船帆上几乎没有受到风化磨损的痕迹,这表明该船是在海底沉没的,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造船技术的一个重要考古资料。
三、文化交流的重要商船除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外,水下考古还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历程。
2019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苏拉威西县址海域的一处水下古船墓中发现了一批精美的中国元代青花瓷器,这表明中国商人在元代时就已经到达了印尼,这些中国商人要么是搭乘着中国的船只进入印尼,要么是在印度尼西亚制造成品并出口到中国或者其他地区。
此外,水下考古还揭示出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
水下考古的原则
水下考古的原则
水下考古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在水下进行考古调查需要面对诸多困难和限制。
然而,水下考古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进行水下考古工作时,有一些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护文物是水下考古的首要原则。
水下考古调查所发现的文物往往处于极为脆弱的状态,任何不慎的操作都有可能对这些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因此,在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时,必须十分小心地处理每一件文物,确保其完整保存。
其次,科学、严谨的方法也是水下考古的原则之一。
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水下考古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因此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调查。
水下考古工作者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进行勘测和发掘,确保所得到的信息是准确的、可靠的。
此外,合作与交流也是水下考古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水下考古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水下考古工作。
最后,公开透明也是水下考古的原则之一。
水下文物的保护和研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水下考古工作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向社会公开工作进展和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水下文物。
综上所述,水下考古的原则包括保护文物、科学严谨、合作交流和公开透明。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水下考古工作,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水下文物,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
水下考古 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水下考古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水下考古:
1、什么是水下考古学?
水下考古学是一门跨越地表和水下环境考古研究与开发的新兴学科,它结合海洋学、水文学、水质学、浮潜技术及相关科技利用深海技术及相关装备,搜索、发掘、利用与海洋相关的考古古迹。
2、水下考古学的应用
水下考古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能够用于考古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研究,还能够用于测量生态治理,追踪自然资源流动,传统民间文化研究等。
近年来,水下考古学已经在探索现代海洋资源、研究古代文明遗迹和海域文物的深海埋藏、及其他许多海洋和海洋环境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水下考古技术装备
水下考古技术装备包括水下摄影技术、水下定位技术、水下探测技术及浮潜技术等,其中,水下摄影技术是水下考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水下遗址或文物的照片和电影;水下
定位技术是通过某些装置,把考古行动定位到海面上,能够更为精确
地定位考古站点;最后,浮潜技术和水下探测技术可以进行考古勘查。
4、水下考古最常用的工具
最常用的水下考古工具是一体式持续温湿度测量全自动系统,它不但
可以记录海水温湿度和风向风速,还能够采集物理和化学特性记录仪;浅海礁岩/土壤能够精确判断的近海测绘技术;水下探头可以用于考古
勘查及把握环境因素;深海洋技术能够辅助新产状的勘测和搜索工作等。
5、水下考古学在发展中形成实践
水下考古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从发展的萌芽到成为一个行
业科学家学习的受欢迎的学科。
今天,水下考古学的教学、科研和实
践均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大量的新考古遗址被发掘,针对新兴技
术的应用、大数据开发和卫星遥感应用都有所见识。
水下考古讲座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水下考古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对水下考古这一神秘而充满挑战的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讲座由我国著名的水下考古专家主讲,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水下考古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需要考古学、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潜水、水下摄影、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学等相关技能。
这让我意识到,水下考古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水下考古的基本流程,从水下调查、定位、发掘到保护、修复,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如水下能见度低、水流湍急、海底地形复杂等。
这让我对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深感敬佩。
其次,水下考古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中提到的北洋水师经远舰考古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远舰作为北洋水师的重要战舰,其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及世界海战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种珍贵的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水下考古还涉及到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
讲座中提到,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避免因不当处理而造成文物损坏。
这让我认识到,水下考古不仅是考古工作者的事,也与文物保护息息相关。
在讲座的最后,专家还分享了一些水下考古的案例,如秦始皇陵、沉船、古墓葬等。
这些案例让我对水下考古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我国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这次水下考古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刻认识到,水下考古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还能推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海底考古挖掘水下文化的探索之旅
海底考古挖掘水下文化的探索之旅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海底文化的探索也愈发浓厚。
海底考古挖掘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了解过去文明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海底考古的探索之旅,揭示水下文化的神秘面纱。
一、海底考古挖掘的意义海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其中蕴藏着许多无与伦比的珍宝。
海底考古挖掘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还原历史,揭示不为人所知的文化秘密。
通过细致入微的样本收集和考古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艺术表达等方面。
二、考古装备与技术的进步现代考古挖掘水下文化的探索凭借先进的考古装备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
黄河发源地的海底考古中,考古学家们采用了声纳系统和无人机技术,实时获取海底情况,为挖掘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通过先进的水下机器人设备,我们可以在数千米深的海底发现并保护珍贵的文物。
三、著名的水下考古遗址1. 麦加古城遗址麦加古城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前身,探索其水下文化对于研究伊斯兰教的历史以及阿拉伯半岛的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曾经的古城可能被洪水淹没,而通过水下考古,我们有望找到更多蛛丝马迹,还原古代麦加的真实面貌。
2. 古埃及城市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著名古代文明埃及的重要城市,其遗址仍然隐藏在地中海的海底。
通过海底考古挖掘,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建筑遗址、雕塑和文物,揭示了这一文明璀璨的历史。
3. 东北亚海域古代船只遗址群在东北亚海域,发现了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古代船只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于古代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东北亚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海底考古带来的文化价值海底考古的探索不仅仅是对于过去的一次回望,更是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的理解。
通过对于水下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弘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同时,这也为保护海底文化遗产提供了更为可持续的方法。
结语海底考古挖掘是一项既艰巨又令人兴奋的事业,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窥探人类过去的种种奥秘。
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在海洋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在海洋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在海洋资源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探索水下遗产的兴趣和能力在不断增加。
水下考古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址、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学科,通过对水下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提供宝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传承和保护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水下考古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发掘、记录、保护和研究。
这些水下遗产包括文物、建筑遗迹、沉船等,它们承载了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水下考古不仅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还可以为海洋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首先,水下考古可以提供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和利用。
通过研究水下遗产,可以揭示古代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方式,了解古代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发现古代人类在海洋中的渔业活动、航海技术以及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为现代的海洋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科学考古研究还可以提供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建议,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海洋环境。
其次,水下考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下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其的保护和研究,可以延续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保护水下遗产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如制定保护政策、修复损坏的文物和遗迹、加强监管和管理等。
同时,通过对水下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推动相关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水下考古还可以提供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研究和认识。
通过对水下遗迹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海洋环境条件,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为今后预测和适应海洋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水下考古还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为海洋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在海洋资源管理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水下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资源。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的重要工作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的重要工作水下考古保护是一项旨在保护和研究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关注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水下考古保护的工作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也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海洋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人类社会过去的智慧和发展。
从古代沉船、水下城市到沉没的海底文物,每一个考古发现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和进步。
2. 游客和研究价值:许多水下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游客和研究价值。
这些考古遗址吸引着许多游客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和研究,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展。
保护和维护这些遗址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水下考古保护的具体工作1. 调查和勘探:水下考古保护的第一步是进行调查和勘探,确定潜在的水下考古遗址。
这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如声纳、潜水器、遥感技术等来获取相关信息,并确定具体的保护和研究计划。
2. 清理和保护:水下考古保护需要进行合理的清理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去除杂物、藻类覆盖等有害物质,并利用合适的保护手段,如氧化锌涂层、水下保护围栏等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环境保护和监测:水下考古保护必须与海洋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通过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了解其对文化遗产的潜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区、限制污染物排放等。
4. 培训和教育:水下考古保护工作还需要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意识。
这包括考古学家、潜水员、保护人员等,他们需要了解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方法和技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和前景1. 资金和技术限制:水下考古保护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中国水下考古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水下考古的特点、方式及意义中国水下考古的特点、方式及意义如下:
一、特点:
1、考古年代跨度:中国水下考古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伸到近现代。
2、发掘资金投入大:水下考古所需设备和技术都较为昂贵,其发掘过程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3、所有文化遗存都在水中:水下博物馆拥有着无数的文物遗迹,涵盖了不同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遗址,例如船舶、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等。
4、保存环境恶劣:水下文物受到的侵蚀和破坏比陆地文物更加剧烈,受到水下环境的干扰和焚蚀。
二、方式:
1、人工潜水考古:即考古人员直接下潜到水下进行考古挖掘和勘察。
2、水下观测和调查:通过水下机械及设备进行水下遗址勘探、发现和记录,并确定遗址特征及规模。
3、水下测绘与定位:利用航行仪器和水下测量技术,对水下遗址进行位置和测绘,进行立体化的三维图像重建。
三、意义:
1、增加历史考古遗产的品类和数量:水下文物保护和挖掘,对加深对中国史前文化、历史文化的认识很有必要。
2、营造水下文物保护和发掘环境:水下文物保护要营造一个保护性强的水下环境,让水下文物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
3、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并促进国际间的友谊与合作。
4、辅助科研丰富学术理论:通过水下文物的研究和发现,为学者提供重要的资源,辅助学术理论研究。
浅议水下考古
浅议水下考古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考古学中的水下考古,它是不同于陆地考古的另一分支。
如今海洋权益的争夺备受关注,海下考古也会在这个大背景下蓬勃发展。
文中涉及水下考古的人文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实例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水下考古,南海一号,考古学,考古价值,沉船。
众所周知,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实物,是人类生活的遗存。
这些遗物,遍布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地方。
通常映入我们的眼帘的,是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工作。
看着考古学家辛勤工作在工地,细心挖掘每一个土方,未免对他们的工作心生敬仰。
最近,国家发生着两个重大新闻,一是神州九号飞天成功,其次是蛟龙号潜水器在南海下潜到7000米的新深度。
人们的视线被天上地下来回带动。
不禁使我思考,对于断断续续映入我们生活的水下考古,其前世今生是如何发展,又取得了如何的成绩?我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
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陆地上的考古学发展得有声有色,而这么长的海岸线和如此大的领海,其间,必然暗藏着巨大地可待开发的考古资源。
因为西部面临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阻隔,历史上与外界交流最为有名的便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海路。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
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水下考古工作总结
水下考古工作总结水下考古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对水下遗址和文物的发掘、保护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水下考古工作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水下考古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在水下进行考古发掘需要使用特殊的潜水装备和探测设备,同时还需要具备水下摄影和测量技术。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使得水下考古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和精准地进行。
其次,水下考古工作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水下遗址和文物的发掘和研究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这些团队成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共同协作完成水下考古工作。
再次,水下考古工作需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
水下遗址和文物通常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因此在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水下考古工作还需要密切关注环境保护,避免对水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后,水下考古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水下考古工作也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同时,水下考古工作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水下考古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水下考古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它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合作的不断加强,相信水下考古工作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水下考古知识点总结
水下考古知识点总结一、水下考古学的定义水下考古学是指对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人类历史遗址和古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学科。
水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古代沉船、湖底遗址、水下城市、古代港口等。
水下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考古学、地理学、海洋科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通过水下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人类生活、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状况,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二、水下考古学的方法1. 考古调查水下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等多个方面的调查。
通过考古调查,可以对研究区域的地形、水文、气候等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水下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 水下发掘水下发掘是水下考古学研究的核心环节。
水下发掘要比陆地考古发掘要困难得多,因为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水下考古发掘需要利用潜水员、水下机器人、声纳探测等技术手段进行。
在进行水下发掘时,要注意保护水下文物,避免损坏文物。
3. 水下勘测水下勘测是水下考古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水下勘测,可以发现水下遗址的位置和范围,为后续的水下发掘和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4. 水下文物清理和保护水下文物的清理和保护是水下考古工作的关键环节。
水下文物的清理是指将水下发现的文物清理出土,并进行初步的保护工作。
水下文物的保护是指将水下发现的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保存工作,避免文物受到污染和破坏。
5.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水下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室研究,可以对水下文物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鉴定,揭示水下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水下考古学的技术1. 潜水技术潜水技术是水下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技术。
潜水技术包括潜水员的培训和潜水装备的使用。
在水下考古发掘和研究中,潜水员需要使用潜水装备对水下文物进行发掘和研究。
2. 声纳探测技术声纳探测技术是用声波来探测水下目标的技术。
在水下考古研究中,声纳探测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水下遗址的位置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水下考古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考古学中的水下考古,它是不同于陆地考古的另一分支。
如今海洋权益的争夺备受关注,海下考古也会在这个大背景下蓬勃发展。
文中涉及水下考古的人文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实例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水下考古,南海一号,考古学,考古价值,沉船。
众所周知,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实物,是人类生活的遗存。
这些遗物,遍布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地方。
通常映入我们的眼帘的,是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工作。
看着考古学家辛勤工作在工地,细心挖掘每一个土方,未免对他们的工作心生敬仰。
最近,国家发生着两个重大新闻,一是神州九号飞天成功,其次是蛟龙号潜水器在南海下潜到7000米的新深度。
人们的视线被天上地下来回带动。
不禁使我思考,对于断断续续映入我们生活的水下考古,其前世今生是如何发展,又取得了如何的成绩?我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
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陆地上的考古学发展得有声有色,而这么长的海岸线和如此大的领海,其间,必然暗藏着巨大地可待开发的考古资源。
因为西部面临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阻隔,历史上与外界交流最为有名的便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海路。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
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海路中的郑和下西洋只是与外国海上交流的一个特例,历史上还有无数次这样大大小小的来往交流,所以,沉船是不可避免的,船上的瓷器、陶器、玉石等等,也随之沉眠千年于海底。
一、发展历程西方成熟发展的海洋考古技术传入我国的80年代中期以前,在沿海地区淤积成陆的古海湾、古河道以及沿海地中发现了一批古代沉船遗存,成为环中国海洋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基础。
这些工作有,1956年,山东梁山县宋金河故道发现一艘明代兵船;同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南京三汊河郑和造船故址上发现了一件古船的舵杆遗存;1958年,浙江温州发现4艘东晋时期的独木舟;同年,江苏武进战国淹城遗址的护城河中先后发现3艘独木舟。
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江苏扬州施桥的河道疏浚工程中发现一艘唐宋时期的木板船和独木舟。
1972年,广东珠海三灶草堂湾浅水区发现一艘清代沉没的缝合船……这些古代沉船使用了陆地考古的方法进行发掘,它们的发现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并带动了造船史、航海技术史、海交史等相关专题学术研究的开展。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西方海洋沉船考古专业技术的引入,古代沉船的考古发现进入了新的时期,古代沉船的发现由近海淤陆的偶然发现,转向海底沉船的主动调查与发掘阶段。
国内外的水下考古都进入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
二、著名实例然而地处深海,在水面很难探测到海底的遗存,很多沉船的发现多是出于偶然,而其后的考古打捞工作更是艰苦万分。
例如,著名的“南海一号”的打捞。
“南海一号”是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宋时期的一艘商船,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其船舱里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6万件,考古价值堪比兵马俑,满载瓷器的价值估计高达3000亿美元!历经20多年,直到2007年12月22日,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宋古船“南海一号”,才在万众瞩目中被整体打捞出水。
此次打捞,从技术和工艺上来讲,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而“南海一号”的发现,纯属意外。
远在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一条古沉船,属东印度公司。
当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这艘外国沉船。
经过细致的海底探测和查找,这艘外国船只并未找到,然而,水下工作人员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艘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一些珍贵文物,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其中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
“南海一号”被发现的20年,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20年。
其实,更为有趣和无奈的是,中国水下考古是被英国人哈彻逼出来的。
因为在1985年,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一艘沉船,他用10周将船上货物打捞出水,包括15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和一些金锭!这些珍宝在荷兰被拍卖,成交额高达2000多万美元!1999年,哈彻再次在中国南海打捞出一艘大型清代沉船,其上有多达100万件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
为了提高价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把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拍卖,成交额高达3000多万美元。
如此多的珍贵文化遗产被外国人这样分毫不花地拿去,令人心疼惋惜,也为国内的水下考古叹息扼腕。
“南海一号”的打捞历经千辛万苦,整体打捞花费有7000多万。
打捞分为4步:一是定位;二是沉井下水,即用一个巨型钢体箱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三是穿船底,从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方形钢梁,形成一个封底的钢箱;四是起吊。
最困难的是第三部,底梁穿完就得花上一个多月。
打捞难,保护也难。
沉船的木质疏松,如何保证其不散架,如何保证船上的丝绸不腐烂,都是难题。
有苦,当然也有乐。
“南海一号”有着极高的价值,体现在:一、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二、中国第一艘完整挖掘沉船,是水下考古的典范;三、此次整体打捞的成功,在国际上绝无仅有。
“南海一号”可以填补和复原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可以和“甲骨”带来甲骨学、“敦煌”带来敦煌学的伟大成就相媲美,它极可能带来“海上丝路学”的发展和蓬勃。
除了已经完全打捞的“南海一号”,还有现在正在打捞之中的“南澳一号”和象山“小白礁Ⅰ号”。
2007年,有渔民潜入南澳岛东南三点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海底作业时,无意间发现了一艘满载瓷器的古沉船,历经数年,“南澳一号”已经进行了两次打捞,第三次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至今出水文物已达4000多件,当然,有价值的不只是船上物品,“南澳一号”还是至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
对于它沉没当初,是去向何处,又为何沉没,仍有一大堆谜团有待考究,这也是水下考古的重大使命。
象山“小白礁Ⅰ号”的沉船的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于2008年发现。
此沉船是一艘以龙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中等规模商贸海船,约下沉于清朝道光年间。
沉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沉船遗址位于水下24米处海域。
截至目前,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已发掘出水各类文物554件,其中65件为今年新出水文物。
据了解,截至6月27日,考古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51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2000分钟,基本完成了“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
三艘沉船的打捞各不相同,“南海一号”采用了整体打捞,将一个复杂的环境拿到陆地上考古,“南澳一号”是原址保护,而“小白礁”,是在水下直接进行遗址的考古发掘。
三、价值意义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管理海域,中国海洋文明历史悠久,海底沉船、文物众多,水下文化遗产丰富。
据专家估计,中国海域的故沉船应有2000艘之多。
按照文物考古的方针,水下文物保护的理想状态是原址保护。
然而由于人类的贪欲,水下沉船常常被盗捞,文物遭到破坏,于是对水下文物的保护迫在眉睫,水下考古多成为抢救性发掘。
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近海到远海,从资金欠缺到整体打捞,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经初具规模,正在逐步缩小同世界的差距。
一系列的水下考古都取得很大进展。
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入了很成熟的时期,文物发掘终有一日会枯竭,而水下考古起步晚,发展空间还很大。
且不论出水的各类文物有多少预估金钱,就单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未来展望现在国人的海洋意识日益增强,海洋权益的保护深入人心。
即在最近,海南文物部门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在西沙建立海上监管平台,加强管理力度。
同时将在西沙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等划定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三沙市建立后,海南文物局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可见人们对水下考古的重视,和蛟龙号一样,也到达新的深度。
我国海域辽阔,在未知的海底,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此次蛟龙号下潜7000米,作为一个契机,昭示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到新的高度,水下考古将有着强大的技术保障,将来的发展,也会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1】张澜“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2】厦门晚报打捞南海沉船兵马俑【3】吴春明张威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张力华中国水下考古意义非凡【5】央视《考古中国》西沙水下考古【6】网页新闻,各类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