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胜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了国家文物部门的重视。不久后, 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专家和水下考古队 员来到绥中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当时, 水下考古对于我们这一批考古队员来 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发掘三 道岗沉船遗址,面临着许多未知的考 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非常兴奋。 虽然那时候设备比较落后,但很多考 古方法也都是从那时候逐步总结起来 的,这些都为之后的水下考古工作打 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经过了1年的 陆上调查后,邱玉胜和队友们在1 992 年开始对三道岗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 和发掘。“由于三道岗沉船是一处远 岸遗址,海况较为复杂、海流较大, 海底也深浅不一,我们在定位时无法 通过近岸物体的参照来进行,只好使 用雷达和卫星等远程定位技术。通过 遗址点上的船台接收雷达波束计算出 遗址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探测中, 水下考古队使用了旁侧声纳扫描系统、 高精度测深、磁感应法、浅地层剖面
西沙,从出发到回来一直待在渔船上 工作。因为西沙海域位置比较特殊, 有很多礁盘组成,而且礁盘比较小, 大的船体无法进入,只能停在礁盘外, 我们需要乘快艇进入礁盘内开展工作。
情况下,就会对其中包裹文物产生物理 性的挤压破坏。另外,金属质文物及其 凝结物中聚集的有害盐快速结晶或潮 解,在氧气共同作用下,形成大量有 害锈蚀物,这些锈蚀物的蔓延会极大 加速金属质文物的腐蚀损毁。同样陶 瓷中的可溶性盐在环境因素的改变下, 也会发生溶解结晶现象,从而造成对 釉面剥落等问题。海洋出水的木质文 物,容易在环境作用下发生如机械性 能、拉伸强度、塑性变形的改变。所 以,在水下要完成照相、录像等各项 工作后进行再采集、编号。出水后的 文物需要脱盐、脱水,还要考虑到光 照、压力等方面因素,完成简单地清 理后就会入库。”现在除了瓷器,木材、
0项科目的理论学习和实训l,而且必
须考取到世界潜水协会组织颁发的潜 水证书才能参加接下来的水下考古实 习,所以即便入选培训1班,仍有学员 因为潜水能力不过关或中途主动放弃 而被淘汰。”邱玉胜说。通过了这一 阶段的学习后就要进行水下的实际操 作。“这时会选择一处水下沉船遗址, 在那里完成水下考古理论知识和实践 技能的训I练课程。通过实习,使学员 们掌握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基本 操作方法以及对出水文物的保护与资 料整理等,同时,还要学习水下相机、
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
An I nterview with Director Qiu Yusheng of Qingdao Cultural Heritage Bureau
●撰文/韩海燕 —■
,‘●
27年前,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场 拍卖会震惊中国。海底珍贵遗存的初现,让 中国考古人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苍茫海洋。一 段段关于中国海洋商贸的历史与记忆也在逐 渐被廓清、还原。1987年,中国考古界吹 晌了组建水下考古队伍的“集结号”。水下 考古研究中心成立。次年,中国历史博物馆 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在青岛合作举办了 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人员培训班。邱玉胜就 是这届培训班学员之一。在青岛,提起邱玉 胜,许多人都很熟悉。因为他不仅作为主力 队员参与了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还为其他 国家培训过专业的水下考古队员。见证了中 国水下考古既漫长又短暂的发展历程。
第一位的。“一旦穿上了潜水装具, 就要接受安全规范约束。”邱玉胜介 绍,水下考古人员在潜水作业时,必 须要遵循“潜伴”的原则。即两人一 组,按照之前所制定的工作计划,一 同完成实地勘探、采集样本,以及掌
万方数据
握沉船的尺寸、年代、保存情况和装 载货物情况等各项工作。“其实水下 考古队员们并不是全年工作。天气、 水温、水底能见度及潜水设备状况都 是下水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每年 适宜开展水下工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夏秋间的几个月。北方在每年的6至 10月问开展工作是最合适的,南方工 作时间跨度相对大一些,尤其是南海 的海况更好一些。”邱玉胜告诉记者。 实际上,海底深处也并非像电影里展 示的那般浪漫美丽。海水变化诡谲, 水下考古队员的工作充满着不确定性。 大多数的时候,水下考古队员要潜入 20至30米深的海底。条件好的海域, 水流相对比较平静,潜水的时间也会 相应长一些,开展工作比较顺利,但 是同样完成的工作量也会很大。如果 遇到遗址比较大,海况比较复杂的海 域,随时会出现洋流和风浪,海底基 本上都是浑浊的。水下考古队员在水 下会完全没有方向感,猛烈的水流会
^一
..;‘t・一-
Ⅵ
班在全国选拔了n玲火。从澳大利亚聘请懑黼篷盔羹≤
麟
啭哩职
誓
万方数据
义
夕, V J
孔点
◆
括潜水教练、潜水医生、水下潜水教 员对我们进行培训。”邱玉胜介绍, 要从事水下考古工作首先要通过两个 阶段的系统学习。“第一阶段是潜水 理论和潜水技能两方面内容,包括进 行开放水域潜水、紧急第一反应、高 氧潜水、救援潜水、船潜、夜潜、深潜、 水下导航、水下搜索寻回、水下摄影
工作结束后再回到停在礁盘外的母船
上,在一个1米长的船舱内休息。说 到饮食,就更艰苦了,虽然船上会有 些淡水和果蔬,但是时间长了淡水也 会变味,新鲜蔬菜几天就吃完了,剩 下的时间只能吃些南瓜、饼干。”如 果是在水下工作还好,紧张的工作状 态会让人暂时忽略这些因素。可一旦 因为天气、水温原因无法下水时,几 十个人在船上就会很无聊。“这种情 况下,就得自己找乐呵。比如钓鱼、 打牌。而且以前在海上工作没有通讯 信号,可能几个月都不能和家里联系。 有一年也是在西沙工作,那时已经临 近元旦了,考古队就从部队租了一套 海事卫星电话,让大家和家里报个平 安。但有时候因为信号不好,电话也 常常中断。现在的条件好多了,西沙 的几个礁盘里也都有了通讯信号,可 以随时和家里联系。”其实对这项工 作的感情让邱玉胜很难说清楚,有枯 燥乏味,但是更多的是自豪感。“这 是一项全国考古队员集中力量来完成 的工作,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很 强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每个人所做的 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队友之间会完 全信任,信任到把生命交给对方。” 邱玉胜告诉记者。 近年来,水下考古逐渐受到政府 以及各学界的普遍关注。于是人们开始 好奇,长时间处于水中的文物在被打捞 出水时,会有怎样的变化、需要工作人 员怎样处理。邱玉胜告诉记者,越来越 多的人意识到水下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这是]鼋&E他欣慰的。“在海水中沉睡了 几百年的文物,饱水度非常高,一旦脱 离了原来的环境,反倒容易引发各种问 题。金属器、瓷器等,经海水长期浸 泡和海洋生物、海泥等钙质物的长期作 用,会胶结形成体积大小不一的坚硬凝 结物。这些凝结物在外界温湿度改变的
国家需要,他们会“召之即来”,立 即组成专项水下考古工作队,配合完 成各项工作。
谈挑战,
“水下考古神秘刺激”
水下考古培训班成立后,中国的 水下考古工作一直马不停蹄。从福建 到海南,从长岛到广东,范围涉及渤 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因 为很多人并不熟悉水下考古,认为这 项工作既神秘又刺激,甚至会产生很 多退想。但在邱玉胜看来,水下考古 工作其实和人们想象中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更理性、严谨的研究和推理。对 考古队员来说, “安全”永远是摆在
邱玉胜回IZ道,1991年,绥中县大南
铺村渔民在三道岗海域拖网捕鱼时, 偶然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和一些船板 碎片,其中包括白釉黑釉碗、罐、瓶、 盆、碟等各种器物。“其实, ‘绥中 附近海域里有古代瓷器’这个说法在 当地早有流传。一些不法文物贩子早 就盯上了这片海域,非法倒卖古瓷的 案件在当地时有发生,当地水下文物 遭到的破坏也比较严重。”所以,绥 中海域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这件事引
992年是在绥中进行水下发掘
的第一年,这一年遇到了一次非常大 的风浪,当地人称为‘鬼浪’。当时 我们正在驻地观察潮流的变化,等待 合适的下水机会。忽然,一阵大浪将 停在岸边的船的船舷拍断,船体已经 倾斜,非常危险。我们几个队员首先 意识到工作中使用的所有设备都在船 上,便急忙从驻地跑到岸边不顾生命 危险登船‘抢救’这些设备。我们很 清楚,一旦这些设备破损,我们将无 法正常地开展工作,因为当时这些是 我们的全部‘家当’。”现在回想起 那一次经历,邱玉胜仍然有些后怕,“那 时年轻,无所畏惧,脑子里想的最多 的就是一定要保证所有设备都完好。 当然了,我们也比较幸运,没有发生 任何意外。”邱玉胜笑着说。
带来勘探危险,而且波浪太大,人就 只能在与海浪搏斗中耗费气力,难以 靠近目标。因此有时完成一次考古工 作就需要几年的时间。 邱玉胜目前参与过的时间跨度最 长的水下考古项目是辽宁绥中三道岗 沉船遗址的发掘。这个项目也是中国 水下考古队诞生以来,首次独立完成 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1990年,我 们正式走上这个岗位后接触的第一个 大项目就是绥中沉船遗址的发掘。”
1
摄像机、空气压缩机等常用水下考古 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只有圆满完成这 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习,才能成为一 名合格的水下考古队员。” 回忆起1988年第一期水下考古 培训班的实习工作,邱玉胜感慨中略 带着遗憾: “最初我们的实习地点初 步定在青岛胶南的鸭岛。因为根据之 前渔民和文物部门提供的线索,这一 海域应该有沉船遗址。于是1 989年 11月,教员们去鸭岛实际考察是否可 以最终选址在此。可惜因为当时水流 过急、水下的能见度太低,并没有发 现鸭岛遗址。最后只能放弃了鸭岛, 选择去福建实习,青岛也因此错过了 最早开展水下考古的机会。”1 990年 7月,邱玉胜及他的队友如期结束培 训,取得毕业证书,正式跨进了水下 考古的“门槛”,开始了他们的水下 考古之路。虽然他们平时都分散在全 国各地,在各自单位工作,但是一旦
:1彳
●
麓吞
、
『,
~
谈入门。
1
“水下考古要样样全能”
986年,邱玉胜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
被分配到青岛市文物局工作。1 987年,中国历史博物 馆将在全国沿海各省市的文博系统中选拔一批水下考 古队员的消息传来,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 折点。 “当时是我在文物局工作的第二年。听说时任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要在全国的文博系统中 选拔一批水下考古学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这让我跃 跃欲试。但是想要加入这支队伍,却有着严格的要求 和考核标准。因为最初,俞伟超馆长想在潜水员中选 拔一批学员进行培训,后来考虑到他们虽然身体素质 过硬但是专业知识却相对薄弱,所以最后才决定在全 国的文博系统中选拔年轻的并且是考古学专业毕业的 人员参与其中。”于是,具备专业考古知识和良好的 水性,成为入选培训班的首先条件。此外因潜水对从 业者身体条件的高要求,筛选更为严苛。“首期培训
铁器的保护也是世界1’生的难题。未来,
邱玉胜希望这些难题都可以尽快解决, 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它们看到那些远古时 代的故事。 接下来,邱玉胜将会投入到新的 工作中,完成对“伊丽莎白皇后号” 的水下发掘工作。说起这个,邱玉胜 也很自豪。“‘伊丽莎白皇后号’的 陆上调查从201 1年就已经展开了。 我们希望通过‘伊丽莎白皇后号’工 作的开展,将中国水下文化保护工作 的范围逐步扩大。因为‘伊丽莎白皇 后号’属于军事文化遗产,相对于之 前的商船遗存影响力会更大、关注度 会更高,我希望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 丰富的内陆水域,曾经辉煌的航海史 更是留下了丰厚的水下文化遗产。和 陆上的“丝绸之路”一样,海上的“丝 绸之路”也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汇的桥 梁,是那个时代高度浓缩的标本。水 下考古通过对所有信息的捕捉,可以 充分地揭示那个时代的海上故事,再 现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这是文献资 料无法代替的,这或许就是水下考古 的终极意义所在。水下考古承载着复 原中华海洋文明的梦想,而邱玉胜也 会带着他的梦想继续“行走”在蔚蓝 的海底。 (本文图片由青岛市文物局提供)
j063l
SAIUNG CBY
万方数据
巍抽 瑟点 嚣岍 嚣w
净㈨
技术等遥感物探搜寻技术,进行水下 考古发掘。这项工作整整跨越了6个 夏天,也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发掘。现 在仍然有许多大型的凝结物依然留在 水下,只能采取原址保护。 回忆起那段时间,邱玉胜依然记 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次经历更是难 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