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所屏蔽措施

民规4.9.6 当配变电所与上、下或贴邻的居住、办公房间仅有一层楼板或墙体相隔时,配变电所内应采取屏蔽、降噪等措施。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8.3.1 民用建筑物内配变电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5)当配变电所的正上方、正下方为住宅、客房、办公室等场所时,配变电所应作屏蔽处理。



变电所屏蔽措施(取其一):
1.在墙内和地坪内敷设钢网或在变电所的顶棚明敷铁皮(0.5mm厚),并与接地装置连接。
2.刷屏蔽涂料(亦称导电漆)。涂料主要有:银导电漆、银铜导电漆和镍导电漆,刷屏蔽涂料后,对射频干扰可降低40~80db。
导电漆价格有些贵,每平方米400元左右。


1.墙体、地坪敷设钢丝网
2.刷屏蔽涂料(导电漆):银导电漆、银铜导电漆、镍导电漆
3.薄铁皮----没见过


电 磁 屏 蔽 解 决 方 案
导电漆的应用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缩写EMC,就是指某电子设备既不干扰其它设备,同时也不受其它设备的影响。电磁兼容性和我们所熟悉的安全性一样,是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安全性涉及人身和财产,而电磁兼容性则涉及人身和环境保护。
电磁波会与电子元件作用,产生干扰现象,称为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例如,TV荧光屏上常见的“雪花”,便表示接受到的讯号被干扰。
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因为屏蔽体对来自导线、电缆、元部件、电路或系统等外部的干扰电磁波和内部电磁波均起着吸收能量(涡流损耗)、反射能量(电磁波在屏蔽体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反向电磁场,可抵消部分干扰电磁波)的作用,所以屏蔽体具有减弱干扰的功能。 (1)当干扰电磁场的频率较高时,利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中产生的涡流,形成对外来电磁波的抵消作用,从而达到屏蔽的效果。 (2)当干扰电磁波的频率较低时,要采用高导磁率的材料,从而使磁力线限制在屏蔽体内部,防止扩散到屏蔽的空间去。 (3)在某些场合下,如果要求对高频和低频电磁场都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时,往往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组成多层屏蔽体。
许多人不了解电磁屏蔽的原理,认为只要用金属做一个箱子,然后将箱子接地,就能够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在这种概念指导下结果是失败。因为,电磁屏

蔽与屏蔽体接地与否并没有关系。真正影响屏蔽体屏蔽效能的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整个屏蔽体表面必须是导电连续的,另一个是不能有直接穿透屏蔽体的导体。屏蔽体上有很多导电不连续点,最主要的一类是屏蔽体不同部分结合处形成的不导电缝隙。这些不导电的缝隙就产生了电磁泄漏,如同流体会从容器上的缝隙上泄漏一样。解决这种泄漏的一个方法是在缝隙处填充导电弹性材料,消除不导电点。这就像在流体容器的缝隙处填充橡胶的道理一样。这种弹性导电填充材料就是电磁密封衬垫。 在许多文献中将电磁屏蔽体比喻成液体密封容器,似乎只有当用导电弹性材料将缝隙密封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才能够防止电磁波泄漏。实际上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缝隙或孔洞是否会泄漏电磁波,取决于缝隙或孔洞相对于电磁波波长的尺寸。当波长远大于开口尺寸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泄漏。
现在有许多关于产品辐射和传导发射限制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有些还规定了对各种干扰的最低敏感度要求。通常,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有不同的标准。虽然一个产品要获得市场的成功,满足这些标准是必要的,但符合这些标准是自愿的。
但是,有些国家给出的是规范,而不是标准,因此要在这些国家销售产品,符合标准是强制性的。有些规范不仅规定了标准,还赋予当局罚没不符合产品的权力。
笔记本电脑,ADSL和移动电话等3C产品都会因高频电磁波干扰产生杂讯,影响通讯品质。另若人体长期暴露于强力电磁场下,则可能易患癌症病变。因此防电磁干扰已是必备而且势在必行的制程。

EMI导电漆喷涂技术具有高导电性、高电磁屏蔽效率、喷涂操作简单(同表面喷漆操作一样只须要在塑胶外壳内喷上薄薄一层导电漆)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通讯制品(移动电话)、电脑(笔记本)、便携式电子产品、消费电子、网络硬件(服务器等)、医疗仪器、家用电子产品和航天及国防等电子设备的EMI屏蔽。适用于各种塑胶制品的屏蔽(PC、PC+ABS、ABS等)。 喷涂导电漆解决了因做金属屏蔽罩受空间限制、操作、成本压力的限制,因其导电漆喷涂操作极其简单,做到了塑胶金属化,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往贴锡箔、铜纸、做金属屏蔽罩的工艺。



在临近变电线路或电力设备的环境中,只涉及电场与磁场分析,3000赫兹以下的极低频电场和磁场(变电站即是)是以“场”的形式存在,根本不形成辐射,无法向外界辐射能量。工频电场、磁场与高频电磁辐射的生物作用机理不同,并不类似高频电磁场那样以电磁波形式形成有限的电磁能

量辐射或形成体内能力吸收。电磁辐射通常是通过天线向外进行发射的,而电力设施在周围环境中产生的是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频率只有50赫兹,波长达6000千米,因此不可能在其周围(所谓“静场区”)形成有效的电磁能量辐射。

所谓“工频电磁辐射“的不确切概念,长期被国内一些文件引用并在社会上谬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众对低频电场和磁场的误解。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NIEHS、ICNIRP等权威的环境卫生组织和机构,在电磁环境与公众健康领域中,均无例外地严格引用“电场、磁场”(100赫兹以下)、电磁场(100k Hz以上)或统一运用ELF这一术语,不会采用“电磁辐射”这一不适当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