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把斧子
5斤盐
1担米 10斤茶叶
=1只羊
1两黄金 或其它商品
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计量其它一切商品 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商品价值(劳动时间) 货币价值(劳动时间)
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本身价 值的变化成正比例,而同货币价值的 变化成反比例。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价值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 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体现的是生产者之间的 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形式。
一只羊
交 换 三把斧子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一个商品之 中,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 可,没有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不 成其为商品。
对立 使 用 价 值 与 价 值 又 是 互

相矛盾、互相排斥的。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的劳动叫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抽去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 动叫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资本有机构成
物质 Pm∶A—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
资本
资本的技术构成 决定 反映
价值
C∶V 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着资 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
做资本有机构成,用公式C/V表示。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循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 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 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 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教学课时]8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圈地运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 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万物商品化——资本主义产生


一、“资本主义”一词的由来: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形成一种经济生活现象,首先在13世纪 -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半岛。“资本主义”一词却产生在 几百年后。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值
体力 脑力 耗费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二、什么是资本主义:
1、获取利益的私人雇佣关系。 2、特定的交易关系——市场关系。 3、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马克思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母体中产生,是封 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 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 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1)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 是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 农民的生产劳动。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了占有绝大部分土地的封建地主和仅占有极少部分土 地的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农民 小私有经济,是农民区别于奴隶的主要标志。 –封建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权剥削农民。剥削的主要 形式是封建地租。封建地租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 动或剩余产品和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它是 封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体现了封建主和 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封建地租有三种形式:劳役地租(封建地租最原 始的形式) 、实物地租(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都 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货币地租(封建地租的 最后形式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 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 的基础。在英国表现为从15世纪末一直延续到 19世纪初, 经历300多年掠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即“圈地运动”。 –资本家和封建贵族不仅掠夺农民的土地,还掠 夺教会地产、国有土地和公有地,建立了资本 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资本主义私有财 产制度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却颁布了各种血腥法律,用鞭打 、监禁以至处死来禁止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 雇佣劳动者。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本章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要实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3.用奥利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驾着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适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任何物品都具有适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的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物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案例分析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马原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m 公式: m v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
工作日(小时)
0
4
4
8
2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 100%
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0
4
10
m' =
6小时 150% = 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日 元
欧元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关系 ⑴私人劳动
——由私有制决定的 具有私人性质的商品 生产劳动。 ⑵社会劳动 ——由社会分工决定 的属于社会总劳动一 部分的具有社会性质 的商品生产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
私有制
个别 劳动 社会 劳动
商品价值 偶然地、简单 地通过另一个 商品表现出来
1只羊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商品的价值 形式通过许 多商品表现 出来
1 只 羊
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
2把斧子 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 或1克金 ‥ ‥ ‥
一切商品 都通过一 种商品表 现出来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2把斧子 或1匹布 或2斤茶叶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物质资料再生产 内容 再 生 产 规模 生产关系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外延式 统一
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 量而实现

扩大再生产
内含式
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 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 一开始就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参考答案

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参考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 B 2.D 3.C 4.A 5.B 6.B 7.B 8.D 9.C 10.D11.A 12.D 13.B 14.A 15.B 16.C 17.D 18.C 19.A 20.B 21.A 22.C 23.C24.A]二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AC 2.BD 3.AD 4.AD 5.BD 6.AC 7.CD8.ABCD 9.ABCD 10.ABD 11.AD 12.ABCD 13.BCD 14. ABCD]三、辨析题:[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表现:一只羊=两把斧子 评价:价值的性质表现及不充分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表现: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2分黄金
其他商品
1分黄金=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的;商人和高利贷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资本问题: 1、劳动力:劳动的能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本人、家属和培训费用) •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货币转换资本 货币在购买劳动力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转化资本根源分析: • 首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G) △G不可能产生于流通领域。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一,建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产品是为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而生产的 2、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是为他人进行生产的一种交换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要知识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白商品经济的矛盾[本节逻辑结构]本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的二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并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层层瑚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资本原始稠的加速作用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年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确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削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高济产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雕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舅时间决定。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雇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重要知识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论述题重点1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2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普通点1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简答题重点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5简述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6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普通点1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几部分。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7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8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9简述资产阶级的政党的职能。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1简述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

12简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多选重点1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价值。

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的联系表现在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B有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使用价值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B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C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而抽象劳动的量上有差别但质相同D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对生产性劳动作出 新的界定
深化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 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 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研究和认识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导
价值规律的作用(1)
①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利润下降



客观的、基础性的


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利润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价值规律的作用(2)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技术 水平
劳动生 个别劳 产率 动时间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科技人员 管理人员
“总体工人” 队伍扩大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研究和认识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物质生产领域
非物质生产领域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人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5、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3、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4、怎样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5、正确理解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含义6、生产自动化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探讨:1、“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2、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是否意味着工人的生活水平降低?3、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增加能否同时进行?4、“无人工厂”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现在我们开始讲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第一节。

第一节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在这一节里我们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个问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三个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

商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

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3.资本的本质以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B.它为解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2)表现: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5.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6.资本积累的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7.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制度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有力的统治。

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

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

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的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己有利的食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实现其个人利益和享乐的金钱,因而赚钱成为实现其人生利益的最好手段(2)资产阶级的借记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的,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

他们表面上强调要维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实际上是要求尊重资产者的价值和尊严,实现和保障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

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特征就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

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Unit 5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3.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比重、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生于价值率的高低。

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v·n)/v=m’·n(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I(c+v+m)=Ic+Ⅱc和Ⅱ(c+v+m)=I(v+m)+Ⅱ(v+m)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1.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3.平均利润的形成(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4.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时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