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程教案《孟子》汇编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c6e36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e.png)
孟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8篇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f6c8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6.png)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孟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争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需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久去学习。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同学言行的一部书。
二、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
是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诞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月推算,好像不行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同学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当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见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同学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日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534eb8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1.png)
《孟子》第一章:孟子简介与梁惠王章句上【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2. 学习并理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2.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内容。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理解。
2. 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孟子》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单介绍孟子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内容,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2. 对孟子思想进行解读,如“性善论”、“仁政”等,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互动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增强对文言文的感觉。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理解其中的主要思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孟子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孟子》,深入理解儒家文化。
《孟子》第六章:公孙丑章句上【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的内容。
2. 深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和“四端说”。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的内容。
2. 孟子的“性善论”和“四端说”。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理解。
2. 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孟子》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章节。
2. 简单介绍公孙丑的背景及其与孟子的关系。
七、讲解(20分钟)1. 讲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的内容,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传统文化教案孟子
![传统文化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e516495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4.png)
传统文化教案孟子教案标题:传统文化教案——孟子教案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理解孟子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孟子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概述2. 孟子的人性观和修身观3. 孟子的政治观和社会伦理观4.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对孟子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学术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
2. 分析孟子的人性观和修身观,解释他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和提出的修身六艺。
3. 阐述孟子的政治观和社会伦理观,包括他对于君主和臣民的责任、仁政和民主思想等。
4. 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包括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启发式教育的观点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鼓励学生就孟子的人性观、政治观、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孟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撰写一份关于该思想的小结,并准备进行展示。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孟子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的展示成果评估。
2. 学生对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程度评估。
3. 学生对于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比较不同思想家的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65fb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f.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0bf88f69168884868762d6f7.png)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气势丰沛。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
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四、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齐桓晋文之事》⎩⎪⎪⎨⎪⎪⎧⎭
⎪⎪⎬⎪⎪⎫
不忍之心
↓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
具体措施⎩
⎪⎨⎪
⎧ 制民之产
物质施行教育
精神
保民而王
五、作业:收集话题集锦:
(1)提示:“忧与乐”“胸怀”“理想”“面对挫折”“思想的魅力”
(2)提示:“尊老爱幼”“孝”“亲情”“人间真爱”“感恩”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4 课时 年 月 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6 课时 201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7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9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2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3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6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8课时 2013 年月日。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5e804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d.png)
《孟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思想。
(2)能够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证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将《孟子》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照,了解其独特之处。
(3)运用孟子思想,提升自我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等品质。
(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孟子》简介及孟子其人(1)介绍《孟子》的成书背景、作者及传世地位。
(2)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
2. 第二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一——性善论(1)分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2)探讨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3. 第三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二——仁政(1)阐述仁政的含义、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2)分析仁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4. 第四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三——义利观(1)理解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区分义与利的关系。
(2)探讨义利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第五课时:《孟子》经典论证与修辞手法(1)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欣赏《孟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孟子》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思想。
(2)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孟子》中的经典论证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孟子思想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
(2)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理解孟子思想。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67e92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e.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第二圣”。
2. 《孟子》两章:本节课选取《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进行学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章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章的主要观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2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
3.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提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两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孟子》原著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研究。
4.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时间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7394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5.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国学教案
![孟子国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8c80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2.png)
孟子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孟子国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
2. 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孟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2. 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2. 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孟子的原著或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孟子的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孟子有了解吗?孟子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孟子的基本背景和思想概念,如仁、义、礼、智等。
2. 解释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人性善、天命论、君子之道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如何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和更有价值观的社会成员。
五、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孟子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和联系。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展示个人的思辨能力。
六、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思想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思考孟子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孟子的经典篇章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孟子》教学设计13篇
![《孟子》教学设计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54788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7.png)
《孟子》教学设计13篇《孟子》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义。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dbf096a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a.png)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背景和思想特点。
2. 掌握《孟子》一书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国学中的地位。
3. 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教学重点:1. 孟子的生平背景。
2. 《孟子》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3. 性善论的含义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孟子的思想特点。
2. 性善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孟子》一书。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时代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孟子的生平背景、思想特点及《孟子》的地位。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性善论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4.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性善论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阅读《孟子》一书,了解孟子其他重要思想。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核心内容。
2. 掌握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3. 学会运用性善论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1. 性善论的具体内容。
2. 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性。
3. 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性善论的深入理解。
2. 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孟子》一书。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性善论。
2. 讲解:详细讲解性善论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3.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性善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阅读《孟子》中与性善论相关的章节,加深对性善论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论仁义的核心思想。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主要观点。
3. 学会运用孟子论仁义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1. 孟子论仁义的具体内容。
2. 孟子论仁义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3. 孟子论仁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孟子论仁义的深入理解。
2. 孟子论仁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023国学《孟子》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2023国学《孟子》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239e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0.png)
2023国学《孟子》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国学《孟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习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习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三、学习新知: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课文分析__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__,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所:不译。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
亦:也。
可:能。
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
舍:舍弃。
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
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
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
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ce332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8.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孟子》的主要内容。
3. 阐述学习《孟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及其思想。
2. 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学习《孟子》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孟子》一章。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1. 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2. 孟子主要思想概述。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练习与作业:2. 绘制孟子思想脉络图。
第三章:孟子论人性善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掌握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第四章:孟子论仁义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仁义观。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仁义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义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孟子仁义观的理解。
第五章:孟子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掌握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道德修养的观点。
2. 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分析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的理解。
第六章:孟子论治国理政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掌握孟子论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治国理政的观点。
2. 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分析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9e1776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4.png)
一、教案名称:孟子·梁惠王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思想内容。
2. 通过学习《孟子·梁惠王上》,使学生领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孟子的仁政思想。
2.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
四、教学难点:1. 孟子仁政思想的深刻内涵。
2.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梁惠王上》。
2. 参考资料:有关《孟子》的注解、译本、研究论文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孟子》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梁惠王上》,理解文意,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 讲解: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素养的提升。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孟子思想主题的辩论赛或者写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六、教案名称:孟子·公孙丑上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思想内容。
2. 通过学习《孟子·公孙丑上》,使学生领会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be69844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a.png)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
简介《孟子》的主要篇章和思想内容。
分析《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国学素养。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的篇章情况。
第二章:孟子的仁爱思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仁爱思想分析社会现象。
2.2 教学内容讲解孟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和特点。
分析《孟子》中关于仁爱思想的典型论述。
举例说明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仁爱思想的内涵。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相关篇章的情况。
第三章:孟子的义利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义利观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义利观分析道德行为。
3.2 教学内容讲解孟子义利观的来源和特点。
分析《孟子》中关于义利观的典型论述。
举例说明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义利观的内涵。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相关篇章的情况。
第四章:孟子的人性善恶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人性善恶论分析人的行为。
4.2 教学内容讲解孟子人性善恶论的来源和特点。
分析《孟子》中关于人性善恶论的典型论述。
举例说明人性善恶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完整版)学习孟子教案
![(完整版)学习孟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774c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e.png)
(完整版)学习孟子教案研究孟子教案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能够:1.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2. 掌握孟子的主要理论,包括人性善、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3. 分析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适用性。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思想背景2.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辩证关系- 仁爱的核心价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3. 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孟子思想对个人的启示和引导- 孟子思想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解读孟子的思想,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其核心概念和理论。
2.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深入探讨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材料阅读:提供相关书籍、文章等材料供学生参阅,进一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4. 视频研究:选取相关视频资源,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孟子思想。
5.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探讨孟子思想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体会。
评估方式本教案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展现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2. 个人写作:学生撰写的文章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能够体现对孟子思想的深入思考。
3. 期末考试:通过设立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题目,考察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孟子的原著及相关研究文献2. 相关学术文章和在线资源3. 导师或教师的指导和解答参考文献1. 孟子《孟子全书》2. Dawson, Raymond. Confuci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3. Ivanhoe, Philip J. Readings from the Lu-Wang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Hackett Publishing, 2009.以上是一份关于学习孟子教案的完整版教案。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6f10519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7.png)
一、《孟子》简介与孟子思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基本情况,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的背景、特点及孟子思想的核心。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领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参考书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与《论语》的异同。
(3)重点讲解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性善论、仁政、义利之辨等。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孟子思想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思想的重要性。
二、《孟子》中的性善论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性善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孟子性善论的主要观点。
2. 教学重点:性善论的含义、孟子性善论的特点。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参考书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详细讲解性善论的定义、孟子性善论的主要观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性善论。
(5)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孟子》中的仁政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仁政的基本概念,掌握孟子仁政的主要观点。
2. 教学重点:仁政的含义、孟子仁政的特点。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政的现实意义。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参考书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详细讲解仁政的定义、孟子仁政的主要观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仁政。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仁政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仁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
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说与写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三、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重温孟子魅力四、学习重点句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翻译: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于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了。
成语有: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二次备课二次备课说与写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3 课时年月日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两节课我们把第七章节的重点文句疏通了一遍,这节课我们来讨论本章节的实际意义。
二:问题导学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三:自主探究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文法导析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教学过程: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气势丰沛。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
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四、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齐桓晋文之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具体措施⎩⎪⎨⎪⎧ 制民之产物质施行教育精神保民而王五、作业:收集话题集锦:(1)提示:“忧与乐”“胸怀”“理想”“面对挫折”“思想的魅力”(2)提示:“尊老爱幼”“孝”“亲情”“人间真爱”“感恩”教 学 后 记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4 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二)课型国学课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让学生谈谈“何为快乐”?(学生讨论,师明确)。
孔孟这样的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如何看待“快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伟人的思想。
(引出《梁惠王章句下》)二、学习重点句1.自由朗读(一)2.展示重点句: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翻译:(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翻译:(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3.生齐读4.生自由背诵5.全班诵读二次备课三、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快乐需要与人分享。
以后我们应该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5 课时 201 年月日课型国学课课题《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二)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快乐需要和别人分享,那孟子通过这个事例要告诉宣王什么为政之道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惠王章句下》二、学习(一)的重点句1.自由朗读(一)2.展示重点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翻译: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3.生齐读4.生自由背诵5.全班诵读二次备课三、学习(二)的内容1.自由朗读(二)2.师简单解释(二)孟子的主要思想。
3.全班齐读4.小组诵读比赛三、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孟子借生活事例来劝告宣王为政要“仁”的思想。
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才会拥戴统治者,国家才会更长久地统治下去。
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6 课时 201 年月日课型国学课课题《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三)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梁惠王章句下》(一)、(二)的重点句子导入。
“仁”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惠王章句下》(三),去感受这位思想家广阔的胸襟。
二、学习重点句1.自由朗读(三)2.展示重点句:①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翻译: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
②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翻译: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③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翻译: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
《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3.生齐读二次备课二次备课4.生自由背诵5.全班诵读三、小结圣人的智慧确实令我们拜服。
我们应该要多读这样的古诗文,了解古仁人的思想,明白为政之道。
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7 课时 2013 年月日课题《孟子》卷二(四-五)课型国学课三维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仁者心怀天下,而我们的孟子就是这么一位仁者,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心怀天下,又是如何将仁政推广开来的呢?二、学习重点句11、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翻译: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和天下之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延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反复诵读二、学习重点句21、原文: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注释: 鳏:guān3、翻译:失掉妻室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掉丈夫的老女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做孤独者,死了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
这四种人是社会上穷苦无靠的人。
4、延伸: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