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专门方法论、具体方法和技术。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

第二章1、社会化: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

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2、社会化的理论:1)佛洛依德与“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2)华生与环境决定论:行为决定环境3、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道德社会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2)性别角色社会化;3)政治社会化。

4、社会化的途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遗传物质基础(进行社会化的基础);2)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第三章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2、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3、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意志4、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自我觉察、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控制。

5、自我效能(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

6、自我效能运用的三个主要领域:答:1)教育领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对完成学业、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以及达到学术期望的信心;2)职业领域:在职业选择中,个人的自我效能越强,其职业选择的范围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大;3)管理领域:具有较高管理自我效能的管理者比低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有更高的工作业绩。

7、自我过程:是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意识方向和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8、自我过程可分为: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1、填空题(10分)2、名词解释(20分)【人格、刻板印象、曝光效应”】3、理论解释(20分)【社会交换、自我解释、社会渗透理论、爱情三角立论】4、简答题(30分)5、应用分析(20分)本学期一共学了六章(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其中有四章要重点复习,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研究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研究状况(P43)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P44-45)【注意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本位”区别,“关系取向”区别】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P46)(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

即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详见P46)(二)费斯克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对应互惠、市场定价。

(P47)(三)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克拉克、米尔斯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图】(详见课本)(P49)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匿名性、单面性、浅层型、随意性、自主性、广泛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人际吸引(P5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详见课本P50-51)(P51)曝光效应: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综述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综述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考试形式:笔试、开卷题型分布:1、单选题10道题每题1分10分2、多选题10道题每题2分20分3、名词解释5道题每题6分30分4、案例分析题1道题20分5、论述题1道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A、社会学B、心理学C、人类学D、哲学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A、道德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法律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A、米德B、库利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A、互动性B、间接性C、整体性D、矛盾性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

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A、社会交换理论B、社会规范理论C、进化理论D、社会认知理论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A、从众B、社会惰化C、社会助长D、社会干扰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A、集团B、集体C、群体、D、族群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A、金钱至上B、血缘关系C、社会取向D、民族意识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A、速度测验B、智力测验C、能力测验D、典型反应测验E、最大成绩测验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A、库利B、米德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A、自我认知B、自我观察C、自我图示D、自我内省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A、评价B、力量C、活动D、热情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A、马太效应B、鲶鱼效应C、旁观者效应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3.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

5.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6。

启动效应P182先前的图式影响后来不相关信息的解释的现象就是图式的启动效应。

7。

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正性偏差P184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又叫宽大效应。

9。

假设相似P185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10。

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11。

态度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12.犯错误效应P295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做“犯错误效应"。

13。

曝光效应P293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现象”。

14。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

旁观者效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7。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A.海德的人际归因理论
人就像是业余科学家,尝试着拼凑各种讯息以了解他人的行为,直到找到一个自认合理的解释理由为止。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①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②控制环境的需要。(倾向内部归因)
内向归因:将行为归诸于行动者的人格、态度或者个性所致。也称为性情归因。
外向归因:将行为归诸与行动者所处的情境所致,也称为情境归因。
第五章—格理论:每个人都具有某些“内隐人格理论”即会有意无意地把某些人格特质连接在一起归入同一类型。这可以帮助我们凭借少量信息迅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与评断,但有时并不自知也不一定正确。(用以判断他人的图式)
2、归因理论: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归因就是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
2、说服的低飞球技巧:先给予不完整的讯息,待对方答应之后,再告知代价增加的完整状况,此时对方较可能也答应。
3、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
②心理学的人种学:研究各个民族的特殊心理规律。
冯特:民族心由语言、神话、风俗、艺术等构成。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代表人物:塔尔德、迪尔凯姆、勒庞
①塔尔德:《模仿律》提出暗示—模仿原理;
②迪尔凯姆:集体表征(群体意识)—群体所共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心理表征,它存储着数代人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外在性和约束性。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态度: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基础,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内隐认知:受人们意识不到的、自动启动的评价所控制的判断和决策。

自我概念: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行为、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所有关于“我”的知觉、情感和评价。

自我妨碍: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指那些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从众: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沟通对象个性因素人们在印象形成中使用的非言语线索有哪些♦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社会距离简述自我概念如何形成社会化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情景的区别性社会比较社会认同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简述自我知觉理论☐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改变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从自己的行为来推论感受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外表吸引力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和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期末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要点

第一章概要:导论一、社会心理学是什么(一)涵义:重要问题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重要问题(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1、我们的社交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有我们如何主观建构)2、如果要求你听命行事,你会以残忍的方式行动吗3、助人还是助己(二)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我们的想法不同,我们归因,如何构建自己(对自己的信念)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很危险双重加工:思维、记忆、态度同时在有意识有意图和无意识自动的水平上进行;直觉的力量强大但有时危险(驾车时想到911,认为飞机更不安全而长距离驾车);对自己的直觉也常出错(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错误预测感觉。

拒绝承认影响;直觉有利有害,在准确性重要的情境最好批判性思维)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我们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有时某社会情境的影响力会引发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态度的举动。

(纳粹的影响,对伊拉克战争态度的差异,不同地区对美的定义)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6、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领域中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位(一)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团体(大的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特定时间对他人看法,互相影响和关系,团体个体互相的影响)2、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尤其关注社会因素,共同的人性,人格关注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差异3、解释的不同层面(互补,不同视角,非冲突)(二)与人类价值观1、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选择研究课题时(历史时期的兴起主题不同,折射社会历史的镜子)2、价值观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看上去在陈述实际上在做价值判断:提供的建议反映指导者自己的价值观(育儿专家,心理学家)隐含的价值观深入心理学研究取向,语言中有暗含(福利或救济)是与应该间无通途(从是什么转到应该是什么的陈述中我们已纳入价值观)(三)事后聪明式偏见:结果在事实知晓之后变得明显起来,感到自己早就知道三、社会心理学如何展开研究(一)假设的形成与检验1、想法和发现构建成理论(一套原则的整合),总结提炼出可验证的出预测原则(假设),据此对理论加以证实、修改以产生新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2、评价好的理论的标准a能对大范围观察结果进行有效总结b.对我们如何证明或修改理论、进行新的探索、指出可能的应用方向做出清晰预测(二)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1、优势:发生在真实场景中,通常在自然场景中包含十分重要的变量;劣势: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十分模糊2、相关对因果可以预测但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将导致另一变量的改变(社会地位和健康,自尊和学业成绩)3、调查研究随机取样:获取代表性样本,评估调查时的四个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不具代表性的样本;问题的顺序;答案选项的编制;问题的措辞(禁止和不允许,福利和救济)(三)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1、控制:变量的操纵一次改变一个或两个因素(因变量),以期发现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其他因素尽量不变2、随机分配:重要的平衡仪创造同质组,消除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如教育水平。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4、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是并列关系;社心是心理学的一条主干;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对社心的形成发展其重要推动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彼此相通;有共同的研究课题但侧重各不相同。

与行为科学的关系:行为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内。

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丰富而生动的研究素材,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问题的阐明有重大价值;文化人类学在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时,需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交往原则;伦理性原则(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研究中涉及本研究个人的材料必须保密,谨慎选择研究策略)2、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室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情境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二)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三)档案研究法(四)心理测验法(五)相关研究法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环境与人格一、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特质是一种稳定的、长久的倾向性、它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

特质对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自我概念:一、弗洛伊德的理论:1、基本假设:精神决定论(≠决定论)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或者碰巧发生的,每一个心理事件的发生,都由一些先前事件决定2、潜意识论无意识有两重含义:一是描述性的、潜伏的无法被觉察;二是无意识的领域Eg:记不住他人的名字:想不起来→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想起来→意识Ps:一定程度上潜意识可以转化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建投意识意识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本能欲望构成了人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在意识的心理和行为的背后潜藏着无意识的动机Eg:为什么想学习却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学不好;为什么想睡觉却睡不着。

这是因为意识里虽然想学习想睡觉,但潜意识却不想。

Ps: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意识)与潜意识不一定冲突,有时候和谐一致,有时候冲突。

3、精神分析的方法(1)、自由联想法:患者处于全身心放松的状态,说出心中脑中的观点或者情感(2)、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对正常人的小失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小失误主要包括口误、笔误、疏忽等)Ps:意识中的想法与做法与潜意识并不冲突(3)、梦的解析法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潜意识愿望经过包装后象征性的满足,分为显梦(真实体验)与隐梦(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形成或是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梦的工作需要一、需要、内驱力和动机的概念1、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或者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缺乏或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需要有紧张性和对象性紧张性,指当某种需要产生后,总会形成一种紧张感与不适感,比如烦躁,焦虑等Eg: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的时候同学都听不进去课对象性,指向满足特定需求的特定对象2、内驱力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有时候把需要的紧张性叫做内驱力3、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指引起和维持有机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为个体的行为提出方向和目标动机分类:根据动机和活动的关系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活动本身为目的(内部动机)还是活动为手段(外部动机)Eg:自己喜欢写作因此每天去写日记这是内部动机问题:需要、内驱力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的关系Eg:当我们对食物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饥饿感的内驱力,进而促使我们形成强烈的寻找食物的动机二、需要和动机的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级的,按照重要性和层级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分为五个等级低层次的需要获得适当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并寻求满足2、自我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内部动机是个人身心健康的源泉只有在支持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才会发展出内部动机,从而体验活动和幸福感,并实现其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措施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胜任,知觉自己有能力完成所从事的行为的需要自主,知觉自己是自身行为决者的需要关系,归属及与他人产生联系的需要3、小零碎动机具有指向性和强度动机使行为指向某种目标,目标是行为要达到的状态动机比目标更基本、内在和隐蔽强度和需要程度有关,需要程度越迫切,动机越强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曲线一、动机来源1、本能论的解释达尔文:本能是人的感情、欲望和意愿的基本来源弗洛伊德: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本能的四个特点:(1)、本能的根源性,即任何本能均来源于人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并将贮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2)、本能的目的性,即消除某种本能刺激的根源,以满足体内的需要状态Eg:本能想睡觉的刺激,我们去睡觉了,这样就能够满足本能(3)、本能的对象性,即本能行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4)、本能的动力性,即本能总是具有某种数量和强度的力,其大小由本能拥有的心理能量的多少来决定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本能,即自卫本能,指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如饥饿、呼吸、排泄、口渴等二是性本能,即生殖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后来经过修改又提出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它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一种本能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二是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力洛伦兹提出理论:本能是指“在很大程度上由种系关系发生进化的神经机制所决定的行为”印刻,生物在某些特定的生命阶段所形成的特定的反应模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2、强化的解释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啦德和米勒的模仿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指任何能够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与惩罚性相对应正强化,施加带来的行为频率增加负强化,撤销带来的行为频率增加侵犯一、侵犯行为的定义: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Ps:侵害/犯行为不等于伤害行为(有时的伤害行为并不是侵害行为,有的伤害行为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eg:1、父母管教孩子,其实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2、死刑,限制人身自由等,都是人身伤害,但社会允许)(一)、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二)、侵犯行为的分类1、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谩骂等)和动作侵犯(殴打等)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侵犯就是因为想要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为了某种目的而侵犯,例如杀妻骗保)(三)、侵犯的普遍性——每个世纪都有侵犯行为(四)、侵犯的稳定性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赫伊斯曼对600多名被试者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的侵犯性行为一、侵犯行为的解释侵犯的本能理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

摘自黄荣生老师PPT :1、为什么学社心?认知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2、社心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社心、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收集数据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分析法元分析4、研究中应注意:样本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5、社心基本理论:生物学习诱因认知角色6、自我概念:理想应该实际自我7、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8、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9、自我表演:自我抬高、显示、谦虚、恳求、恫吓、逢迎10、自我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11、自我检控: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12、自证语言: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行事。

13、自我偏差:焦点效应、自利偏差、盲目乐观、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14、社会认知:分类图式图式是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认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15、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示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16、社会认知法则:便利法则象征性法则基础比例信息锚定与调整法则17、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社会认知与寂寞,,与焦虑,,与生理疾病18、整体印象的形成: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加权累加模型19、个人知觉的偏差晕轮效应:受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提高慈悲效应20、个人知觉的线索情绪、非言语线索21、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归因:Heider Weiner 归因风格理论Kellyd的三维归因理论,对应推论理论22、对自己的归因:态度动机情绪23、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人们为什么愤怒?遭受他人攻击或烦扰遭受挫折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体化饮酒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性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6、培养同情心对抗去人性化(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2、助人者特点3、求助者特点(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1、什么是态度: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心理倾向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灵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作用8、情境的作用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1、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有三个不同的过程:服从、认同、内化(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的理论(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四、说服模型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说服者的因素说服信息的被说服者的情境的因素五、偏见问题(一)、偏见概述1、定义: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2、偏见产生的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服1、偏见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程度、直接接触、自我监控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社会交换、联结(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人特质、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概述1、定义: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互赖性很大时,被称为亲密关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

实用文档)(2015年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题型分布:分道题每题1分 101、单选题 10 分2分 20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 306分分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道题 20分4、案例分析题 1 道题 20分5、论述题 1 1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1 学的研究方向? D、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B C、人类学A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D、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A、道德社会化 B,即、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3 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埃里克森、弗洛伊德 D、米德A B、库利 C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矛盾性、整体性、间接性 C D、互动性A B、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5 成本的动机。

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C、社会规范理论、进化理论 D B A、社会交换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实用文档、社会适应、概括定型 DA、消极 B、破坏性 C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7 、交换性原则、强化原则 D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8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D、社会干扰 C、从众 B、社会惰化、社会助长A、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9 体称为什么? D、族群 B、集体 C、群体、 A、集团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D、民族意识、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A、金钱至上 B )属于哪种测验?MMPI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最大成绩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12 、埃里克森、弗洛伊德DA、库利 B、米德 C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13、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D、自我内省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A、自我认知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热情 C、力量、活动DA、评价 B他人在场会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朱丽叶效应C、鲶鱼效应、旁观者效应D、罗密欧A、马太效应 B 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D、印象、自我意识A、图式 B C、遗忘曲线这一现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纲要中的红色为重重点,大概占50分左右;绿色部分为一般重点,大概占30分左右,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共20分)、填空(14个,占14分)、判断对错(7题,占14分)、简答(4题,占28分)、论述(2题,占24分)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吴江霖)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2.分类: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其活动和表现。

公开参与观察法与隐蔽参与观察法3.观察技术的发展:微型摄像机、卫星摄影技术4.注意点:一要连续性观察二要轮换性观察三要隐蔽性观察(二)实验法对于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三)调查法访问法 问卷法3.注意点:a.要防止暗示和引起被试的防御 b.抽样:样本要有代表性(四)个案研究法:1.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五)跨文化研究法进行文化比较分析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c.克服方法: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 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知情同意,事后告知 c.实验性痛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描述性的1.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把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到微观研究,把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1.2 自尊1.3 行为归因1.4 自我知觉2 社会影响2.1 从众2.2 说服2.3 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3.1 偏见3.2 攻击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3.4 冲突二、知识框架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绪论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讲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第四讲社会化✧第五讲社会认知✧第六讲社会动机✧第七讲社会态度✧第八讲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九讲群体心理第一讲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基本特点:⒈社会心理学都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⒉反应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

⒊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研究取向(重点)心理学取向:以个体研究为基本,侧重研究社会刺激和社会情境中个人行为的研究。

社会学取向:————群体:目的、互动、数量文化人类学取向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重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提出,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大阶段。

1.社会哲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西欧思辨哲学:古代希腊-19世纪上半叶人性的争论(一)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善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贡献:人性及人的行为由社会环境决定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苏格拉底柏拉图在《理想国》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孩子能由适当的教育加以塑造。

康德、歌德和卢梭: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二)亚里士多德:人性恶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室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的情境,去模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并在其中进行控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模拟监狱实验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之一。

3、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起点。

4、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6、社会情绪:是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7、情绪调节:就是有机体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情绪唤醒,再被定向、控制、调整或修饰,从而使个体在情绪唤醒中适应性的生存与行动的过程。

8、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的事物或推论。

9、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做印象管理。

10、归因:归因理论就是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一组理论集合体。

1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2、人际吸引:又称个人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

13、从众:从中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题型分布:1、单选题10道题每题1分10分2、多选题10道题每题2分20分3、名词解释5道题每题6分30分4、案例分析题1道题20分5、论述题1道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A、社会学B、心理学C、人类学D、哲学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A、道德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法律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A、米德B、库利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A、互动性B、间接性C、整体性D、矛盾性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

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A、社会交换理论B、社会规范理论C、进化理论D、社会认知理论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A、从众B、社会惰化C、社会助长D、社会干扰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A、集团B、集体C、群体、D、族群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A、金钱至上B、血缘关系C、社会取向D、民族意识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A、速度测验B、智力测验C、能力测验D、典型反应测验E、最大成绩测验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A、库利B、米德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A、自我认知B、自我观察C、自我图示D、自我内省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A、评价B、力量C、活动D、热情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A、马太效应B、鲶鱼效应C、旁观者效应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A、阿希B、莫顿C、哈罗德D、米尔格拉姆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A、竞争B、合作C、群体极化D、群体决策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A、差序格局B、差别格局C、团体格局D、集体格局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A、自然观察法B、案例分析法C、档案研究法D、实验法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A、本我B、自我C、主我D、超我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A、自我体验B、自尊C、行为D、情绪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A、冯特B、勒温C、墨菲D、海德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A、马太效应B、鲶鱼效应C、旁观者效应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A、顺从B、去个性化C、有意模仿D、从众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A、群体极化B、合作C、竞争D、社会化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A、脸面素描图B、脸面阴阳图C、脸面统一图D、脸面四分图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A、津巴多B、奥尔波特C、米尔格拉姆D、米德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A、角色偏好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A、自我效能B、自我控制C、自尊D、自我体验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A、平均模式B、增加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加权增加模式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A、共情B、移情C、当事者为中心D、自由联想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A、诱因的强B、趋向动机C、达到平衡状态D、回避动机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A、主观体验B、社会动机C、社会态度D、社会知觉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

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A、社会干扰B、去个性化C、服从D、行为的暗示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A、群体偏见B、群体极化C、刻板印象D、群体决策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A、预防性策略B、维护性策略C、防御性策略D、报复性策略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A、态度的形成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D、自我概念E、性别角色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A、自我认知B、自我体验C、生理自我D、自我控制E、社会自我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A、个人魅力B、原有经验C、情绪状态D、价值观念E、身份角色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A、年龄B、性别C、性格类型D、敌意归因偏差E、个人精神状态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A、包容需要B、情感需要C、支配需要D、成就需要E、价值需要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A、活动的性质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C、外界条件D、竞争的影响E、分心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A、地位B、角色C、规范D、凝聚力E、权利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A、家族取向B、关系取向C、价值取向D、权威取向E、他人取向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D、群体心理与行为E、团体规范与行为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A、人的感情B、人的个性和人格C、人的需要和动机D、人的态度和兴趣E、人的体格和体重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A、自我认知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D、心理自我E、现实自我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A、内因B、外因C、稳定的D、不稳定的E、自觉的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A、惩罚要适度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

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A、对象性B、内在性C、系统性D、稳定性E、长期性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A、群体规模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C、群体的凝聚力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E、公开的反应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A、认同感B、归属感C、力量感D、自豪感E、自卑感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A、关系角色化B、关系依赖性C、关系回报性D、关系和谐性E、关系宿命观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A、自然观察法B、案例分析法C、档案研究法D、调查法E、心理测验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B、米德的自我理论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E、生命历程理论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A、自我认知B、现实自我C、社会自我D、心理自我E、理想自我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A、评价B、力量C、活动D、热情E、角色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E、强迫性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A、社会角色的互补B、人格特征的互补C、情感的互补D、需要的互补E、物质条件互补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A、消除个体孤独感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C、影响团体内聚力D、人际调节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A、内在性B、非控制性C、表面性D、相似性E、独特性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A、情境的奖励结构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C、沟通模式D、相互作用的影响E、实际利益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A、权威重视B、权威敏感C、权威崇拜D、权威依赖E、权威服从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A、形成阶段B、评介阶段C、停顿阶段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E、迅猛发展阶段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A、基本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发展社会化D、再社会化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A、虚伪谦虚策略B、自我妨碍策略C、印象管理策略D、访谈策略E、心理疏导策略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A、基本归因偏差B、自利性归因偏差C、忽视一致性信息D、折扣原则E、共变原则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B、培养社会责任感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D、遏制攻击行为E、说服教育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A、个体的能力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D、文化差异E、个体的知识水平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