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 为探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 革积累了经验
• 更成为引领整个珠三角对外开放、 解放思想的先行示范。
这一时期,珠三角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特区的示范效应以及香港的试探 性投资,则为珠三角在下一阶段启动工业化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打下了良好基 础。
2.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2 年)
图2 2000- 2008 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 的地区生产总值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1979年的26. 9 % 年均下降近 2001年的6.0% 一个百分点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 在45 %~50 %之间上下震荡
【 珠三角产业结构内在变化】
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 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明显下 降;
林业、牧业、副业的比重下降的比例较少, 下降比例均未超过1.5个百分点;
三角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其它四业相比, 明显上升。
投资环境快速改善、内外资金的大量涌入
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经济特区为榜样,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 一方面,各地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 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从而实现了地方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初步转型。
工业总产值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着年均26.7%的高速增长。
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从20世纪80年以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 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明显下降。(从1980年的
46.04%2000年的25.54%)
与此相对应,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第三 产业中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上升了将近10个 百分点。
【 参考文献】
[1]吴梅.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J].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2006.06 [2]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 位的变化[J]. 经济地理,2003.25 [3]罗丰、张争胜、沈璐璐、郝鹏翔.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与 竞争力的份额转移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02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2001——至今?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60
50
40
第一产业
30
第二产业
20
第三产业
1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图3 2001~2011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传统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 行业领头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工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高新技术制造业 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长。
1995~2000年,传统产业中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行业的产 值在工业总产中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电子信息业的产值比重则上升11.4 %,2000年珠三角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7 %。
开放范围由点及面
1984 年5 月,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表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和窗口取得 了初步成功。 1985 年珠三角开放区的批准建立,表明区域开发和开放政策开始“由点到面”。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也正式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由试点转向了全面推广。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
10经济学 梁婵娟 201030700162
【引入—— 珠江三角洲 】 1、
珠江三角洲:广州、深 圳、佛山、中山、惠州、 东莞、肇庆、珠海、江门 九市, 土地面积为24437 平方千 米, 不到广东省土地总面积 的14% 人口总数4283 万人, 占广 东省人口总数的61% 2011年, 珠江三角洲的地区 生产总值达43720.86亿元, 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The End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82.17%,
图1 珠江三角洲地图
【引入—— 珠江三角洲 】
按照经济水平的差异, 可将珠江三 角洲九个城市大致分为三个组. 第一组为广州和深圳. 广州市是广 东省的省会城市, 而深圳市是经济 特区城市. 第二组为佛山和东莞. 佛山市是广 佛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市 是“世界工厂”的核心城市 第三组为中山、惠州、江门、珠 海和肇庆.。
“前店”—香港概念店图
“后厂”—深圳工厂图
3. 调整发展阶段(百度文库993 ~至今)
这一阶段前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过热现象。 仅1993 - 1996 年四年间,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就达331. 4 亿美元,是前12 年的两倍多。 出现了经济泡沫,“房地产热”、“开发区热”。
1997 年后,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外来投资的持续增加,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 大大加快了粤港澳一体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珠三角步入稳定发展新时期。 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其发展动力由期以外资推动为主,逐渐向内外力 共同作用,以内生型自主推动为主的方向转变。 香港与珠三角的关系也已由原来的单向辐射演变为双向互动,协作共荣。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长。
1979年的27. 9 % 年均增长近0. 2001年的44. 9 % 8 个百分点。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 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 第二产业经历了从显著上升到缓慢 回落的过程;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
【 分阶段看珠三角产业结构演变】
图3 1979~2001 年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图
1. 改革开放试点阶段(1979~1983)
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试点
深圳、珠海2 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 使得大批劳动力得以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 • 促使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为
2.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2 年)
香港制造业赖以高速增长的低生产成本优 势已逐渐丧失,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客观 要求愈益迫切。
珠三角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地域范围 不断扩大,不仅拥有丰富廉价的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而且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香港在珠三角的投资由试探性投资转变为大规模、全方位的进入,大量中小型的香 港制造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生产或工序大规模迁入珠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