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第一章:
(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指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
物种类的总称。
2、生态型(差型):属于同一个种,但生境相差大的地方形态,行为等有差异
的种群,有气候生态型与土壤生态型。
3、分布区形状分为连续分布与间断分布两大类。对于没有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
的,叫星散分布。
4、世界种:少数种类植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多为盐生植物淡水水
5、特有种:除去少量的世界种外,各种植物的分布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
该地区的特有种。该地区可大可小如某洲或某个山地或海岛。
6、第三纪植物避难所:温湿的第三纪曾让大量被子植物空前繁盛,更新世冰期
寒冷的气候使北半球中高纬原有植物大部分灭绝或被迫南退。只有部分受影响较轻保存住丰富的第三纪植物,这些地方称为第三纪植物避难所。
7、地理残遗分布:第三纪广泛分布但在冰期内范围急剧减小,至今仍保存狭小
的分布区该现象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8、地理残遗种:以历史化石分布为证,若化石表现为广泛分布但现实狭窄分布
则证为地理残遗种。
9、分类学残遗种:分类学上现存的孤立的单种科属,现存分布可能具有地理残
遗种的特点。
10、区系成分:分布区在空间上或多或少重合的各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就
属于一定的区系成分。
11、区系成分分类: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2、世界植物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
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其中我国的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
13、中国植物区系特征:(1)丰富的植物种类;(2)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
统中的各种类群:(3)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4)特有性程度高;(5)地理分布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
1、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1)东亚中心:范围中国东部,朝鲜,日本。植物包含粟、稷、稻、大豆、白菜萝卜、桃杏、山楂、柿、甜橙、荔枝、银杏、茶、桑、油桐、漆、大麻、人参、肉桂等原生栽培物种。
(2)东南亚中心:包括我国云南在内,芋类、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3)印度中心:稻、黄瓜、丝瓜、胡椒、茄、柑橘、绿豆等。
(4)中亚中心:包含新疆在内,有燕麦、蚕豆、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5)西亚中心: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韭葱等。
(6)地中海中心: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
(7)非洲中心:高粱、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芝麻等。
(8)南美中心:安第斯山为主,有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菠萝)、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橡胶等。
(9)中美及墨西哥中心: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
(10)北美中心:向日葵、菊芋等。
(11)欧洲和西伯利亚中心:原生栽培种不多,欧洲草莓、矮扁桃等。
(12)澳大利亚中心:主要为各种桉树。
2、外来物种:非原生植物引人某地并成功定居在新分布区后迅速蔓延。
3、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4、生物因子时空假说:(1)中心思想: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与繁
殖。
(2)原因:偶然到达不具天敌或其他限制的新环境,快速扩展对自身没有灾害,即之所以在原产地无灾害是有天敌或其他生物因子限制了其灾难性爆发。第三章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
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
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8).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9)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10)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1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14h)才能开花。
(12)短日照植物: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8_12h)才能开花。
(13)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14)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16)中生植物: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
(17)湖岸边适合生长的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8)水体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