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档
突发事件分级及报告标准表
1学期、一个学校,肺结核 相关联病例10例及以上或 死亡1例及以上的
1周内、一个集体单位,流 感样病例30例或住院5例或 死亡1例及以上的
1月内、流行区一个乡 (镇)恶性疟(非流行区 输入性继发感染病例)5例 、一个村其他疟疾10例 (非流行区5例)及以上当 地感染病例
2周内、一个村血吸虫病例 未控制区10例(1周同一地 点5例)、控制区5例(1周 同一地点3例)及以上急性 病例,或非流行区(阻断 区)出现当地感染病人、 病牛1例及以上或发现感染 性钉螺的
散到县(市)以外地区;
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势;
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集体 单位2周内发生有相同临床 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 以上
7
病原体或治病 因子
发生烈性病菌株、 毒株、致病因子等 丢失事件;
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 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 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鼠疫、炭疽、非典、艾滋 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 丢失事件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 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学校、幼儿园、建筑工
99人,未出现死亡病 地或区域重要活动期间中
例。
毒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
及以上。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 上,或死亡5人以上;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 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 亡病例。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 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 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扩散趋势;
传染性非典型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
2
性肺炎、人感 肺炎、人感染高致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 病性禽流感病例,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最新文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4、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7、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地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般(IV级) 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1、腺鼠疫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 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 霍乱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 以下(含9例)。
11、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 市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2、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较大(皿级) 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1、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病例 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
2、 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 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两个以上县(市、区)。
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两个以上县(市、区),1周内
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冋期平均发病水平两倍以上。
6、我国尚Leabharlann 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冃攵。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区)以外的地区。
&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含50例),或死亡5人以上。
以上的县(市、区)。
2、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咼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 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包括佛山市 在内的两个以上地级以上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档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
例。
件。
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分级标准
高温中暑事件分级标准
Ⅳ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说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和高温中暑病例或事件由医疗单位等发现后进行报告,由卫生行政部门或疾控机构负责对照标准进行审核定级,或将达到定级标准的相关病例归并成一起事件并予相应定级。
达不到标准的病例/事件不纳入正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计分析(如月、年度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
重
大
事
件
橙色预警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涉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涉及2个以上市(地)。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Ⅳ级
一般事件
蓝色预警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
分级
预警
分级标准
Ⅰ级
特
别
重
大
事
件
红色预警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涉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响或不良反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篇一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疫情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两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广东省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区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两个以上的县(市、区)。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包括佛山市在内的两个以上地级以上市。
4、霍乱在1个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包括佛山市在内的两个以上地级以上市,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两个以上县(市、区),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两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区)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含50例),或死亡5人以上。
11、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市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2、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1. 自然灾害:
地震,通常按照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破坏程度等因
素进行分级。
暴风雨和飓风,根据风速、降雨量、风暴潮等因素进行分级。
洪水,按照水位、流量、淹没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台风,按照风力、风暴潮、降雨量等因素进行分级。
火山喷发,根据火山喷发的规模、喷发类型、灰尘含量等因
素进行分级。
2. 环境污染:
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大气污染,按照污染物种类、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因素进
行分级。
土壤污染,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3. 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事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交通堵塞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级。
航空事故,按照事故类型、飞机规模、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分级。
铁路事故,根据事故类型、列车规模、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分级。
4. 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爆发,按照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病毒致病性、病例数量等因素进行分级。
食品安全事件,根据食品中毒人数、食品种类、事发地区等
因素进行分级。
医疗事故,按照事故类型、伤亡人数、事发地区等因素进行
分级。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
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也可能随着时
间和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修订。
因此,在实际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当参考当地相关机构发布的最新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doc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警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Ⅲ级
较
大
事
件
黄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
分级
预警
分级标准
Ⅰ级
特
别
重
大
事
件
红色预警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档题库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Ⅰ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具体病种和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Ⅱ级: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Ⅲ级:预防接种或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500人(含5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
b.在其所辖的16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高温中暑事件
发生高温中暑,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
依据《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7】229号
Ⅰ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
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Ⅰ级: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末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档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疟疾
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突发事件类型
具体病种与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乙丙类传染病(除甲类、甲类管理传染病外,其它传染病单病例或死亡,原则上不予定级,只作为未分级事件报告,对于其它规范报告规定的情形可考虑定为一般事件)
炭疽
Ⅱ级: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以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分级标准一览表
突发事件类型
具体病种与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甲类/按甲类管理传染病
肺鼠疫
肺炭疽
Ⅰ级: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Ⅱ级: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Ⅳ级: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末超过10例。
霍乱
Ⅱ级: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摘要:I.引言-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重要性- 目的和适用范围II.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主体和程序- 各级标准的具体要求和特征- 标准的实际应用和效果III.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内容- 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分级-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IV.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指导作用- 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能力- 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V.结语-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重要性- 持续完善和优化标准的建议正文: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I.引言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分析其内容和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II.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主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负责。
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特点、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以保障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各级标准的具体要求和特征如下:- 特别重大(级):突发事件后果极其严重,需要国家层面全力应对。
例如,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
- 重大(级):突发事件后果严重,需要在省级层面组织应对。
例如,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等。
- 较大(级):突发事件后果较为严重,需要在市级层面组织应对。
例如,较大自然灾害、较大公共卫生事件等。
- 一般(级):突发事件后果较轻,需要在县级层面组织应对。
例如,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一般交通事故等。
标准的实际应用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 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降低社会危害程度;- 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III.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内容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分类、突发事件分级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和应急响应。
本文将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一级响应。
一级响应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较低,对公众的影响较小,可以由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处置。
一级响应的特点是局部性、可控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局部性疫情暴发,如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中出现暴发;2. 食品安全事件,如某一批次食品出现质量问题,但尚未对大范围人群造成影响;3.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突发性化学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等。
二、二级响应。
二级响应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较大,对公众的影响较为严重,需要由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二级响应的特点是区域性、多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区域性疫情暴发,如某一传染病在多个地区或多个人群中出现暴发;2. 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如某一批次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已经对大范围人群造成影响;3.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环境事件等。
三、三级响应。
三级响应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极大,对公众的影响极为严重,需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部门统一指挥和协调。
三级响应的特点是全国性、资源全面动员和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大范围传染病暴发,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2. 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如跨国食品安全事件、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等;3.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化学物质泄漏、大范围环境污染等。
总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是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的,不同级别的响应需要由不同的部门和机构来协同应对。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1、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根据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需要,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2、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区教育局
1、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在校学生、教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健全学校卫生管理制度,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和流行;
4、做好疫区的公路、水路交通管理工作;
5、负责对重大职业中毒和辐射事件现场环境的应急监测,调查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品污染事件,对影响公众健康的状况作出评估,并提出应对方案;
6、负责对医疗机构、留验场所废弃物收集处置的监督,做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医疗废弃物处置的监管工作;
7、负责组织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做好对生活饮用水源地企业的监管,保证生活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4、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5、协调、管理在事件现场进行采访活动的内地及港澳记者,向内地和港澳媒体发出新闻通稿;
6、组织旅游行业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组织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海内外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3、适时跟踪国外传染病疫情动态,向卫生、农业、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提供疫情风险分析和预警信息;
4、建立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
区府办电子政务科
负责维护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确保正常运行。
区人资社保局
1、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协助督促用人单位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申报和可疑病人检测工作;
4、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简要分级标准(参考)
突发公共事件简要分级标准(参考)一、地震灾害特大: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
重大: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较大: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一般:造成1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二、安全事故特大: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较大: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般: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地质灾害特大: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重大: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较大: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一般: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四、群体性事件特大: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发生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重大: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发生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较大: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无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一般: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无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备注:涉及少数民族、宗教、退役军人等敏感人群或1人以上死亡也要及时报送。
五、恐怖袭击事件不分大小,一律及时报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似病例或HIV 感染。 职业性炭疽 - 集体单位 发生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2 - 集体单位 2、死亡1 例及以上。 钩端螺旋体病2 - 集体单位 2、死亡1 例及以上。 流感3 - 集体单位 3、发生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感染性腹泻2 - 集体单位 2、死亡1 例及以上。 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1 3天 集体单位 1、发生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 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2 3天 集体单位 2、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 3天 集体单位 1、发生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 3天 集体单位 2、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皮肤炭疽/肠炭疽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1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 伤寒(副伤寒)2 1周 集体单位 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麻疹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风疹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1 1周 集体单位 1、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 钩端螺旋体病1 1周 集体单位 1、发生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流感1 1周 集体单位 1、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 流感2 1周 集体单位 2、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 流行性腮腺炎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感染性腹泻1 1周 集体单位 1、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 猩红热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水痘 1周 集体单位 发生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血吸虫病2 1周 行政村 在未控制地区,在同一感染地点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 例及 血吸虫病4 1周 行政村 在传播控制地区,在同一感染地点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 例 流行性乙型脑炎1 1周 乡镇(街道)1、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 登革热1 1周 县(市、区)1、发生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血吸虫病1 2周 行政村 在未控制地区,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 血吸虫病3 2周 行政村 在传播控制地区,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 例及以上; 疟疾1 1月 行政村 1、发现5 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 2、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 疟疾2 1月 行政村 感染的病例; 疟疾3 1月 乡镇(街道)3、在恶性疟流行地区,发现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分级预警分级标准Ⅰ级特别重大事件红色预警(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重大事件橙色预警(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较大事件黄色预警(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Ⅰ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பைடு நூலகம்
Ⅲ级: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b.在其所辖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4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25-34人。
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具体病种和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Ⅱ级: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Ⅲ级:预防接种或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Ⅳ级: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末超过10例。
霍乱
Ⅱ级: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Ⅲ级: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b. 在其所辖的2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地区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Ⅳ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
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
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29人,或死亡3-5人。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高温中暑事件分级标准
Ⅳ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说明:地方认定不应与国家预案中已经有明确规定的定级标准向冲突,只能是国家预案中没有明确规定“其它”情形。)
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分级标准
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
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
d.2个及以上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Ⅱ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Ⅱ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
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
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50-2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24人。
c.在其所辖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Ⅲ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时内,全国
a.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0人(含10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50人(含50人)以上。
b.30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8个及以上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Ⅲ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Ⅰ级: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末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Ⅱ级: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输入性传染病
Ⅰ级: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麻疹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登革热
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输血性乙肝、丙肝、HIV
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伤寒(副伤寒)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
突发事件类型
具体病种和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甲类/按甲类管理传染病
肺鼠疫
肺炭疽
Ⅰ级: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Ⅱ级: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Ⅰ级: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Ⅱ级: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Ⅲ级: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突发事件类型
钩端螺旋体病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疟疾
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Ⅲ级: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肺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
腺鼠疫
Ⅱ级: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Ⅲ级: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500人(含5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
b.在其所辖的16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职业中毒
Ⅱ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Ⅲ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
Ⅳ级:一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说明:这里的最低报告标准与预案标准毛肚,以预案为准)
其它中毒
未规定
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环境因素事件
未规定
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未规定
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群体性不明原因事件
突发事件类型
具体病种和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乙丙类传染病
血吸虫病
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高温中暑事件
发生高温中暑,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
依据《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7】229号
Ⅰ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
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依据《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6】355号)
Ⅰ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
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
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含15人)以上。
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