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箱发展史

合集下载

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

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 机械计算器时代(1600年代-1940年代):从17世纪开始,人们开始设计和制造各种机械计算器,例如帕斯卡计算器和巴贝奇的分析机。

这些机械装置能够执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操作复杂且效率有限。

2.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0年代-19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它使用大量的电子管进行运算,但体积庞大、散热困难且能耗高。

3.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极大地改进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晶体管计算机更小巧、能耗较低且速度更快,例如IBM 7090和UNIVAC系列。

4.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0年代-19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计算机变得更加紧凑、可靠且高效,DEC PDP-8和IBM System/360是当时的代表。

5. 个人计算机时代(19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

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公司推出了具有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使得计算机普及到了家庭和办公场所。

6. 互联网时代(199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在线购物、远程工作等。

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上只是计算机发展史的简要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未来的计算机发展还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机箱知识培训

机箱知识培训

产品承认 只需对成品机箱确认(多半内部确认) 客户 订单 客户要求 制程 包装 国内渠道及海外 少量多样
每订单配置要求均不一样(USB/面板/顏色/ BOM固定,配置一样 风扇/电源等均为选用件) 产线换模率及换线率较高,SWR作业较多. 换模率低,按SOP作业 单件包装,每个客户包装要求不一样,纸箱版 工业包装,叉车叠柜 面不一样,人工叠柜.
硬盘支架
支撑架
面板零件的名称
负离子发生孔 面板卡勾 光驱挡板
软驱挡板 电源按键 复位按键 指示灯镜 饰板 前置接口 电源/复位 按制
面板本体
LOGO
抠手位
前置功能板
面板与机箱的连接方式
塑胶弹爪连接
塑胶卡勾连接
OEM机箱大部份以金属弹爪方式为主, 拆装方便,模具简单,塑胶卡勾方式 主要用于小面板,有时辅之以螺丝加 强连接,塑胶弹爪在DIY机箱、大面 板、服务器上用的较多;网吧机上常 用面板锁螺丝方式
DIY机箱的卖点
• • • • • • • •
1、38度概念 2、机箱材质 3、EMI防护 4、环保(配合节能电源) 5、面板款式(人性化\时尚性) 6、机箱品质 7、机箱的制造工艺 8、品牌度(结合电源的知名度)
谢 谢!
SGCC 热镀锌钢 板
SPCC 冷 扎板
机箱制造工艺
好的制造工艺需考虑点: *钢板边缘不会出现毛刺、锐口和 尖角; *裸露边角做折边处理; *机械结构设计合理,用料达到一 定的厚度,使整机架构有足够的 机械强度承受振动、冲击和热应 力;
*插卡槽位、螺丝孔定位准确
内部全卷边处理
塑胶面板材料
常用面板工程材料:ABS、HIPS
H401面板
塑件的表面加工工艺
• 电镀工艺

低调的精彩纵观PC机箱发展简史

低调的精彩纵观PC机箱发展简史

同时 .为 缓减Pni 处 理器 发热量 日渐 增大 的问 et m 4 u
1 2 微型 机 20年3 7 计算 07 月下
维普资讯
题 ,IeT20 年 提 出 了 “8 机 箱 概念 .并很 快得 n I 04 t 3度 到了各 机箱 厂商 的响 应 。该 类机 箱 的特 点在 于将 处理 器 附近 的温度 控制 在3 摄 氏度 内 .为 此机 箱前 部预 留空 气 8 进入 1 3.机 箱 背板 安 装一 个 9mm 径 的散 热 风 扇 .机 2 直 箱侧 板 正对 c u 置安 装 有一 组机 箱 空气 引 导 器 ( P位 导风 管 ) ,侧 板 下方开 有一 个长 方形 的 系统通 风 口 ,并 覆 以

I _ l 、 . 1 ¨
? 警
文I 艚I _ l
纵观P
微型 计算机 20 年 月 07 3 下 1 1 7
维普资讯
说 立式机 箱是P 发 展史 上 的 ” c 里P 市场 ,但 它并 没有停 止 发展 脚步 。 c
时 尚与个 性 并采 用3 度 机箱 设计 .以达 到 良好 的散 热 8 效 果 。为配合 产 品特色 .厂商 还 为它们 取 了一个 响亮的名称 .
 ̄ C o r at 的 [ olM s r 1 e e
罗马 战士 “、
金属网屏蔽辐射 .进一步改善机箱内部风道 .并获得 良
缺 .但 凭借 足够 的卖 相 .着 实受 到 了不少 家 庭用 户及 玩 家 的青睐 。
P 厂商 可谓 八仙 过海 .各显 神通 c
壁 皇翌 堂墼
笪塑 壁 鎏
使 出浑 身解 数 力求兼 顾散 热 性能 与低 噪声 表现 .如 在机
箱前 后方增 加 大尺 寸低 转速 散热 风扇 在不 同位 置增 加

现代机箱发展史

现代机箱发展史

现代机箱发展史综观个人电脑发展历史,在整个硬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硬件舞台的背后默默无闻的静静成长,虽然其发展速度与其它主要硬件相比要慢很多,但它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适应新的体系架构,为了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主要硬件,如、、显卡之类.机箱的发展从最早的AT架构机箱到ATX架构机箱,再到英特尔后来推出却又推广乏力的BTX架构机箱,到如今非常盛行的38度机箱,内部布局更加合理,散热效果更理想,再加上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无疑给个人电脑带来一个更好的“家”.不少老玩家也见证了机箱产品的发展历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机箱外观的变化外观作为机箱产品的“面子”工程,一直以来也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因素,经过了多年的革新,如今的机箱在外观方面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告别了以往的单一外型之后,现在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个性产品的出现,例如国内机箱大厂航嘉就为消费者推出了多款个性化的产品,哈雷系列、奥运系列以及今年上市的百盛新品机箱,都能在外观上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另外,国内的机箱厂商们为了能够设计更多的个性产品出来,不惜代价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航嘉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三年来,航嘉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机箱创意设计大赛,从而吸引更多的设计者参与到其中,虽然最终的产品并不会在市场上出现,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创意,为未来中国机箱行业工业设计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机箱不仅在外观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功能的应用方面也是特别的关注.近年来,各种实用的功能纷纷亮相在电脑机箱上,如可发送接收红外线的创导机箱、带触摸屏的数字机箱、集成负离子发生器的绿色机箱等,极大的扩展了机箱的功能,更加的人性化设计增加了使用的舒适性.机箱板材的变化相信在90年代就开始玩电脑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还在使用486的时候,电脑机箱可谓非常坚固,那个时期的机箱钢板基本上达到2mm,而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普通机箱板材厚度只有,有些低端的甚至会更加薄.对厂家来说,生存和发展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现在的机箱在制作工艺上更加出色,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更多的是采用了一些加强工艺的手段来使得机箱在钢板变薄的情况下依然坚固,例如折边处理、底板冲出凹坑等等.另外,目前的机箱内部板材一般使用的是镀锌电解板和热解板,绝大多数机箱都采用的电解板,从外观上看,这种钢板的颜色是灰白色.电解板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但成本相对也高些.热解板看起来非常光亮,视觉效果很好,但传统工艺制造的热解板有一个缺点,时间长后可能会出现锈蚀,虽然成本要低于电解板,但采用的厂家仍然很少.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机箱厂家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已经解决了热解板锈蚀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市面上使用热解板的机箱越来越多了.机箱内部结构的改革回想起数年前,由于那时候品牌机价格太贵,玩就是为了便宜.以前的机箱内部的钢板并没有像现在采用了折边处理,所以在DIY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指,想必不少老玩家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吧.如今的机箱在安装的的过程当中已经很少会有割破手指的情况发生了,因为现在的机箱都是采用了折边设计,在增加了机箱强度的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玩家的健康.另外如今的机箱还提倡了免工具免螺丝这样的理念,厂商们采用了卡扣式的设计,各配件只需放上之后按下卡扣即可,像以往拿着螺丝刀到处找螺丝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免工具免螺丝的设计不仅能够保护使用者并且提高DIY的效率,也大大的增加了DIY的乐趣.机箱的内部扩展方面,比起几年前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体化扩展位的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扩展位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加强机箱的强度.另外有不少机箱还采用了抽拉式安装位的设计,使得安装起来更加便捷.38度机箱的演变38度机箱是个机箱术语,大多数的专家都以机箱内部温度来划分机箱.当机箱扣好盖之后,用处理器上方的温度来表示其散热能力,散热片上方的温度有多少度就叫多少度机箱.Intel为了确保自己的处理器能在一个“”的环境内工作,便推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机箱散热标准测试CAGChasis Air Guide,即机箱散热风流设计规范,此规范旨在检验机箱内各部件的冷却散热解决方案. 2002年,Intel推出了标准,即在25℃室温下,规定机箱内处理器表面温度不能超过42℃.到了2003年,Intel又推出了标准,即在25℃室温下,机箱内处理器表面温度不能超过38℃,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机箱则称为“38℃机箱”,俗称“38度”机箱.为了指导机箱厂商配合生产这类“38度”机箱,Intel还推出了一个“散热优势机箱”的概念,也就是“TAC”规范.在Intel的散热规格要求中:基于Pentium 4的系统使用“散热优势机箱TAC版本”,建议基于赛扬D处理器的系统使用“散热优势机箱TAC版本”.在版中,Intel的设计概念是:通过加装直径约60mm的可调节侧面板导风管并使用80mm机箱后侧排风扇来加强机箱内部空气的对流,从而实现“38度”.经过测试,此种设计对大多数基于Intel赛扬D的中低档系统已经足够.然而,测试显示,对版本的设计进行一些微小修改就可达到更高的散热性能,于是就产生了.新版本将侧面板导风管增大到80mm,机箱后侧排风扇增大到92mm.此设计还在显卡和扩展卡插槽之上新增了一个侧面板通风口,这为高端显卡和外设提供额外的冷却.为了推广TAC规范,Intel会对市场上的机箱产品进行测试,通过Intel测试的机箱,也就成了Intel推荐的“散热优势机箱”.需要注意的是,TAC并不是强制性规范,它只是一个指导规范.根据Intel官方的说明,一种机箱尽管不一定遵照或中定义的设计概念,只要该机箱能够保持38℃或以下的温度,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机箱是“散热优势机箱”. Intel 38度机箱理念推出至今,目前市面上的机箱基本上都采用了38度机箱设计理念,而高端机箱上,对散热的问题则是更加关注,所以说目前市场上品牌机箱的散热问题还是可以放心的.机箱性质的转变个人电脑发展到今天,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同时,电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工具,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家庭的数据中心、影音中心,而这就对电脑的外观、面板要求越来越高,它更应该成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家居环境中.对于更多的个人用户而言,个性化则是一种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人都崇尚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当然希望所拥有的电脑和别人的与众不同,更加具有个性.HTPC这个理念进入国内已经有段时间了,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总是名列前茅,笔者身边的许多朋友都DIY了HTPC,空闲之余看看、听听音乐、亦或是浏览浏览照片,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说到HTPC,近年来HTPC机箱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市场上主流的HTPC机箱都是来自台湾的机箱厂商.不过自去年航嘉推出了一款黑晶H900之后就改变了这一现象,航嘉黑晶H900机箱是一款做工设计很好的高端产品,完全可以和其他品牌顶级的HTPC机箱相媲美.不过随着人们对HTPC这个概念的深入理解,加上目前的经济不景气,于是像航嘉魅影系列的机箱也被广泛的应用到HTPC中,因为此类机箱外观比较出众,而且立卧皆可,最重要的是相比高档的卧式HTPC机箱,这种机箱的售价要低出很多,性价比优势尽显.随着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上市,以频率高低决定性能的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效率为王的时代.酷睿2双核处理器效率提高40%而能耗却下降了40%,这使得整机的功耗大为降低,这也正合了目前节能的大趋势,散热变得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机箱的小型化、便携性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最新英特尔的roadmap显示,英特尔也将会大力推广SFFSmall Form Factor小机箱.可以想象,未来的机箱,不仅便携,而且会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机箱作为电脑硬件的载体最终将会和其他家用电器一样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机箱发展史总结如果要细分的话,机箱的发展历史还有很多很多的话题要说,以上小编粗略的给大家回忆了一下现代机箱的发展历史,如今机箱发展中的变化从侧面反应了个人电脑硬件系统发生的变化,而功能的变化则更加体现了消费者对个人电脑使用舒适性和人性化的要求.近年来,各种实用的功能纷纷亮相在电脑机箱上,极大的扩展了机箱的功能.内部的全折边、免螺丝设计、防辐射弹片现在也已经成为机箱的标准功能配置,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相信随着机箱产品同质化的愈演愈烈,机箱厂商一定会开拓出更多更实用的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在机箱的个性化方面,各大厂商更是各显神通.有从材质上创新的,如亚克力的透明个性机箱等;有从面板或者侧板造型上创新的,如增加液晶显示屏、透明侧板、动物造型等,使机箱不再是以前的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形象,成为家居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广大消费者追求机箱个性化的趋势和潮流.个人电脑发展到今天,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同时,电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工具,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家庭的数据中心、影音中心,而这就对电脑的外观、面板要求越来越高,它更应该成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家居环境中.对于更多的个人用户而言,个性化则是一种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人都崇尚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当然希望所拥有的电脑和别人的与众不同,更加具有个性.。

计算机四代产品的划分标准

计算机四代产品的划分标准

计算机四代产品的划分标准四代计算机产品划分标准1.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时代第一代计算机是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期出现的,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作为计算元件。

这些计算机体积庞大,耗电量大,信道间隔较远,性能有限。

首要特点是使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并使用纸带或卡片作为输入输出设备。

第一代计算机最著名的代表是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问世。

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科学计算。

2.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出现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末期,使用了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晶体管计算机相比第一代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第二代计算机仍然使用机器语言编程,但出现了汇编语言的概念,使程序编写更加简便。

此外,磁带和磁盘也被广泛应用作为存储介质。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扩展到了商业和政府。

3.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第三代计算机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应用了集成电路技术。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和电子元件集成到同一芯片上,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性能和可靠性。

第三代计算机不仅具备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优点,还引入了高级语言编程,如COBOL和FORTRAN等。

高级语言使程序员能够更加方便地编写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4. 第四代计算机:集成电路微电子时代第四代计算机出现在1970年代后期至今,应用了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将大量的晶体管集成到芯片上,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个人计算机(PC)作为典型代表,其体积小,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个人办公和家庭娱乐领域。

同时,第四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逐渐发展完善,如Windows和Linux等。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

电脑发展历史

电脑发展历史

电脑发展历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企业和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运营工具。

下面将为您介绍电脑发展的历史。

早期电脑早期的电脑是巨大而笨重的机器,主要用于进行科学研究和军事应用。

最早的电脑是由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于19世纪初开发的,称为差分机和分析机。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缺乏资金支持,这些机器并没有真正被广泛使用。

第一台可编程电脑是ENIAC,由约翰·普雷斯珀·艾克巴特和约翰·梅奥里(John Mauchly)于1945年开发。

ENIAC是一台非常庞大的机器,需要大量的切换和编程,这使得它在使用时非常困难。

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商用电脑开始推出。

IBM的第一款电脑是IBM 701,于1952年推出,并为科学和工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计算能力。

之后,IBM公司继续推出了更多的电脑,成为当时电脑行业的领导者。

个人电脑的诞生之后,苹果公司推出的Apple II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个人计算机,它提供了全新的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操纵方式。

这些发展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普及,并且成为了家庭和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代电脑现代电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研究如何将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应用于电脑设计中。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电脑变得更加先进、高效和便携。

PC(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者包括苹果公司和IBM公司。

1981年,IBM推出了IBM PC,并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电脑之一。

同时,微软公司为IBM PC开发了操作系统DOS,并后来推出了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

除了个人电脑的便携和功能变得更加先进以外,另一个重要的电脑领域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革命了通信、商业和娱乐等领域,同时极大地推动了电脑的发展。

总结电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的电脑由巴贝奇开发,但由于技术限制和资金支持不足,未能大规模使用。

计算机主机箱

计算机主机箱

计算机主机箱计算机主机箱是电脑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保护和组织计算机内部的各种硬件设备。

它在计算机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主机箱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发展趋势。

一、主机箱的基本结构计算机主机箱通常由金属材质(如钢铁、铝合金等)制成,具备高强度和抗腐蚀能力。

主机箱的外形有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尺寸和重量也有所不同。

主机箱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机箱壳体:机箱壳体是主机箱的主体部分,用来固定和保护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设备。

它通常由两个或多个侧板、底板和顶板组成,并通过螺丝或卡扣固定。

2. 电源供应器:电源供应器是主机箱中的一个重要组件,用于向计算机系统提供电能。

电源供应器常常有不同的功率等级,以适应不同的计算机需求。

3. 前置面板:前置面板是主机箱前部的一个面板,通常包含主机电源开关、USB接口、音频接口等,方便用户连接外部设备。

4. 内置扩展槽位:主机箱内部通常具备多个扩展槽位,用于安装各种硬盘、光驱、显卡等扩展设备,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性能。

5. 冷却系统:为了确保计算机硬件的正常运行,主机箱通常配备有风扇和散热器等冷却设备,帮助散发内部产生的热量,保持系统温度适中。

二、主机箱的功能主机箱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外壳,它还具备以下重要功能:1. 保护硬件设备:主机箱可以保持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全性,有效防止外界灰尘、湿气和物质的侵入,延长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 组织硬件设备:主机箱内部结构合理,提供了各种固定和协调硬件设备的位置,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减少碰撞和摩擦的可能性。

3. 美观和便利:主机箱的外形设计和前置面板布局可以考虑到用户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便利性。

良好的外观设计能够为计算机整体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

4. 提供扩展空间:主机箱内置的扩展槽位可以方便用户增加更多的硬件设备,提供更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三、主机箱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主机箱也在不断改进和演变。

z往开来 细数大型机半世纪活力传奇

z往开来 细数大型机半世纪活力传奇

z往开来细数大型机半世纪活力传奇2012年03月31日09:30 it168网站原创作者:于泽编辑:于泽评论:--条【IT168 评论】大型机,又名大型主机,由于其使用专用的处理器指令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因此大型机不仅仅是一个硬件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硬件和专属软件的有机整体。

大型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以来,至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回顾下大型机半世纪的活力传奇。

大型机IBM大型机发展历史提到大型机,就不得不提IBM大型机之父吉恩·阿姆达尔。

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计算机设计师之一的阿姆达尔,缔造了IBM S/360大型机的辉煌,使得IBM在50~60年代统治整个大型计算机工业,奠定了IBM计算机帝国的江山。

▲IBM大型机之父吉恩·阿姆达尔1964年4月7日,在阿姆达尔的带领下,历时三年,耗费50亿美元,第一台IBM大型机SYSTEM/360(简称S/360)诞生。

这项50亿美元的投资甚至超过了原子弹的研究资费,但最终被证实这是一次改变商业运作的历史性变革。

▲IBM S/360大型机系列S/360取一圈360度之意,即为满足每个用户的需要而设计,凭借着S/360的出色表现,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 IBM占据了美国大型机行业70%的市场份额。

近半个世纪以来,IBM的大型机产品线已经从当初的S/360、S/370、S/390,发展到后来的z9、z10系列,现在最新的大型机已经是zEnterprise系列中的z196。

其中1968年,System/360 85型引入了高速缓存存储器,使得S/360可以比以前快 12 倍的速度提供高优先级的数据。

1972年,IBM 公布了VM虚拟化。

1976年,System/370 上的SAS软件帮助IBM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商业智能。

这一创新将原始数据转换成为可操作的智能,它能够帮助企业发展更好发展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并实现更好、更准确的决策。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计算机是一种电子设备,它能够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任务。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计算机的硬件是其技术核心,它与软件协同工作,才构成了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一、第一代计算机(1943年-1957年)第一代计算机采用了真空管技术作为基本元件。

这种计算机非常庞大,而且制造成本很高,因此普及度不高。

这种计算机的主要代表是ENIAC。

二、第二代计算机(1957年-1963年)第二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作为基本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制造成本也大为降低。

典型的第二代计算机有IBM 7094和UNIVAC 1107等。

三、第三代计算机(1964年-1971年)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了集成电路(IC)技术,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大提高。

此时期的计算机,比较典型的有IBM System/360和CDC 6600。

四、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1983年)第四代计算机开始使用了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是一种可以集成计算机处理器的电子器件,它将计算机处理器缩小到了一个芯片上。

这一时期,典型的计算机有DEC PDP-11和Intel 4004等。

五、第五代计算机(1983年至今)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高速缓存、多重处理器和快速通讯等技术,使得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有非常大的提高。

此时期的计算机系统有Cray-2、IBM PC和Apple Macintosh等。

总的来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大量的技术革新,每一个阶段都建立了起来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硬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和新的应用需求。

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硬件历史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设备,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部分,计算机硬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演进。

本文将回顾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机械计算机到今天的高性能计算机。

一、早期机械计算机时代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首次尝试。

代表性的机械计算机有巴贝奇的分析机和赫尔曼·霍普的制表机。

这些机械计算机通过齿轮、滑动规、凸轮等机械零件进行计算,速度缓慢且功能有限。

二、电子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电子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代表性的电子计算机有ENIAC、EDVAC和UNIVAC等。

电子管是一种用来放大、开关和控制电流的器件,在计算机中用于实现逻辑门和存储设备。

电子管计算机的庞大体积、高功耗和不稳定性是其主要的缺陷。

三、晶体管时代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重大突破。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7090和DEC PDP-1等。

晶体管是一种可控硅器件,取代了电子管的使用。

相比电子管,晶体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等优点,使得计算机硬件更加稳定和高效。

四、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末,集成电路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面貌。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电容器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和DEC PDP-8等。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计算机硬件更加紧凑、高效和可靠,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五、微处理器时代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明开创了计算机硬件的新纪元。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PC和Apple II等。

微处理器是一种将中央处理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设备,使得计算机硬件变得更加便携、易用和高性能。

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使计算机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

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

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也在不断演进,从最早的原始计算机到现在的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硬件的发展历程、处理器架构、存储技术以及外设设备四个方面来介绍计算机硬件的演进历程。

一、硬件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几个显著的阶段。

在早期的计算机时代,硬件主要由电子管构成,这种计算机称为电子管计算机。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管被晶体管取代,计算机转向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也就是使用集成电路芯片构建计算机硬件。

此后,计算机硬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进入了微处理器时代,逐步演进到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多核处理器时代。

二、处理器架构的演进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执行所有的计算任务。

在计算机硬件的演进过程中,处理器架构也经历了较大的改变。

最初的计算机处理器采用的是单指令单数据流(SISD)架构,即每一条指令只能处理一条数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处理器架构也不断演化,出现了多指令多数据流(MIMD)架构,允许同时处理多条指令和多个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处理器采用了超标量、超流水线、乱序执行等高级技术,大大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和效率。

三、存储技术的演进在计算机硬件的演进过程中,存储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最早的计算机只能通过穿孔卡片等外部介质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后来,随着磁带和磁盘等磁存储介质的出现,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大大增加。

在磁存储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固态存储技术,如闪存和固态硬盘(SSD),它们具有读写速度快、耐用性好的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机械硬盘。

此外,还有近年来兴起的非易失性内存(NVM)技术,如相变存储和阻变存储,为计算机存储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四、外设设备的演进除了处理器和存储技术,计算机的外设设备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

最早的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主要是打孔卡片机,输出设备是打字机等。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更高效的计算方式。

然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经历了多次重要的里程碑和技术突破。

本文将详细探讨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计算机20世纪40年代,早期计算机的开发工作初具规模。

当时,计算机还是体积庞大、耗能高、操作复杂的巨型机器。

其中最著名的一台机器是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由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成功。

ENIAC是一台使用真空管进行计算的巨型计算机,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领域。

二、晶体管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初,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计算机领域的一大突破。

晶体管比真空管更小巧、更耐用,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电流。

这使得计算机的尺寸大幅减小,功耗也有所降低。

第一台采用晶体管的计算机是美国IBM公司在1952年开发的IBM 604型计算机。

三、集成电路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性能进一步提高。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片上,从而使得计算机的电路更加复杂、更加稳定。

此时期,计算机的规模进一步缩小,能力得到增强。

1964年,IBM推出了第一台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的计算机IBM System/360,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大型计算机系列。

四、个人电脑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

这台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和键盘显示器,操作简单,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后,个人电脑的发展日益迅猛。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IBM PC,这是第一台使用微处理器的个人电脑,标志着个人电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操作系统的进步也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

微软公司于1985年发布了Windows 1.0操作系统,为个人电脑带来了更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更多的功能。

简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简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简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现代计算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却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磨练和创新。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而现代计算机的形态和结构则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 计算机的早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开创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先河。

该计算机采用了数千个电子管和开关,可以完成大量的计算操作,但是结构复杂,耗费大量的能源和空间。

此外,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简单的数值计算,无法完成复杂的图像、语音和文本处理任务。

2. 计算机的集成电路时代到了六十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开始出现“微型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IBM公司发明了第一款可编程计算机,可以完成更多类型的计算任务,面向商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市场日益扩大。

同时,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命令和操作完成各种任务。

3. 计算机的个人化到了七十年代,计算机开始朝向个人化方向发展。

苹果公司发明了第一台个人电脑,采用了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等可视化技术,让用户更方便地操作计算机。

此外,微软公司发布了MS-DOS操作系统,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个人化的进程。

4. 计算机的移动化和互联网时代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开始朝向移动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逐渐流行,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轻松访问互联网。

此外,各种应用软件和社交媒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场景。

5. 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时代当前,计算机正处在人工智能时代。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使得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化控制、智能语音助手等领域,为人类带来了更便利的生活体验。

总之,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智慧、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完美结合。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是指体积小、性能高、功能强大的计算机。

它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计算机从庞大笨重的大型机走向了个人化、便携化。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大型计算机依然是主导地位,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只有科研机构、大学和大型企业能够负担得起。

然而,计算机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计算机能够变小并且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它们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于是,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第一款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8008芯片。

这款芯片重量轻、能耗低,并且可以用于各种日常应用。

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80芯片,它成为了第一款应用广泛的微处理器。

这两种芯片的问世标志着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在芯片技术的进步推动下,微型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得了飞速发展。

1975年,美国的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电路板发布,它采用了8080芯片,成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型计算机。

随后,苹果公司也推出了Apple II微型计算机,这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家用电脑,对个人电脑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即IBM PC。

IBM PC采用了英特尔的8088微处理器,它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由于IBM PC的成功,微型计算机逐渐从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流入家庭和个人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型计算机变得更加便携、功能更加强大。

1990年代初,笔记本电脑开始普及,成为人们出门工作和学习的必备工具。

2000年代初,随着移动电话的智能化,智能手机开始流行,人们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任务。

当前,微型计算机正不断演进和发展。

便携性更高、性能更强大的平板电脑和超级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同时,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

总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趋势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趋势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趋势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计算盘等。

然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

1. 第一代计算机(1940年代-195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真空管构成的巨型机器,如ENIAC。

这些计算机体积庞大、能耗高,性能较低。

2. 第二代计算机(1950年代-1960年代):第二代计算机开始使用晶体管代替真空管,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小。

同时,采用批处理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3. 第三代计算机(1960年代-197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提升。

同时,出现了多用户和分时操作系统。

4. 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代-1980年代):第四代计算机出现了微处理器,计算机成本下降,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

此外,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发展也起步。

5. 第五代计算机(1980年代至今):第五代计算机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改进,计算能力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1. 更小、更强大的计算机:计算机的体积将继续缩小,同时性能将不断提升,趋于更加强大。

2.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硬件和算法的不断改进,人工智能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医疗、机器人等。

3. 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机,具有超强计算能力。

虽然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对其发展寄予厚望。

4.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的提高,云计算将继续发展,提供更为灵活和高效的计算资源。

同时,边缘计算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计算资源更靠近用户。

5. 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将大量的传感器和计算能力引入到日常生活中。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将持续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电脑的发展历程

电脑的发展历程

电脑的发展历程电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人们通过使用简单的计算器来解决数学问题。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发展始于20世纪的中期,经历了多个重大的里程碑。

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建造完工。

这台体积庞大的机器由大量的真空管、开关和电线组成,可以进行高速计算。

然而,ENIAC非常笨重和耗能,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冷却系统来运行。

随后,电子管逐渐被晶体管取代,从而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巧、更高效。

再加上磁盘存储器和编程语言的出现,计算机逐渐从巨型机转向小型机,大大减小了成本和体积。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市场。

最有名的是苹果公司推出的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和Apple II,带给了普通人更多的交互和计算能力。

同时,微软公司也将操作系统从主机机器转向了个人电脑,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越来越小型化,并随处可见。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出现,使得计算机可以进行全球范围的通信和信息交流。

这一时期,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计算机历史上的重要节点。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概念的兴起,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移动设备的普及,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和获取信息。

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研究让计算机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达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高度。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如医疗、金融、通信、交通等。

计算机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强大的存储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一定会继续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随着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新领域的兴起,计算机可能会变得更加强大和智能化。

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也将进一步加深,使得计算机科学在未来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结晶。

从最初的巨型机到今天的个人计算机和移动设备,计算机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创新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航天学院物理电子学摘要:计算机硬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性能1计算机的诞生1.1诞生历程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机器。

最初,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不久后有了计算尺的发明。

1642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计算尺的基础上,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认为这是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如图1.1所示。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成的演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了能根据数学议程进行运算的差分机,后来又于1834年提出分析机的设想。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伴随着电磁学、电工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图1.1帕斯卡的加法器1.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迫切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非常迫切,比如导弹弹道问题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去计算,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ENIAC。

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阻和电容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千瓦,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本身的飞行时间还要短。

电脑的发展史

电脑的发展史

电脑的发展史电脑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计算机机械,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0年代初至1950年代中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 问世,它是一个用于军事用途的大型计算机。

随后的电子管计算机还有UNIVAC、EDVAC、Whirlwind 等。

2.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晶体管的问世代替了电子管,这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小型化和高效化。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有IBM 700/7000系列、DEC PDP系列等。

3.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计算机的规模和处理速度进一步提高,而价格则相对下降。

IBM 360 系列和DEC PDP-8 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4.微处理器计算机时代(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微处理器的问世使得个人计算机变得普及化。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包括Apple II、IBM PC、Commodore PET等。

5.个人计算机时代(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IBM PC的问世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有IBM PC/XT、AT,以及各种IBM兼容机。

6.互联网时代(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计算机的用途和形态,个人电脑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个时期的代表计算机有Apple iMac、Compaq Presario、Dell Inspiron等。

7.移动计算时代(2000年代至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问世使得计算机进一步变得便携和普及。

这个时期的代表计算机有iPhone、iPad、MacBook Air等。

同时,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计算机带来了新的变革和突破。

机箱发展史

机箱发展史

机箱发展史机箱发展史综观个人电脑发展历史机箱在整个硬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硬件舞台的背后默默无闻的静静成长,虽然其发展速度与其它主要硬件相比要慢很多,但它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适应英特尔新的体系架构,为了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主要硬件,如CPU、主板、显卡之类。

作为有着十余年机箱研发生产经验的金河田公司,见证了个人电脑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见证了电脑机箱的发展历程。

从AT架构机箱到ATX架构机箱,再到英特尔后来推出却又推广乏力的BTX架构机箱,到如今非常盛行的38度机箱,内部布局更加合理,散热效果更理想,再加上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无疑给个人电脑带来一个更好的“家”。

机箱架构的变化从侧面反应了个人电脑硬件系统发生的变化,而功能的变化则更加体现了消费者对个人电脑使用舒适性和人性化的要求。

近年来,各种实用的功能纷纷亮相在电脑机箱上。

如可发送接收红外线的创导机箱、带触摸屏的数字机箱、集成负离子发生器的绿色机箱等,极大的扩展了机箱的功能,全折边、免螺丝设计、防辐射弹片已经成为机箱的标准功能配置,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

相信随着机箱产品同质化的愈演愈烈,机箱厂商一定会开拓出更多更实用的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在机箱的个性化方面,各大厂商更是各显神通。

有从材质上创新的,如亚克力的透明个性机箱等;有从面板或者侧板造型上创新的,如增加液晶显示屏、透明侧板、动物造型等,使机箱不再是以前的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形象,成为家居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说到个性化,不能不提及近年来十分盛行的MOD(机箱改造)。

MOD始于国外,可是说他们是更加狂热的DIY爱好者,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具有张扬个性的作品和自己动手的乐趣,而国内玩家最初对DIY的理解和这些MODer是有很大不同的,大多数人对DIY的理解都还局限于性价比、组装电脑和超频上,很少有更多自己动手的体验,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更多国外玩家所享受的DIY乐趣。

值得庆幸的是,MOD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到DIY玩家的追棒,这个可以从国内历次举办的LAN Party 的火爆程度上得到印证,可以说,DIYer正逐步转向MODer,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广大消费者追求机箱个性化的趋势和潮流。

台式电脑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

台式电脑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

台式电脑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台式电脑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一、第一代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所使用的计算机,它们通常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器件,体积庞大,重量巨大,耗电量大,运算速度较慢。

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高强度计算任务,如科学研究、国防军事、工业生产等领域。

二、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所使用的计算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特点是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电子器件,相比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耗电量更少,运算速度也更快。

第二代计算机除了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外,还扩展到了商业、金融等领域。

三、第三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所使用的计算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特点是采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器件,相比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耗电量更少,运算速度更快。

第三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商业、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

四、第四代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所使用的计算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特点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将多个电子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从而使得计算机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耗电量更少,运算速度更快。

第四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家庭、办公室、个人等领域,人们开始使用个人电脑进行信息处理、文档编辑、数据处理等工作。

五、第五代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所研究的计算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特点是智能化、网络化、移动化等。

第五代计算机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理、专家系统等功能。

同时,第五代计算机还采用了网络技术,使得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机箱发展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现代机箱发展史
综观个人电脑发展历史,在整个硬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硬件舞台的背后默默无闻的静静成长,虽然其发展速度与其它主要硬件相比要慢很多,但它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适应新的体系架构,为了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主要硬件,如、、显卡之类。

机箱的发展从最早的AT架构机箱到ATX架构机箱,再到英特尔后来推出却又推广乏力的BTX架构机箱,到如今非常盛行的38度机箱,内部布局更加合理,散热效果更理想,再加上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无疑给个人电脑带来一个更好的“家”。

不少老玩家也见证了机箱产品的发展历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机箱外观的变化
外观作为机箱产品的“面子”工程,一直以来也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因素,经过了多年的革新,如今的机箱在外观方面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告别了以往的单一外型之后,现在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个性产品的出现,例如国内机箱大厂航嘉就为消费者推出了多款个性化的产品,哈雷系列、奥运系列以及今年上市的百盛新品机箱,都能在外观上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另外,国内的机箱厂商们为了能够设计更多的个性产品出来,不惜代价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航嘉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三年来,航嘉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机箱创意设计大赛,从而吸引更多的设计者参与到其中,虽然最终的产品并不会在市场上出现,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创意,为未来中国机箱行业工业设计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

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机箱不仅在外观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功能的应用方面也是特别的关注。

近年来,各种实用的功能纷纷亮相在电脑机箱上,如可发送接收红外线的创导机箱、带触摸屏的数字机箱、集成负离子发生器的绿色机箱等,极大的扩展了机箱的功能,更加的人性化设计增加了使用的舒适性。

机箱板材的变化
相信在90年代就开始玩电脑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还在使用486的时候,电脑机箱可谓非常坚固,那个时期的机箱钢板基本上达到2mm,而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普通机箱板材厚度只有,有些低端的甚至会更加薄。

对厂家来说,生存和发展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现在的机箱在制作工艺上更加出色,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更多的是采用了一些加强工艺的手段来使得机箱在钢板变薄的情况下依然坚固,例如折边处理、底板冲出凹坑等等。

另外,目前的机箱内部板材一般使用的是镀锌电解板和热解板,绝大多数机箱都采用的电解板,从外观上看,这种钢板的颜色是灰白色。

电解板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但成本相对也高些。

热解板看起来非常光亮,视觉效果很好,但传统工艺制造的热解板有一个缺点,时间长后可能会出现锈蚀,虽然成本要低于电解板,但采用的厂家仍然很少。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机箱厂家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已经解决了热解板锈蚀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市面上使用热解板的机箱越来越多了。

机箱内部结构的改革
回想起数年前,由于那时候品牌机价格太贵,玩就是为了便宜。

以前的机箱内部的钢板并没有像现在采用了折边处理,所以在DIY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指,想必不少老玩家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吧。

如今的机箱在安装的的过程当中已经很少会有割破手指的情况发生了,因为现在的机箱都是采用了折边设计,在增加了机箱强度的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玩家的健康。

另外如今的机箱还提倡了免工具免螺丝这样的理念,厂商们采用了卡扣式的设计,各配件只需放上之后按下卡扣即可,像以往拿着螺丝刀到处找螺丝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免工具免螺丝的设计不仅能够保护使用者并且提高DIY的效率,也大大的增加了DIY的乐趣。

机箱的内部扩展方面,比起几年前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体化扩展位的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扩展位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加强机箱的强度。

另外有不少机箱还采用了抽拉式安装位的设计,使得安装起来更加便捷。

38度机箱的演变
38度机箱是个机箱术语,大多数的专家都以机箱内部温度来划分机箱。

当机箱扣好盖之后,用处理器上方的温度来表示其散热能力,散热片上方的温度有多少度就叫多少度机箱。

Intel为了确保自己的处理器能在一个“”的环境内工作,便推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机箱散热标准测试CAG(Chasis Air Guide),即机箱散热风流设计规范,此规范旨在检验机箱内各部件的冷却散热解决方案。

2002年,Intel推出了标准,即在25℃室温下,规定机箱内处理器表面温度不能超过42℃。

到了2003年,Intel又推出了标准,即在25℃室温下,机箱内处理器表面温度不能超过38℃,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机箱则称为“38℃机箱”,俗称“38度”机箱。

为了指导机箱厂商配合生产这类“38度”机箱,Intel还推出了一个“散热优势机箱”的概念,也就是“TAC”规范。

在Intel的散热规格要求中:基于Pentium 4的系统使用“散热优势机箱(TAC)版本”,建议基于赛扬D处理器的系统使用“散热优势机箱(TAC)版本”。

在版中,Intel的设计概念是:通过加装直径约60mm的可调节侧面板导风管并使用
80mm机箱后侧排风扇来加强机箱内部空气的对流,从而实现“38度”。

经过测试,此种设计对大多数基于Intel赛扬D的中低档系统已经足够。

然而,测试显示,对版本的设计进行一些微小修改就可达到更高的散热性能,于是就产生了。

新版本将侧面板导风管增大到80mm,机箱后侧排风扇增大到92mm。

此设计还在显卡和扩展卡插槽之上新增了一个侧面板通风口,这为高端显卡和外设提供额外的冷却。

为了推广TAC规范,Intel会对市场上的机箱产品进行测试,通过Intel测试的机箱,也就成了Intel推荐的“散热优势机箱”。

需要注意的是,TAC并不是强制性规范,它只是一个指导规范。

根据Intel官方的说明,一种机箱尽管不一定遵照或中定义的设计概念,只要该机箱能够保持38℃或以下的温度,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机箱是“散热优势机箱”。

Intel 38度机箱理念推出至今,目前市面上的机箱基本上都采用了38度机箱设计理念,而高端机箱上,对散热的问题则是更加关注,所以说目前市场上品牌机箱的散热问题还是可以放心的。

机箱性质的转变
个人电脑发展到今天,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同时,电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工具,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家庭的数据中心、影音中心,而这就对电脑的外观、面板要求越来越高,它更应该成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家居环境中。

对于更多的个人用户而言,个性化则是一种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人都崇尚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当然希望所拥有的电脑和别人的与众不同,更加具有个性。

HTPC这个理念进入国内已经有段时间了,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总是名列前茅,笔者身边的许多朋友都DIY了HTPC,空闲之余看看、听听音乐、亦或是浏览浏览照片,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

说到HTPC,近年来HTPC机箱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市场上主流的HTPC机箱都是来自台湾的机箱厂商。

不过自去年航嘉推出了一款黑晶H900之后就改变了这一现象,航嘉黑晶H900机箱是一款做工设计很好的高端产品,完全可以和其他品牌顶级的HTPC 机箱相媲美。

不过随着人们对HTPC这个概念的深入理解,加上目前的经济不景气,于是像航嘉魅影系列的机箱也被广泛的应用到HTPC中,因为此类机箱外观比较出众,而且立卧皆可,最重要的是相比高档的卧式HTPC机箱,这种机箱的售价要低出很多,性价比优势尽显。

随着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上市,以频率高低决定性能的时代结束了。

随之而来的是效率为王的时代。

酷睿2双核处理器效率提高40%而能耗却下降了40%,这使得整机的功耗大为降低,这也正合了目前节能的大趋势,散热变得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
机箱的小型化、便携性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最新英特尔的roadmap显示,英特尔也将会大力推广SFF(Small Form Factor)小机箱。

可以想象,未来的机箱,不仅便携,而且会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机箱作为电脑硬件的载体最终将会和其他家用电器一样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

机箱发展史总结
如果要细分的话,机箱的发展历史还有很多很多的话题要说,以上小编粗略的给大家回忆了一下现代机箱的发展历史,如今机箱发展中的变化从侧面反应了个人电脑硬件系统发生的变化,而功能的变化则更加体现了消费者对个人电脑使用舒适性和人性化的要求。

近年来,各种实用的功能纷纷亮相在电脑机箱上,极大的扩展了机箱的功能。

内部的全折边、免螺丝设计、防辐射弹片现在也已经成为机箱的标准功能配置,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

相信随着机箱产品同质化的愈演愈烈,机箱厂商一定会开拓出更多更实用的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在机箱的个性化方面,各大厂商更是各显神通。

有从材质上创新的,如亚克力的透明个性机箱等;有从面板或者侧板造型上创新的,如增加液晶显示屏、透明侧板、动物造型等,使机箱不再是以前的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形象,成为家居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广大消费者追求机箱个性化的趋势和潮流。

个人电脑发展到今天,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同时,电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工具,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家庭的数据中心、影音中心,而这就对电脑的外观、面板要求越来越高,它更应该成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家居环境中。

对于更多的个人用户而言,个性化则是一种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人都崇尚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当然希望所拥有的电脑和别人的与众不同,更加具有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