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
七下第4、5课复习提纲

7、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
8、阅读P24卡片,回答:1)此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唐与吐蕃团结友好,亲如一家 2)“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说明了什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唐朝的对外关系)
1、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2、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3、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有哪几个?列举中外交往的史实。 4、唐朝时,为中外交流作出贡献的两位高僧是谁?说出他 们的主要事迹。 他们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复习 第5课 和同为一家(唐朝的民族关系)
1、P22卡片: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 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唐朝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举一例。 (答案: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军 事机构。) 3、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分别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4、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各举一例。(回顾:两宋时的民族关系) 5、唐朝时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谁?她做出了哪些贡献/意义 /作用?唐朝在位的皇帝是谁? 6、唐朝的民族关系为什么会如此友好/融洽呢?
复习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隋唐以前,政府是怎样选拔官员的?有什么弊端? 隋文帝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2、科举制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为科举制的创立作出贡献的两位皇帝是谁?分别采取了什 么措施? 4、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选拔人才的依据是什么? 科举制起到的直接作用有哪些?
5、科举制的完善在什么时期?为科举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的三 位皇帝分别是谁?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6、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四课主要讲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全球格局的改变。
本文将对该课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战争背景、盟国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等方面。
一、战争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原因是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
自此以后,欧洲各国纷纷加入了这场战争,并很快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
作为战争的两个主要阵营,盟国和轴心国在全球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二、盟国胜利在大战期间,盟国一方依靠着强大的联盟实力,最终成功战胜了轴心国。
这一结果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道德等方面。
其中,美国的加入和苏联的贡献是盟国胜利的关键。
美国的加入为盟国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物资支持,苏联在东线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策应其余盟国,在多个战场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三、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盟国胜利之后,全球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是主要的变化:1.美苏对抗在胜利之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球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然而,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差异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了全球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
2.联合国建立为了避免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重演,全球各国通过建立联合国来协调各种国际问题,如经济、安全、人权等领域。
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世界在国际关系方面的一大进步。
3.欧洲一体化战后,欧洲大陆各国为了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开始尝试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是欧洲经济、文化及其他领域团结一致的结果,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主要包括战争背景、盟国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于世界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4到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4到5课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种方式,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在和未来。
作为初中生,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世界。
在七年级历史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第四和第五课,这两节课的知识点涉及古代中国和其它地区的历史。
一、第四课第四课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知识点: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发达的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这些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夏朝时期,政治上的代表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则发明了青铜器,文化上则有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神话。
商朝时期,政治上的代表出现了贵族制度,经济上会制作出青铜器、玉器等奢侈品,文化上则会写甲骨文。
周朝时期,政治上出现了封建制度,经济上会进行青铜冶炼、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文化上则有了各类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
3.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分封制度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周天子会将疆土分封给诸侯,而这些诸侯也需要依靠周朝赐予的封地、赋税和主祭权等来维系其家族的地位和权力。
二、第五课第五讲主要涉及以下四个知识点:1. 欧洲中世纪及其文化艺术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为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艺术包括:修道院建筑、哥特式建筑、文学、音乐等。
2. 意大利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主要发生在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初期。
这场运动主要强调人类渴望知识和美的本质,倡导独立思想,尊重人性尊严等思想。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许多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学者和政治家都崭露头角,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但丁、伦勃朗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5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主要讲解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集权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制度。
皇帝拥有神权,掌握最高的权力,地位至高无上。
而地方的官员则是从皇帝那里得到权力并进行管理和控制。
2. 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是等级制度,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和各级之间的差别。
人们按照所处阶层的不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上层阶级往往享有豪华的生活和优越的条件,而下层阶级的生活则十分困苦。
3. 地方政治自治除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外,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员可以统治人民,接受贡献,并自行管理政治、财政、法律等方面的事务。
二、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 地主阶级的形成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亚洲东部地区逐渐形成地主阶级,这是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基础。
2. 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形成逐渐得到了国家官方的认证,进一步确立了封建制度的地位和权力。
3. 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改善生产和贸易环境,建设市场、港口和城市等等,都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的重点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初一下册历史第4课知识点归纳: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初一下册历史第4课知识点归纳: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初一下册历史第4课知识点归纳: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
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①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七年级下册5课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5课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增进对历史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5课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课的历史知识点。
一、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国家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
封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封建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的政治权力为基础。
在封建制度下,缺乏社会阶级的平等,出现严重的等级分化和社会治安问题。
封建制度的发展演变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具有长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爱国主义、传统道德观念、文化传承、人文情怀等。
在中华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化人的重视和发扬。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文化人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不断的培养和传承文化,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华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也积极地进行了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五、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近年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既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也加深了世界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六、总结通过以上对七年级下册5课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文化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这些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牢记历史,引领文化,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七下历史知识点整理4-5

七下历史知识点整理4-5第4课“和同为一家”1、天可汗的含义?“可汗”:当时北方各民族对他们的君主的称呼。
称“天可汗”就是拥戴唐太宗为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戴?唐朝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唐太宗又实行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尊重。
3、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取得的成就?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尊敬和归附;加强了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我国现在藏族祖先在唐朝时称?统一者?都城?称“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城。
5、文成公主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入藏的?有何意义?唐太宗;促进了吐蕃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6、“回鹘衣装回鹘马”说明什么?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密切,经济联系紧密。
8、唐朝与南诏会盟的时间、地点、意义?794年、点苍山、南诏所有部落归附唐朝,接受唐朝封号,与唐和好。
第5课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1、玄奘生活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西行目的地?对外交往贡献?唐太宗;天竺。
贡献:①玄奘不但是把梵文佛经译成汉语;将《老子》等译成梵文,让外国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②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整理,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2、鉴真生活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贡献、尊称?唐玄宗;贡献:鉴真除了讲授佛经外还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知识。
尊称:“天平之甍”3、什么是遣唐使?其来华目的?作用?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
作用:他们使唐文化大量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全面的开放性、广泛的交流性、兼容并蓄。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知识点归纳在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以下为知识点的归纳:
一. 科技发明
1. 造纸术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简便。
2. 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改进了中国的航海技术,促进了中国在海上贸易和探险中的活动。
3. 火药
火药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发明之一,不仅在武器制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医学和农业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 思想文化
1.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不去强制干预,保持自然之道,才能使世间和谐。
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之心,通过学习和遵循礼仪、道德等行为规范来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秩序和和谐。
3. 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心修行,追求无欲无求、超脱世俗、解脱轮回的境界。
以上便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的知识点归纳。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以及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的伟大发明,其中最杰出的四项发明即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为:1.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科技发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使用黑色硝石、细木屑以及硫磺或木炭来制造火药。
火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冶炼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战争和生产领域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方向指示仪器,可以用来确定航向。
中国古代的指南针由磁铁所制成,有助于航海、旅行和军事用途。
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对世界的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主要发明,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中国最早的造纸工艺是用树皮、草和其他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纸张。
中国古代人的这项发明使书写、印刷和出版工业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4.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可以将文字和图像印刷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起到了改善书籍和报纸生产速度的了不起效果,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读到更多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从而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进。
二、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领域十分丰富多彩,其著名的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符号。
以上便是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的知识点重点内容。
四大发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1、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书上四、衣食住行时尚1、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
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天可汗”1、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本文将就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国的古代文明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其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夏朝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代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朝王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的制度为主,官僚制度也是一种贵族制度。
夏朝王朝开创了中国王朝制度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二、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1. 商代王朝的兴起
商代王朝起源于黄河流域中游的商朝。
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非
常强大,主要采用世袭制度。
商代王朝主要经济类别是农业和手
工业,同时加强与古代文明国家的贸易往来。
2. 商周之际的政治变局
春秋时期是中国各国互相纷争的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的先驱。
在这个时期,各种势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 周代王朝的兴起
周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王朝之一。
周朝王朝采用与商朝相似的
制度,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周朝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总结: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的知识点较为琐碎,需要结合多次审视才
能理清头绪。
本文着重讲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夏商周
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虽然内容不算复杂,但深度较大。
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上的王朝兴起和衰落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知识点整理第4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书上四、衣食住行时尚、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
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和同为一家”一、“天可汗”、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民族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蒙古族吐蕃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七下历史 第4课 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列举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1.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各种技术
2.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各种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不畏艰难、意志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
3.玄奘西行天竺(印度)取经。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4.唐朝与新罗交往频繁,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5.跟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1、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唐代实行对外开放和友好往来的政策;
4、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5、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6、唐朝的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知识点归纳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第5课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归纳出这一课的重点知识,以便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参考和回顾。
一、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在第5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这个结构主要由“皇帝-官吏-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五个阶层组成。
其中,皇帝和官吏居于最高阶层,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处于中下阶层。
这个结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也对现代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王朝更替和社会发展从夏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朝代。
在这些朝代中,一些王朝取代了先前的王朝,因此历史也就在不断地推进。
此外,在每个王朝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变化。
例如,在唐朝时期,大量的诗歌、文学和艺术作品出现,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
这个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期间,通过科举,人们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方。
这样,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获得权力和地位。
直到清朝晚期,科举制度才被废止。
四、甲骨文和汉字的发明甲骨文和汉字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这两种文化,人们得以记录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
而汉字则是由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发展而来。
由于它们的复杂性和美感,在现代中国,学习和书写汉字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总结以上是我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的归纳。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王朝更替和社会发展、科举制度以及甲骨文和汉字的发明。
这些知识点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很重要,也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构成和历史演进有重要的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 5 6课知识点总结.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 5 6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第4 课科举制的创立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完善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诞生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二)第5 课和同为一家一、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西南--吐蕃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4、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5、金城公主入吐蕃北方--回纥的勃兴:8 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东北--靺鞨( 车书本一家):7 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8 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民族活动地区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七年级历史4、5课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与日本交往的表现:1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跟随使者来华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目的:传播中国的文化。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有鉴真塑像。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二、唐与天竺(印度)的关系: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那烂陀寺)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4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4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四、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2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3唐朝水路交通发达。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原因:1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时间:755年------763年人物:安禄山,史思明影响:1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2藩镇割据,战争频繁;3赋役繁重,生活困苦;4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领导:黄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时间:907年标志: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四五代十国五代: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加上北方的北汉。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历史第四、五课知识内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知识点整理(马承教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对外交往概况1.交往范围: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表现: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3.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对外开放政策)4.外贸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5.影响: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唐朝与各国的关系(一)与日本的关系1.日本使臣来华: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
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化改新)2.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方面)(2)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文化方面)(3)在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如服装、茶道、节日等)3.鉴真东渡(1)时间:唐玄宗时期。
(2)经过: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4)精神: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二)与新罗的关系1.新罗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3.新罗仿效唐朝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
4.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1.原因:去印度求取真经2.时间:唐太宗时期3.过程: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初一历史第四五课总结

初一历史第四五课总结
历史让人们可以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在,也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
在初一历史课程中,第四五课分别讲述了古代汉代和清朝两个时期的历史。
第四课:古代汉代。
汉朝历史悠久,是中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丰碑。
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府制度,它的度和统治影响了中国以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
汉朝制定了中国传统的礼俗制度,这种礼俗制度在汉朝建立的基础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汉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开创了中国医学、天文学、地质学等一系列科学文化。
第五课: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清朝是一个国家改革的时代,改革既包括地方制度的改革,也包括思想文化的改革。
清朝实行的皇权政治,虽然给清朝带来了统一,但也导致了政府的腐败,以至于在晚期清朝,外国势力进入中国,清朝统治势力衰弱,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清朝也是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清朝特有的文学文化风格。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能够看到的,都是古代汉代和清朝的历史影响的结果。
尤其是汉朝与清朝的礼仪文化,在中国文化大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而且是当今世界的瑰宝。
从这两段历史中,我们不仅可以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伟大多样
性,更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才使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历史发展史中留下辉煌的一笔。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4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
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
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
、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
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
书上
四、衣食住行时尚
、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
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
、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
(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
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
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
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突厥
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蒙古族
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南诏
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7、民族首领名称:匈奴——单于突厥、回纥——可汗吐蕃——赞普。